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2018).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332176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6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20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20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20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201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201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二、毛泽

2、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2) 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分析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

3、根源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找到了正确方法。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学说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

4、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并为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1.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点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P610)(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 党的建设理论2.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5、独立自主。(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

6、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 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统

7、一全党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全党的拥护。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认清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一) 近代中国国情1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而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2 一方面,

8、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不能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3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4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二) 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2.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转换3.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4.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5.以五四运动

9、为开端,近代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5.新民主主义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适应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换言之,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式的新变化,呼唤着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

10、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总结革命斗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普遍原理。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党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无法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11、的科学概念。2.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有所不同。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农

12、民革命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段可靠同盟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和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是社会主义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的范畴原因:它仍然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参加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注:旧民主主义

13、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联合执政”,不是“专政”)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

14、民族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确立了革命道路: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夺取城市,最后夺取

15、全国胜利。(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

16、命力量,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样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决定的。党之所以能够深入农村积蓄革命力量,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最终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政权,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

17、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第五,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1)土地革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3)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

18、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意义(1)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经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时期总结党建立、巩固和发

19、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主要在于这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2.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革命经验,建设人民军队,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三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3. 党的建设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第四,必须联

20、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21、道路;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鼓舞和支持了世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3.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4.与新民主主义时

22、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他们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过渡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1)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同时并举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

23、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2)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

24、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2)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讨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过渡的问题。(4)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5、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

26、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

27、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1)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

28、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经济主体,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2)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由步骤的向前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3)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上述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定2.能否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界曾有过激励的争论。列宁批评了“庸俗生产力论”,认为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二、

29、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30、,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作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

31、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的克服积极因素,并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

32、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1)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2)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1) 社会矛盾反应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

33、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2)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采用专政的方法解决(3) 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采用民主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4) 两组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2.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

34、行机制。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一、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

35、义制度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二、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党的十三大(1987年),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

36、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二) 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P92)(三) 邓小平理论的确立十四大报告系统阐释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十四大报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党的十五大(1997年)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的独创性贡献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一、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

37、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搞革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建设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 两层含义第一,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

38、超越初级阶段(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

39、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3. 党的基本路线第一,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三,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第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

40、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4.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要抓住机遇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5. “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6. 改革开放理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

42、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9.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

43、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10.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

44、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

45、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一)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二)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三)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四)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

46、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五) 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