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JJF 1931-2021 信号发生器校准规范-(高清版).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33110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48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JJF 1931-2021 信号发生器校准规范-(高清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JJF 1931-2021 信号发生器校准规范-(高清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JJF 1931-2021 信号发生器校准规范-(高清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JJF 1931-2021 信号发生器校准规范-(高清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JJF 1931-2021 信号发生器校准规范-(高清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 J F1 9 3 12 0 2 1信号发生器校准规范C a l i b r a t i o n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f o rS i g n a lG e n e r a t o r s 2 0 2 1-1 0-1 8发布2 0 2 2-0 4-1 8实施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发 布信号发生器校准规范C a l i b r a t i o n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f o rS i g n a lG e n e r a t o r sJ J F1 9 3 12 0 2 1代替J J G1

2、7 32 0 0 3 归 口 单 位:全国无线电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 0 3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本规范委托全国无线电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J J F1 9 3 12 0 2 1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何 昭(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黄见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朱建刚(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参加起草人:朱思捷(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张子龙(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徐宝利(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 0 3所)孙景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J J F1 9 3 12 0 2 1目 录引言()1 范围(1)2 概

3、述(1)3 计量特性(1)3.1 频率(1)3.2 功率(1)3.3 频谱纯度参数(1)3.4 模拟调制参数(1)3.5 脉冲调制参数(2)3.6 内调制发生器参数(2)4 校准条件(2)4.1 环境条件(2)4.2 校准用设备(2)5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3)5.1 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4)5.2 频率(4)5.3 功率(4)5.4 载波剩余调幅(4)5.5 载波剩余调频(5)5.6 谐波(5)5.7 非谐波(5)5.8 单边带相位噪声(5)5.9 调幅深度(6)5.1 0 调频频偏(6)5.1 1 调相相偏(7)5.1 2 调制解调失真(7)5.1 3 幅度调制下的伴随调频(7)5.1

4、4 频率调制下的伴随调幅(7)5.1 5 脉冲调制通/断比(8)5.1 6 脉冲调制上升/下降时间(8)5.1 7 内调制发生器频率(8)5.1 8 内调制发生器幅度(9)6 校准结果表达(9)J J F1 9 3 12 0 2 17 复校时间间隔(9)附录A 原始记录参考格式(1 0)附录B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1 8)附录C 主要项目校准不确定度评定示例(2 6)J J F1 9 3 12 0 2 1引 言本规范依据J J F1 0 7 12 0 1 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和J J F1 0 5 9.12 0 1 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编制。本规范是对J J G1 7 32 0 0

5、 3 信号发生器检定规程进行修订,与J J G1 7 32 0 0 3相比,主要修订的内容包括:编写格式符合J J F1 0 7 12 0 1 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的要求;检定规程改成校准规范;频率范围由5k H z 4 0GH z修改为5k H z 5 0GH z;内调制发生器频率范围由0.0 1H z 1 0 0k H z修改为1 0H z 2 0 0k H z;删除内部晶体振荡器项目,删除最大输出电平项目;将绝对电平准确度和相对电平准确度统一为功率。本规程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 J G1 7 31 9 8 6、J J G1 7 41 9 8 5、J J G3 2 41 9 8 3

6、、J J G3 2 51 9 8 3、J J G3 3 91 9 8 3、J J G4 3 81 9 8 6;J J G1 7 32 0 0 3。J J F1 9 3 12 0 2 1信号发生器校准规范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频率范围为5k H z 5 0GH z信号发生器的校准,其他频率范围的信号发生器可参照执行。2 概述信号发生器包括高频信号发生器、射频信号发生器、微波信号发生器、毫米波信号发生器、合成信号发生器等,主要由晶体振荡器、频率合成单元、电平控制单元、调制单元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提供正弦波信号及其调制波信号,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计量等部门。3 计量特性3.1 频率范围:5k H z

7、 5 0GH z,最大允许误差:(11 0-511 0-1 0)。3.2 功率a)范围:-1 3 0d B m3 0d B m(5k H z 1 8GH z),最大允许误差:(0.5d B2d B);b)范围:-1 2 0d B m3 0d B m(1 8G H z 2 6.5G H z),最大允许误差:(0.5d B2d B);c)范围:-1 1 0d B m3 0d B m(2 6.5G H z 5 0G H z),最大允许误差:(0.5d B2d B)。3.3 频谱纯度参数a)载波剩余调幅;b)载波剩余调频;c)谐波;d)非谐波;e)单边带相位噪声。3.4 模拟调制参数3.4.1 幅度调

8、制调幅深度:5%9 9%,最大允许误差:(3%2 0%)。3.4.2 频率调制频偏:(05 0 0)k H z,最大允许误差:(3%2 0%)。3.4.3 相位调制相偏:(05 0 0)r a d,最大允许误差:(5%2 0%)。1J J F1 9 3 12 0 2 13.4.4 调制解调失真。3.4.5 幅度调制下的伴随调频。3.4.6 频率调制下的伴随调幅。3.5 脉冲调制参数a)脉冲调制通/断比;b)脉冲调制上升/下降时间。3.6 内调制发生器参数a)内调制发生器频率:1 0 H z2 0 0k H z,最 大允 许 误 差:(11 0-511 0-1 0);b)内调制发生器幅度(正弦波

9、):1 0 0mV1 0V,最大允许误差:1%。注:以上技术指标不用于合格性判定,仅提供参考。4 校准条件4.1 环境条件4.1.1 环境温度:(2 35)。4.1.2 相对湿度:8 0%。4.1.3 电源电压及频率:(2 2 01 1)V、(5 01)H z。4.1.4 周围无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的电磁干扰和机械振动。4.2 校准用设备4.2.1 频率计频率 测 量 范 围:应 覆 盖 被 校 信 号 发 生 器 输 出 信 号 的 频 率 范 围,最 大 允 许 误差:(11 0611 0-1 1)。4.2.2 功率计频率范围:应覆盖被校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范围;功率测量范围:-2 0d

10、B m3 0d B m;不确定度:0.1 5d B0.6 5d B(k=2)。4.2.3 测量接收机频率范围:应覆盖被校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范围;功率测量范围:-1 3 0d B m0d B m;不确定度:0.1 5d B0.6 5d B(k=2);调幅深度测量范围:5%9 9%,最大允许误差:(1%6%);频偏测量范围:(05 0 0)k H z,最大允许误差:(1%6%);相偏测量范围:(05 0 0)r a d,最大允许误差:(1.5%6%)。4.2.4 失真度测量仪失真度测量范围:(0.0 1%3 0%),最大允许误差:(12)d B。4.2.5 频谱分析仪频率范围:应覆盖被校信号

11、的频率范围;电平测量动态范围:1 1 0d B,最大允许误差:(13)d B。4.2.6 相位噪声测量仪(相位噪声测量系统)频率范围:应覆盖被校信号的频率范围;2J J F1 9 3 12 0 2 1本底噪声:优于被校信号发生器相位噪声6d B以上;相位噪声测量最大允许误差:(13)d B。4.2.7 函数发生器(脉冲信号源)频率范围:1 0k H z 1 0MH z;脉冲宽度:5 0n s 5 0s;直流电压:(0+5)V;脉冲幅度:(0+5)V。4.2.8 数字示波器频带宽度:应覆盖被校信号的频率范围。4.2.9 数字多用表频率范围:1 0H z 2 0 0k H z;电压测量范围:1 0

12、mV1 0V;电压测量最大允许误差:0.3%。5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校准项目见表1。表1 校准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1频率2功率频谱纯度参数3载波剩余调幅4载波剩余调频5谐波6非谐波7单边带相位噪声模拟调制参数8调幅深度9调频频偏1 0调相相偏1 1调制解调失真1 2幅度调制下的伴随调频1 3频率调制下的伴随调幅脉冲调制参数1 4脉冲调制通/断比3J J F1 9 3 12 0 2 1表1(续)序号项目名称1 5脉冲调制上升/下降时间内调制发生器参数1 6内调制发生器频率1 7内调制发生器幅度5.1 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被校信号发生器外观应完好无损,无影响正常工作的机械损伤,其开关、按键、旋钮应牢

13、固且调节正常,显示屏能正常显示。被校信号发生器通电后,应能正常工作,并按规定时间进行预热。5.2频率a)仪器连接如图1所示。图1 频率校准框图 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载波输出,调节输出功率为适当值,从最低到最高改变载波频率,用频率计测量频率值,记录于附录A表A.1中。5.3 功率a)仪器连接如图2所示。图2 功率校准框图 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载波输出,按频率范围选择输出频率。c)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功率,用功率计或测量接收机测量功率值,记录于附录A表A.2中。5.4 载波剩余调幅a)仪器连接如图3所示。图3 载波剩余调幅和载波剩余调频校准框图 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载波输出,按要求

14、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0d B m)。c)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点,按要求设置测量接收机测量带宽和检波方式(常用测量带宽为5 0H z 1 5k H z或3 0 0H z 3k H z,检波方式为有效值检波),用测量接收机测量载波剩余调幅,记录于附录A表A.3中。4J J F1 9 3 12 0 2 15.5 载波剩余调频a)仪器连接如图3所示。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载波输出,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0d B m)。c)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点,按要求设置测量接收机测量带宽和检波方式(常用测量带宽为5 0H z 1 5

15、k H z或3 0 0H z 3k H z,检波方式为有效值检波),用测量接收机测量载波剩余调频,记录于附录A表A.4中。5.6 谐波a)仪器连接如图4所示。图4 谐波、非谐波校准框图 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载波输出,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尽可能大的适当值)。c)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点,用频谱分析仪测量二次谐波与基波间的相对电平值,记录于附录A表A.5a)中;测量三次谐波与基波间的相对电平值,记录于附录A表A.5b)中;测量分谐波(二分之一次谐波、三分之一次谐波、三分之二次谐波等)与基波间的相对电平值,记录于附录A表A.5c)中。5.7 非谐波a)仪

16、器连接如图4所示。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载波输出,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尽可能大的适当值)。c)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点,用频谱分析仪测出偏离载波(偏离载波的频率值为技术说明书规定值)的最大非谐波与基波间的相对电平值,记录于附录A表A.6中。5.8 单边带相位噪声5.8.1 相位噪声测量仪(相位噪声测量系统)法a)仪器连接如图5所示。图5 相位噪声测量仪校准单边带相位噪声框图 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载波输出,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尽可能大的适当值)。c)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点,用相位噪声测量仪(相位噪声测量系

17、统)测量按规定偏离载波频率处的单边带相位噪声,记录于附录A表A.7中。5J J F1 9 3 12 0 2 15.8.2 频谱仪法a)仪器连接如图6所示。图6 频谱仪校准单边带相位噪声框图 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载波输出,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尽可能大的适当值)。c)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点,用频谱仪测量载波功率Pc和按规定偏离载波频率f处的边带功率Pm。d)按公式(1)计算单边带相位噪声,记录于附录A表A.7中。(f)=Pm-Pc-1 0 l gBn+C(1)式中:(f)单边带相位噪声,d B c/H z;Pm 边带功率,d B m;Pc 载波功率,

18、d B m;Bn 频谱分析仪的等效噪声带宽,H z;C 频谱分析仪测量随机噪声的修正值,d B。5.9 调幅深度a)仪器连接如图7所示。图7 调幅深度、频偏、相偏校准框图 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调幅波输出,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0d B m)。c)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调制频率(常用调制频率为1k H z)和调幅深度(无要求时,调幅深度常用设置为3 0%、6 0%、9 0%)。d)按要求设置测量接收机测量带宽和检波方式(常用测量带宽为5 0H z 1 5k H z或3 0 0H z 3k H z,检波方式为二分之一峰峰值检波),用测量接收机测量调幅深度

19、,记录于附录A表A.8中。5.1 0 调频频偏a)仪器连接如图7所示。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调频波输出,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0d B m)。c)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调制频率(常用调制频率为1k H z)和调频频偏(无要求时,调频频偏常设置为1 0k H z、7 5k H z、5 0 0k H z)。d)按要求设置测量接收机测量带宽和检波方式(常用测量带宽为5 0H z 1 5k H z或3 0 0H z 3k H z,检波方式为二分之一峰峰值检波。),用测量接收机测量调频频偏,记录于附录A表A.9中。6J J F1 9 3 12 0 2 15.1

20、1 调相相偏a)仪器连接如图7所示。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调相波输出,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0d B m)。c)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调制频率(常用调制频率为1k H z)和调相相偏(无要求时,调相相偏常用设置为5r a d、1 0r a d、5 0 0r a d)。d)按要求设置测量接收机测量带宽和检波方式(常用测量带宽为5 0H z 1 5k H z或3 0 0H z 3k H z,检波方式为二分之一峰峰值检波。),用测量接收机测量调相相偏,记录于附录A表A.1 0中。5.1 2 调制解调失真a)仪器连接如图8所示。图8 调制解调失真校准框图 b)

21、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调制波输出,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0d B m)和调制波参数(调制方式、调制频率、调幅深度调频频偏调相相偏)。c)按要求设置测量接收机测量带宽和检波方式,用失真度测量仪测量调制解调失真,记录于附录A表A.1 1中。5.1 3 幅度调制下的伴随调频a)仪器连接如图9所示。图9 幅度调制下的伴随调频、频率调制下的伴随调幅校准框图 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调幅波输出,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0d B m)和调幅波参数(调制频率、调幅深度)。c)按要求设置测量接收机测量带宽和检波方式(常用测量带宽为5 0H

22、z 1 5k H z或3 0 0H z 3k H z,检波方式为正峰值检波),用测量接收机测量调频,记录于附录A表A.1 2中。5.1 4 频率调制下的伴随调幅a)仪器连接如图9所示。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调频波输出,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0d B m)和调频波参数(调制频率、调频频偏)。c)按要求设置测量接收机测量带宽和检波方式(常用测量带宽为5 0H z 1 5k H z或3 0 0H z 3k H z,检波方式为正峰值检波),用测量接收机测量调幅,记录于附录A表A.1 3中。7J J F1 9 3 12 0 2 15.1 5 脉冲调制通/断比a)仪

23、器连接如图1 0所示。图1 0 脉冲调制通/断比校准框图 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外脉冲调制,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和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0d B m)。c)设置函数发生器(脉冲信号源)输出+5V直流电压,用频谱仪测量功率Po n,关闭函数发生器(脉冲信号源)输出或输出0V,用频谱仪测量功率Po f f。d)按公式(2)计算脉冲调制通/断比,记录于附录A表A.1 4中。r a t i oo n/o f f=Po n-Po f f(2)式中:r a t i oo n/o f f 脉冲调制通/断比,d B;Po n 脉冲调制通时功率,d B m;Po f f 脉冲调制断时功率,d

24、B m。5.1 6 脉冲调制上升/下降时间a)仪器连接如图1 1所示。图1 1 脉冲调制上升/下降时间校准框图 b)被校信号发生器选择外脉冲调制,按要求设置被校信号发生器频率和输出功率(无要求时,输出功率设为0d B m)。c)按要求设置函数发生器(脉冲信号源)输出(无要求时,输出频率为1 0k H z或1 0 0k H z,幅度为+5 V的方波信号)。d)数字示波器选CH 2通道触发,在CH 1通道测量信号幅度从1 0%上升到9 0%的时间为上升时间,从9 0%下降到1 0%的时间为下降时间,记录于附录A表A.1 5中。5.1 7 内调制发生器频率a)仪器连接如图1 2所示。图1 2 内调制

25、发生器频率校准框图 b)设置内调制发生器为正弦波输出,电压为适当值(常用为1V);按要求设置内调制发生器频率,用频率计测量频率值,记录于附录A表A.1 6中。8J J F1 9 3 12 0 2 15.1 8 内调制发生器幅度a)仪器连接如图1 3所示。b)设置内调制发生器为正弦波输出,按要求设置内调制发生器频率和幅度,用数字多用表交流电压测量幅度值,记录于附录A表A.1 7中。图1 3 内调制发生器幅度校准框图6 校准结果表达信号发生器校准后,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至少应包含以下信息:a)标题:“校准证书”;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d)证书的唯一性

26、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g)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收日期;h)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i)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j)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k)校准环境的描述;l)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m)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n)校准证书及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7 复校时间间隔信号发生器复校时间间隔由用户

27、根据使用情况自行确定,推荐为1年。9J J F1 9 3 12 0 2 1附录A原始记录参考格式表A.1 频率标称值实测值表A.2 功率频率标称值/d B m实测值/d B m0-1 0-2 0-1 3 00-1 0-2 0-1 2 00-1 0-2 0-1 1 001J J F1 9 3 12 0 2 1表A.3 载波剩余调幅带宽载波频率剩余调幅表A.4 载波剩余调频带宽载波频率/MH z剩余调频表A.5 谐波a)二次谐波载波功率:载波频率二次谐波/d B cb)三次谐波载波功率:载波频率三次谐波/d B c11J J F1 9 3 12 0 2 1c)分谐波载波功率:载波频率分谐波/d B

28、 c1/2次1/3次2/3次表A.6 非谐波载波功率:载波频率偏移频率非谐波/d B c表A.7 单边带相位噪声载波功率:载波频率偏移频率单边带相位噪声/(d B c/H z)21J J F1 9 3 12 0 2 1表A.8 调幅深度载波频率调制频率带宽标称值实测值31J J F1 9 3 12 0 2 1表A.9 调频频偏载波频率调制频率带宽标称值实测值41J J F1 9 3 12 0 2 1表A.1 0 调相相偏载波频率调制频率带宽标称值实测值表A.1 1 调制解调失真幅度调制载波频率调制频率调幅深度调制解调失真51J J F1 9 3 12 0 2 1表A.1 1(续)幅度调制载波频

29、率调制频率调幅深度调制解调失真频率调制载波频率调制频率调频频偏调制解调失真相位调制载波频率调制频率调相相偏调制解调失真表A.1 2 幅度调制下的伴随调频载波频率调制频率调幅深度测量带宽伴随调频表A.1 3 频率调制下的伴随调幅载波频率调制频率频偏测量带宽伴随调幅61J J F1 9 3 12 0 2 1表A.1 4 脉冲调制通/断比载波频率脉冲调制通/断比/d B表A.1 5 脉冲调制上升/下降时间载波频率脉冲调制上升时间脉冲调制下降时间表A.1 6 内调制信号发生器频率标称值实测值表A.1 7 内调制信号发生器幅度频率标称值实测值71J J F1 9 3 12 0 2 1附录B校准证书内页格

30、式表B.1 频率标称值实测值不确定度(k=2)表B.2 功率频率标称值/d B m实测值/d B m不确定度(k=2)0-1 0-2 0-1 3 00-1 0-2 0-1 2 00-1 0-2 0-1 1 081J J F1 9 3 12 0 2 1表B.3 载波剩余调幅带宽载波频率剩余调幅不确定度(k=2)表B.4 载波剩余调频带宽载波频率剩余调频不确定度(k=2)表B.5 谐波a)二次谐波载波功率:载频频率二次谐波/d B c不确定度(k=2)b)三次谐波载波功率:载频频率三次谐波/d B c不确定度(k=2)91J J F1 9 3 12 0 2 1c)分谐波载波功率:载频频率分谐波/d

31、 B c1/2次1/3次2/3次不确定度(k=2)表B.6 非谐波载波功率:载频频率偏移频率非谐波/d B c不确定度(k=2)表B.7 单边带相位噪声载波功率:载波频率偏移频率单边带相位噪声/(d B c/H z)不确定度(k=2)02J J F1 9 3 12 0 2 1表B.8 调幅深度载波频率调制频率带宽标称值实测值不确定度(k=2)12J J F1 9 3 12 0 2 1表B.9 调频频偏载波频率调制频率带宽标称值实测值不确定度(k=2)22J J F1 9 3 12 0 2 1表B.1 0 调相相偏载波频率调制频率带宽标称值实测值不确定度(k=2)表B.1 1 调制解调失真幅度调

32、制载波频率调制频率调幅深度调制解调失真不确定度(k=2)32J J F1 9 3 12 0 2 1表B.1 1(续)频率调制载波频率调制频率调频频偏调制解调失真不确定度(k=2)相位调制载波频率调制频率调相相偏调制解调失真不确定度(k=2)表B.1 2 幅度调制下的伴随调频载波频率调制频率调幅深度测量带宽伴随调频不确定度(k=2)表B.1 3 频率调制下的伴随调幅载波频率调制频率频偏测量带宽伴随调幅不确定度(k=2)42J J F1 9 3 12 0 2 1表B.1 4 脉冲调制通/断比载波频率脉冲调制通/断比/d B不确定度(k=2)表B.1 5 脉冲调制上升/下降时间载波频率脉冲调制上升时

33、间脉冲调制下降时间不确定度(k=2)表B.1 6 内调制信号发生器频率标称值实测值不确定度(k=2)表B.1 7 内调制信号发生器幅度频率标称值实测值不确定度(k=2)52J J F1 9 3 12 0 2 1附录C主要项目校准不确定度评定示例C.1 频率校准不确定度评定C.1.1 测量方法使用频率计直接测量被校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以使用PM 6 6 8 1 R频率计校准信号发生器E 4 4 3 8 C输出的1 0 0MH z信号为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C.1.2 不确定度来源不确定度来源有以下3项:(1)由频率计计数不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2)由频率计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

34、(3)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C.1.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C.1.3.1 频率计计数不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对于频率计PM 6 6 8 1 R,其频率准确度为51 0-1 1。按均匀分布,则包含因子k1=3,计算可得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1=2.91 0-1 1。C.1.3.2 频率计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对于频率计PM 6 6 8 1 R,其频率测量位数为1 0位。按均匀分布,则选取包含因子k2=3,计算可得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2=3.01 0-1 1。C.1.3.3 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E 4 4 3 8 C输出1 0 0MH z信号频率重复性测量结果,见表C.1。表C.1

35、 E 4 4 3 8 C输出1 0 0MH z信号频率重复性测量结果测量结果MH z1234567891 01 0 0.00 0 00 0 81 0 0.00 0 00 0 81 0 0.00 0 00 0 91 0 0.00 0 00 0 81 0 0.00 0 00 0 81 0 0.00 0 00 0 81 0 0.00 0 00 0 81 0 0.00 0 00 0 91 0 0.00 0 00 0 81 0 0.00 0 00 0 8 经计算,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3=4.21 0-1 0。C.1.4 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以上不确定度分量彼此不相关,则uc r=(2.91 0

36、-1 1)2+(3.01 0-1 1)2+(4.21 0-1 0)2=4.31 0-1 0C.1.5 扩展不确定度取包含因子k=2,则Ur=k uc r=8.61 0-1 0。C.2 功率校准不确定度评定C.2.1 测量方法信号发生器功率校准是使用功率计或测量接收机直接测量。以使用功率传感器N R P-Z 5 6(测量接收机F S MR作为指示器)构成功率计对信号发生器E 4 4 3 8 C输出的62J J F1 9 3 12 0 2 11 0 0MH z,0d B m信号功率为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C.2.2 不确定度来源经分析,不确定度来源有以下5项:(1)功率计与信号发生器连接端口失配引入

37、的不确定度分量u1;(2)功率计校准因子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3)功率计噪声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4)功率计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4;(5)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5。C.2.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C.2.3.1 功率计与信号发生器连接端口失配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由于反射系数L和G的相角不确定,因此在情况最差的相位组合下,其误差为2LG。此误差为不能修正的误差。对于1 0 0MH z频率,功率传感器N R P-Z 5 6的驻波比小于1.1,信号发生器E 4 4 3 8 C的驻波比小于1.5,计算可得的最大误差为2.0 0%。其分布为反正弦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u1=2.0 0%/2=1

38、.4 2%。C.2.3.2 功率计校准因子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校准因子及其不确定度由生产厂或上级计量机构校准后给出。使用的功率传感器N R P-Z 5 6校准证书上在1 0 0 MH z频率的不确定度为1.5%(k=2),则标准不确定度u2=1.5%/2=0.7 5%。C.2.3.3 功率计噪声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功率计短时间(1m i n)内稳定性指标,起因于电路元件热噪声的随机起伏。在进行功率测量时,这种起伏可能恰好使读数成为最大值或者最小值,因此噪声一般不以百分数形式,而是以绝对电平多少给出,其意义就是在温度不变、电源电压不变及输入功率不变时,在短时间内功率指示器指示值的变化。N R P-Z

39、 5 6的噪声为2 5nW,因此在测量0d B m时的最大误差为0.0 0 3%。按均匀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u3=0.0 0 3%/3=0.0 0 2%。C.2.3.4 功率计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功率计分辨力为0.0 1d B,其一半为0.0 0 5d B,按均匀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u4=0.1 2%/3=0.0 7%。C.2.3.5 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为1 0 0MH z、功率为0d B m信号,使用功率计进行1 0(n=1 0)次测量,测量结果见表C.2所示。表C.2 E 4 4 3 8 C输出0d B m功率重复性测量结果测量结果d B m1234567891

40、 0-0.0 3-0.0 6-0.0 3-0.0 4-0.0 5-0.0 7-0.0 4-0.0 4-0.0 3-0.0 2 经计算,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5=0.5%。C.2.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以上不确定度分量彼此不相关,则72J J F1 9 3 12 0 2 1uc=1.4 22+0.7 52+0.0 0 22+0.0 72+0.52%=1.6 8%C.2.5 扩展不确定度取包含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U为:U=kuc=21.6 8%=3.3 6%=0.1 5d B。C.3 调幅深度校准不确定度评定C.3.1 测量方法调幅深度校准是使用测量接收机直接测量。以信号发生器输出1 0 0

41、MH z,调幅深度为3 0%的信号为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C.3.2 不确定度来源经分析,不确定度来源有以下4项:(1)测量接收机调制深度测量不准引入的的不确定度分量u1 r;(2)测量接收机剩余调幅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 r;(3)测量接收机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 r;(4)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4 r。C.3.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C.3.3.1 测量接收机调制深度测量不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根据测量接收机F S MR的技术指标,其调幅深度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1.0%。按均匀分布,可得标准不确定度为u1 r=0.5 8%。C.3.3.2 测量接收机剩余调幅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根据测量

42、接收机F S MR的技术指标,剩余调幅小于0.0 3%,对应3 0%调幅深度,按均匀分布,可得标准不确定度u2 r=0.0 6%。C.3.3.3 测量接收机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测量接收机F S MR在测量调幅深度时,分辨力为0.0 1%,对应3 0%的调幅深度,按均匀分布,可得标准不确定度u3 r=0.0 2%。C.3.3.4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使用测量接收机进行1 0次重复性测量,测量结果见表C.3所示。表C.3 3 0%调幅深度的重复性测量结果测量结果%1234567891 02 9.5 82 9.5 62 9.5 72 9.5 72 9.5 62 9.5 72 9.5 82

43、 9.5 82 9.5 62 9.5 8 经计算,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4 r=0.0 1%。C.3.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以上不确定度分量彼此不相关,则uc r=0.5 8%2+0.0 6%2+0.0 2%2+0.0 1%2%=0.5 9%C.3.5 扩展不确定度由于在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中,测量接收机调制深度测量不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贡献最大,因此在计算扩展不确定度时,分布应按均匀分布考虑。当包含概率为9 5%时,k=1.6 5,所以扩展不确定度为:U9 5 r=1.6 5uc r=0.9 8%,(k9 5=1.6 5,p=9 5%)。82J J F1 9 3 12 0 2 1C.4 调频频

44、偏校准不确定度评定C.4.1 测量方法调频频偏校准是使用测量接收机直接测量。以信号发生器输出1 0 0MH z,调频频偏为1 0 0k H z的信号为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C.4.2 不确定度来源经分析,不确定度来源有以下4项:(1)测量接收机调频频偏测量不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 r;(2)测量接收机剩余调频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 r;(3)测量接收机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 r;(4)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4 r。C.4.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C.4.3.1 测量接收机调频频偏测量不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根据测量接收机F S MR的技术指标,调频频偏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1%。按均匀分

45、布,可得标准不确定度为u1 r=0.5 8%。C.4.3.2 测量接收机剩余调频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根据测量接收机F S MR的技术指标,剩余调频最大为1 1 0H z,对应1 0 0k H z的调频频偏,按均匀分布,可得标准不确定度u2 r=0.0 7%。C.4.3.3 测量接收机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使用测量接收机F S MR测量1 0 0k H z调频频偏时,测量分辨力为0.1k H z,按均匀分布,可得标准不确定度u3 r=0.0 3%。C.4.3.4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使用测量接收机进行1 0次重复性测量,测量结果见表C.4所示。表C.4 1 0 0k H z调频频偏的重复

46、性测量结果测量结果k H z1234567891 01 0 0.11 0 0.01 0 0.11 0 0.11 0 0.11 0 0.01 0 0.11 0 0.01 0 0.11 0 0.1 经计算,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4 r=0.0 5%。C.4.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以上不确定度分量彼此不相关,则uc r=0.5 8%2+0.0 7%2+0.0 3%2+0.0 5%2=0.5 9%C.4.5 扩展不确定度由于在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中,测量接收机调频频偏测量不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贡献最大,因此在计算扩展不确定度时,分布应按均匀分布考虑。当包含概率为9 5%时,k9 5=1.6 5,所以扩展不确定度为:U9 5 r=1.6 5uc r=0.9 8%,(k9 5=1.6 5,p=9 5%)。92J J F1 9 3 12 0 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科技 > 网络/通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