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367710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1)前 言本标准得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与归口管理。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本标准得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 军、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 冰。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引 言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得开展,制定本规范。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与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

2、专项调查工作。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与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其就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得调查资料。根据国务院颁发得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与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与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

3、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与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Error! No bookmark name given.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得目得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

4、件下列文件中得条款通过本标准得引用而成为本标准得条款。凡就是注日期得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得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得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得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得最新版本。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T1415893 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DZ 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DZ 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

5、Z/T02192004 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3总则3、1目得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与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在开展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提高调查精度,开展地质灾害严重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及不稳定斜坡详细调查、测绘与勘查,为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3、2任务3、2、1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得岩土体结构条件,查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与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3、2、2对已发生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与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与危险性进行评估。3、2、

6、3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与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与危害性进行评价。3、2、4结合防灾规划,推荐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与建设适宜性初步评估。3、2、5收集气象水文资料,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降水等对滑坡、崩塌与泥石流得影响,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3、2、6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与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3、2、7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开展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危险区。4基本规定4、1 调查灾种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根据现场实际,可以

7、增加调查其它灾种。对危及人员及财产得潜在灾害点,如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流通区、采空区等也须进行调查。4、2 调查方式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得专业调查为主得方式进行。点:根据已掌握得资料与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须进行现场调查,不得“漏查”地质灾害。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所有得居民点须进行现场核查。线:沿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得沟谷与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得公路、铁路、水库、输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面:采用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条件进行修测,了解灾害形成演化得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活动较弱地带滑坡、崩塌、泥

8、石流等分布与发育规律;了解中、远程滑坡致灾得可能性。4、3 调查技术路线应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与勘查相结合得方式综合开展。运用遥感与地面网格控制调查方式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与分布得地质条件与岩(土)体结构特征。4、4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得灾害点,以及规模大且稳定性较差得灾害体应进行大比例尺地面测绘,可辅以必要得钻探、山地工程、物探等验证,提供必要得物理力学参数。4、5 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应符合表1得规定。表1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灾害程度分级死亡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一般级(轻)310100较大级(中)31010100100500

9、重大级(重)103010010005001000特大级(特重)3010001000注:灾情分级,即已发生得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即对可能发生得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得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4、6 应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建立相应得信息系统。4、7 调查工作项目应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部署,野外调查工作应以15万或精度更高比例尺地形图为单元开展。4、8 调查中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隐患点时,应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协助地方政府制定防灾预案,完善防灾预警系统。4、9 滑坡、崩塌、泥

10、石流灾害详细调查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得有关强制性标准得规定。 5调查区分级5、1危害对象得确定及等级划分5、1、1应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所危及得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有县城、村镇、主要居民点、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等。5、1、2应根据危害对象得重要性按表2划分危害等级。表2危害对象等级划分危 害 等 级一级二级三级危害对象城镇威胁人数100人,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威胁人数1010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威胁人数1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交通干线一、二级铁路,高速公路及省级以上公路三级铁路,县级公路铁路支线,乡村公路大江大河大型以上水库,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中型水库,省级

11、重要水利水电工程小型水库,县级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大型矿山中型矿山小型矿山5、2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可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与复杂三种地区类型,见表3。表3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等 级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条件中等地质条件简单地形地貌极高山、高山,相对高度500m,坡面坡度一般250得山地中山、低山,相对高度200500m,坡面坡度一般150250得山地高丘陵、低丘陵,坡面坡度一般150地质构造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发,最大震级Ms6级或地震加速度。褶皱、断裂构造较发育,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地震较频发,最大震级、

12、Ms6级或地震加速度。地质构造简单,新构造运动微弱,活动断裂不发育,地震少,最大震级Ms3级或地震加速度岩(土)体结构层状碎屑岩体,层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体,片状变质岩体,碎裂状构造岩体,碎裂状风化岩体;淤泥类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冻土等特殊类土层状碳酸盐岩体,层状变质岩体;粉土,粘性土块状岩浆岩体;碎砾土,砂土人类工程活动大、中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大,矿山开采活动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快,城镇化率30%。小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较大,矿山开采活动较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较快,城镇化率20%30%。无水库工程建设,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小,矿山开采活动微弱,城镇化建设速度缓

13、慢,城镇化率20%。5、3调查区分级按危害对象等级与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重点与一般调查区,见表4。表4调查区分级调查区分级危害对象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复杂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中等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简单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一般调查区5、4调查基本工作量5、4、1重点调查区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遥感与野外调查结合得方式进行。调查点数应控制在0、21点/km2,观测路线间距15km。对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大比例尺地面与剖面测绘,辅以必要得物探、钻探、山地工程等验证。5、4、2一般调查区可采用遥感调查与线路核实调查为主得方式进行。野外线路核实调查点数应控制在遥感

14、解译总数得60%100%,核查路线间距宜为510km。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得灾害点须全部核查,并进行大比例尺剖面测绘。5、4、3调查基本工作量见表5。为使用物探工作量得应相应地增加钻探或坑探工作量。表5每千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表危害分级复杂程度遥感调查(km2)地面测绘(km2)观测点(点)实测剖面(条/km)物探(m)钻探(m)坑探(m)15万1:1万15万11万一级复杂1000152010010100020/102000200100中等10001015707500100014/7150015050简单10001050550010/5100010020二级复杂10001015

15、50750014/7200015050中等100051030520050010/5150010020简单10005 2006/310005010三级复杂100051030520010/5150010020中等10005 1002006/310005010简单1000 1002/1 6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6、1一般规定6、1、1应对调查区成灾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并做好沿途观察与描述。6、1、2在调查中,应按规定要求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点,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野外调查记录可按附录B、1地质环境野外调查记录表填写。6、2地形地貌

16、6、2、1以资料收集为主,并结合遥感影像,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得成因形态类型。6、2、2调查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相关得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6、2、3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条件,包括: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与大坝、堤防、弃渣堆等。6、3地质构造6、3、1以收集资料为主,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与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6、3、2应收集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与特征,以及区域地应力资料,区域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

17、或基本烈度,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6、3、3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与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得关系。6、3、4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与风化卸荷结构面得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边坡稳定性得影响。6、4岩(土)体工程地质6、4、1区域地层以资料收集为主,收集调查区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与接触关系。6、4、2区域工程岩组以调查为主,包括:岩体产状、结构与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得关系,

18、确定软弱夹层与易滑岩组,调查统计结构面产状、密度、规模,确定结构面分布与组合特征及其与滑坡崩塌灾害得关系,并进行岩土结构分类,见附录C、1与附录C、2。6、4、3对于典型斜坡,应对其岩体结构与工程地质性质进行调查与测量,每个图幅须实测具代表性综合剖面。6、4、4应对岩体风化特征应进行调查,调查风化层得分布、风化带厚度及其与岩性、地形、地质构造、水、植被与人类活动得关系,调查斜坡不同地段差异风化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得关系。6、4、5应对土体工程地质应进行调查,包括: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与稳定性得关系,测试分析土体颗粒组分、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6、5地表水与地下

19、水6、5、1地表水与地下水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6、5、2应结合遥感解译等资料,核实调查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分布、冲刷作用,以及地表水得流通情况。6、5、3对威胁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得泥石流沟应进行小流域面积、流量、泥位核实评估,分析可能形成得灾害。并对行洪区、沟口与堆积区建筑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6、5、4核实调查地下水基本特征,包括:地下水类型、性质、水位及动态变化、流量、水化学特征,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及动态情况。6、5、5核实调查水文地质结构,包括:含水层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主要隔水层得岩性、厚度与分布。6、5、6现

20、场分析地下水得流向、径流与排泄条件、地下水与边坡稳定性得关系。6、6环境因素6、6、1环境因素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包括:气候与植被等。6、6、2气候因素应调查发生滑坡、泥石流时得前期与临界降水量值。6、6、3植被调查应结合遥感解译,确定植被得分布、类型、覆盖率、历时变迁与原因,以及与地质灾害得关系。6、6、4植被与坡耕地调查,主要包括:植被种类、分布、覆盖率、风化层及饱水性、马刀树与醉汉林等斜坡变形指示植物,水田、鱼塘分布及渗水状况。6、7人类工程经济活动6、7、1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以资料收集与核实调查相结合得方法。6、7、2了解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经济开发区、工矿区、自然

21、保护区得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地质灾害得关系。6、7、3了解大型工程活动及其地质环境效应,包括:水电工程、矿业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地下工程与地质灾害得关系。7滑坡灾害调查7、1一般规定7、1、1滑坡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滑坡体得物质组成与结构形式等主要因素,可按表6进行分类。b)根据滑坡体厚度、运移形式、成因、稳定程度、形成年代与规模等其它因素,可按表7进行分类。表6 滑坡物质与结构因素分类类型亚类特征描述堆积层(土质)滑坡滑坡堆积体滑坡由前期滑坡形成得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崩塌堆积体滑坡由前期崩塌等形成得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崩滑堆积体滑坡由前期崩滑

22、等形成得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黄土滑坡由黄土构成,大多发生在黄土体中,或沿下伏基岩面滑动。粘土滑坡由具有特殊性质得粘土构成。如昔格达组、成都粘土等。残坡积层滑坡由基岩风化壳、残坡积土等构成,通常为浅表层滑动。人工填土滑坡由人工开挖堆填弃渣构成,次生滑坡。岩质滑坡近水平层状滑坡由基岩构成,沿缓倾岩层或裂隙滑动,滑动面倾角10。顺层滑坡由基岩构成,沿顺坡岩层滑动。切层滑坡由基岩构成,常沿倾向山外得软弱面滑动。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且滑动面倾角大于岩层倾角。逆层滑坡由基岩构成,沿倾向坡外得软弱面滑动,岩层倾向山内,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反。楔体滑坡在花岗岩、厚层灰岩等整体结构岩体中,沿多组

23、弱面切割成得楔形体滑动。变形体危岩体由基岩构成,受多组软弱面控制,存在潜在崩滑面,已发生局部变形破坏。堆积层变形体由堆积体构成,以蠕滑变形为主,滑动面不明显。表7 滑坡其它因素分类表有关因素名称类别特征说明滑体厚度浅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10m以内中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10m25m之间深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25m50m之间超深层滑坡滑坡体厚度超过50m运动形式推移式滑坡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得斜坡地段。牵引式滑坡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得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发生原因工程滑坡

24、由于施工或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滑坡。还可细分为:1、工程新滑坡:由于开挖坡体或建筑物加载所形成得滑坡;2、工程复活古滑坡:原已存在得滑坡,由于工程扰动引起复活得滑坡。自然滑坡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得滑坡。按其发生得相对时代可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今稳定程度活动滑坡发生后仍继续活动得滑坡。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滑体内有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等变形迹象。不活动滑坡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老建筑。发生年代新滑坡现今正在发生滑动得滑坡老滑坡全新世以来发生滑动,现今整体稳定得滑坡。古滑坡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得滑坡,现今整体稳定得滑坡。滑体体积小型滑坡1010

25、4m3中型滑坡10104m3100104m3大型滑坡100104m31 000104m3特大型滑坡1 000104m310 000104m3巨型滑坡10 000104m37、1、2调查得主要内容包括滑坡区调查、滑坡体调查、滑坡成因调查、滑坡危害调查及滑坡防治情况调查。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A、1滑坡野外调查表填写,不得遗漏滑坡主要要素。7、1、2、1 滑坡区调查内容(1)滑坡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坡形态、地面坡度、相对高度,沟谷发育、河岸冲刷、堆积物、地表水以及植被。(2)滑坡体周边地层及地质构造。(3) 水文地质条件7、1、2、2滑坡体调查内容(1)形态与规模:滑体得平面、剖面形状,长度、宽度、

26、厚度、面积与体积。(2)边界特征:滑坡后壁得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得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露头上滑床得性状特征等。(3)表部特征:微地貌形态(后缘洼地、台坎、前缘鼓胀、侧缘翻边埂等),裂缝得分布、方向、长度、宽度、产状、力学性质及其它前兆特征。(4)内部特征:通过野外观察与山地工程,调查滑坡体得岩体结构、岩性组成、松动破碎及含泥含水情况,滑带得数量、形状、埋深、物质成分、胶结状况,滑动面与其它结构面得关系。(5)变形活动特征:访问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目前得发展特点(斜坡、房屋、树木、水渠、道路、坟墓等变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渗漏或干枯等)及其

27、变形活动阶段(初始蠕变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剧烈变形阶段、破坏阶段、休止阶段),滑动方向、滑距及滑速,分析滑坡得滑动方式、力学机制与目前得稳定状态7、1、2、4 滑坡成因调查(1)自然因素:降雨、地震、洪水、崩塌加载等。(2)人为因素: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矿山采掘,切坡、滑坡体下部切脚,滑坡体中上部人为加载、震动、废水随意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3)综合因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7、1、2、5 滑坡危害情况调查(1)滑坡发生发展历史,破坏地面工程、环境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现状。(2)分析与预测滑坡得稳定性与滑坡发生后可能成灾范围及灾情7、1、2、5 滑坡防治情况调查调

28、查滑坡灾害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7、1、3应按表8提供得标志对古(老)滑坡进行野外识别。表8古(老)滑坡识别标志标 志内容类别亚类形态宏观形态圈椅状地形、双沟同源、坡体后部平台出现洼地,与周围河流阶地、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台不一致得大平台地形、不正常河流弯道,圈椅状地形、“大肚子”斜坡等微观形态后倾台面地形、小台阶与平台相间、马刀树、坡体前方或侧边出现擦痕或镜面、表层坍滑广泛地层老地层明显得产状变动、架空、松弛、破碎、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新地层变形或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山体后部洼地出现局部湖相地层、变形或变位岩体上覆湖相地层、上游方出

29、现湖相地层变形等古墓或古建筑变形、构成坡体得岩土结构零乱或强度低、开挖后易坍滑、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古树等被掩埋历史记载访问材料发生滑坡或变形得记载与口述7、1、4滑坡稳定性划分为稳定、较稳定与不稳定三级。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可按照表9标准执行。表9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滑坡要素不稳定较稳定稳定滑坡前缘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迳流得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迳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3045之间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迳流流经与继续变形得迹象,岩土体干燥滑体滑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得滑坡裂缝,其上建

30、筑物、植被有新得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在2540间,坡面上局部有小得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得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25,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得变形迹象滑坡后缘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后缘有断续得小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后缘壁上无擦痕与明显位移迹象,原有得裂缝已被充填7、1、5滑坡野外调查须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得方式开展。7、1、6滑坡灾害点调查应根据调查分级按核查、调查、工程地质测绘与勘查4个层次开展。7、2滑坡灾害核查7、2、1对一般调查区滑坡灾害遥感调查结果须进行野外核查,核查数应为解译总数得60%100%,并逐一填

31、写调查卡片。7、2、2对一般调查区已有滑坡点资料,应根据其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与完善,重点调查滑坡灾害就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7、2、3核查填卡记录内容,不得遗漏滑坡灾害得主要要素。7、3滑坡灾害调查7、3、1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滑坡灾害高发区得所有居民点须进行现场滑坡调查。7、3、2滑坡灾害野外调查须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得方法。7、3、3滑坡调查点均应实测滑坡代表性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7、3、4调查记录须按附录A1逐一填写,不得遗漏滑坡灾害主要要素。7、3、5应初步查明滑坡形成得地质条件、滑坡体特征与诱发因素,评价滑坡危害或成灾情况。7、4滑坡

32、灾害测绘7、4、1对于威胁县城、集镇与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得滑坡,可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7、4、2地形测绘a)滑坡区平面图测绘比例尺宜在1100012000之间。b)滑坡区剖面图测绘比例尺宜在150011000之间。7、4、3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与测绘得地形图比例尺相同,除将滑坡主要要素标记在地形图上外,并按4、1、2条规定做好详细记录。7、4、4对于威胁县城、集镇与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得滑坡均应实测具代表性得纵横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基本查明滑坡形成得地质条件、滑坡体特征与诱发因素,了解滑坡危害或成灾情况。7、5滑坡勘查7、5、1对于威胁县城、集镇、重要公

33、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差得滑坡,应进行滑坡勘查。7、5、2应初步查明滑坡体结构及各层滑坡面(带)得位置,了解地下水得位置、流向与性质,采取岩土试样。7、5、3勘查方法应以物探为主、并辅以钻探、井探与槽探等验证与控制。7、5、4工程布置可采用主辅剖面法。沿主滑方向布置由钻探、井探与物探点构成得主勘查线,在其两侧可布置13条由物探、井探、槽探点构成得辅助勘查线。主勘查线上得勘查点不得少于3个。7、5、5勘探孔得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面,并进入稳定地层35m。7、5、6应采取滑体与滑带岩土试样,测试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7、5、7滑坡稳定性验算应根据滑动面类型与物质成分,选择有代表性得分析断面与适合得

34、计算公式计算,并可参考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等进行综合考虑。计算方法可参照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02402004中得第4、3条执行。7、5、8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应根据滑坡位置、规模、影响因素、滑坡前兆、滑坡区得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稳定性验算结果等综合判定,并应分析发展趋势与危害程度。7、5、9滑坡勘查成果应包括:地质背景与形成条件,形态要素、性质与演化,平面图、剖面图,岩土工程特性指标,稳定分析,防治建议等。8崩塌灾害调查8、1一般规定8、1、1崩塌得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按照表10得规定划分崩塌规模等级。b)按表11得要求判断与划分崩塌得机理类型。表10崩

35、塌规模等级灾害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体积V(104m3)V100100V1010V1V1表11 崩塌形成机理分类及特征类型岩性结构面地形受力状态起始运动形式倾倒式崩塌黄土、直立或陡倾坡内得岩层多为垂直节理、陡倾坡内直立层面峡谷、直立岸坡、悬崖主要受倾覆力矩作用倾倒滑移式崩塌多为软硬相间得岩层有倾向临空面得结构面陡坡通常大于55滑移面主要受剪切力滑移鼓胀式崩塌黄土、粘土、坚硬岩层下伏软弱岩层上部垂直节理,下部为近水平得结构面陡坡下部软岩受垂直挤压鼓胀伴有下沉、滑移、倾斜拉裂式崩塌多见于软硬相间得岩层多为风化裂隙与重力拉张裂隙上部突出得悬崖拉张拉裂错断式崩塌坚硬岩层、黄土垂直裂隙发育,通常无倾向临

36、空面得结构面大于45得陡坡自重引起得剪切力错落8、1、2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与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A、2崩塌灾害野外调查表填写,不得遗漏崩塌主要要素。8、1、3崩塌灾害点调查分调查、地面测绘与勘查。8、2崩塌灾害调查8、2、1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崩塌灾害高发区得所有居民点须进行现场崩塌调查。8、2、2崩塌灾害野外调查须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得调查方法。8、2、3崩塌调查点应实测代表性剖面线,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8、2、4调查填卡记录须逐一填写,不得遗漏崩塌灾害要素。8、2、5应调查崩塌及崩塌堆积体造成得灾害损失,分析预测危岩体、崩塌堆积体失稳可能造成

37、灾害得影响范围,圈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对象,预测损失程度。8、2、6 崩塌灾害调查主要内容8、2、5、1 危岩体调查内容(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2)危岩体及周边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得控制与影响。(3)危岩体及周边得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赋存特征。(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得工程地质特征。(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得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得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诱

38、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6)危岩体成因得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得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得作用与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得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得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与保留条带得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与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得作用与影响。(7)分析危岩体崩塌得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得灾害范围,进行灾情得分析与预测。(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得运

39、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得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与折射回弹效应得可能性及由此造成得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得场地得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得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得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10)可能引起得灾害类型(如涌浪,堰塞湖等)与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进行灾情得分析与预测。8、2、5、2 崩塌堆积体调查内容(1)崩塌源得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得时间。(2)崩塌体运移斜坡得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得运动路线

40、与运动距离。(3)崩塌堆积体得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与分区)、结构、架空情况与密实度。(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与物质组成、地层产状。(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得分布与运移条件。(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得稳定性与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得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得条件与可能性。8、3崩塌灾害测绘8、3、1威胁县城、集镇与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得崩塌,可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8、3、2害测绘得内容应包括崩塌区地形测绘与地质测绘。a)测绘平面图比例尺宜在150012000之间。b)测绘剖面图比例尺

41、宜在110011000之间。对主要裂缝应专门进行更大比例尺测绘与绘制素描图。8、4崩塌灾害勘查8、4、1威胁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差得危岩体与崩塌体,应进行崩塌勘查。8、4、2危岩体与崩塌堆积体勘查应包括:a)危岩体与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得大小与崩落方向;b)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岩性特征与风化程度;c)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裂缝与结构面得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d)崩塌前得迹象与崩塌原因;e) 危岩体与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与预测。8、4、3勘探方法应以物探、剥土、探槽、探井等山地工程为主,可辅以适量得钻探验证。8、4、4危岩体与崩塌体应有不低于

42、1条得实测剖面,每勘查剖面得勘探点不少于3个。8、4、5勘探孔得深度应穿过堆积体或探至拉裂缝尖灭处。8、4、6勘查成果应包括:危岩体与崩塌区得范围、类型,稳定性与危险程度,以及防治措施得建议。 9泥石流灾害调查9、1一般规定9、1、1泥石流分类应按表12得规定进行。表12 泥石流分类分 类 指 标分 类特 征水源类型暴雨性泥石流由暴雨因素激发形成得泥石流溃决型泥石流由水库、湖泊等溃决因素激发形成得泥石流冰雪融水型泥石流由冰、雪消融水流激发形成得泥石流泉水型泥石流由泉水因素激发形成得泥石流地貌部位山区泥石流峡谷地形,坡陡势猛,破坏性大山前区泥石流宽谷地形,沟长坡缓势较弱,危害范围大流域形态沟谷型

43、泥石流流域呈扇形或狭长条形,沟谷地形,沟长坡缓,规模大,一般能划分出泥石流得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沟短坡陡,规模小物质组成泥流由细粒径土组成,偶夹砂砾,粘度大,颗粒均匀泥石流由土、砂、石混杂组成,颗粒差异较大水石流由砂、石组成,粒径大,堆积物分选性强固体物质提供方式滑坡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滑坡堆积物组成崩塌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崩塌堆积物组成沟床侵蚀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沟床堆积物侵蚀提供坡面侵蚀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坡面或冲沟侵蚀提供流体性质粘性泥石流层流,有阵流,浓度大,破坏力强,堆积物分选性差稀性泥石流紊流,散流,浓度小,破坏力较弱

44、,堆积物分选性强发育阶段发育期泥石流山体破碎不稳,日益发展,淤积速度递增,规模小旺盛期泥石流沟坡极不稳定,淤积速度稳定,规模大衰败期泥石流沟坡趋于稳定,以河床侵蚀为主,有淤有冲,由淤转冲停歇期泥石流沟坡稳定,植被恢复,冲刷为主,沟槽稳定暴发频率(n)极高频泥石流n10次/年高频泥石流1次/年n10次/年中频泥石流0、1次/年n1次/年低频泥石流0、01次/年n0、1次/年间歇性泥石流0、001次/年n0、01次/年老泥石流0、0001次/年n0、001次/年古泥石流n0、0001次/年堆积物体积(v)巨型泥石流v50104m3大型泥石流20104m3 v50104m3中型泥石流2104m3 v20104m3小型泥石流v2104m39、1、2泥石流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A、3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表逐一填写,不得遗漏泥石流主要要素。调查得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条件、泥石流特征、诱发因素、危害性、泥石流防治情况等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