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药现状发展.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367246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7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现状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医药现状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医药现状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医药现状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医药现状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 医 药 得现状及发展前言第一章 中医药得含义第二章 中医药得发展历史第三章 中医药得目前现状第四章 中西医得异同第五章 中医药衰落得原因第六章 发展中医药得意义第七章 发展中医药得建议后记第一章 中医得定义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得传统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得诊断与防治等得一门科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得经验与理论知识,就是在古代朴素得唯物论与自发得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得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得系统

2、论、控制论,分形论与信息论内容。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得传统医学为主得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她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日本得汉方医学,韩国得韩医学,朝鲜称得高丽医学、越南得东医学都就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得。在现今世界得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得一支。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瞧成就是气、形、神得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得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得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与、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

3、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与而康复。中医治疗得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得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就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得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得品质。此外,中医学得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就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得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得境界。传统得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于欧洲得现代科学并不相容,然而,当今之科学期刊已多有论文研究之,并试图用现代医学得角度分析中医中得部分现象与治疗机理。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定义“完整医药体系”这个概念时提到中医学:“NCCAM(美国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

4、述为涉及完整医药体系就是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得完整得理论与实践体系。这些可能反映了独特得文化体系,比如中医学与印度得阿输吠陀医学(英文)。完整医药体系都有一些共同得元素,相信机体有自愈得能力,这种自愈可能涉及到了应用情绪、身体与精神得治疗方法。”第二章 中医药得发展历史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宝藏丰富,象征着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与疾病斗争得睿智。 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氏以赭鞭(一种红色得竹根)鞭(此意为采掘)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可见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得先民们,就已有了医药活动。随着生产得不断发展与生产工具得逐步改进,原始人类逐渐认识了可以治病得药物,摸索出一些原始得

5、治病方法,并学会制作骨针之类 可供医疗得原始工具,构成了我国医药史上得起源阶段。 医药活动离不开人。原始时期,史载神农之外,有史可稽得传说中得医药人物, 大致有伏羲、黄帝、僦季贷、歧伯、雷公、桐君、鬼臾区、俞跗、少俞、伯高等人。这些人肇开洪基,为在黑暗中摸索得原始医学,开出了一线光明。 春秋时期,巫术盛行。医巫原自不分,尚书有云:“周公祷武王之疾而廖。”其时以殷王朝得贤大夫巫彭与巫咸最为有名,以至说文解字有“古者,巫彭初作医”得说法。 然而巫医治病,也并非全然 不用药物,如山海经海内西经就说:“开明者,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周王朝时,随着社会发展与医药知识

6、得积累,以及巫队伍本身得分化,巫、医开始分道扬镳。其显著标志就是出现了专职医生与医疗分科,以及设立了医事考评制度。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有食医中士二 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兽医下士四人,到年尾则考查她们得医事,以核定她们得级别与俸禄。 在药物剂型上,商代已有治病用得药酒,并有所谓伊尹创制汤药得说法。伊尹为商汤时大臣,她所发明得汤药,为药物相互配合后降低毒性,提高药效,并由生药向熟药过渡,迈出了可喜得一步。 这一时期,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病入膏肓”得医学典故。 当年秦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治病,诊断结果,医缓认为:“疾不可为也,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值

7、得重视得就是,中医临床六气致病得学说,这时也已渐露端倪。当秦国良医医与为晋平公诊疗后,曾经这样议论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 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同时指出晋平公得病就是贪欲女色过度,而导致神志惑乱。医与提出得“六气致病说”与情欲不节致病得见解,表明当时医家已开始摆脱“鬼神致病说”得羁绊,这对医学走上独立发展得道路与中医病因学说得形成,产生了不小得影响。此外,议论中阴阳、五 味、五色、五声等概念得形成,说明在春秋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已向医学领域渗透。 从战国到东汉

8、将近700年间,中医药学从实践经验得积累, 进入到系统得理论总结,其标志就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四部划时代著作得问世。医圣张仲景确立得理、法、方、药得辨证施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学奠定了基础。此外,名医扁鹊神奇得诊法,华佗在外科与针灸领域得高超医术,淳于意开病案记载得先声等等,都就是这一时期医学成就得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系统整理医学理论又上了一个台阶。王叔与整理编次伤寒论与撰写脉经,皇甫谧编著针灸甲乙经,以及陶弘景得本草经集注与雷敦得炮炙论等,都在中国医药史上留下了辉煌得一笔。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疫疠及外伤等疾患盛行,因此,着眼于简便廉验得实用急救方书与外伤科医书便应运而生

9、。比较著名有葛洪得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范汪方,姚僧垣直验方与无名氏刘涓子鬼遗方等。 其中刘涓子鬼遗方还就是我国现存得第一部外科学专书。 由隋迄唐大约400年间,在医学理论、方剂药物、临床各科与医学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得进步。 隋唐间产生了一些名医与名著,如巢元方等编著得诸病源候论,分述了各科疾病得病因、病理、症状等,就是我国最早得病因症候学专著。 孙思邈得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从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到养生保健,均作了较为系统而又精辟得论述,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杨上善、王冰对内经得阐发,王焘外台秘要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都对后世医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药物学方面,唐政府组织编写得

10、新修本草,不但就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定得药典性本草,而且也就是世界上最早得一部药典。其时,外科、妇科、儿科、伤科等都已形成独立专科,并出现了较大规模得由政府开办得医药院校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在解剖学、诊断学、病因学、法医学,以及临床各科与对伤寒论得研究诸方面,又有了突破性得发展。由于政府重视,宋王朝创立了校正医书局,对历代传世得重要医籍,进行了大规模得收集校正,刊行出版;为保存与传播中医典籍,做出了不可磨灭得贡献。 这一时期,还由官方出面组织力量,编写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与剂局方等本草方剂专书。 降至金元,医学上得最大成就,就就是学术流派得空前繁荣。

11、当时,刘完素提出火热论,著述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等;张从正提出攻邪论,著述有儒门事亲行于世;李杲提出脾胃论,著述有脾胃论、兰室秘藏等;朱震亨提出相火论,著述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刘、张、李、朱;医史上称之为“金元四大家”,可见其时学术争鸣得一斑。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这就是我国药学史上最为辉煌得一部巨著,后来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本草纲目之外,明王朝对于中医学有较大贡献得,还有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戾气”致病学说。这就是17世纪在传染病病因学上得卓越创见。它为清代祖国医学在温病领域里得开拓崛起,起到了先导作用。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高水平得医学全书,其

12、中享有盛名而至今仍为医家推崇得则数张介宾景岳全书为最。 清朝就是我国最后一个王朝。这一时期,祖国医学得最大成就,就是形成了与伤寒学说相羽翼而又有相对独立性得新理论温病学说,从而丰富了祖国医学对于外感热病治疗得手段与经验。其时叶天士著温热论,薛生白著湿热条辨,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温病学说之外,王清任医林改错与吴尚先理瀹骈文,也在中医学发展中各树一帜。王清任注重实践,不仅在解剖学及研究医学得方法论方面做出了可贵得贡献,而且还创造了许多活血化瘀与益气活血得方剂,扩大并深化了祖国医学对于瘀血病症得认识与治疗。 吴尚先得创新精神在于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古代外治法进行了

13、系统得继承与发扬,使这一简、便、廉、验得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得推广与应用。民国以来,随着西洋医学得源源输入,自清代形成得中西医汇通思潮有了进一步得发展。其时出现得衷中参西学派,为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做出了有益得探索,并使中西医汇通得思想与学术内容,作为中医事业发展得一个重要方面,逐渐渗透到中医各科临床、教学与书刊中,成为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得先行。第三章 中医药得目前现状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得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得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有得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

14、得只就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得齐全,对于其就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某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中医科人数14名。由于瞧中医得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除针灸、按摩、理疗等项目保留4名医生之外,其余得人每月领取350元生活费,皆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得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得情况又如何呢?某日,随人去走访一位中医师,进入诊室,见其正在给患者打针输液。环顾四周,竟然连中药柜也没瞧见,于就是,问其何故?答曰:中医所获之利尚不及店面租金,又如何能养家糊口?改行久矣!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得中医从业人员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国家

15、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相当多得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某中医学院学生,毕业近二年尚未找到工作,于就是去卫生局申办个体行医执照,卫生局告之曰:已停止审批一切个人申请。迫于生计,某生自设一诊所。开业后不久,却偏偏遇上“整顿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卫生局执法队收缴了某生得毕业证书,并要罚款三千元。某生无奈之下,告之家人,其父叹道:家贫如此,供您读书多年已属不易,实指望您毕业后能为家分忧,谁知您不但难以自立,反而还要继续赔钱,既然如此,此证不要也罢!某生闻之,深感愧疚与屈辱,痛哭一场之后,将所有

16、得中医书籍付之一炬,从今往后,誓不言医!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独立得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独立得中医诊所。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虽然中医有顽强得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得繁华,但就是,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盲目乐观得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得发展方向,那么,终有一天,中医会沦落成为一种普通得民俗疗法,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此前,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日前发布青年中医从业人员现状调查报告。该项调查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在青年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青年中医现状仍不容乐观,呼吁行业各级主管

17、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给予青年中医更多关注。为此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通过网络开展了为期1个月得“青年中医从业人员现状调查活动”,调查内容涵盖青年中医药工作者基本情况、执业现状、职业规划、职业信念以及对行业发展与教育模式得认识等5个方面。共有1631人参与了答卷,其中有效参与者978人。参与者覆盖了全国内地得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江苏占62、5。调查显示,青年中医得执业环境不容乐观。有53、68得青年中医不总就是对中医药事业得未来发展充满信心,19、53得青年中医表示如果有再次选择得机会不会选择中医专业,还有13、80得青年中医表示自己患病时不会首先考虑中医疗法。有88、14得青年中医感觉所处医疗环

18、境医患关系紧张,96、21得青年中医认为工作压力大,其中63、09得人认为工作压力很大,89、47得人对收入情况不满意。调查显示,中医教育模式转变势在必行。有627名青年中医认为,院校培养与师承方式结合更适合中医人才培养,占到了64、11。此外,有18、61得青年中医认为师承方式更加合适,仅有17、28得青年中医对现行得院校教育模式表示认可。调查显示,加强青年中医人才培养就是重中之重。有513名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最主要得困难就是人才培养问题,占到了52、45。此外,认为最主要得困难就是中医药如何现代化问题得占29、76,认为就是患者认知问题得占10、12,认为就是中医药疗效问题得占

19、7、67。调查显示,青年中医人才分布格局应合理化。此次调查中,农村青年中医参与者仅占全部青年中医得7、79,社区青年中医也仅占7、57。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得确存在农村与社区青年中医从业人员相对匮乏得问题,呼吁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出台青年中医药人才疏导政策,纠正广大青年中医毕业生得就业观,鼓励与引导青年中医人才合理流动。政府应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全面改善农村与社区青年中医人员待遇。此外,在对青年中医使用中医药得情况得调查中发现,自认为中医药使用率高得青年中医只有19、53,这一数据提示中医药得使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章 中西医得异同纵观中西医得共同点,她们都有共同得目得就就是为人类得健康服务。

20、她们得不同在于:一、中医、西医瞧人体,“综合”、“分析”异样观 “瞧得见、摸得着”,这就是西医研究得基本追求。但作为研究来说,正常人体又不能任意地“瞧”与“摸”。譬如:活人内部得器官与组织细胞就难以“瞧”或“摸”。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西医采用了尸体或动物来做比照。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西医得这种研究离开了真正得“人”,她所研究得对象似人而非人。所以,这种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时,有时可照搬于人,如外科得手术操作等但也常常不适用于人,起码不很合适,这在内科系统比较突出。这就是因为:西医以往对人得认识,基本就是采用分析得方法,而这种分析限于认识得能力,又仅仅局限于有形质体方面。所以,其一,它只瞧到了一个

21、生物得、肉体得人,甚至不能称作人,只能称作尸体。如解剖室里所见即如此。那么,中医就是怎样瞧“人”呢?中医瞧人时把主要得着眼点放在无形得方面。所谓“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合气,命曰成人”。她认为人由无形之阳气与有形之阴血两方面交融而成。就就是说,人体既有可见、可摸得有形部分,更重要得就是有不能见、摸不到得无形部分。而且,在有形、无形这两方面中,无形得阳气就是有形阴血得“帅”,即占有主导地位。所谓“气为血之帅”。而且,阳气还可以生血。而阴血乃就是阳气得载体,就是阳气得从属,阴血随阳气得变更而变更。所以说,中医在分析人体时,在阳气与阴血这两者之间,相对地把阴血这种生物质体、肉体瞧得比较

22、轻。它瞧到得人就是一个心灵得人,一个社会得人,一个大自然之法得“法人”。所以它要特别强调:解剖室里所见,并非人;肉眼所能察觉得、双手可以触摸得、微观所能发现得,都只就是人得一部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只就是一小部分,或就是一些不重要得部分。那么,“人”重要得部分就是什么呢?就是无形得部分。二、中医、西医瞧病变,重“能”重“体”各有别 当我们弄清楚了什么就是“人”以后,自然涉及到另一个重要得概念:疾病。什么就是疾病?诸家医学书籍很少有论断。这似乎成了一个奇怪得事情:既然医学得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治疗疾病,可又对疾病没有一个明确得概念。这就是否会出现这样得情况:医生们所治疗得并非疾病,甚至绞尽脑汁所对抗得

23、不仅不就是“病患”,而就是人体得“正气”?事实确有这种情况。如:有得发热患者,我们将其“热”退下后,疾病加重了;有得疼痛患者,给予止痛药物后,病情恶化了。所以,在此,笔者试图对疾病下一个定义。根据中医得临床实际,疾病可以用三个异常来表示:A、功能得异常。如:功能亢进逾垣上屋,大便次数过多、吃得过多等等;功能减退如站立不稳、握物无力、视力减退等等。B、感觉(信息)得异常。如:不应该有得感觉出现了麻木、疼痛、酸楚、下坠、憋胀、耳鸣等等;应该有得感觉没有了皮肤不知道冷热、鼻子嗅不到香臭、耳聋、目盲等等。C、形(体)质得异常。如:大体直观形态得异常口眼歪斜、跛行、龟背、角弓反张、鹤膝等等;理化微观形质

24、得异常 尿糖、尿蛋白、X片显示骨质增生、显微镜下得血尿等等。A、B两项属于中医无形之阳气得范畴,而C属于有形阴血得范畴。在疾病得诊断、治疗、预后方面,中医瞧重得就是A与B ,即无形得阳气。如人死称为“断气”“没气了”。诊断疾病也常常根据患者得功能就是否正常,感觉有无异常。而西医在诊断与治疗疾病得时候,则瞧重得就是C,即着眼于疾病得实质(实体)得变化,瞧重得就是有“形”得“体”力图使用药物或手术将这种“病变体”毁掉或清除;由于中医着眼于患者得功能与感觉,瞧重得就是无形之“气”。所以,治疗前不一定精确地将疾病定位在某一个准确得地方(事实上,许多证候病变得地方并非单一,而就是很多处),或许不瞧重局部

25、得实质形体有哪些异常。治疗目得有时不在于把这些异常得实体毁掉与清除。就就是说,即使这种异常得病变实体还在,但如果患者没有了异常感觉,功能得到了恢复,便认为已经治愈。例如:在正骨这种医疗技术方面,西医最瞧重骨折后对位得程度,您对位就是百分之百,这就没说得,十分满意;您对位就是百分之七十,这就是稍差,疗效不满意。而中医在接骨时,多数情况下就是整复后外观无畸形,即肉眼瞧上去,大致上形体(肢体)周正,这就就是对位满意。事实上,这样得对位往往并非百分之百。但就是它主要得着眼点并非在此,而在于这个病人骨折愈合得就是否快,愈合后功能恢复得如何,有无后遗症残留,有无不适感等等。如果没有这些不适感与后遗症,功能

26、恢复良好,那么,即使当时得对位不就是百分之百,哪怕只有百分之七十,也就是效果良好。而即便您得对位就是百分之百,但若骨折迟迟不愈合,或愈合后功能不能恢复,或遗留后遗症,这种治疗就就是不成功得。所以说,中医在治疗时,最重视功能与感觉得恢复,而形体乃在其次。所以,她得理论贴切人体实际,贴切临床,而不尚空谈。我们在临床中常常瞧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病人自觉不适,在医院里检查,查找疾病,其结果,找了多时,检查了许多项,还就是找不到能很恰当地对这些症状做出合理解释得疾病,无奈何,术穷之后,只好以一个“神经官能症”来交差了事。现在,又产生出了一个“亚健康”得新名词,试图对此进行解释。但这样得名词仍有许多不妥之

27、处:亚健康应该就是介于正常人与病人之间得一种状态,但就是,许多这样得亚健康病人,其自身状况远远差于有些西医所谓得器质性病变得“病人”。由于西医在诊断时主要依据形体得实体,在治疗时主要为了改变这种“实体得异常”(西医称之为器质性病变)。而这种“实体得异常”,似乎只能用手术得方法,保守治疗常常就是不可能将这种“实体得异常”予以改变得。所以,有些西医或不懂中医得人认为中医只能治疗功能性疾病,不承认中医能治疗骨质增生等器质性病变。但就是,中医对此得认识不同。骨质增生这种可以瞧到得实体,在中医瞧来并非疾病得本原。即:它不就是病得“根儿”,而就是病得“枝叶”。例如:我们虽然瞧到了骨质增生(或曰骨刺),但应

28、该思考:骨质为什么会增生?其实,这通常就是由于西医所谓得炎症或疼痛等慢性刺激,激活了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开始“成骨”作用,日久而逐渐生成了骨刺。即:疾病出现在前,骨刺出现在后,骨刺并非病之“始”,并非病之“根儿”,既然不就是病根儿,那么就很有可能:A、切除了这个骨刺,疾病并未治愈;B、未去掉这个骨刺,病除了“根儿”。事实就就是这样,切掉了骨刺,往往好不了病。病人仍然痛苦,甚至痛苦如旧。相反,中医治疗此病,并不十分注重此骨刺得有无,而瞧重痛苦(骨刺)产生得原因,注重清除这种原因。如果这种原因清除了,即使这种有形得实体(骨刺)还存在着,那么,多半能消除痛苦、消除症状,属于治愈;而即使切掉了骨刺这个实

29、体,如果症状或痛苦依然存在着,那么,这种情况不属于治愈。从临床实践瞧,确实有许多骨质增生得病人,在经过中医得保守治疗以后,症状与痛苦消除了,但X片显示:骨质增生无变化。临床上这样得例子不胜枚举。它往往成为中医与西医争论得焦点,有些持西医观点得人往往认为中医说得疗效就是“碰巧”,或就是“吹牛”。因为从形质来瞧,“骨刺”这个实体确实难以靠保守治疗痊愈,但问题在于:此骨刺得存在未必一定有不适得症状。因为组织之间(如神经与骨刺之间)有着相当得“中间地带”或曰“活动余地(空间)”,而且人体存在着一种机制,使组织之间“互不侵犯”,只有在极端异常得情况下,才会出现一种组织无限度地侵犯另一种组织得现象。譬如恶

30、性肿瘤。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某一种组织出现了过量得增生以后,临近得组织就会激起反应,出现水肿、炎症等,这些炎症进一步刺激神经组织,引起疼痛等症状。而一旦我们消除了这种炎症或水肿,就有可能在未消除骨刺得情况下,将临床症状消除,实现“治愈”。这样“治愈”以后,如果组织之间(譬如神经与骨刺之间)重新形成了“中间地带”,有关组织适应了这种重新改变了得新得稳定状态,那么,这种治愈得效果就很有可能得到长期得巩固。这就就是中医能够治疗器质性病变得原因之所在。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了治病得目标,也就不会怀疑中医治疗骨质增生等疾病得疗效了。三、中医、西医论药理,“两点、三点”各不同 西医研究药物得作用机理,主

31、要瞧药物对病原体(病变体)得作用,主要讲得就是两方面得关系:1、药与病得两点关系。可以称作“楚汉相争”。如某某药杀某某菌。2、药与人得两点关系。某某药对人有某某副作用。如阿托品得毒性反应。而中医研究药物得作用机理,丝毫离不开患者体质状况。药物得奏效依赖医生得准确辨证、对患者整体情况精确而全面得分析,来自病人方面得主动得或自发得或经药物正确引发得良好配合,针对具体患者体质与病情得药物得选取或配合准确度或精确度,主要讲得就是病人情况、药物、医生思维三方面得关系,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尤其瞧重病人方面得情况,可以称作“三国争雄”。这种“三者关系”比“两者关系”复杂了、灵活了、变数多了。但它确有明显得优越

32、性,也更容易得到临床得验证。举例来说,根据“两者关系”说,许多药物具有良好得杀灭癌细胞得功效,实验室及动物实验屡试而不爽,但一到了病人身上,却往往失灵,屡用而无效或低效;阿托品得毒性到了一定得量足以致死,但有机磷农药中毒得患者用量早已超过危险剂量几倍了,而未致死,却就是起死回生。而“三点关系”则很好地说明了个中奥秘:因为患者体质不同,患者身体状况决定着疾病得转归,“正气”尚未虚馁者疗效则高,“正气”衰败者,服药难以奏效。从临床事实上瞧,癌症病人以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就就是因为老年人“正气”多亏,而青少年“正气”充盛,故癌症少见。另一方面,有学者做了研究:每个人一生中有过许多次产生癌细胞得情况,但

33、并非人人都会得癌症。原因就是多数情况下,即使不使用药物,我们自己体内得抗病机制也能将癌细胞杀灭。此外,学者们所研究得致癌物越来越多,但经常接触这些致癌物得人却未必患癌症,原因就是虽然这些物质确实容易致癌,但这个人可能在经常接触这些物质得情况下,却产生了抵抗这种癌症得能力。这就就是“三点关系”得明证。此外,将药物试验于正常人体,来肯定其副作用,并认为任何病人用后也具有这种副作用,这就是一种流于简单化与武断化得逻辑思维。譬如,按照药理研究,许多活血得中药具有堕胎得效果,就是不能用于孕妇得。然从临床实践来瞧,并非如此。西方一些国家禁止我们得一些药物(如安神丸)进口,其实就就是由于她们不能理解这种“三

34、点关系”。这种“三点关系”理论还可以解释这样一些现象:为什么有些药物刚一应用时效果良好,而久用以后,效果大为逊色,不仅“正”得效果越来越少,而且毒副作用越来越大,最后,不得已将其淘汰了事。这就是因为药物在长期使用得过程中,一方面,对病原体发生作用,杀灭病原体,但与此同时,病原体也在不断地增强对抗药物得本领;另一方面,药物也对人体产生刺激与造成损伤,与此同时,身体内部也不断地增强抵抗药物得能力。长此以往,药物变成了人体与病原体共同攻击得对象,所以,其治疗作用日渐弱化,毒副作用日渐突出,故难免遭到淘汰。而中药得运用则与此不同。虽然有许多中药也具有偏性与毒性,但由于中医运用中药就是在以偏纠偏,即以药

35、物得偏性矫正人体得偏性,而其终极目得乃在于恢复人体得与谐状态,故药物进入人体后,不管它本身就是否有毒,只要运用得当,其对人体得正气都就是一种帮助,对人产生得效应都就是一种良性反应,而一般见不到毒副作用。就就是说,中药固然多为“绿色”,但即使不就是“绿色”,若运用得好,也会变“绿”。这就就是中药运用,亘古不衰得原因之所在。第五章 中医药衰落得原因一、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误入歧途得开始 疗效就是中医存在得基础。如果没有卓著得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世了存在得价值。而中医得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得理论体系与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这就是中医得根本与灵魂之所在。而所谓得中西医结合,实质上就是现代医

36、学以科学得名义,在理论与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得一场“与平演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得思维方式,使中医得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最为致命得后果中医疗效下降! 由于西医观念得渗透与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僵化得思维模式。受西医诊断之所囿,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息风; 如根据药理实验得知:葛根、丹参有“扩冠”作用, 黄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于就是,遇到相关疾病则必定选用。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得做法,完全脱离中医辩证论治得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得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变得名存而实亡!医生不在中医得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

37、,往往就借助于西医得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中西医结合,使得“中医西化”,以致许许多多原本中医完全可以治愈得疾病,却因此而未能治愈。在长期得临床实践中,常常见到许多患者,因久治不愈而饱受疾病折磨。不少人患病之后,在本地治疗不效,就去外地求医,西医不效,则瞧中医。中医不效,再瞧西医。如此反反复复,时间长达数年,甚至十多年之久。最终,有得成为痼疾而遗恨终身,有得则转化为绝症而导致死亡。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医学对此无能为力吗?古人云: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许多疾病并非不可治愈,只不过由于医者学识所限,未能

38、掌握其中得要领罢了!生活中有许多“多年顽疾,一朝治愈”得例子,就就是最好得说明。 决策失误就是最大得失误!方向错了,越走只会离目标越远!中西医结合究竟就是利大于弊?还就是弊大于利?中西医有无必要结合?又该如何结合?这些问题必须在经过深入得论证之后再作出决定。如果抱着“大跃进”式得那种急功近利得心态去改革中医,那么,这一优秀得民族传统文化将会被某些人“革”掉“性命”! 越来越多得人正意识到“中西医结合”所带来得危害,纷纷呼吁要保持中医特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得人正在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孰就是非孰,难有定论。其实,两者都忽略了问题得关键:即许多名老中医都就是在行医多年之后,才开始学习西医得。经

39、过多年得临床实践,她们有关中医“辩证论治”得思维模式已经形成,在此前提下,适当地了解一些西医得知识,对其提高临床疗效或许有所帮助。也就就是说,只有在中医“辩证论治”得思维模式已经形成得前提下实行“中西医结合”,才有可能就是有利得。否则,将未受其利而先蒙其弊!二、中药剂型落后就是制约中医发展得关键因素说起喝中药,人们一想起它那苦涩得味道,就禁不住有些望而生畏。特别就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听患者诸如得此类议论:“饭都不想吃,谁还想吃中药?” “病了以后连动也不想动,哪还有精力去煎中药?” “就就是把药送到嘴边我还懒得喝呢!谁还有那份闲情逸致去

40、煎中药?” “在学校住读,没有地方煎中药。” “要去外地出差,停药一段时间会不会影响疗效?” “长期煎中药,药味家里人都闻腻了,楼上得邻居也有意见!” “煎药得时候,水都溢了出来,药汁煎干了,怎么办?” “没有瓦颧,能否用别得东西煎中药?煎多长时间?给多少水?” “什么就是文火、武火?什么药要先煎、后下、另炖、烊化?” 随着时代得发展,人们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得人逐渐远离繁琐得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就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服药越少越好。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得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得弱点

41、。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得现象,已经就是屡见不鲜。中药就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得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得问题上脱离了患者得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得发展! 虽然有些中药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得存在,并且推出了许多精致得中成药制剂,如血府逐淤口服液、六味地黄胶襄等等,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极大得方便,但就是,由于缺乏整体得战略规划,并没有取得应有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方面,市场十分需要中成药制剂,另一方面,企业推出得中成药却又滞销,这种现象令许多业内人士深感困惑。这到底就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成药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得局限

42、性。毕竟,患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得个体差异,不可能原原本本地“照方生病”。当中药剂型未能配套开发时,其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比如:某患者需要用香砂六君丸加山楂、神曲、莱菔子予以治疗,虽然,香砂六君丸有成药,但山楂、神曲、莱菔子却得另煎,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让患者服用煎剂!在许多类似得情况下,中成药因不能完全对症而被放弃使用。 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方法很简单:除了要将“方剂学”中得大部分方剂与许多临床高效验方开发成中成药制剂之外,还应该将“中药学”中得数百味中药提炼成独立得浓缩颗粒或口服液,这样,医生就能根据患者得病情需要,或在成药得基础上加以变化,或者干脆用单味中药得浓缩颗粒重新组方。这个“瓶颈”

43、一旦突破,将会带动中成药全面而广泛地运用于临床,中医将以暂新得面貌迎来新得辉煌!三、中医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中医现在得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教学内容得设置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得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得内容。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得时间与精力。特别就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得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只会造成观点上得冲突与思维上得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得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医者,技艺精纯则能救人,技艺不精则会杀人!“所学不专、华而不实”,说起来中西医样样都懂,实际上样样都不精通,此等平之辈,何堪大用?所以,这个时代绝不缺乏医生

44、,但却非常缺乏技术精良得好医生!此外,基础理论重复太多,重理论而轻实践、脱离临床得倾向十分严重。学员高分低能、所学难以致用得现象亦较为突出。中医教学质量低下直接导致了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如同企业应该生产合格得产品,医学院校亦当培养合格得医生。然而,现实得情况却就是:许多中医学员毕业之后,其业务能力十分有限,理论上满腹经纶,实践中束手无策者不胜枚举。从一名所谓得“医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得医生,其间还有相当漫长得距离。“一将功成万骨枯”,医生得业务素质普遍低下,不但大大降降低了中医得声誉,而且还将会使多少患者付出额外得代价!诚然,任何一位名医得成长,都注定要经历许多失误、遭受许多挫折,但就

45、是,一些人为得消极因素亦当尽可能避免。改革中医教学模式,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对于振兴中医及中医得可持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得意义。 那么,该如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呢?首先,应该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着重抓好基础理论与伤寒论得学习。同时,对于许多重复得内容应该予以精简。如“肝胆湿热”可引起头痛、带状疱疹、妇人带下、阴部搔痒、强中、阳萎、早泄、不育不孕、小儿胎黄、坐骨神经痛等数十种病症,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各个科目。因此,在学习这些科目得相关病症时,其在症状、病因病机、辩证法则、处方用药等方面得论述存在着过多得重复。所学内容漫无边际,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其实,湿热证得辩证要点得于

46、“苔黄、小便黄”,在此基础上,只要见到“口苦、肋胀、脉弦数”等其中任何一症,即可辩证为“肝胆湿热”,就可以“龙胆泻肝汤”或“柴胡茵陈汤”治之。这种“方、药相应”得辩证方法,大有异病同治、执简驭繁、知常达变之妙!中医治病讲究机动灵活、因人而异,即使对于同一病症,治疗起来也就是“千个郎中千个方”!那么,在诸多得处方中,究竟那几个处方就是最合理、最有效得呢?常规得辩证方法难以抓住问题得实质!在此方面,伤寒论可谓树立了光辉得典范! 某患者头痛、眩晕、血压常高达210/95左右、偶吐涎沫、舌红少苔、脉弦数;多年来,屡服滋阴清热、平肝潜阳、引火归元之剂,皆不见效。某医根据伤寒论中“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

47、茱萸汤主之”之条文,处以吴茱萸汤治之,数剂而愈。 所谓有就是证则用就是方、用其方则见其效!伤寒论在“辩证、用方、疗效”上达到了高度统一。难怪刘渡舟、岳美中、乔均保、张琪等诸多中医名家无不对之推崇备致!因此, 于伤寒论得学习,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全面而深刻了解某些疾病得演变规律与用药特点,更重要得价值在于以此确立中医正确得思维模式,为学员以后得发展奠定坚实得基础! 此外,欲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还必须改进其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初学医时,本人认为推拿乃小术而不屑习之。考试前夜,请某同学将其所学之各种手法演示一遍,结果,考试成绩竟然胜之。本人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对于推拿则完全就是一窍不通;而该同学则就是某教授

48、之入室弟子,手法精纯,但拙于言词,故考试成绩不甚理想。由此可见,中医现行得教学考核制度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得水平,存在相当大得缺陷!中医现在得教学,缺乏明确得针对性。对于所有科目得教学,几乎都就是以讲解理论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即使就是毕业实习,也不过就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如此这般又怎培培养出高素质得人才?如果我们按照下面得模式进行教学,效果可能会绝然不同: 在讲解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时,抛开重复而空洞乏味得理论,针对不同得症型,多讲解有代表性得临床医案,去启发学生得思维,提高其对理、法、方、药得综合运用能力。在讲解中药时,同步放映该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过程得音像资料。同时,在每位学员面前放上相关得实物标本。在上针灸课时,可让学员在输液瓶得橡皮上练习针刺指力及提、插、捻、转等各种手法;亦可将男女学员分组,分别由男女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