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一、对下面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乡村四月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A.此诗第二句写雨景,运用“如烟”的比喻,绘出了雨的形态B.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才了”“又”的搭配使用,不说“忙”已使读者感受到忙的气氛、忙的节奏C.乡村四月写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D.这首诗写景、叙事相结合,语言质朴、清新二、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杂诗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注释】吴均:南朝梁的文学家、史学家。1.请描
2、绘“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所展现的画面。_2.“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能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_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岁寒三友岁寒三友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着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1 1/4 4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注释】侍:在尊长旁边陪着。何以:为什么。1.填一填。“岁寒三友”就是_、_、_。在霜雪之时,_着花,_并茂,它们都有_的特点。2.用自己的话说说“梅树着花,松、竹并茂”的意思。_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不识自家不识自家曩有愚者,常于门外悬履为志。一日出门,
3、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有删改【注释】曩:从前。履:鞋。志:标志。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及午_至薄暮_是汝家_何不入_2.翻译下列句子。(1)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_(2)愚者审视之,乃悟。_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_五、对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杨氏之子杨氏之子2 2/4 4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陈太丘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陈太丘:陈寔(sh),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不:同“否”。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甚聪惠_(2)元方入门不顾_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2)太丘舍去,去后乃
5、至。_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父不在,乃呼儿出去后乃至B.此是君家果待君久不至C.下车引之虽与之俱学4.这两则故事都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_阶层言谈逸事的小说。请再写出两个古代少年故事的名称:_、_。5.结合文段,说说杨氏子和元方是怎样的孩子。_3 3/4 4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C二、1.远远地看见山中雾气从天边飘来,从竹林的空隙中“窥”到红红的落日。2.不能,“窥”字是从竹林的空隙中看,而“望”没有“从空隙中看”这个意思,一般只表示向远处看。三、1.松竹梅梅树松、竹耐寒2.梅树开花,松树和竹子都很茂盛。四、1.到了到了你为什么2.(1)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2)愚蠢的人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3.讽刺了极度愚昧、不会灵活变通的人。五、1.(1)同“慧”,智慧(2)回头2.(1)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2)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3.A4.士族示例:孔融让梨、王戎不取道旁李5.聪明,口才好。4 4/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