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临床检验手册
临床检验手册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血液的常规检查
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1.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tviEVl0。bmc7LCv。SnyeVaN。
2.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其增减的意义
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m3IqVhP。KC2pOW2。x7NiEe4。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
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ZqdzxIT。qC2IBVg。8OnjHo5。
·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
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 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lRUOZeb。y6yyrzw。FQVwsya。
·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XVVhC12。fYvlS32。KEidIqC。
·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1. 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 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sbARyG4。VLFUQ28。oWFzGbQ。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
1.白细胞增多见于:
⑴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
⑵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
⑶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
⑷见于急性失血,尤其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起的内出血。
⑸见于急性化学药物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中毒。Oe9dYaf。HQtwEJf。BG6mETj。
2.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
⑴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 、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
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⑷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线损伤、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等引起的各种反应。
⑸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8RAH7X1。z4tEXa9。hYcZSuv。
五、白细胞分类(DC)意义
· 中性粒细胞(N)总数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似。
· ⒈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
⑴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⑵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⑶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
⑷急性传染病恢复时,一般在常起病时细胞数减少,当开始恢复时可呈现增多,提示病情好转。
⑸某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⑴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⑵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TFirYHN。s1BXAAr。M0yQhaf。
· 嗜碱性粒细胞
(B)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
⑵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nbKaRfB。gTqQoD2。4FjUbKX。
· 1.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
⑴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⑶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
⑷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E5kGtno。Cc1mYq7。KYlU3UX。
· 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
⑴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uudjn03。wBvFaPz。nW8mfx9。
六、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
1.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
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
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 dlw2CEC。4K1jOL5。TXR3DiL。
2. 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
⑴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⑵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⑶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
⑷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skcaQ2H。LTzVgOr。faDRcwG。
3.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
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
⑴病毒感染性疾病;
⑵某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
⑶某些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ugEShvb。w8hJoEa。HOMQQ1t。
七、血小板计数意义
1. 血小板减少见于:
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
⑵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⑶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⑷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Ac3586F。zGX3VdB。STpIGZD。
2. 血小板增多见于:
⑴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⑵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XBBiUqM。UI88lOS。nqgIhoO。
八、血小板学形态检查
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含嗜天青颗粒。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幼稚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当血小板异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态异常。PAgAeLE。yPFAXfI。TXDlHw9。
第二节:血液的其他检查
一、网织红细胞(RC)计数意义
1.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红细胞能力旺盛,如溶血性贫血,缺铁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呈轻度增高。 hVpjCBy。DigCoP9。1YQHUjT。
2.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由慢性苯、铅中毒、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时骨髓受异常细胞浸润所致。 lttJpf3。iAGtSm8。EVXW0IL。
3. 抗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如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随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逐渐增高,网织红细胞下降,这种网织红细胞反应,可被作为抗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 NiRd9mi。2qGjOzc。A073Xxd。
二、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意义
1.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见于:
⑴各种急、慢性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细菌性炎症;慢性感染,如结核病,非感染性炎症,如风湿热;
⑵组织损伤及坏死,如大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
⑶恶性肿瘤时因肿瘤组织坏死、贫血、继发感染等因素致血沉增快,可随手术切除、有效化放疗而渐正常,如肿瘤 复发或转移时又可增快;
⑷其他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 55bDjoS。3lynUYq。BacmqWT。
2. 红细胞沉降率减慢见于:
①红细胞数明显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ueN9ex8。VTnePMP。sFKOwjQ。
三、红细胞比容测定意义
1. 红细胞比容增高见于:
①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致血液浓缩,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显著增高。 su2pH3d。BHhyHD6。s7Qt0ck。
2. 红细胞比容减低见于:
①各种贫血。因贫血的类型不同,红细胞数及体积大小也不同。
②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输液过多所致的血液稀释。 d7IHe9o。pG7qbVJ。jYWH8Bj。
四、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1.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有的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第二章:血液的特殊检查
第一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检查
1. 外周血液常规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减低,血涂片中可见破碎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等。出现典型的异形红细胞或自身凝集现象时,可提供溶血原因的线索。 xqdQcQl。QVFhe3o。DEnd1Ud。
2.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意义 正常血浆只有微量游离血红蛋白,>40mg/L是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的重要指标,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血管外溶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增高。 6UYhirD。4x72hwG。H6yxZPb。
3.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意义
1.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见于:
⑴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⑵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等。 2OxPeDW。rrdkBNx。PwRMl8P。
2. 血清结合珠蛋白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等。
4.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意义 本试验有助于鉴别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阳性表示严重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出现一条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而球形细胞增多症系血管外溶血则无此区带。LbFUKyz。rxzbwS5。erUW1EV。
5. 尿液检查
⑴尿胆原排出增多;
⑵隐血试验阳性,这是因为当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超过结合珠蛋白的量和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时,出现的血红蛋白尿;
⑶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呈阳性反应,是反映慢性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gyr2Vhn。WzS0gUm。lMGnL3I。
6. 红细胞寿命测定 是检测溶血的可靠指标,常用51Cr、3P-DFP或二异丙基氟磷酸标记红细胞法,能反映红细胞寿命的指数。此项测定显示红细胞寿命缩短表明有溶血。JHLDmvs。9yPB0kt。5ittFJ2。
二、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1. 网织红细胞增多在5%~20%以上。
2. 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由于网织红细胞及幼红细胞的出现,故可表现大红细胞增多。Kd0W3A4。ZalULGm。ik1KBAP。
3. 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常发生倒置。
三、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
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意义
1.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等。
2.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2q8Arvs。95xT4Fb。Ez2sl8c。
2.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意义 本试验对轻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检出敏感,也见于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8CBNkMV。Ck5vYWR。K1ksINL。
3. 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意义
1.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在低渗盐水中溶血显著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明显纠正,加ATP后溶血明显纠正。
2.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Ⅰ型(G-6-PD缺乏症),低渗盐水中正常或溶血稍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部分纠正,加ATP后溶血部分纠正。
3.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II型(PK缺乏症),低渗盐水中溶血显著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不能纠正,加ATP后溶血明显纠正。lVYJgaM。2mmYJik。YLsS3HQ。
四、红细胞内酶缺陷的检查
1.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意义 当红细胞G-6-PD活性正常时,还原率>75%;如G-6-PD缺陷,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速度远较正常红细胞慢,还原率显著降低。本试验是反映红细胞对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能力,特异性较低,可用作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G09beTE。riGAyFA。WQ630Eo。
2. 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意义 当G-6-PD缺乏时变性珠蛋白小体易于检出,变性珠蛋白小体增多可见于某些药物中毒、不稳定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WLJjU5w。xuBumeI。6EVFoD0。
3. 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意义 G-6-PD缺乏时,常延迟出现或不出现荧光点,可作G-6-PD较特异的筛选试验。进一步可用紫外线分光光度测量法,对G-6-PD活性作定量测定。ASwjcnJ。z7LLIKA。3BCrUpa。
4.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测定意义 丙酮酸激酶缺乏时,常延迟消失或达60min仍不消失,可作丙酮酸激酶较特异的筛选试验。进一步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测量法,对丙酮酸激酶活性作定量测定。0WjW6sC。oiIz04Q。HLPfAqq。
五、珠蛋白合成异常的试验
1. 血红蛋白电泳意义
1.如HbA、HbA2、HbF减少,见于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如HbA减少,HbF明显增加,见于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3.缺铁性贫血时HbA2常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HbA2可增高;
4.若出现新的区带则可能为异常血红蛋白,应进一步检查。cSEVNm4。zOv58MV。36InMgI。
2. 胎儿血红蛋白(HbF)测定
1.抗碱血红蛋白测定意义
⑴抗碱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见于: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度增高除见于: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外,也见于正常孕妇、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等。
2.HbF酸洗脱意义 同抗碱血红蛋白测定。SvjFhvH。DJWWUuM。TA9fBH5。
3. HbH包涵体染色意义 明显增高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α-海洋性贫血),HbH病、某些血红蛋白病时可见轻度增高。zqMLZf9。N1IOnIM。nubBzJQ。
4. 红细胞镰变试验意义 出现镰形红细胞的多少与HbS含量有关,除HbS病外,某些血红蛋白病也可出现镰形红细胞。C8KRu9R。dAZyLFH。bsRbMwh。
5. 不稳定血红蛋白检查
1. 异丙醇沉淀试验意义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加入异丙醇溶剂在5min后即可发生沉淀,20min可成絮状。HbH、HbF或高铁血红蛋白升高时也可出现阳性。
2.热变性试验意义 同异丙醇沉淀试验。QHqwbOH。s5LGrCM。hLcfnUp。
六、免疫性溶血的检查
1. 抗人球蛋白试验意义
1.直接试验阳性见于:
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除原发AIHA外,也可继发于结缔组织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某些感染、药物等引起的AIHA;
②新生儿溶血病
③少数冷抗体型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间接试验慢性见于Rh和ABO血型妊娠免疫性溶血,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GCtfH6Q。iDsNsOx。D2lsOEL。
2. 酸溶血试验意义 本试验阳性,支持PNH的诊断。严重的AIHA、明显的球形细胞增多症偶可阳性。cNtsIIx。C5dLJjO。3Hky9wS。
3. 蔗糖水溶血试验意义 本试验在PNH患者常呈阳性,且较酸溶血试验敏感,但特异性不强。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呈轻度阳性反应。zk15lK7。6KIbsrc。Y7be3mT。
4. 冷热溶血试验意义 本试验阳性支持PCH的诊断。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偶可见阳性。OCoRBT1。KOdyXSE。TVmf5Rs。
第二节:低色素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铁(SI)测定意义
1. 血清铁降低见于:⑴体内铁总量减少。最常见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⑵铁丢失增多,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失血。
⑶铁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哺乳期、婴幼儿生长期。
⑷铁转运障碍,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肝硬化等。pW1DwSh。MlCNZ8i。OoUxxhl。
2. 血清铁增高见于:
⑴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
⑵铁利用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⑶铁吸收增加,如铁剂治疗、长期接受输血、血色病;⑷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等。M5m3tc9。fYno3ST。VRomJyg。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测定意义
1. 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见于:
⑴运铁蛋白丢失,如肾病、尿毒症。
⑵运铁蛋白合成减少,如遗传性运铁蛋白缺乏症;
⑶铁蛋白减少,如肝硬化;
⑷其他,如感染、肿瘤、溶血性贫血等。ervzp5q。HwhITO2。lJyv5VR。
2. 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见于:
⑴运铁蛋白合成增加,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
⑵铁吸收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注射铁剂治疗;
⑶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3如TIBC增高,血清铁降低时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TIBC降低,血清铁增高时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两者均增高,提示慢性感染、肝硬化、肾病尿毒症等。iqA7bc0。1SYVHQi。gBC6kVL。
三、血清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测定意义 参见血清铁及TIBC项。在缺铁性贫血时UIBC增加。
四、转铁蛋白(Tf)测定意义 同TIBC,参见TIBC项。
五、血清铁蛋白(SF)测定意义ceHLy1o。FmLfTO2。rE9hAQD。
1. 血清铁蛋白降低见于:
⑴缺铁性贫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⑵营养不良、严重慢性疾病体内贮存铁减少导致的继发性贫血。kO0dUFA。mhze30w。7hH9gpR。
2. 血清铁蛋白增高见于:
⑴体内铁贮存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和不恰当的铁剂治疗;
⑵恶性肿瘤;
⑶急性感染和炎症;
⑷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坏死和心肌梗死等。UMlA1oH。QeTZjU1。OgaLsuz。
o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意义
1.根据MCV、RDW值可将贫血分为6种:
⑴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⑵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⑶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如各种慢性疾病所致的贫血。
⑷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
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⑹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RDW均增大,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用于缺铁性贫血治疗时的观察。缺铁性贫血RDW值增大,当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 RDW值可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再逐渐降到正常。mqxbEmo。CWX2SR8。LyQBwb4。
o 血小板比容(PCT)意义
1. 血小板比容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 血小板比容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化疗后等。NzAxyxv。WVmsOYv。L2xmkYd。
o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意义
1. 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巨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2. 平均血小板体积减小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亢、化疗后等。pbKLHG5。7jQmSWQ。glTQvWU。
o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意义
1.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血小板综合征及血栓性疾病等 4kGUFV1。XCb6jNa。WjzTd5z。
第三章:骨髓检查
第一节:骨髓穿刺的应用
一.骨髓穿刺适用于:
1. 诊断贫血的细胞形态学类型,观察治疗后的效果。
2. 确立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olr0WJZ。TrGJVKO。zue1XOA。
3. 确立白血病的细胞学类型,决定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判断病情及预后。
4. 协助诊断骨髓中可出现的异常细胞的疾病,如骨髓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癌转移等。wP02VVt。AG3RZQ6。KEcrx4W。
5. 明确原因不明的发热、肝脾肿大等。
6. 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的鉴别诊断。
二.骨髓穿刺不适用于血友病。
· 骨髓采集:
1.骨髓液采集部位:
①髂后上棘最常用。
②髂前上棘。此处采集骨髓较安全。
③胸骨穿刺,非必要时较少选用。
2.抽吸量:以抽吸时在注射器中刚见到骨髓液(0.2~0.3ml)即止,不宜过多,以避免受外周血稀释影响结果。
3.骨髓液抽取后需立即涂片,防止凝固。观察涂片状况,满意的涂片应可见有骨髓小粒及脂滴。如被血液稀释、混血多时涂膜稀薄光滑,表面光感如血片。 CfCEFCn。B8uxV1R。5k8yeuF。
· 骨髓涂片检查:
1.涂片染色:瑞氏染色法。
2.低倍镜检查:
⑴观察涂片,染色是否满意。
⑵观察有核细胞的多少,判断骨髓的增生程度。一般将增生分为5级。
⑶观察大细胞或特殊细胞,如转移癌细胞、淋巴瘤细胞、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
⑷计数巨核细胞。
⑸选择涂片均匀,染色清晰部位(以体尾交界的均匀区最宜),进行各系细胞的分类计数。
3.油镜检查:
⑴分类计数,根据细胞形态逐一辨认。
⑵计算粒/红比值。
⑶观察并描述各细胞形态,注意有否异常变化。⑷观察有无其他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xU0z7b9。8VMQ93w。7fvCHJ8。
· 骨髓象: 以下几种情况均考虑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2%,早幼粒<5%,中幼粒<15%,晚幼粒<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料细胞,嗜酸粒<5%,嗜碱粒<1%,细胞形态学正常。
3.有核红细胞占有核细胞的20%~25%,原幼<1%,早幼红<5%,中、晚幼红约各占10%,细胞形态学正常。
4.淋巴细胞系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5.单核细胞一般<4%,浆细胞<3%,均为成熟型。
6.巨核细胞易见,多为成熟型,以产血小板型居多。
7.可见少量的非造血细胞,如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
8.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yJnPIEG。8vkfRFq。mNEicmt。
第二节: 骨髓象的分析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 按增生程度分5级:
1. 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2. 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wTAR8Ub。dJg4qpy。zxPcYmP。
3. 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0cwDx6A。AUjgFA6。AqeXyRg。
4. Ⅳ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5. Ⅴ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
1. 比例增加见于:
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
⑵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6CKACRk。z5176UJ。18VXHFt。
2. 比例正常见于:
⑴正常人骨髓;
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QqK1fxh。2469TNq。IH8otxa。
3. 比例减低见于:
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
⑵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B4mIhwr。s1zD9Am。eNnojrS。
三、粒系细胞改变
·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⑵类白血病反应;
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
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⑵寄生虫感染;
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⑶放射反应。 cg1oxRp。gtNXP3u。rVrziMQ。
· 粒系细胞减少 见于 :
1.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急性造血停滞。
· 粒系细胞形态异常
1.胞核异常:
⑴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⑵Pelger-Huet畸形,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质异常:
⑴中毒颗粒、空泡、吞噬异常;
⑵胞质中出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öhle包涵体。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v5Z65ba。fkKAQpJ。304Bnua。
四、红系细胞改变意义
· 红系细胞真性增多
1.小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2.正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阶段幼红细胞仍保持正常比例。
3. 正幼红细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见于脾功能亢进及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巨幼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多核巨幼红细胞。
5.巨幼红样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急性红血病。
6.大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治疗未完全恢复者。
7.铁粒幼细胞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MIge7ob。m6tQpBU。Baj2lhB。
· 红系细胞相对性增多 见于粒细胞减少症、放射病等。
· 红系细胞绝对性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转移癌等。
· 单纯红细胞系减少意义 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淋巴细胞系改变意义
· 恶性增生
1.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wdZ2Z2。FxN66NM。egN6Agt。
· 良性增生
1. 形态异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
2.形态正常,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lyRxv6M。pqywlsL。2gk27Rt。
六、单核细胞系增多意义
· 恶性增生: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有三种类型:
⑴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⑵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⑶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0Edbpzb。MkBitMV。5bw4VfZ。
· 良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结核病、疟疾等。
七、巨核细胞系改变意义
· 巨核细胞增多
1.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癜、脾功能亢进。
2.以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过敏性紫癜等。 3.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伴有形态异常、畸形,见于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多,形态异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血病。 U4TQtkg。sneXYNo。snYnSeN。
· 巨核细胞减少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八、浆细胞系改变意义
1. 浆细胞恶性增生: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性白血病。
2. 浆细胞反应性增多:见于疱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结缔组织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浆细胞相对性增多)。otqS6Sr。4qvpwFT。C7wELcq。
九、组织细胞增多意义
1. 恶性增生:组织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伴形态异常,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多核巨型组织细胞、怪异的异常组织细胞,后两种异形组织细胞常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x1tT87n。u8dgUTO。E5jajAs。
2. 反应性增多:见于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及其他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20mKpJO。ucnlBPL。QDtDe7E。
十、骨髓内特殊病理细胞和病原体
1. 癌细胞:如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细胞等,多自血行播散转移至骨髓,原发部位多见于前列腺、乳腺、甲状腺、肺、肾、胃、结肠、胰腺及子宫等。3o22xqt。LA9hhkv。LU6F1wb。
2. 其他如Reed-sternberg细胞,见于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细胞、网状肉瘤细胞,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等,较少见如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海蓝组织细胞等。7rKyDlY。kOWSOZX。3ZW1HPZ。
3. 寄生虫:骨髓中发现疟原虫、黑热病小体、蚴丝虫等,可帮助确诊疟疾、黑热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v02SV6k。Uc4CdUA。flWZcP0。
十一、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 检查骨髓象时,必须同时检查血象,常见有以下情况:
1. 某些疾病骨髓象变化相似,但血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AekAWsN。Tbe0Wv8。3NNNHNm。
2.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相似,但骨髓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LlfxrvG。ynIiL51。40rEurQ。
3.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不明显,但骨髓象有明显变化,如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41T6hPL。4oeTTXV。DYA0kdw。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较多的异形淋巴细胞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骨髓象变化不明显。L9KnQVR。S7f0QNc。mWj0IgW。
5. 急性白血病,尤其在细胞分化不良时,确定细胞类型有时困难,若将骨髓片和血片结合对比检查,有助对细胞类型的认定。l9PuarU。wO2bd9j。1pHf9WW。
十二、骨髓象检查在临床诊断的价值
1. 肯定性诊断:骨髓中具有特异性病理性细胞时,如白血病细胞、巨幼红细胞、骨髓瘤细胞、异形组织细胞、癌细胞等,根据骨髓象即可肯定诊断。sva4CLs。LcUuQt0。gm4DSNT。
2. 符合性诊断:骨髓象表现异常变化,结合临床病史可符合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类白血病反应等。 OkzKJyE。aOnowtg。kNq57Ro。
3. 提示性诊断:骨髓象可提供进一步诊断线索。如溶血性贫血需结合病史作溶血检查才能明确诊断。caom451。jqyIgUC。nf6Eo6p。
4. 除外性诊断:骨髓象的检查能排除临床上被怀疑的疾病。如全白细胞减少,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检查无相应改变时,可作出排除性诊断。 2KiompB。L9Fx4As。ewlzKe8。
第三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意义 POX主要存在于粒细胞系,除原粒细胞外,随细胞成熟,POX阳性反应增强(嗜碱性粒细胞反应阴性)。单核细胞系从幼单核细胞起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系、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则任何阶段均呈阴性反应。本染色法最主要用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呈强阳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呈弱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呈阴性反应。5QOOnGf。KuoOa6N。zqdSEet。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意义
1. 细菌性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或寄生虫性感染时常无明显变化或减低。
2.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明显减低,类白血病反应时则显著增高。
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NAP活性明显减低,急变时活性增强。
4.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活性减低,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