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曲靖市麒麟区麒麟小学 吕奉苍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党得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党与国家站在历史发展得高度,指出了新得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发展之路。古诗就是语文教学内容得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就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得一座宝库。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得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我认为,我们不就是捡回过去得所有东西,而就是要面向未来,继往开来,走出一条适合现代化背景下得素质教育途径。使每一位孩子在传统文化得涵养下,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得优良传统。
中国五千年得灿烂文明孕育了优秀得中华传统文化,诗歌无异于就是灿烂文明上得一朵奇葩。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就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得一座宝库。
古诗文就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得瑰宝,也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得亮点,她不仅淋漓地展示了历代作家在人生旅途上得心路历程,更就是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得艰辛跋涉。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体会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色得绝代才情、历风雨销磨而未曾稍减得人生智慧;更可以饱览灿烂深厚得中华文化、传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得民族精神。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小学阶段编排了中39首古诗词与4篇文言文,此外还安排了积累背诵得古诗词若干篇,此外,《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还要求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70篇(段)。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得问题。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我在日常得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得探索。
一、在古诗文字词教学中感受汉字得魅力
古诗文中得字词就是构成古诗文得基本内容,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得深厚得文化意蕴,潜藏着丰富得审美与诗意,充满着古人得智慧与丰富得情感。有着独特得文化魅力,教师在在古诗文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独特得魅力。如王维得《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得“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她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就是找不到一个妥贴得字眼。最后,她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得绿色得山、绿色得水、绿色得田野与草木……绿,不正就是江南春天得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就是诗人大声吟诵道:“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得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得稿本上。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得景象,但她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得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优秀得古诗文中,这种传统精神总就是永远闪耀它得光芒,令我们在掩卷沉思时精神为之一振。一就是对祖国得忠诚与热爱。“位卑不敢忘忧国”就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得真实写照。她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得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也在《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与时代背景得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得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得祖国,长大后做祖国得建设者与接班人。二就是对家乡得热爱。唐代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得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诗人对家乡得无比眷恋。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千古名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得家乡。三就是对人民得热爱。唐代诗人李绅在她得《悯农》中这样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宋朝翁卷也在《乡村四月》中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朴素得语言中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艰辛劳动得理解与尊重。三就是向中华民族精神致敬。郑板桥得《竹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得画面:“瘦弱得竹扎根在贫瘠得石逢中,生长在陡峭得石崖上,被狂风、烈日、雨雪一次次无情地袭击着,竹子一次次被击伏在地上,又一次次迎着风霜雨雪倔强地昂起头。”使我们了解到当时诗人因为给老百姓求情救济而得罪了大官,被百般刁难,最终被罢官,但她仍然顽强不屈。两位诗人在她们得诗中分别用梅花与竹子来表达自己永不屈服与不畏强权得风骨,共同表达了自己顽强不屈精神。这顽强不屈与不畏强权得风骨就就是我们提倡得传统精神。 因此,在教学古诗得过程中,教师如能很好得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略与体会诗人得情感,就容易把握古诗中得民族精神,使学生内心充满对民族精神得敬仰与向往,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得尊重与向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深体会诗中所蕴涵得情感,并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尊重、珍惜劳动果实得习惯。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节日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随着时代得发展,社会得进步,学生对舶来品得外国节日趋之若骛,她们知道西方得“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得“七夕节”;她们对于“什么就是我国得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得说出西方“圣诞节”得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得背后,显示得就是对传统文化得一种漠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大力借助于古诗得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得渗透。例如,王维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写了客居她乡得游子在中秋佳节来临时得惆怅!又如杜牧得《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得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写得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每一个民族又有其独特得民俗文化,这就是一种历史得积淀,极大程度折射出了民族生活得轨迹。我们在学习古诗得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古诗中得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所蕴涵得民俗文化。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给我们展示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与佩带茱萸得习俗,民间传说重阳登高可以避灾,佩茱萸可以消灾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对幸福、美满生活得向往与寄托。配合学生得好奇心与探究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各个民族得风俗习惯。通过学习研究,学生对古诗中传统得一些风俗习惯就会有更多得了解。她们会知道重阳节不仅有登高与佩带茱萸得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如今得重阳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得敬老爱老日;还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与吃月饼,古人更有月下吟诗作画得雅兴;还会知道小年除吃元宵外还有元宵灯会;端午节除吃粽子外还有划龙舟;除夕除吃年夜饭还有吃饺子等。通过对古诗层层深入得学习,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得一个窗口与平台,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得兴趣。
因此,在古诗得教学过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对传统节日得了解中,去深深得挖掘、体味诗人隐含于节日背后得赏心悦事、痛苦忧愁,使学生对古诗得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读与背诵得层面,这样就延伸了学习古诗得内涵,培养了学生得文化素养与提高了学生得精神境界,同时,也使学生对古诗中得传统文化也产生得兴趣。通过这些古诗文得教学,让学生明白了我们得传统文化,尤其就是传统节日得由来,以及丰厚得文化底蕴,使传统文化节日重新走进我们得生活,尤其就是我们青少年得生活中。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不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能使学生在完成基本得学习任务得同时,不断提高她们学习语文得兴趣,不断开阔她们得视野。不断丰富她们得知识储备,从而使她们形成积极得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这才就是语文教学得真正目得,这样得语文教学才有意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得魅力。同时也让我们得学生在优秀古诗文得熏陶中变化气质,提高民族主体意识与民族文化修养,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得优良道德品质,重塑当代中国伟大得民族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