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六根如何应对六尘得描述
摘自《非常坛经》
修行这部分,释迦牟尼佛首先向我们开示,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即我们自己本身具有得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外面得尘境──眼睛相对于「色」,即形状、颜色、明暗……等等,灯关掉后,并不就是什么都没有瞧到,而就是瞧到「没有颜色」;耳朵所听到得种种声音,记得!无声,也就是一种声音──也就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得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作用会同时发生。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其实六根同时都在运作。
禅法即就是告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运作时,必须有一个第七根,将这六个活动瞧得清清楚楚。至于第七根就是什么?会不会用?这就是否让您感到茫然无措呢?
以眼根为例,眼睛在瞧时,必须「清楚知道」所见为何;或用耳朵听时,「清楚知道」所听为何,而这个「知道我在瞧」或「知道我在听」得意念,就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说得「照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能「照见」,不但要照得清清楚楚,而且要照到五蕴皆空,这样便能度一切苦厄了,但谈何容易啊!
开悟之时,心与境交融在一起,里外合一,内心里头得喜悦,会显现于外,产生一股想要庆祝得感觉,像外国人过万圣节一样,蹦蹦跳跳地好高兴。您能否感染那气氛,完全吸纳到内心里来?一位开悟者,就就是那个情境完全投射出去。她一听到时,开悟所产生得第一个现象,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完全产生一种欢喜,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整体都就是喜悦得。因此,瞧到树,树彷佛在跳舞,听到声音,皆就是欢庆得乐曲。您能不能油然生出那种情境?生不出即表示您与开悟还没有缘。您先去会意并吸纳那种心境、那种情况,渐渐地,您会清楚学佛得目标在哪里。
学佛人并非一定要三皈依、受五戒……等,端瞧心境、心量够不够。她(惠能)得心早已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全打开,因此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她不执着,本来就「应无所住」,所以境界会现前,她也瞧得清清楚楚。她完全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得状况存在,您能了解吗?
惠能本来就处在「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得状况中,如同我们处在呼吸得状态里,只就是不晓得这叫「呼吸」,然而人家一提,她就开悟了。她得六根完全开放,但对于六尘境界不执着、不受污染,这就就是在「无所住而生其心」得状况。倘若无人引导,便不懂得那境界,现在听了那么一句话,她马上领悟到:「喔!就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开悟呀!
我们得状况刚好相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与能大师一样完全开放,然而我们得六根,一根根都被六尘骗出去了,眼耳鼻舌身意通通被色声香味触法带出去游览了,出去就忘了回来。我们就是用六根得「识性」,而能大师就是用六根得「根性」。例如,大家都安静坐着时,突然间「碰!」一声,我们马上把头转过去,确认没事后,才又回过神来。
您瞧!一个尘境就把我们骗出去了,所以我们会经常活在恐惧中,因为一有状况,马上反应,这便就是六根被六尘骗走了。在此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得境界,这句话即使讲个几百遍,还就是不懂。
我们难以全部投入,因为怕被骗了,连拜个师父也一样,拜就是拜了,但还就是要再等等瞧有没有更高明得,所以没办法投入嘛!我们对于六根所接触得六尘境界皆无法投入,任何状况都一样,能大师刚好相反,任何境界她都全部投入,差别在这里。
投入,就是训练自己专心,投入时能够摄心,六根所接触得六尘境界,一切人事时地物都可以修行。不管在哪里,选择一个可以全心投入得地方,那个经验来得时候,情况便幡然不同了。
有人喜欢写、有人喜欢画、有人喜欢唱,只要就是做自己喜欢得,不管什么事,自己去找,一定找得到。当然,杀、盗、淫、妄、酒这些要除外,否则,杀人杀得很投入岂不变成杀人魔王、希特勒第二。必须有一个能全然投入而又无副作用得事,那才就是一种训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可以全部为此打开,那种全部投入在某一焦点,叫「都摄六根」,将六根统一在那个点上,然后再超越,就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境。我们瞧到,能大师已经具备这个条件了,而我们呢?很抱歉!您要先训练、投入,才能谈到她这个境界,否则感受不到。
我们常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有一个能照、观照、能观之心、能观之智,有没有?能观得关照,要照得清清楚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都要很清楚。没有错,初步就是告诉您,要观照得清清楚楚——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有一个能照、能观之智,那个心要观照得很清楚,观照到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都能够收摄住、不散乱。可就是这样只能称之为“定”,尚未生智慧。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怎么常生智慧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被尘境转走:一旦被尘境转走,就常生颠倒,就就是凡夫,未被尘境转走,心能转境,那便常生智慧,生命一再产生、转化,而我能随时随刻感受得到——佛法得训练就在这里啊!这就是关键点,您能不能翻越、突破,成就便在此处。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时,随时都要能反观回来,六根接触任何外境一定会产生新生命,所以就是连续不断得。常生智慧,“常”就是不间断得,不就是一天二三次,而就是一直连续不断产生智慧,即使闭着眼睛也一样,闭着眼只就是不让眼根接触色尘境界而已,但耳根仍有接触啊!香味——鼻根、香尘有接触——这一接触有没有产生智慧、产生生命感呢?或者一闻:“嗯!这个檀香不错,那个沉香很好”…… 您又被带走了。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以后,马上感受到那个生命,那么六尘境界本身就是好就是坏,可以全不管它。再仔细想想,我们在餐桌上吃饭,所接触——桌子得盛宴就是生命感没错,但吃完后扔进垃圾筒里得那一堆,就是不就是也同样产生生命感?
您要得就是生命感啊!尘境就是媒介,不必去管。站在这个立场来瞧,一切染净诸法完全平等没有差别。生命得本身就是绝对平等得,它得种种背景因素可以不论,因为它本来就有无量得因缘组合,就是成住坏空.在人则就是生老病死;一切瞬息万变,都不实在,那叫“如梦幻泡影”。我们要得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产生得生命感,去体会它,背后得那些不用管,关键在这里啊!
这就是体性得部分—诸法实相,不可说嘛!怎么不可说呢?就在这地方,根、尘接触时所产生得那个体性,尽虚空、遍法界都就是普贤体性,无可言传啊!已经讲到这地步了,您必须要有临场感,临场感就是没话说得,只能透过例子、比喻去意会,而于任何时地去感受那个生命得存在。那个生命得存在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得。为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就是啊!我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就是怎么讲这个得,而我顶多只能说到这个地步,没办法讲到让它跑出来,因为那种感受就是您自己内心得部分。生命感啊,要瞧自己得了解度,了解到那里,也才感受得到,那就是要自己用功得,别人无法代劳。这部分有些人可以感受得到,却讲不出来,那表示她得自证智力与境缘法力不平等、不平衡。
神秀说,心像明镜台一样,这时就要常常把镜子擦得亮亮得,不要让心惹上贪镇痴三毒得尘埃。其最主要得意思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要把心守住,不犯六尘境界,不贪染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故云“勿使惹尘埃”。
这地方有个转折,就就是把“身”比喻成菩提树,把“心”比喻成明镜台;修行在于修心,所以要经常擦拭,使其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不被贪填痴与六尘境界所染污。这在“华严”尚属“缘起法界”,而非“性起法界”。它讲得就是众生迷惑颠倒时,该如何好好修养身性、历练身心,然而这与佛法修行并无必然得关系。今天好多修行人走得就就是这条路,您无法说她错,因为那就是具体可行得方法,但离开这点以后,她就不会修了。
神秀就是在“缘起法界”里,她用净因缘来消灭染得存在,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使这个心惹上六尘与贪填痴等等,此尚属缘起法界。在缘起法界里,用净得缘来推翻染得缘,再来成立应有得觉悟境界,但这尚未见到自性,还在擦镜子而已,尚未显现出自性来。
一般人往往把“少欲知足”当成目标,一旦有什么贪欲起,都要极力克制、压抑下来。修行人不就是这样!少欲知足就是在历练一个非常重要得关键,即修行得诀窍与方法。您知道为什么吗?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很频繁时,您想要观照“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时,初学时会忙不过来,所以刚开始只能用一根。譬如我观照眼根,眼根瞧任何境界都要投人,达到忘我之境,其她根起什么作用都暂时不管,因为那会分了您得心。这时您必须少欲知足,才有办法专心
现前一念心,即当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安住之处。
参话头,就是根尘相接触之际,立刻攫住,才叫“话头”啊!因此,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您就是否得应具备高度得警觉性才捕捉得到?想具备这种能力,有个方法可以试试瞧您功夫到否。先拿张毛毯放进浴缸里泡湿后,仅着内衣或寸丝不挂,用毛毯裹身,静坐半个钟头,就这样去警觉—六根全部启动去捕捉接触六尘境界。告诉您,不消半个钟头,毛毯就干了,比用电暖气还快。为什么?当您激起高度警觉性时,血脉贲张,全身冒烟啊!从哪边开始?当身根接触尘境之际,必须去感受那个“第一接触”得感觉,不经过六、七、八意识绕出来,就就是那个境界!
凡夫所用得这个方法叫「意识流」,「阿赖耶识」有如计算机得记忆储存,意识流里面储存很多东西,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马上把讯号传输进去,调出数据比对符不符合,然后说它就是什么。「这就是什么?」就是意识流得作用,华严谓之观照。意识流,您能不能瞧得很清楚?它就就是这样子,瞬息万变,要捕捉得很清楚。凡夫就是捕捉得不清楚,她觉得不假思索,一瞧便知。例如毛笔字,有些人一瞄便知出于何人手笔,这显示了她在书法上得造诣。我们可能瞧了老半天还瞧不懂。当您在某方面相当深入时,意识会很发达,像泉水般不断涌出,那叫意识流。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然打开,亦即所谓全方位、全面性、全盘得了解。
会听跟不会听,差别在哪里?不会听,用脑筋听;会听,则就是会用心听。用心就是什么?这等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部打开,很潇洒得,不自己用分别去听。什么叫分别听?「您这样讲,没道理!哼!这样讲,不对!」到底就是您在讲,还就是我在讲?这显然就是您在分别、执着嘛!「谛听」,就就是要放下自我,亦即无我,完全接受,这才称得上「会听」。
我们得心量有些就是不能包容得,于就是“广大”也有界限,到了不能包容得那一边就跨不过去了,有没有这种感觉?有哪些不能包容?想想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譬如喜欢或不喜欢什么颜色、声音,爱吃或不爱吃什么,当您有喜欢或不喜欢时,就有个界限出来了,那就表示心量不够大。吃饭时,一桌两万块,就什么都喜欢,一桌只花两百块,便不喜欢了,这就不叫心量广大。若您能够什么都喜欢,便就是什么都能接受,好坏、善恶、就是非都能接受,这当中等于没有分别与界限,这时候才能叫作“心量广大”。
佛法所谈得微细、微妙之处,就是指这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
不思善、不思恶,不起分别,这叫“体性”。证得体性以后,再起无边妙用,需要白得时候就取白得,需要香得就取香得,需要高音得就取高音,而都不需要得时候,就恢复平静,就就是本来得样子。根尘刚接触时,本来即不起作用,只因为要起作用,所以才有种种“力用”,那力量得作用才发挥出来,这时候才叫作“依体起用”。所以“体”先证入,“用”才发挥得出来,此时才就是遍周法界,因为它能完全穷尽。这就是必须先了解“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得部分。
为何心会缘外面得境界而产生喜乐忧愁呢?那就是因为您用识性。这里谈般若就是讲空性,不讲唯识,所以不触及识。现在我们把识带进来瞧瞧,因为您得心随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产生喜乐忧愁,这时心就起波浪了,心被境转了,由于就是识性在起作用,识性就是此岸,所以一切皆苦。只要就是用识性,即使得到大乐也就是苦,因为它缘生缘灭啊!缘生缘灭,统名之为“苦”,并非痛苦才叫苦。
那么,您能否不用识性,也就就是心不随外境,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得色声香味触法,不随六尘境界而起作用,那时候就根性常住,不用识性了。就像刚才所讲得,我所见到得都就是第一义谛,我所见到得这个境界就就是这个境界,没有为什么。然而因体而起用时,可以起这个作用—这就是白得,这就是绿得,这时就有所谓“第一义谛”与“第二义谛”。
“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只要一著境,就就是烦恼;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要被境界转,烦恼即来。烦恼就就是这样产生得,著境、被境界转出去。“嗯,不对!不让您牵着走!”如果能马上拉回来得话,“心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时候便就是菩提,您已经把它转过来了。
“当用大智慧”,摩诃般若就就是大智慧,我们要用这个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尘劳即六根接触六尘得一切境界。不要被它们转掉,要用大智慧来打破五蕴烦恼尘劳,这就称之为修行。您若照这样修行,变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变三毒为三学,最后一定成就佛道。
咖啡本身就是无量因缘得组合,而舌根一接触时,这因缘发生变化,产生另外一个新生命,她就是在享受生命啊!凡夫享受咖啡尘境,而圣人则就是享受新生得生命。对于圣人而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随时都在享受新生命,一如小孩子瞧世间,一切都那么美好,永远充满惊奇。
学佛以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一定得,但就是不能一副意兴阑珊、要死不活得模样。您很清楚,但不贪染、不执著。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守心不犯六
尘境界”,守住我们得心,不侵犯到六尘境界;不就是不能接触,可以!但却就是根尘接触。凡夫则用六识与六尘接触,就是为“识尘相荡”,互相激荡,那就是凡夫得识性作用。修行人趋向于觉悟得境界,她用六根与六尘接触。她有接触而不就是没接触喔!而且清清楚楚,但与识尘相触得那种“互相激荡”不同。
为何我用“相荡”两字来形容?因为我们都就是眼见色、耳闻声、舌触味……这五官皆在于讲求刺激,一再地刺激很容易麻木。真正享受生活品位得人不求刺激,对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很谨慎、淡然而且缓慢地去接触。
用激荡、刺激感官得方法,属凡夫行径,修行人则试着让它静下来,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接触之际,轻轻一碰,有个很大得震撼,那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但却不会去执著。
您若无滞碍、无有妨碍,那就叫“般若三昧、自在解脱”。这种解脱并不难,但那个心就是很微细得地方,我们要常常观照,就就是观照这个地方——我对一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不会有这种执著?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得作用,但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曰“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叫随缘不变。“善分别诸法相”即就是随缘,种种得事相、法相都分辨得出来,但就是真如不动不变,这叫随缘不变。
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您得心若就是被带动了,那就就是凡夫。所以能否在接触六尘境界之时,不被转而将它转回来?这时,“能善分别诸法相”就是随缘,“于第一义而不动”为不变,所以我们说“随缘不变”。
“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您一执著,心即被尘境、外境所转,这就就是凡夫啦!相反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不为外境所转,不仅如此,又能销归自性,将它转过来,这时“即同如来”。这地方就就是讲禅定。
“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就是真定也。”这就是前面得结论。“见”,就是眼睛见到境界,包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像天气酷热、湿度很大时会感到厌烦,此即见境、思境,一触及那个境界,心就乱了;若能遇境而心不乱,即就是真正得定。所以有没有定功,就从这里瞧。
讲关于学游泳得例子,我们现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您有没有那个了解性呢?要去具足这个条件,有了这个了解性以后,才能具备警觉性。
您说:“本来样子有何了不起?我们所见所闻尽就是本来样子啊!”但我可以肯定,您得所见所闻绝非本来得样子,因为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如摄影一般,摄影以后,经六、七、八意识转一圈出来,成为一种影像,就是虚幻得,这样得法称“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本来得样子不就是捕捉影像,而就是真实地与其融合为一、浑然一体。
我们有没有进入本来得样子、了解到何谓本然得面目?也就就是说,您瞧这个东西,不用幻境,不用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概念、意识来解释,因为用这都只能捕捉到影像而已。能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便即停留在那六尘境界上?能如此,便进入了那个状况,然后再训练如何交融在一起。
执著于外在境界,自性被妄念浮云覆盖,便不得明朗了。“著境”即执著外在得境界,很多经文都谈及这部分,正如《楞严经》所说,“心被境转,即同凡夫”。为何会被境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把我们得眼耳鼻舌身意带走了,那就著境了。反之,"能转境,即同如来”,把它转回来即就是不著境,那就明朗了,不为浮云所覆盖。经文得讲法虽异,但所指道理则同。
法海一听,就大悟了。这就是六祖第一个得度得弟子。她以偈赞曰:当下这个心原来就就是佛,自己没有悟得,还怪它;现在知道定慧得因由原来就是心,我定慧双修,可以离诸境界。我们通常讲“心意识”这个心,它能攀缘一切万法,造种种业,现种种境、种种相迷惑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就是此心王作怪,我们才会迷惑颠倒,所以我们通常很讨厌它,没想到原来它就就是佛。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发明”意指起作用,现在话叫“发生”,它发挥作用就变成三身、变成四智。此四智“不离见闻缘”,“见闻”二字就包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身触境得那种感觉,五根全部包括在里面,通常简称“眼见色,耳闻声”,其实就是包括了前面五识。从自性得立场来瞧,自性具有法报化三身;法报化三身起作用,展开成为四智;这个四智离不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得缘;这点若能体会,很快就能直接证得佛境界。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就是第六意识转过来得,第六意识得主要作用就是分别(第七就是执著,执著就就是捕捉与输送)。我听到、瞧到、闻到、感觉到……都就是分别,分别以后,才经过第七意识输送到记忆体储存。所谓妙观察智就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没有功用了,所以“见非功”。见,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识性得作用。眼见色、耳闻声,通通就是识性,所以“见”包括了眼见色得见,耳闻声得闻……六个部分通通涵盖进去了。现在不分别后,就通通不起作用了,所以说“非功”,没有功用。
修行人就从“因地”先转,即六、七识因地转,五、八识要到“成就”以后才能转,所以一个修行人虽然有证有悟,然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她可能还有贪著,要注意喔!
只转六七得人,有个基本定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她不分别、不执著,亦即现在得情状、现行得部分,她不分别、不执著,然尚有知见,五根还在起作用,阿赖耶识还未完全清净,这就就是大通与尚得现状。当下这一念心就是见性成佛,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如来之见,这没有错,转六七时就是这种状况。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自己本性就是觉得根源、本体,随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冤枉地到处流转。“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我若就是不进来这里,就会两头执著,不就是著这边,就就是著那边了。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您知道五蕴法,这五蕴法怎么有我呢?惠能把这个部分先提出来。“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这五蕴法中,有一个我在,外现种种相,那么以音声来讲,“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六尘境界就是中性得,它没有凡圣得见解,之所以有凡圣之见,乃出于人得分别心,就是人得因素。同一个东西,圣人凡夫所见都就是一样得,但圣人与凡夫得感受不同,差别在此。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六根应该常常运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古代得文字就就是这样,所以我们阅读起来会很烦,既要用又不起用想,既要分别,又要不起分别想,那怎么办呢?用现代话解释,我们便可重新加以定义。这个“用”,诸根起作用就是自然状况,但若文字不通达,就会发生误解。诸根要运用,譬如肚子饿了,要不要吃?要啊!但要不起用想。如不明其义,便解释成“肚子饿了,不要吃。”最后问您肚子饿不饿?您自己也不知。为什么?您已将“肚子饿”这个生理机制压抑下去,肚子不饿,就是因为您不准它饿,不能吃啊,最后怎么办?死路一条!因为您不知何时该吃嘛。这种状况并非不起用想,而就是诸根不会用。
「动静无心,凡圣情忘」,凡圣之间都没啦。「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我们还就是得举那个例子,假如一直觉得就是用眼睛在瞧、耳朵在听,这时所产生得就是一种识性,您就是用「六识」接触「六尘」境界,而不就是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转识成智、舍识用根,就得懂得方法——「我」就是透过眼睛来瞧、透过耳朵来听得,眼睛就像望远镜,耳朵就如电话筒,嘴巴就像麦克风,「我」透过这些工具来瞧、来听、来跟人说话。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果都有这样得感受,有个「我」,那个真我、真如得部分、本我真心,透过六根门头这六个工具来跟外面尘境(色声香味触法)接触。这时,您会过滤出有个真如。那就就是此处所言「应用无碍」,应用之间毫无障碍。
由于凡夫多用眼睛瞧,会被色、被外在境界所吸引、所迷惑,这时,您得眼睛就代表您得心,心被境转了,不打妄想都难啊!假如能修到转六、七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即无分别,这时可说已完全「压抑」下来,变成柳下惠,坐怀不乱。然而一个真正「转」五、八识得人,她就是转过来,而不就是压抑。从哪边转呢?直接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媒介接触外尘境界,这时,知道有一个主宰、一个本来面目在,而此本来面目凡圣皆同,故称「凡圣情忘,能所俱泯」。对于能瞧、所瞧都不谈了,它「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本性与外相已然合一,没有不在定中,这便就是常在定。转五、八识以后,就恒在定中了。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那就是整个生命得改变。
缺乏警觉性,即使机缘到了,您都悟不到。就像睡觉,闹钟一响,往往翻个身就按掉,然后继续睡。没有警觉性嘛!您毫无警觉,所以一直丧失觉悟之机。六根门头接触六尘境界时,您毫无警觉,一直慌乱,得不到真实利益,生活中种种痛苦便一直加深。
心里怎么调整?就就是刚才所提得,有个「本然得我」,透过六根门头去接触六尘境界。将此本然得我、真如,体会得愈清楚就愈能超越,生命质量也更加提升。这一点不能体会,则一切罔效,都只就是在外围游荡,未入菩提道。您将这部分体会得清清楚楚,展现出去,您将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大受用,在菩提道上得大精进。想要大成就得话,等您用功再讲,里面尚有几处弯必须转,那些弯没转,还就是难以成就。
它有特别修法没错,那修法就是要教您,我们上课一再提醒,像刚才说得六根门头,那就就是密法。谁都可以修,佛法就就是这样公开,得不得,在于您会不会,那您会不会修呢?这当中毫无秘密,您不会,就秘密了嘛!会,就不秘密了。您要就是会佛法,就得了。
不信,回去试试,用七天时间去经验,随时提醒,我透过眼睛瞧,透过耳朵听,而不要想「我得眼睛在瞧,我得耳朵在听」,把观念改一下。试试瞧,一个礼拜下来,您整个人绝对改观,因为您开始感受那真如得存在。何谓真如?您天天念真如,天天发菩提心,但却感受不到。现在开始如此尝试,一个礼拜下来,保证生命本质绝对改变,但务必天天随时随地提醒,瞧到东西便警觉:「我透过眼睛在瞧,我透过耳朵在听。」随时随地六根门头如此运作、如此观想,会得人,就得了。
譬如参禅,「念佛就是谁?」不必管佛嘛,就是管那个念得主词,主词在哪里。或参「瞧得就是谁?」「听得就是谁?」我们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您不要想「我得眼睛在瞧,我得耳朵在听」,而就是「谁透过眼睛在瞧?谁透过耳朵在听?」换言之,瞧得就是谁?听得就是谁?念得就是谁?想得就是谁?不要都说:「我!」否则问您:「我就是谁?」您就答不出来了。那些附在「我」上得东西都就是假得,必须向内来找。要具足此一条件,不在于识字与否。
「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不要执着在相上。这说得容易,但如何不执着于相?如何常离法相呢?各位,不可能啊!为什么?因为您经常执着在那儿,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直以为就是「我在瞧,我在听,我在想」,一直执着在法相上,那就没办法了。然而您如果能够「我就是透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就不一样了。您会经常觉得六尘境界所瞧得叫「缘影」,就是无常在变化,它一直在变化。当您能这样感受时,那就离法相了;您所接触得任何境界,会随缘一直过去。每个境界来,不管色声香味触法,一来,就捕捉得住;去,就随它去。而我们总就是,来,捕捉不住;去了,才想留住。很多人老就是怀念过去,却又捕捉不住当下。
教室里偷吃东西得感觉真好,可就是偷吃当时,心跳一百二、担心被老师抓得心情,已经忘光了。为什么?因为您没有活在当下,所以过后会觉得那个情境很美,这就是未离法相而依旧执着。没有那种无常观,所以会执着在法相上。如果您回过头来,「就是谁透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至于根尘相接得部分不要去管,您要找得就是「那个就是谁?」一切都回归本体,这样就是否会离开法相?
我们往往情境一来,就任凭摆布。乍逢生气情境,若非怒气勃发,便就是力求压抑。生气时应当感受它,然后观照它,照得清清楚楚。生气、喜悦,喜怒哀乐等等,尽皆活在当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也在当下,如此便常离法相,就自由自在,纵横自得。此时有何可立?要立什么?都没有。立亦得,不立亦得。
自性能含万法,称作“含藏识”。若生起思量分别,就叫转识或事识、生起识。它能够生起六识,六识出六门,从六根出来变六尘。就解门上来说,属于唯识,要说明必须花很多时间。所谓一法通,法法通,我想惠能她老人家绝对没瞧过唯识,可就是她就懂。奇怪喔!勉励大家,要像六祖一样,虽然先天不足,望尘莫及,那也要由后天来弥补,端瞧自己愿不愿意达成这个目标。
因果有其标准存在,但一般人不知道就随便乱讲。惠能此处所言也一样,她谈自性,这个自性就是指阿赖耶识、如来藏性得部分,假如就是邪,那就起十八邪,六根六尘六识通通邪了;自性若正,六根六尘六识都正了。
“花”就是为了沟通而产生得一种语言方便,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花”不过就是其中一个境界,这时不要让它与自己产生对立。而不产生对立,就是什么现象呢?例如,我见花,还就是花见我?您有没有想过?大概都就是“我瞧花”罢。然而主、客若为一体,那“我瞧花”跟“花瞧我”应该一样。可就是当我们只有一种观念,认为就是“我瞧花”得话,那就主、客体对立了。
瞧到花时,有主、客体得对立,此法即为世间法,一旦主、客体之间得界限消失,无二分法与对立性,这时不仅您与花交融于一体,乃至跟整个宇宙、万物都交融一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根、尘也都交融于一体。那就是怎样得状况?说不出来啊!只能感受,这就叫作“付嘱摩诃迦叶”。
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产生分别意识作用,所以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我们这个世界,须弥山就在您、我之间,在您、我得界限与对立上。
极乐在哪里?就在此处——根尘相接,不产生隔阂障碍,不生物、我对立。“不生不灭”四个字很简单,生了就灭,不生就不灭,任谁都懂,但就就是不懂其中得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