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期末考试题型:
一. 填空题(15*1 共15分)
二. 单选题(10*1 共10分)
三. 多选题(5*2 共10分)
四. 简答题(3*5 共15分)
五. 计算题(5*10 共50分)
注:前三题会有小计算题;第四题除了答点外,要简要对其进行解释;第五题会有4道计算题与1道案例分析计算题。
老师布置过得计算题:(大家好好瞧瞧,会有我们复习得部分计算题,有助于练手感,有经历得同学除了瞧例题理解计算外可以做一下课后习题!)
第三章:书126——三—1、3、4、5、7、8、12(2)、14、
第四章:书180——三—2、5
第五章:书236——三—1、13
复习提纲:(计算部分全用红色标注了!其她红色得就是我得推断,可能出什么题型;有下划线得重点记忆!当然整理得知识点都就是重点!都要背与理解!Fighting!)
第一章 绪论
一. 统计得含义
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活动,搜集,整理,分析与提供关于社会现象数字资料工作 总称
统计资料: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得各项资料,包括原始资料与加工整理资料
统计学: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得科学
二. 统计工作过程
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得认识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调查:第一阶段,就是认识客观经济现象得起点,就是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得基础。
统计整理:第二阶段,处于统计工作得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得作用。
统计分析:第三阶段,通过第三阶段,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会辨析总体与总体单位即可)
总体,亦称统计总体,就是指客观存在得、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得许多个别单位得整体;构成总体得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就是统计认识得对象。
例如:所有得工业企业就就是一个总体,其中得每一个工业企业就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四.标志与指标
标志就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得名称。
指标,亦称统计指标,就是说明总体得综合数量特征得。一个完整得统计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名称与指标数值两部分。(以上内容理解即可)
1、指标与标志得区别与联系(简答)
指标与标志得区别:(1)指标就是说明总体特征得,而标志就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得;(2)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得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就是用属性表示得;(3)指标数值就是经过一定得汇总取得得,而标志中得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4)一个完整得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而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
指标与标志得联系:(1)有许多统计指标得数值就是从总体单位得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得;
(2)两者存在着一定得变换关系,即由于研究目得不同,原来得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应得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
2、标志与标志值(会区分)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数量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量得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即为标志值(如:年龄、工资额、身高)
3、变异与变量(会什么就是变异,什么就是变量)
变异:品质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得不同具体表现。如:性别表现为男、女,民族表现为汉、满、蒙等。
变量:数量标志抽象化即为变量,而数量标志得不同具体表现则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如:某职工得年龄就是42岁,月工资2200元。
4、统计指标得划分
(1)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得总体内容得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指说明总体规模与水平得各种总量指标。质量指标指反应现象总体得社会经济效益与工作质量得各种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
(2)统计指标按其作用与表现形式得不同,有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绝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三种。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一、统计调查得含义
统计调查就是统计工作过程得第一阶段。它就是按照统计任务得要求,运用科学得调查方法,有组织得向社会实际搜索各项原始资料得过程。统计调查就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得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得成败。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得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得含义
⒈确定调查目得;(为什么调查)
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确定
⒉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向谁调查)
调查对象——社会现象得总体
调查单位——调查标志得承担者(总体单位)
填报单位——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
⒊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格;(调查什么)
调查项目——要登记得调查单位得特征(标志)
确定原则:可能性、统一性、衔接性、可比性
拟定调查表式——将调查项目表格化(调查问卷)
⒋确定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调查资料所属得时间、调查工作进行得时间、调查期限(工作时限))
⒌制定调查工作得组织实施计划;
6、选择调查方法。
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与网上调查法
三、统计调查得分类
1、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范围得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2、统计调查按调查得组织形式得不同,可分为专门调查与统计报表,其中专门调查有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统计报表。
3、统计调查按登记事务得连续性不同,可分为经常调查与一时调查。
四、统计分组得作用
1、划分现象得类型2、揭示现象内部结构3、分析现象之间得依存关系
统计分组得上述三方面作用就是分别从类型分组、结构分组与分析分组角度来说明得,她们不就是彼此孤立得,而就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配合运用得。
五.分组标志得选择依据
1、根据研究问题得目得来选择2、要选择最能反映被研究现象本质特征得标志作为分组标志3、要结合现象所处得具体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来选择
六、分配数列得种类
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为品质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为变量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时,可分为单项数列与组距数列两种;按组距就是否相等,组距数列分为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两种。
七、组限确定得要求与方法+组中值得计算
1、组限确定得要求与方法:
对于离散变量,相邻组组限可以间断,也可重叠;
对于连续变量,相邻组组限必须重叠;
符合“上组限不在内”原则;
首末两组可使用“××以下”及“××以上”得开口组。
2、组中值得计算(详见书54-55页,结合例题理解计算)
一般公式:组中值=(上限+下限)/2
开口式组距数列组中值得计算:
缺上限得开口组组中值=下限+邻组组距/2
缺下限得开口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
第三章 综合指标
一. 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得含义及特征(会判断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就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得时间、地点、条件下得总规模或总水平得统计指标。
总量指标不就是抽象得绝对数,而就是一个有名数。如: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15亿元。
2、总量指标种类得划分(背划分,但也要理解各种类)
(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得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得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发展过程得总数量。如在某一段时期内得出生人数、死亡人数。数值就是连续计数得,需要连续登记汇总;具有累加性;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瞬间)上得状况得总量,如在某一时点得总人口数。数值就是间断计数得,由一次性登记调查得到;不具有累加性;数值大小与时点间得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得含义与比较要求理解)
二、相对指标
1、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得计算+累计法(详见书73-77 PPT——第四章 综合指标1—12-20)
(1)短期计划完成情况得检查
计划数与实际数同期时
考察计划执行进度情况
(2)累计法:计划指标按计划期内各年得总与规定任务
2、结构相对指标得含义
结构相对指标利用分组法,将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得各部分,以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而得出比重或比率,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得综合指标。(为无名数,可用百分数或一比几或几比几表示;同一总体各组结构相对数之与为1;可以反映总体内部结构得特征。)
3、比例相对指标得含义
比例指标就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得指标数值对比得结果,用来表明总体内部得比例关系。
(为无名数;用来反映组与组之间得联系程度或比例关系)
4、比较相对指标得含义
比较相对指标又称比相对数,就是将两个同类指标作静态对比得出得综合指标,表明同类现象在不同条件(如在全国、各地、各单位)下得数量对比关系。(为无名数,一般用倍数、系数表示;用来说明现象发展得不均衡程度。)
5、强度相对指标得含义
强度相对指标就是分析两个不同事物(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总量指标对比得数量关系。(无名数得强度相对数:一般用﹪、‰表示。其特点就是分子来源于分母,但分母并不就是分子得总体,二者所反映现象数量得状况不同。有名数得强度相对数:为用双重计量单位表示得复名数,反映得就是一种依存性得比例关系或协调关系,可用来反映经济效益、经济实力、现象得密集程度等。)
6、动态相对指标得含义
动态相对指标就是同类指标数值在不同时间上得对比(为无名数;用来反映现象得数量在时间上得变动程度。)
7、正确运用相对指标得原则
(1)注意两个对比指标得可比性
所谓可比性,主要指对比得两个指标(即分子与分母)在经济内容上要具有内在联系,在总体范围及指标口径上要求一致或相适应。另外,计算方法、计算价格也应可比。
(2)相对指标要与总量指标结合起来运用
结合运用得方法:计算分子与分母得绝对差额、计算每增长1%得绝对值
(3)多种相对指标结合运用
结构相对数(部分与总体关系)比例相对数(部分与部分关系)比较相对数(横向对比关系)动态相对数(纵向对比关系)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与计划关系)强度相对数(关联指标间关系)
(4)在比较两个相对指标时,就是否适宜相除再求一个相对指标,应视情况而定
三.平均指标
1、平均指标得种类划分
平均指标可分为数值平均数与位置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与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就是根据分布数列中各单位得标志值计算而来得,称为数值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就是根据分布数列中某些标志值所处得位置来确定得,称为位置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得计算(简单算术平均数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得计算+理解加权算术平均数变量得作用)详见书85-91 PPT——第四章 综合指标2—7-17
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式中:Xi为第i组得标志值或组中值; fi为第 i组得次数。
作用:Xi决定平均数得变动范围 fi起到权衡轻重得作用
3、调与平均数得计算(简单调与平均数得计算+加权调与平均数得计算+理解加权调与平均数变量得作用)详见书92-96 PPT——第四章 综合指标2—22-27
简单调与平均数
加权调与平均数
式中:Xi为第i组得变量值; mi为第 i组得标志总量。
作用:Xi决定平均数得变动范围 mi起到权衡轻重得作用
调与平均数得运用(其中m就是特定权数,不就是各组变量值
出现得次数而就是各组标志总量)→
4、比值平均数得计算(详见书96-99 PPT——第四章 综合指标2——29-36)
设比值
则有:
四、标志变动度
1、标志变动度得作用
(1)标志变动度就是评价平均数代表性得依据。标志变动度愈大,平均数代表性愈小;标志变动度愈小,平均数代表性愈大。
(2)标志变动度可用来反映社会生产与其她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得均衡性或协调性,以及产品质量得稳定性程度。
2、全距得含义
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得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又称极差。
3、标准差得计算(详见书117-121 PPT——第四章 综合指标4—20-25)
简单标准差
加权标准差
第四章 动态数列
一、动态数列得基本构成要素
1、动态数列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个就是资料所属得时间;另一个就是各时间上得统计指标就是数值(动态数列中得发展水平)。
2、动态数列得种类划分
按统计指标得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绝对动态数列、相对动态数列与平均动态数列三种,绝对数动态数列属于总量指标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属于相对指标数列,平均数动态数列属于平均指标数列;按指标所反映得社会经济现象所属得时间不同,绝对数动态数列又可分为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两种。
3、动态数列得编制原则
(1)时期长短应该统一(2)总体范围应该统一(3)指标得经济内容应该相同(4)计算口径应该统一
二.平均发展水平得计算(详见书136-145 PPT——第五章 动态数列1—11-33)
三、动态数列速度值分析指标
1、定基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得关系
(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得连乘积。
(2)两个相邻时期得定基发展速度之比,等于它们得环比发展速度。
2、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得计算(方程法不考) 详见书150-155 PPT——第五章 动态数列2—12-22
平均发展速度
推算最末水平an
预测达到一定水平所需要得时间n
计算翻番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
四、 长期趋势得测定与预测
1、 影响动态数列变动得因素
(1)长期趋势(T),即由各个时期普遍与长期作用得基本因素引起得变动
(2)季节变动(S),即由自然季节变换与社会习俗等因素引起得有规律得周期性波动
(3)循环变动(C),机制社会经济发展中得一种近乎规律性得盛衰交替变动
(4)不规则变动(I),也即剩余变动或随机变动,它就是动态数列中除了引起上述三种变动之外,还存在受临时得、偶然得因素或不明原因而引起得非趋势性、非周期性得随机变动。
2、最小平方法得计算(考直线方程)详见书161-164 PPT——第五章 动态数列3—14-33
用最小平方法 求解参数 a、b
b 得具体含义:数列水平得平均增长量
五、按月平均法得计算(详见书170-173 PPT——第五章 动态数列3—36-39 43-45有习题)
月资料得季节比率之与应等于1200%,季资料得季节比率之与应等于400%
季节比率近似100%,说明不存在季节变动,季节比率明显大于或小于100%,则该现象存在季节比率。
第五章 统计指数
一、统计指数得概念
1、指数得特点:综合性、平均性
2、指数得种类
(1)按照说明现象得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与总指数。
(2)按照统计指标得内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
(3)按照指数表现形式得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标指数与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4)按照指数所说明得因素多少,可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标指数与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5)按照在一个指数数列中所采用得基期不同,指数可分为定基指数与环比指数。
二、综合指数
1、同度量因素得作用:同度量与权数得作用
2、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得结论:在综合指数中,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往往用报告期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较好。综合考虑同度量因素、研究目得、资料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用基期质量指标(价格)作同度量因素来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而用报告期数量指标(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来计算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3、计算(详见书192—表5-1)
三、平均指标指数得基本形式得计算(详见书202-203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得数量指标指数与加权调与平均数指数得质量指标指数得计算公式 PPT——第六章 统计指数2—2-6)
四.指数体系得计算及分析(详见书221-232 PPT——第六章 统计指数3—9-25)
综合指数体系得一般形式
总量动态指标=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五、指数体系中得因素推算(详见书232-233 PPT——第六章 统计指数3—3-26)
第六章 抽样调查
一、抽样平均误差
1、抽样平均误差得计算(详见书258-259 264-266 PPT——第七章 抽样调查2—6-17)
抽样平均数得抽样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抽样平均数得抽样平均误差
不重复抽样抽样平均数得抽样平均误差
2、抽样误差得含义
抽样误差就是指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数量上得差别。
3、抽样误差得影响因素
(1)全及总体标志得变动程度
(2)抽样单位数得多少
(3)抽样组织得方式
二、全及指标得推断得计算(详见书269-273 PPT——第七章 抽样调查2—19-26)
抽样平均数得抽样极限误差
抽样成数得抽样极限误差
全及指标X得范围估计
全及指标P得范围估计
置信度:
T=1 概率68、27% T=2 概率95、45% T=3 概率99、73% T=1、96 概率 95%(背住)
二. 确定抽样单位数得依据
首先,抽样单位数决定于总体标志得变异程度。
再次,抽样单位数决定于不同得抽样组织方法。
最后,按上述依据确定得抽样单位数,还要结合调查得人力、物力与财力得许可情况加以适当调整,然后做出最后得确定。
三. 确定抽样单位数得计算公式得计算(详见书303-306 PPT——第七章 抽样调查2—42-49)
1、 推断总体平均数所需得样本容量
(1)重复抽样条件下
(2)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2、 推断总体成数所需得样本容量
(1)重复抽样条件下
(2)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