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特重点词汇总结及社论(1).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331110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6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重点词汇总结及社论(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特重点词汇总结及社论(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特重点词汇总结及社论(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特重点词汇总结及社论(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特重点词汇总结及社论(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录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2、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43、新常态(三期叠加)4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5、“十三五”规划96、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147、市场的决定性作用178、混合所有制199、创新驱动2310、中国制造20252511、众创时代2812、新型城镇化2813、“一带一路”3114、不能搞西方三权分立和多党制3415、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616、简政放权3817、核心价值观4018、文化软实力4319、保障和改善民生4420、中等收入陷阱4621、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4822、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5123、两型社会5324、思想建党和制度治

2、党5425、群众路线教育5626、全面从严治党5827、合作共赢6128、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6229、和平发展道路63中特重点词汇总结及社论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

3、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人民网社论:“四个全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推动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一重大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情况和深层次问题而提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

4、远的意义。深刻理解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她不像西方政党在野时只谋求下次竞选获胜,执政后只谋求下届连任,只有近期目标而无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有远大理想或最高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又有近期目标或最低纲领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她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用最高纲领规定前进的方向,用最低纲领表达最高纲领在特定阶段的实践性目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第一个历史任务完成,现在我们正着力完

5、成第二个历史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确立的战略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发展阶段。这一目标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基本成形,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最终确立下来。这一目标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烈期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一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能否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6、梦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景光明、任务艰巨,还将面临很多挑战,比如:我国发展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在科学发展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系统把握战略举措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

7、,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密切配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应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目标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必须从全局看问题,看我们提出的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

8、的,对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整体部署,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对建设法治中国的进一步阐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此作了全面具体的部署。全

9、面依法治国,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领导方式和作风建设等各方面。当前,关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举措,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

10、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做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决定着我们的发展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犹如支撑战略目标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面向未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加强顶层设

11、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不仅是工作布局的重大创新,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四个全面”涵括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统揽治国理政的全局。应强化问题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考,着力研究和解决“四个全面”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体制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顶层设计,针对法治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强有力的举措,加快完

12、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加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顶层设计,分析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方面和各领域差异大,需要处理的问题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十个指头弹钢琴”,注重的是全面,但更讲究的是十个指头的动作要协调配合,否则就是乱弹琴。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既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

13、解决。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整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不能主次不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始终围绕战略目标,不能丝毫偏离方向;必须紧紧抓住三大支柱,任何一个支柱都不能软、不能弱。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关键是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因此,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坚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

14、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协调各方面力量,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2、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3、新常态(三期叠加)三期叠加:1.增长速度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

15、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内容: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把中国经济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增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结构分析,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都可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这些内在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

16、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再到2013上半年增长7.6%。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正因为如此,“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2013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5%左右。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档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2011年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而当

17、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结构调整不是免费午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美国经济温和复苏,以大数据、生物科技、页岩气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站到了世界经济的前沿,主动的结构调整为美国新兴产业的崛起赢得了先机。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

18、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好的效果,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了11.9%,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

19、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我国30年来的宏观调控实践表明,政府干预只能像“病人休克”时使用的“复苏器”,而不能成为装在人身上的“起搏器”,更不能成为“人工心脏”,用政府干预来替代市场调节。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游泳”,中国的市场主体已经逐步熟悉了“水性”。经济增速掉一点也要沉住气。但沉住气不等于没有政策预案,也不等于“坐等”。2013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信心、顶住压力,没有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直接干预,效果很好。这种“淡定”给了市场

20、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同时,我们启动了一些既有利于当前稳定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期结构平衡的项目,如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建设等,大力推进环保节能、信息消费等新产业发育成长,促进内需的作用逐渐显现。经济日报社论: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 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这从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重要指

21、标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可见一斑。从传统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来看,当前经济运行的有些指标是相互不匹配、不同步的。比如,经济增速虽逐波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总体平稳;工业用电量增速较低、铁路货运量略有下滑,但工业增速仍然相对较高;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大于经济增幅回落。再比如,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但经济增速却逐步回落。这些数据的不匹配看似不好理解,但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这正是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那么,什么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有分析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加上世界经济还

22、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特征,我们对经济形势就可能出现误判,宏观调控就可能出现偏差。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把中国经济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增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结构分析,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都可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这些内在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近年来呈现

23、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再到今年上半年增长7.6%。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正因为如此,“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今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5%左右。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去冬今春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4、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结构调整不是免费午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美国经济近来温和复苏,以大数据、生物科技、页岩气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站到了世界经济的前沿,主动的结构调整为美国新兴产业的崛起赢得了先机。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

25、。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好的效果,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了11.9%,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增

26、速逐级回落,一直延续到现在,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我国30年来的宏观调控实践表明,政府干预只能像“病人休克”时使用的“复苏器”,而不能成为装在人身上的“起搏器”,更不能成为“人工心脏”,用政府干预来替代市场调节。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游泳”,中国的市场主体已经逐步熟悉了“水性”。经济增速掉一点也要沉住气。但沉住气不等于没有政策预案,也不等于“坐等”。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信心、顶住压力,

27、没有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直接干预,效果很好。这种“淡定”给了市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同时,我们启动了一些既有利于当前稳定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期结构平衡的项目,如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建设等,大力推进环保节能、信息消费等新产业发育成长,促进内需的作用逐渐显现。形势明,则信心足。科学分析和判断形势,是审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既让我们看到了发展形势严峻的一面,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复杂局势中的积极因素和发展亮点,尽快

28、探寻一条走出“三期”叠加的现实路径。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确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

29、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从以下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六点要求主要是六点要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

30、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完善民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

31、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增强文化主要是四点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

32、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提高生活水平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第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

33、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报告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还明确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目标。2 (节选自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一书,学习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人民网社论三

34、、中国梦的首要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同时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

35、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对中国人民郑重承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小康”一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面对长期战乱和民众困苦,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对未来理想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其中,儒家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观最具影响力。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和“天下为家”的“小康”两种社会模

36、式。“小康”比“大同”低一个层次。这里的小康是指建立在小生产、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世袭社会,虽然有别于大同社会,但社会生活稳定,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而借用这一概念来表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应该说,从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八大,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和“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1986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对小康的含义进行

37、了具体解释。此后,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了中国共产党阶段性奋斗目标,中共十二大以后的历次中共代表大会都作了专门阐述,内容不断丰富。最初是邓小平提出,到2000年实现人均GDP达到800美元的小康,到中共十二大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全体人民都能够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共十八大又一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

38、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中共十八大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为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明确的历史方位。从“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们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

39、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只要我们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国家统计局统计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6年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第一,实现经济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好转,高度依赖外需带动增长的发展方式必然难以为继。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

40、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等风光不再。在未来几年内,如何统筹兼顾好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关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第二,实现政治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需要进一步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选举、决策与监督制度体系,这必然遭遇一些权贵阶层的反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权力的再分配问题,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第三,实现文化建设目标任重道远。中华民族要真正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硬实力”,而且需要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软实力”。第四,实现社会建设目标任重道远。

41、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难度更大,更需要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与保障,必须长期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五,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更加任重道远。面对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建设美丽中国”面临许多难题。由于劳动力总体素质仍然不高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而导致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加上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非轻而易举。蓝图已经绘就。梦想照进现实离不开一打纲领,更离不开努力和实干。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

42、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简而言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事业才有活力,发展才有动力,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迈向伟大梦想;唯有不断推动法治建设,形成日臻完善的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改革、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5、“十三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

43、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44、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

45、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网社论“十三五”规划及2030年远景目标的前瞻性思考 摘 要 中国即将迎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进入准备阶段。“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转向新的增长点,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发展阶段特征、国际国内环境,分析

46、“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与主线,把握这一时期发展目标的设计原则,对于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着眼长远,充分认识和理解从现在到2030年的发展趋势,对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规划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1是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里程碑式的新起点。“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全面进入科学发展轨道。这一时期,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综合国力接近美国。3本文基于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分析“十三五”

47、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前瞻性地思考部署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2030年远景目标和战略设计,以期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的起草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参考。一、“十三五”时期发展阶段特征“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发展主题是全面科学发展,即全面进入科学发展轨道,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体来看,“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阶段具有如下七大特征: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

48、平均增长率在7%-8%之间,经济增长预期指标可以确定为7%或7%左右。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大转型时期,全面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4为此,要充分考虑各种要素(特别是能源供给、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压力、温室气体排放等)对经济增长的硬约束,集中解决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所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经济效益、效率。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期。“十三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建设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到“十三五”末期,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还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5同时,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二三产业对农业反哺作用更加突出,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迈向高收入的富裕型发展阶段。“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总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外语文库 > 英语词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