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一、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 图式:图式即指动作的结构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认知结构
3、 性别认同:性别认同即对性别的理解,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坚定性、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
4、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5、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意识,表现为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的统一。
6、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7、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人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8、 无意想象:指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的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9、 超限拟制:指当刺激超过一定的强度或持续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产生疲劳,导致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低,从而进入抑制状态。
10、 亲子关系:儿童与父母(包括养父母)之间进行的交往,及所伴随着的一种情感关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婴儿期,第二个加速期为 青春期。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性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性,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摆弄物体,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游戏,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成年后是以劳动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复演说。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3岁)之内,婴儿逐渐能将自我与非自我区分开来,逐渐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特的、与其它物体分离的实体。
2、在(7-9个月)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
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问题上,(斯腾)是二因素论者。
4、(霍尔)认为儿童是“高尚的野蛮人”,因为他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高尚的观念和品性。
5、现代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亲社会行为)。
7、(弗洛伊德)提出在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8、在同一时间内对1岁、2岁、3岁三组儿童作词汇数量测定,这是( 横向研究)。
9、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是(问卷法)。
10、婴儿言语的产生是(10-14个月)。
11、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
12、(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13、(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儿童释放焦虑和补偿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的手段。
14、(青少年期)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起来。
15、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初中阶段)。
16、一岁半的儿童只能集中注意(5-8分钟)
17、 顶叶属于(体觉中枢)
18、成年中期的年龄界限是(35-60岁)。
19、儿童基本具备想象的基础是在(1.5-2岁)
20、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逻辑性)。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列举4个婴儿言语发展理论及代表人物。
答: (1)斯金纳的强化说;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3)阿尔波特和怀特赫斯特“模仿说”及“选择性模仿”;
(4)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
2、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亲子交往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1)婴儿失去与母亲的交往,也就失去了被爱与爱的权利。
(2)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
(3)缺少与成人的交往,婴儿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境。
(4)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4、高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高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第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年初期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第四,自我评价的成熟。青年初期的学生能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动机、行为和表现,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第五,有很强的自尊心。
第六,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5、简述早期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1)母亲的敏感性
(2)积极地与乳儿的交流
(3)对乳儿的及时安慰
(4)乳儿安全感的形成,主要和与照看者关系的性质及稳固性有关。
6、简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答: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儿童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质变而实现和提高的过程。这是因为下列发展具有稳定性:
(1) 脑的发育
(2) 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
(3) 人类学习
(4) 人类知识的结构的发展
7、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度到独白言语。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8、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答:(1)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度为抽象逻辑性思维。
(2)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度到借助于概念。
(3)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五、论述题 (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答:(1)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强调积极强化对儿童行为形成的作用。(各小点1分,共4分)
第一,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第二,斯金纳认为,强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
第三,斯金纳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
第四,斯金纳还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只有及时强化才能有利于某中行为的巩固和发展。
(2)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各小点2分,共6分)
斯金纳重视将其理论应用于实践,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育婴箱:斯金纳这种育婴箱的根本设计思想是,尽可能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创造一个适宜儿童生长的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婴儿。
第二,行为矫正:斯金纳操作性行为反射的思想在儿童行为矫正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他提出的消退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儿童出现争吵、冲突或自伤行为时,教师或其他友人不予以理睬,直到儿童得到了由自身行为所弓1起的消极后果,如疼痛,就会自动停止某种行为。
第三,辅助数学机:斯金纳认为,日常的教学实践常常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等。根据这些实际问题,斯金纳发明了最早韵辅助教学机。教学机的好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提供反馈的速度和反复教学的耐心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以及在实践方面的工作对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及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等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根据少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其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
答:(1)少年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个显著加速期,其心理各个方面相对生理发展相对平稳。因此,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2分)
(2)少年期的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各小点1分,阐述3分,共8分)
第一,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少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不愿意轻易接受成人的意志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与此同时,在少年的内心中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过去相比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感情和生活上,而少年则更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虽然他们内心世界更丰富了,但表现于外的内容却更少了。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理解;他们一旦找到好朋友,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第三,勇敢与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少年们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精神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这与他们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有关。但另一方面,少年们又常表现出怯懦,在公众场合中常感到局促不安。
第四,高傲与自卑
由于少年们还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时而高傲,时而自卑。
第五,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少年们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有了很强的成人意识,一切行为表现都要与儿童区分开来;但他们也时常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情、简单的行为方式及很直接的宣泄情绪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