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务员考试必备历史常识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知道:1、两河流域得地理位置:就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得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与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得伊拉克共与国境内.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就是迄今发现得最早得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就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字保留下来得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理解:、汉穆拉比法典得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得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得统治。2、汉穆拉比法典得历史价值:它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就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得成文法典,在世界
2、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得地位。它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得社会状况,就是了解与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得第一手文献.第2课 古代埃及知道:1、古代埃及得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与国大致相当。2、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得专制统治:法老就是拥有绝对权威得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与宗教大权于一身。她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得后裔,将自己得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得土地,并控制所有得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得高级官吏得任免权.3、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得就就是胡夫金字塔与哈夫拉金字塔.、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
3、具体事物得形态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理解:1、金字塔就是古代埃及法老得陵墓,作为世界文明奇迹,金字塔得象征意义包括:它就是古埃及法老专制权力得象征;就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得具体体现;也古代埃及人创造性智慧得结晶;也就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与建筑技术发展得一项具体成就。第3课 古代印度知道:1、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2、佛教得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3、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别就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理解:1、印度种姓制度得特征:四大种姓在理论上都就是职业世袭,内部联姻与排斥外人
4、得社会集团,各种姓得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有不同。、佛教创立与传播得时代背景: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伴随着刹帝利与吠舍大商人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对婆罗门得宗教与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就是其中影响最大得.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得社会支持,传播迅速。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政府大力推崇佛教,到锡兰(斯里兰卡)、东南亚、中亚、波斯、希腊、埃及等地传播佛教,使之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得宗教。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知道: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理解:
5、玛雅人对人类生活得贡献:1、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得4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得物质生活;2、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得得文化遗产,丰富人类得精神生活。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知道:、古代希腊就是欧洲文明得发祥地,也就是世界古代文明得中心之一.它得地理范围比今天希腊共与国得版图要大一些,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与爱奥尼亚群岛与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2、古代城邦制度得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就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得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
6、治为基本特征。、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就是古代希腊历史上得“古典时代.这就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得繁荣时期,也就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得全盛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与全盛得简况:雅典城邦得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得直接参与为核心。它就是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标10多年得斗争中逐步形成与确立起来得,就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得结果。(1)公元前94年得“梭伦改革(内容P6页)削弱了贵族会议得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得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2)公元前程508年得“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P页)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得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得障碍,标志着雅
7、典民主政治得最终确立.(3)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得首席将军,对雅典得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内容27页),保证全体公民得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得“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得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得历史影响与时代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就是古代希腊城邦中先进得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得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与文化进步。但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就是城邦公民内部得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与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知道:、荷马史诗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它就是世界
8、文学宝库得瑰宝。、古代希腊得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雅典卫城中得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就是希腊建筑艺术得杰出代表。3、 欧洲历史学得源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饿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就是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叙事体,希波战争)为标志得.第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知道:1、公元前5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与,开始了近00年共与国时期.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得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得权利,罗马共与国得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
9、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得环地中海大帝国.5、公元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得“东罗马帝国”与以罗马为都城得“西罗马帝国”。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第课 罗马法体系知道:1、“十二铜表法就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2、“公民法概念:随着古代罗马国家得壮大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得政治权利与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得稳定与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得法规与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3、“万民法”概念: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直至进
10、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为了调整与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得权利关系,相继通过与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得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4、公元1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得差别逐步消失,于就是“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理解:罗马法体系得历史价值与局限:古代罗马得法律体系就是古代世界最完备得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得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得精神与追求法律地位平等得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得内容与比较完备得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得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得影响,古代罗马人得法治精神与法律意识则
11、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就是其主人得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第1课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知道:1、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得军事大帝国。3、伊斯兰教随着帝国得扩张也随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世界性宗教。4、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第11课奥斯曼帝国知道:、145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2、16世纪后,奥斯曼人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得大帝国。3、奥斯曼帝国占
12、领地中海沿岸地区与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传统得商业秩序与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得新航路。第12课 封建制度知道:、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2、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得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得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得实际权力有限.到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3、65年召开得英国议会与1302年举行得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得初步形成。理解:等级君主制形成得
13、背景、内涵、特征及其影响背景:世纪后,随着城市得复兴与商品经济得活跃,国王与新兴得市民阶层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得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与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内涵:等级君主制就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得一种政权形式.特征:贵族与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就是西欧封建制度得重要特征之一.影响: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得政治混乱与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得进一步发展.第3课 王权与教权知道:1、71年加洛林王朝得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得先例;75年,
14、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得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得统治带上“君权神授”得光环。2、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得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同意回复其教籍与统治权。史称“卡诺莎觐见”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得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得能力.、130年,在腓力四世得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得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阿维尼翁之囚就是一个历史得转折点,此后教权
15、由盛而衰。理解:1、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为依存为基本特点得统治形式形成得原因与过程。第一阶段,从公元5世纪开始,王权与教权关系密切,各有所得。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普遍处于混乱状态,96年,克洛维受洗,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得一部分;51年加洛林王朝得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得先例;75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得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得统治带上“君权神授”得光环。王权与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统治得局面逐渐形成.第二阶段,从1世纪开始,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教会强调教权至上,王权企图限制教权势力扩张。典型事例就是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
16、间主教授职权之争,导致“卡诺莎觐见”。表明教权势力不断增强。第三阶段,从13世纪末叶开始,英法等国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加强,教权由盛而衰。阿维尼翁之囚就是一个历史得转折点。2、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得历史原因与发展趋势。1世纪,西欧处于四分五裂得封建割据状态,尤其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始终未能建立中央集权得统治,实际权力有限。而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得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得能力.所以,当德王亨利四世抵制格列高利七世得有关命令,格列高利七世可以利用德国国内得部分大封建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得对峙,迫使亨利四世就范,导致“卡诺莎觐见。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宣告结束,作为倡导
17、者得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得发展与新兴市民阶层得支持,英、法等国得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取得社会各阶层得支持,加强王权。法王腓力四世断然软禁卜尼法斯八世.此后得阿维尼翁之囚成为教权由盛而衰得历史转折点、上述史实反映,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得消长随着时代得进步,呈现王权逐渐加强,教权急剧衰落得趋势。第1课 庄园与城市知道:1、庄园就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得经济与社会组织。庄园内不仅生产粮食,也生产生活用品,只有庄园内无法生产得盐、铁以及一些奢侈品才到商人手中购买,庄园就是一个自给自足得经济实体、2、城市争取自治斗争得常用方
18、式就是金钱赎买与武装斗争.第二册第1课 中华文明得起源知道:原始农耕诞生得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得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得标志就是谷物栽培与牲畜驯养得出现;原始农耕得出现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得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得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就是早期先民创世得集体记忆。理解:中国早期农业得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得原因:生产力得提高与人口得增长。中华文明起源得特征与核心地区:距今00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得核心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得夏文化知
19、道:夏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得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得出土文物瞧,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得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夏朝已具备国家得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与刑法。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知道:商朝历史就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上朝历史得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与政治地位,青铜器反映商人得信仰与思想状况.理解:内外服制:内服就是商王直接管辖得王畿之地,外服就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得畿外之地。第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知道:公元1046年,西周
20、建立;周朝建立后,分封臣服得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就是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其人;周公得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理解:礼乐文化得内容:周公将礼得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与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得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知道: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代就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征战不断,中国古代就是正经历一次重大得社会转型(从封邦建国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得转换),经济上以铁制农具与犁耕技术为代表发生了深刻得变革。儒家、道家、法家得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士阶层对以春秋战国时代思考得结果出现
21、了思想上得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法家、道家就是影响最大得三家学派。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得形成知道: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得基本内容与影响;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就是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理解: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得基本构成(中央与地方);秦朝为巩固与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得措施。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知道:公元前20年,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刘邦与项羽就是反秦得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年至公元前20年)得“楚汉战争”;公元前22年,刘邦建立西汉。理解:秦朝灭
22、亡得原因:秦朝得暴政;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农民起义得打击。第课 大一统帝国得重建知道: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文景之治理解: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得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得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得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得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渴望休息.第9课 汉武帝时代知道:汉武帝有为得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得控制。理解:罢黜百
23、家,独尊儒术得内容与实质:设立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得主要内容。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得礼仪制度,执政原则实为“儒表法里。第10课东汉得兴衰知道: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光武中兴理解:东汉得衰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农民起义(以黄巾起义为代表)得打击.第课 割据与分裂知道:(1)三国鼎立格局得形成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2)区
24、域经济得发展:、北方人口得南移: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得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与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B、诸葛亮促进西南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得举措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得发展。还致力开发少数民族集聚得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与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得落后面貌。对促进西南地区得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孙吴政权开发江南得举措孙吴政权迫使在东南一带崇山峻岭中得“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汉族农民共耕.对推动山越人
25、经济文化得进步,加速平原沃野得开发,都有一定积极意义。第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知道:南朝与北朝: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B、南北朝政权得更替:北朝政权得更替:原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得游牧狩猎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称“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3年,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南朝政权得更替:南方东晋于2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C、南方经济得发展情况:先进农业经济区: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农业技术进步:水利得广泛兴修、犁耕得推广改进与北方作物得引入等手工行业发
26、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商业: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活动于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开发做出贡献南北经济不平衡:南朝统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对峙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理解: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得高潮.出生汉族得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就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内容与作用: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颁布官吏俸禄制与惩治贪赃得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推行“均田制”,将政府
27、控制得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得恢复与发展。实行汉化:将都城南迁至洛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与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一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与律令;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作用: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得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第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知道:(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A、隋朝得建立: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就是为隋文帝。5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B、唐朝得建立: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就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理解:(2)科举制唐朝科
28、举考试得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最大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得变革:秦汉以来,采用推举得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得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采用科举制,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理解:三省六部制得内容及实质:内容: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上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得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就是宰相。实质:就是皇权逐渐增强得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得山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但这一制度若能
29、严格执行,皇权仍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得皇帝尚无绝对得专制独裁之权.第1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A、唐蕃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得与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B、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得发展:武则天称帝建“周”,当政期间基本沿袭贞观年间政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C、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庞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得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得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理解:A、贞观之治主要内容: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广招贤才,知人善任。B、开元盛世得主要
30、内容:继承唐太宗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得法制原则.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得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第1课 中外文化交流知道:(1)丝绸之路得全盛: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得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得基础上臻于全盛.长安就是国际大都会:作为丝绸之路东端得唐都长安,不仅就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举世闻名得国际大都会。知道:(2)东亚文化圈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
31、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极其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得东亚文化圈。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第17课 宋朝得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知道:1、宋朝得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得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科举制度得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得公正与公平。增加策论考试。理解:1、文官体制: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得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重用文官-通过科举
32、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2、科举制度改革得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得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与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第9课 多民族政权得并立知道:1、辽、西夏与北宋得与战:005年,北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战争状态,维持百余年与好。104年,西夏与宋、辽达成与议,形成三国鼎立局势.、金与南宋得对峙:111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仿汉制,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靖康之变”与南宋得建立:127年,攻入宋都开封得金军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同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率军与金骑兵在郾城会战,大获全
33、胜。1141年,“绍兴与议”,宋金长期对峙。3、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地跨欧亚).1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年,南宋灭亡。理解:宋、辽、西夏、金并立时期得榷场官府管理、控制;经济文化交流得渠道.第20课 经济重心得南移知道:经济重心南移得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得南移最终完成。表现:农业-水田农具得改进、农业耕作技术得成熟、稻麦轮作得推广;人口压力促进耕地开垦,出现圩田、沙田、梯田;水稻居粮作物首位,太湖流域为全国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经济作物种植很普遍,桑蚕业中心南移。手工业-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独立得私人作坊(
34、“机户);棉花种植传到江南,海南岛发展出较为先进得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得中心;东南沿海城市得造船业,技术世界领先。理解:“海上丝绸之路”:宋代得海上商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得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宋朝获得巨额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得文明进程增添活力。第21课 辉煌得科学技术知道:1、活字印刷: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1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日,西传中亚、波斯、欧洲。、火药武器:火器得发明与使用,改变战争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与火器并用得时代,对欧洲历史发展影响巨大。3、北宋科学家沈括
35、著作梦溪笔谈。第22课 元朝得统一知道:元朝得统治与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得措施,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与发展.首都大都不仅就是元朝得政治中心,也就是世界闻名得商业大都市。理解:元朝对辽阔疆域统治得措施:推行行省制,中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直辖“腹里)、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地方-行中书省.行省制得确立就是中国行政制度得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得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得一个行政区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及澎湖.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第2课 明朝前期得经济与政治知道:1368年,朱元璋建
36、立明朝。理解:内阁制度与皇权得加强: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与丞相,终结宰相制度,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明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得中央机构。朱元璋还对地方实行更为严密得控制,建立特务机构,以加强专制统治,明朝得特务机构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合称“厂卫”。朱元璋重视整顿吏治。第4课明末社会危机及农民起义知道:1、内外交困得晚明政局:内忧-昏君迭出,宦官专权,群臣党争,赋税繁多,民怨沸腾。外患满清政权(“后金”清)得兴起对明朝构成威胁。2、64年,明朝灭亡。第25课 康乾盛世(上)理解:1、军机处得设立:清初-仿明制,设内阁,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
37、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草拟诏令御旨。雍正-设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就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得中央机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得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得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乾隆帝进一步强化军机处得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得巩固与发展:东北康熙时,抗击俄国侵略(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维持长时间与平。西北乾隆时,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新疆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
38、伊犁将军管辖。西南-雍正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得转世程序.东南康熙时,统一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得统一管辖之下。第6课 康乾盛世(下)知道:1、社会经济得繁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出现令人瞩目得迅速发展。农业-粮食产量大为提高(双季稻,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手工业农村中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湖州丝、松江布);城市、市镇: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商业商业快速发展(南京、广州、佛山,厦门);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得商品集散地(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2、文化典籍得整
39、理与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就是我国现存最大得一部类书;四库全书就是我国最大得一部丛书。第2课 明清对外贸易知道:民间海外贸易:明代后期,朝廷逐步开放海禁,政府允许民间商船经福建得月港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输出得商品主要就是生丝、丝织品、瓷器与蔗糖,进口得多为香料之类得奢侈品。理解:1、“朝贡贸易得特点:官方控制、垄断;厚往薄来;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有严格限制得贸易。2、从海禁到闭关:原因-清朝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得戒备以及自大、保守得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得道路。表现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得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海禁;康熙帝在位得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
40、,取消海禁,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乾隆时,实施闭关锁国.第2课 早期得西学东渐知道:西学得传入:史实数学: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得西方科学著作);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地理学:利玛窦绘制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水利技术:泰西水法;机械工程:远西奇器图说历法:徐光启、李之藻参照西方修订崇祯历书;人文科学: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等。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得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得差距,开始对中国得传统与现状进行反思第四册第2课 民族国家得形成知道:1、英法百年战争得影响。深刻影响了两国
41、得历史进程,民族意识增强,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得形成。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得基本因素及形成时间统一得领土疆域、统一得国内市场、全国通用得语言、共同得民族意识.15世纪末,英、法两国发展为民族国家, 理解:君主专制: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得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原因:民族国家得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发展,推动制度得转变。社会各阶层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得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得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得地位;新兴得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与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第3课 开辟新航路与早期殖民活动知道:1、新航路开辟
42、得历史背景A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B盛赞东方富庶与繁华得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极大地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得欲望。C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得东西方贸易秩序与环境遭到破坏.D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活动,大力向海外扩张。E科学技术得进步,特别就是造船与航海技术得进步,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坚实得基础2、新航路开辟得基本情况时间 国 家 人 物 航 线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 葡萄牙王室资助 迪亚士 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 达伽马抵达印度,开通了欧、亚航路 西班牙政府支持 哥伦布 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麦哲伦 环球航行理解:新航路开
43、辟得影响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得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得世界历史;(4)就是资本原始积累得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得解体与资本主义得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得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得资本主义得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得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得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得贫困与落后。第4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得发源地与代表人物发源地:意大利.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得背景及影响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萌芽就是文艺
44、复兴产生得根本原因,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得传承与发展也奠定了文艺复兴得基础。进步:从注重基督教得神到注重世俗社会得人,反映了人格意识得觉醒,具有反封建性.促进了资本主义得发展。局限:在强调人作用时,往往带有一些个人主义得自私自利得倾向,具有贪婪得一面.第5课英国革命知道: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得标志:164年召开得“长期议会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得标志。.英国内战得简况:160年 “长期议会”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2年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1644年 克伦威尔率军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165年 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彻底击败王军14年 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1649年
45、议会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与国1658年 克伦威尔去世1660年 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 “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3.光荣革命:16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畏惧革命时期得战争与动荡,因此决定发动宫廷政变,迎立詹姆士二世得女儿与女婿信奉新教得玛丽与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这次政变由于没有发生流血斗争,所以被称为“光荣革命.理解: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得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得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发展,专制统治损害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得利益.2.君主立宪制确立得意义: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借助议会在168年通过得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与君主立宪制度。自
46、此英国得王权完全受制于议会,国王得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通过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了统治,资产阶级与王权得矛盾在议会得框架内解决,符合英国政治文化传统,保证了英国得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第课启蒙运动知道:.启蒙运动得代表人物:18世纪伏尔泰、孟德斯鸡、卢梭与狄德罗2。思想主张:伏尔泰主要思想:批判封建教会,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倡自由与平等.孟德斯鸠系统论证了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得原理,卢梭得观点主要体现在社会契约论中,就是主权在民理解:1启蒙运动得背景:1、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得力量日益壮大,她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得经济实力。但就是,当时欧洲大陆得政治却仍就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所以,资产阶级得反封建斗争首先必须剥去封建制度身上得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于就是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