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措施(一)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到2020年全社会水利投入总量达到4万亿元。保证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的资金需求继续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lO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确保足额计提、定向使用,中央统筹部分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二)继续深化农田水利重点环节改革。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巩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足额落实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搞活经营权。
2、转让使用权,拍卖所有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盘活存量水利资产,实现良性运行和滚动发展。(三)全面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确保“十二五”期间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重点实施好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到2015年,完成190处大型、800处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启动实施1500处一般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在水土资源条件好、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地区,科学规划,新建一批灌区,作为国家粮食后备产区。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国251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启动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四)切实
3、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继续扩大重点县范围,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并向牧区大县延伸。加强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代化灌排渠系、“五小水利”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建设和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面提升县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水平。(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大力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到2015年,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以上,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确保新增0.5亿亩、力争新增1亿亩;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
4、.55以上。(六)不断提高农业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到2012年年底基本完成2209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和5400座小f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尽快建立183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体系。全面实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十二五”时期基本消除影响防洪安全的突出隐患。(七)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到2013年解决原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l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供水方式。优先考虑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鼓励发展集中供水工程。切实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工作。力争2020年农村集中
5、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85。落实工程用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强工程管理和维护。确保工程长效良性运行。(八)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和农村水环境治理。继续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区、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和高标准梯田。搞好牧区水利建设,保护草原生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水系治理、河道清淤疏浚、小型水库清淤、山丘区山塘整治、水污染防治等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九)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运行管理。健全适合小型农田水利特点的建设管理制度。推行工
6、程监理制和群众质量监督员制度。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建立信息通报和社会公示等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大对防汛专业抢险队、抗旱服务队、水利科技推广队伍、灌溉试验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十)加快农田水利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适时出台农田水利和节约用水方面的行政法规。逐步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进一步发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对项目建设、资金整合的基础与指导作用,健全农田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着力提高农田水利科技含量。抓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提高农田水利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农田水利现代化。内容总结(1)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措施(一)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2)足额落实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搞活经营权(3)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4)基本完成全国251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启动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5)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和高标准梯田(6)以信息化带动农田水利现代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