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吸训练呼吸训练1.呼吸训练目的呼吸训练的目的在于改善换气;改善肺部、胸部的弹性;维持和增大胸廓的活动度;强化有效的咳嗽;强化呼吸肌、改善呼吸的协调性;缓解胸部的紧张;增强患者的体质。12.呼吸训练分类2.1缩唇呼吸2.2腹式呼吸2.3部分呼吸法2.4呼吸训练器3.一般的原则3.1尽可能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训练。(背景轻音乐为宜)3.2充分向患者说明呼吸训练的目的。3.3指导患者穿着轻便的衣服,尽可能的保持全身放松的肢位。3.3.1开始采取膝屈曲的仰卧位,使腹肌放松。3.3.2适时选择坐位、立位等其他体位进行治疗。3.4对患者的日常呼吸方式进行观察评定。3.5对患者进行放松技术的指导,主要是针对
2、胸廓上部、肩胛带肌的放松。3.5.1胸锁乳突肌3.5.2斜方肌上部纤维3.5.3肩胛提肌3.5.4斜角肌4.注意事项4.1对有呼吸困难的患者,首先考虑辅助呼吸法和给予氧气吸人,维持呼吸的通畅。4.2不要让患者努力地呼吸,呼气时必须有意识地放松,若努力呼气,易引起气管内的气流紊乱,增加气道阻塞,易诱发支气管痉挛。4.3训练开始时,不要让患者长呼气,这是导致呼吸急促的原因。4.4吸气初期不要让呼吸辅助肌收缩。4.5为了避免过度的换气,做34次深呼吸练习即可。5.效果5.1增加每分通气量5.2减少呼吸次数5.3减少分钟换气量5.4增加呼吸功率5.5增加动脉血氧分压5.6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6.训练
3、法6.1缩唇呼吸(push lip breathing)缩唇呼吸指的是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嘴呈缩唇状施加一些抵抗,慢慢呼气的方法.此方法气道的内压高,能防止气道的陷闭,使每次通气量上升,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降低,可调解呼吸频率。6.1.1目的缩唇呼吸可协调各种呼吸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又由于通过缩唇形成2 5 cmH2O微弱阻力,使气道等压点向气道远端推移,从而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和狭窄,降低过快的呼吸频率,吸气与呼气时间被延长,在使患者的气量和肺泡换气增加的同时, 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增加,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增加潮气量,改善肺内气体交换,改善肺功能。26.1.2 方法
4、6.1.2.1 吸气时用鼻子。6.1.2.2 呼气时缩唇轻闭,慢慢轻轻呼出气体。6.1.2.3 吸气和呼气的比例在1:2进行,慢慢地呼气达到1:4作为目标,一天两次训练为宜,每次10到15分钟。6.2 腹式呼吸( abdominal breathing)使横膈的活动变大,胸锁乳突肌,斜角肌等呼吸辅助肌的活动减少,从而使每次通气量、呼吸效率、动脉氧分压上升,使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减少。腹式呼吸法中主要使用的呼吸肌为横膈,因此也称为横膈呼吸( diaphragmatic breathing)6.2.1目的应用缩唇腹式呼吸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可以提高气道内压力阻止小气道的塌陷闭合,使肺内气体尽可能多地
5、呼出,通过进行长期的锻炼,可锻炼患者的呼吸肌,使患者的呼吸形式得到进一步改善,对顺利排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6.2.2 方法横膈呼吸可在卧位、坐位、立位、步行、上下楼梯、上下坡道等日常生活动作中使用。6.2.3 仰卧位的腹式呼吸6.2.3.1 操作:让患者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全身处于舒适的肢位。患者把手放在腹部上,另一只手放在上胸部,此时,护士的手与患者的手重叠放置,进行缩唇呼吸。精神集中,让患者在吸气和呼气时感觉手的变化,吸气时,护士发出指令让患者放置于腹部的手轻轻上抬,护士在呼气的结束时,快速地徒手震动并对横膈膜进行伸张( quick strech)以促进呼吸肌的收缩,此训练是呼吸系
6、统物理治疗的基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指导,训练的时间每次510分钟,训练的效果随次数增加显现。6.2.3.2 指导要点6.2.3.2.1 把握患者的呼吸节律:呼吸训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呼吸节律被打乱,特别是指导者对呼吸训练不熟练时,不注意患者的呼吸节律,只用自己的节律指导训练,可加重患者呼吸困难程度。所以,在训练开始的时候,顺应患者的呼吸节律进行呼吸指导是非常重要的。6.2.3.2.2 开始时不要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决不是腹式深呼吸,在开始时期指导患者进行集中精力的深呼吸,可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的指导应在肺活量1/32/3通气量的程度上进行练习。应理解腹式深呼吸是充分的腹式呼吸。6
7、.2.3.2.3 应了解横膈的活动:横膈在吸气时向下方运动,腹部上升,了解横膈的运动,易理解腹式呼吸。6.2.3.2.4 指导者应从患者的斜角肌的收缩把握患者的呼吸类型。6.2.3.2.5 可使用姿势镜等视觉反馈进行患者自我训练。6.2.4 坐位的腹式呼吸6.2.4.1 操作:坐位的腹式呼吸的基础是仰卧位的腹式呼吸。患者采用的体位是坐在床上或椅子上足跟着地,让患者的脊柱伸展让患者的脊柱伸展并保持前倾坐位。患者一手放在膝外侧支撑重,另一手放在腹部。护士一手放在患者的颈部,触及斜角肌的收缩。另一手放在患者的腹部,感受横膈收缩。这样能够发现患者突然出现的意外和不应出现的胸式呼吸。正确的腹式呼吸是吸气
8、时横膈膜开始收缩,然后斜角肌等呼吸辅助肌使收缩扩大,呼气时吸气肌放松处于迟缓状态。6.2.4.2 指导的要点6.2.4.2.1 在座位的前面放置一面镜子,让患者通过观察理解自身的呼吸辅助肌的活动6.2.4.2.2 让患者在可能的最大限度内取前倾位,并保持平衡。6.2.5 立位的腹式呼吸6.2.5.1 操作:这是把呼吸的类型与行走的步数相协调相一致起来的训练法。训练的目的是使患者在快速行走、长距离行走时也不出现呼吸急促。一般阻塞性行走时吸气和呼气的比例为1:2,也就是两步吸气,四步呼气,临床上也有吸气和呼气的比例为3:2、1:1进行行走练习的,重要的是在长时间行走时不要出现呼吸急促加重。6.2.
9、5.2 指导要点6.2.5.2.1 先从短距离开始。6.2.5.2.2 不要快速行走,采用尽量不出现呼吸急促的步行速度。6.2.5.2.3 可利用计步器进行有目的行走。其优点是可使患者容易设立目标和设定运动处方,患者的运动量明确。6.2.6 在上下台阶、陡的坡道时的腹式呼吸法以步行为基础,在上台阶、坡道时呼气时迈步,吸气时停止迈步,此时的重点是后足伸展锁住膝关节支撑体重,前足迈下步到下一次呼气前不支撑体重,下楼梯时与平地步行一样,吸气呼气1:2,往前走。先从一级楼梯练起,逐渐到两级、三级直到连续上楼梯。6.3 部分呼吸法( segmental breathing)此方法是对特定的肺部组织进行扩
10、张训练,特别是对肺不张、肺炎、肺部术后疼痛以及胸部肌肉过度紧张引起的部分肺组织换气能力低下所进行的,扩张的部位是胸壁和有病变的肺叶部分。指导的要点:6.3.1 训练的肢位采取坐位或半卧位。6.3.2 护士的手放在患者的前部一侧下方的肋骨外侧,让患者的意识集中在此。6.3.3 在患者吸气时护士的手向肋骨的外侧方移动,指导患者对抗治疗师的手产生下部胸廓扩张。6.3.4 在患者呼气时护士的手向移动并轻压肋骨辅助呼气。6.3.5 在患者吸气前对肋骨进行快速的牵张6.3.6 指导患者自行训练6.4 后肺底区呼吸法( posterior basal expansion)6.4.1 训练的肢位采取髋关节轻度
11、屈曲的前倾坐位。6.4.2 治疗师的手放在患者后部下方肋骨上。6.4.3 以下训练的方法与下部胸式呼吸法相同6.5 右中叶和左舌区的呼吸法( right middle lober lingua. expansion)6.5.1 训练的肢位采取坐位。6.5.2 护士的手放在36前肋之间。6.5.3 以下训练的方法与下部胸式呼吸法相同。6.6 肺尖部的呼吸法6.6.1 训练的肢位采取坐位。6.6.2 护士的手放在患者锁骨下方6.6.3 以下训练的方法与下部胸式呼吸法相同。6.7 呼吸训练器6.7.1 三球式呼吸训练器是使用吸气流量装置,设置两个可以改变气流进出孔径的单元,利用气体流速测量的分别进行
12、呼气和吸气训练4。三个球体色彩分明, 依据球体的位置间接指示出患者呼吸气产生的容积,通过吸入空气,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使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都增大,胸廓扩大,由缓慢呼吸作为帮助强化呼吸肌肉组织,恢复及维持肺部的容积。三球呼吸训练的优点:COPD 患者普遍年龄较大,较难掌握呼吸锻炼要领,呼吸训练器能协助其独自完成锻炼;规定呼吸训练器训练目标,使患者吸气时必须达到容量目标,保证训练的有效性;简便易行,中老年患者易于接受;患者可以直接看到吸、呼气量增加带来的变化,增强其康复的信心,保证锻炼的有效性。6.7.2 排痰呼吸训练器是一个小的手持设备,产生16-25 赫兹的低频声波,与肺腔共振,可以松动,移
13、动,并清除在肺部深处的分泌物。6.7.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呼吸训练器的注意事项使用呼吸训练器直立或坐姿作横隔腹式深缓呼吸,出现头脑眩晕疲惫暂停运动,休息后继续进行;保持个人卫生,定期清洗呼吸器咬嘴,保持管内干净,预防感染,每次使用前确保呼吸器内没有粉尘或异物吸入,有痰液及时清理;从能耐受的低负荷开始,循序渐进,逐渐增强对锻炼的耐受能力,避免急于求成;训练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及动作的微小变化,如注意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1 2 或1 3,呼气宜轻缓,不可过度用力呼气,及时纠正错误的呼吸方式;与患者多沟通,耐心宣教指导,指导患者家属给予帮助,避免半途而废或间断训练。参考文献:1 孟申.肺康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2 王冠. 呼吸训练器在COPD 患者缩唇腹式呼吸训练中的应用. 现代临床护理(Modern Clinical Nursing),201514 (11)3 黄潘文,文红,张平 肺康复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学,2015,16(7):464 刘鑫, 张虹, 陈岚 国内外围手术期呼吸训练器的设计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8):9051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