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孟子中庸精要.ppt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365836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71 大小:24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中庸精要.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孟子中庸精要.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孟子中庸精要.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孟子中庸精要.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孟子中庸精要.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孟子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孟子幼年丧父,靠慈母仉氏含辛茹苦,抚育成长。“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成年以后从事私人讲学四十岁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邹、滕、魏,并两度居齐),传播仁义之道、仁政学说六十岁以后回到故乡从事教学与著述“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汉代,孟子被朝野视为辅翼经书的“传”。孟子之书,经后汉赵岐删定为七篇,流传至今。中唐之后,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上升北宋,孟子与孔子比肩,论语孟子已驾于六经之上 第一节 性善论告子主张的“性

2、无善无不善”论有人主张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世硕)无名氏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在上古时代,“生”字与“性”字互训。第一节 性善论孟子则提出了与当时流行看法迥然有别的有关人性的新看法 人性本善,就像水向下流。而人的不善,不是由他的本性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第一节 性善论犬之性与牛之性不同,牛之性与人之性不同。人有自然的食色之性,但人之所以为人,或者说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在于人有内在的道德的知、情、意,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属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

3、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第一节 性善论人内在的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等道德的同情心、正义感、羞耻感、崇敬感和道德是非的鉴别、判断这些东西就是道德理性“仁”“义”“礼”“智”的萌芽。这是天赋的,人内在固有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把这些萌芽状态的东西扩充出去,就可以为善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恐)惕(t,惧)恻隐(哀痛)之心非所

4、以内(纳,结)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o,求)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第一节 性善论你内心有一个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和绝对命令,使你不暇思索地去做人作为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下命令,自己支配自己 第一节 性善论仁、义、礼、智、信等等,不完全是社会他在的道德规范,同时又是本心所制定的法则。这就是道德生活的内在性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心,既是理,又

5、是情 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良心本心是上天赋予的,“此天之所与我者”“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第一节 性善论孟子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的观念: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它物的特殊性,这就是道德性。孟子不否认人有自然欲望之性,但他的意思是,如将自然欲望作为人之本性,则无法讲清人之与动物或它物的区别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若照着人天生的特殊资质、情状去做,自可以为善

6、,这就是我所谓人性善,而有人在事实上为不善,不能归罪于所禀赋的质性上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听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hun)之悦我口。食草曰刍,牛羊是也。食谷曰豢,犬豕是也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第一节 性善论道德的根据在自己,元无少欠,一切具备。在道德精神的层面上,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本身之内。道德的自由是最高的自由,不受外在力量的左右,因为道德的行为总是自我命

7、令的结果 第一节 性善论反躬自问,切己自反,自己觉识到自己的行为无愧于天人,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捷的了 第一节 性善论“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cu)然,见于面,盎(ng)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第一节 性善论君子的本性,不因他的理想大行于天下而增加,也不因他穷困隐居而减损,因为本分已经固定了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之心可以反映到他的神色是纯和温润的,还表现在他身体的各方面,乃至于手足四肢的动作上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真实无妄,是天道的运行规律,又是一

8、种道德体验的状态,是对本心良知的最终根源“天”的一种虔诚、敬畏之情 第一节 性善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第一节 性善论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充分扩张善心,就能体知这一本性,也就可以体验天道,懂得天命保持本心,培养本性,才能事奉上天无论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们都悉心修养身心,善待天命,这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第二节 仁政学说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才能行“不忍人之政”“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第二节 仁政学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

9、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网,用作动词,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轻易,容易)。第二节 仁政学说仁政应从划分田界开始。人民有土地宅园,有桑麻、家禽、家畜,无冻馁之虞,有丝衣,有肉食,是行仁政的结果 第二节 仁政学说反对暴政,反对滥杀无辜,主张轻刑薄税。“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第二节 仁政学说“尊贤使能,俊杰

10、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谨庠(xi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教育可以使人“明人伦”,造成“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社会风气 第二节 仁政学说所谓“明人伦”,就是教民懂得并实践社会生活的准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掌握了仁义道德,好象居住在“仁”里,行走在“义”的路上 第二节 仁政学说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著名思想。他很看重民心的向背,认为民心的向背是政治上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11、,得其心,斯得民矣。”第二节 仁政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第二节 仁政学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第二节 仁政学说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历代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影响很大,成为中国乃至东亚重要的政治资源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以德抗位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天爵是在价值世界里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人爵只是世俗的功名利禄。天爵作为精神世界里的高尚道德、人格的尊严

12、,操之在己,求则得之,不可剥夺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君子所追求的是天爵而不是人爵道德原则或精神理想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依赖他人赐予的最为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良贵”。别人给你的贵位不是“良贵”,“良贵”是自身具有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志是心之所之,是导向。志可以调动气,这是正向;反过来,气也可以影响志,这是逆向。孟子主张二者互动,持志与养气相配合要善于保养盛大流行的充满体内的气。保养浩然之气的根本在于养心

13、,即恢复、保任四端之心。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孟子主张调动气来配合道义,不仅使理义集之于心,而且使理义之心有力量,可以担当,可以实践,可以使理想变成实现浩然之气是天地之气,也是我们生而有的气,只要不人为地伤害它,而善于保养它,就能合乎道义,辅助道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的行为标准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

14、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思1、孟子为什么要批评当时流行的“生之谓性”之说,其性善论的要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22、孟子的仁政思想辨析33、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中庸中庸精要精要 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 哲学学院 郭齐勇教授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第31篇尚书之周书中,有洪范与吕刑两篇,都提倡中道 洪范的“皇极”,即是“无偏无陂(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的政治哲学智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以天道为

15、性,即万物以天道为其性。性是天道落在各存在物之存在上说,所以此性字的意义,不是物的形质结构,不是各物的生理自然之性,不是由此类相状概括而成的“本质”,而是使一切物得以生存、存在的创造性的原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好学近乎知(智),力行

16、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思考题:1、中庸如何论“诚”及“诚”与“明”?2、什么叫“合外内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