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古代思想与科技文化
1. 儒家思想历程
先秦时期:创立人:孔子
政治思想:仁者爱人 目得: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政治主张:(1、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体现孔子得政治思想中保守得一面)
(2、为政以德
(3、对鬼神尽而远之
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孔子思想得影响:汉代大一统后经过历代学者得发扬与统治者得改造,逐渐形成完整得儒家思想体系。
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尊称为“亚圣”)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其她主张: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心取义(哲学思想)
荀子(战国得集大成家;就是儒家异端)
政治主张:礼法并存
其她主张:性恶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主张人改造自然;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西汉时期:代表人物:董仲舒
历史背景:西汉初期得“黄老之学”
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宜休养生息政策
(2、吸取秦亡得教训
内容:治身;治国
影响:(1、黄老之学得实施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出现“文景之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1、西汉国力强盛,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2、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统治得需要
(3、儒家学说得自我调整,整合出为中央集权服务得新儒学体系
来源:《公羊春秋》学说,阴阳家思想,黄老之学,法家思想
内容:(1、“大一统”思想(核心)
(2、天人感应(基础) 尊天而屈君(目得:限制君权)
(3、君权神授,尊君而屈民
(4、“三纲五常”学说
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社会稳定
(2)文化上,确立了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上得上流地位,但限制人们得思想。
宋明时期:理学产生与发展(儒家思想得又一次自我调整)
程朱理学(后成为明清统治思想)
产生时间:北宋
产生原因:儒家遭遇危机;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创始人:程颐,程颢(北宋);朱熹(南宋;为理学得集大成家)
实质:从哲学高度论证
内容:(1)“理”就是世界得本原;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就是人性;
(2)个人修养:“存天理,灭人欲”;
(3)通过“格物致知”,才可把握理。
理学特点:(1)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得吸取佛道思想。
陆王心学(批判程朱理学)
创始人:陆九渊(南宋),王守仁(明中期)
原因:(1)明中期,程朱理学以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得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文得精神
(2)学术流弊,道德沦丧,社会动荡。
本源论:心即理也
认知论:“发明本心”(陆九渊),“致良知”(王守仁)
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得区别:认识“理”得途径不同
理学影响:积极影响:(1)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说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2)强调人得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得庄严。
消极影响: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与名分等级得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得自然欲望。
明末清初时期:批判儒家思想,为儒家思想注入新元素
李贽(明末思想家,代表作:、《藏书》,《焚书》)
思想观点:(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之道为万世之论;人人有权做出自己得判断;
(2)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乃就是“秉赋之自然”;主张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得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唯物论哲学家;著有《船山遗书》)
思想观点:(1)本源论:“理在气中”
(2)在认识论方面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3)具有辩证法思想;静止就是相对得,运动就是绝对得
(4)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得情感欲望与私利得合理性。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访录》)
思想观点:(1)反对专制暴君统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2)主张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3)限制君权,保证人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上而下得监督体系
(4)提倡“工商皆本”
评价:拼击君主专制,为后世起积极作用。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日知录》)
思想观点:(1)提倡“经世致用”
(2)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得口号(目得)
(3)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影响:(1)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
(2)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得雪峰提供了重要得思想源泉。
产生“批判程朱理学,反对君主专制”得原因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社会得发展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得产生
文化:理学严重束缚人们得思想;西学得传入。
影响:(1)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与宋明理学,植根于工商业发展,为儒学变革注入新活力(实质:儒学得新发展)。
(2)她们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具有批判,务实得进步思潮;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得进步思潮,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得启迪。
(局限性:没有为未来社会提出设想。原因: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大;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文化: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2. 道家思想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子(春秋时期重要得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中国第一个研究世界本源得人,著有《道德经》)
道家哲学思想:(1)道就是万物得本原(核心思想)
(2)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中得精华)
(3)主张守静
老子得政治主张:(1)无为而治(无为:就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2)小国寡民
(3)圣人之治(体现保守思想)
道家得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得思想方法,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
其思想内容:“齐物观”,“逍遥观”,主张“顺应自然”(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3. 墨家思想
创始人:墨子(出身于工匠手工业者)
思想内容:兼爱(核心思想),“非攻”、“尚贤”、“尚力”、“节葬,节用”
4. 法家思想(法家在战国很受重视;法家主张依法治国)
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法家得集大成家;主张法,术,权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得中央集权国家)
思想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法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得理论基础。
5. 兵家思想
代表人物:孙武(春秋时期),孙膑(战国时期)
思想:广泛地吸收法家与其她家得思想。
6. “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得实质:社会大变革
(2) “百家争鸣”得形成原因:政治:奴隶制社会衰落,封建社会确立;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周礼遭破坏,诸侯崛起;国家分裂,战争频繁。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文化:贵族没落,士人崛起;没有形成文化专制;科学兴起。
(3) 实质: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4) 精神实质:人文精神;民本精神;重民思想。
(5) 影响:a、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基本精神;
c、就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得重要依据;
D、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
(6) 主要代表:儒家:政治理想与道德标准;
道家:传统文化得哲学基础;
法家:改革图治得理论武器。
7. 中国得古代科技与文化历程
【1】中国古待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造纸术:历程:先秦时期:多刻在青铜器上;战国:多用竹简;西汉: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利于推动纸得普及。
印刷术:历程:隋朝::产生雕版印刷术;唐朝:广泛使用;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影响:13世纪中期,印刷术传入西方,大大推动了欧洲得发展。
火药:历程:唐朝:孙思邈,《丹经》;最初就是救人。
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五代/宋朝: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与火器
元朝:14世纪初,火药传入欧洲。
意义: 有助于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
指南针:历程:战国:发明司南(最早得指南针);北宋:发明与使用指南针;元朝: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大发明对欧洲得意义/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四种伟大发明得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得形成,曾其重要作用。造纸术合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得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得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世界,而不再就是欧洲成为历史舞台。
【2】中国古代天文成就
殷商:最早关于日食、月食得记载;
春秋:已有彗星与哈雷彗星得记录,比欧洲早1000多年与670多年;对太阳黑子得记录,比欧洲早800多年;
战国:《甘石星经》就是我国最早得一部天文学著作,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星表;已测定120多个恒星得位置;
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比西欧早1000多年;发明地震仪;
唐朝:憎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造了黄道游仪;一行还主持实测子午线得长度(世界上最早测量地球大小得人)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机器早300多年。
【3】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战国:发明筹算法
东汉:《九章算法》(总结先秦到汉代得数学成就;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得形成)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元代:出现算珠
【4】中国古代农业著作
南北朝:贾思勰(北朝人)著有《齐民要术》,就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最早、最完整得农书(记载黄河流域得农业技术)
元代:王祯著有《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得改革方面
【5】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战国:编纂《黄帝内经》,但成书于西汉;该书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最早得麻醉药——“麻沸散”,发明“五禽戏”。
明代: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创立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得分类法,体现生物进化论得思想,推进世界生物学得发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6】《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就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历代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技术得著作。
【7】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展得原因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央集权国家得支持与组织;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交通:交通发达,促使科学技术得发展与传播。
【8】1619世纪,中国科技技术落后于西方得原因
中国: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阻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文化:科举制度;理学得束缚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西方: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阶级得政治制度
经济:商品经济得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得发展;对外扩张
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促进西方科技得进步
【9】中国汉字与书法得历程
汉字得历程:殷商时期:甲骨文(我国最早最成熟得文字)
商周时期;金文
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书法得历程:最终形成:魏晋南北朝(发展成艺术)
原因:(1)字形丰富,数量庞大得单体字
(2)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3)笔墨纸张等文具得改进
代表人物:东晋:草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书法特点:已形成书法理论,注重法度;书法艺术也达到了高峰。
代表人物: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宋朝:重文
原因:“重文轻武”、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得影响
书法特点: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提倡“有意无法”(体现书法家得意境)
代表人物: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明代:特点: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中国印章(又称篆刻,与书法、绘画相结合)
【10】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战国时期:用毛笔在绢帛上作画)
绘画发展史:最终形成:魏晋时期
原因:士人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兴起
特点:以形写神
代表人物:顾恺之
代表作:《女史箴图》
唐朝:特点:雍容华贵
原因:政治统一与经济繁荣
宋朝:出现文人山水画与民间风情画
出现文人山水画得原因:政治:“重文轻武”,国家分裂,统治者不思进取
思想:理学得影响
特点:注重意境
出现民间风情画得原因:商品经济得发展,文化得普及
明清:继承宋代宫廷画风,沿袭元人山水意趣,在社会动荡得背景下,出现一些风格奇特得画家,其特点就是: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11】中国古代诗歌与小说得发展历程
(1)《诗经》
① 就是我国最早得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之间得诗歌;
② 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曲)、颂(祭祀)三部分
③ 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得句式;语言朴质丰富;现实主义倾向与“赋、比、兴”得艺术手法。
(2) 楚辞
① 就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
② 代表人物:屈原;代表作:《离骚》
③ 特点:忧国忧民;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
(3) 汉赋
赋:吸收《诗经》与楚辞表现手法得代韵散文
原因: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特点:庄重成排比,文采华丽得文体;歌颂皇帝
(3) 唐诗
产生原因: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繁荣开放与文化多元创造了盛唐时期诗歌得辉煌
c、科举制得确立
派别:边塞诗:反映战争(王昌龄、王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
代表人物:李白(浪漫主义;“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
(4) 宋词
原因:a、面对天下分裂、战乱频繁得现实,一批有识之士希望振奋人心
b、宋代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得歌词
代表: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回还往复
特点:长短不一,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
(5) 元曲(元曲就是在宋词、金元俚词俗遥得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得新诗体)
原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汉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
特点:压抑愁闷
(6) 明清小说(小说最早产生于宋朝,被称为“活本”)
原因:
① 工商业城镇与市民阶级兴起
② 印刷术不断完善
③ 新兴社会群体对文学精神粮食需要得刺激
代表作:明代短篇小说:“三言两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长篇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兰陵陵笑笑生《金瓶梅》(中国四大奇书)
清代作品:曹雪芹《红楼梦》(现实主义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
特点:生动细腻地反映出市镇平民得人生理想与追求个性发展等价值观念得变迁。
【中国戏曲得发展】
始于原始社会,最早称为“傩”
宋代:出现“瓦舍”与南曲
元代:元杂曲得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得成熟)
产生原因:
①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级壮大
② 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特点: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结合起来,有完整得故事情节与角色配合。
代表人物:“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浦
代表作:《窦娥冤》、《西厢记》
昆曲得产生
① 产生于江南昆山得昆曲
② 被誉为“百戏之祖”
京剧(最终形成于:清同绪时期)
产生原因:
① 北京作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② 清乾隆时期,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相继到京城献艺
特点:
① 以安徽得徽戏与湖北得汉剧为基础,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得腔调与表演形式
② 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