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单元感受中国古代美术名作(欣赏、评述)第一课时: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人物画课 型:欣赏 评述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和中国花鸟画的种类及寓意。能力目标: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情感目标: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并理解古代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 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古代山水画要表达的意境和中国花鸟画的寓意。难点 运用欣赏方法,学生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一、组
2、织教学二、引导阶段提问:什么是中国画?回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样式。小知识:按技法分:工笔画,写意画按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新授课程1、通过多媒体,师生共同鉴赏古代人物画作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中国最早的独副人物画。2、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种类。人物画按题材分类的种类:人物画(表现现实人物或历史故事);风俗画(表现社会风俗);仕女图(表现妇女形象);写真(人物肖像)。鉴赏作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全方面进行鉴赏,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特点。)人物画欣赏,要看它传神从那里表现出来的、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
3、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传说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遇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
4、2)、唐阎立本步辇图提问:唐阎立本步辇图是中国人物画哪一类?回答:历史故事画描绘内容:描绘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接见前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番使者禄东赞的情景。艺术特点:没有夸张化,借助眼睛、面容、姿态,画龙点睛的描绘了一代帝王宏大、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智慧的头脑。面容光滑,太宗一身便服出场。太宗颌下一撮胡须,以及唇上八字胡都很特别。太宗的眼神非常安详、平和,充分显示出一个满腹经纶、道德修养极高的封建帝王的形象。历史背景: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他平定叛乱,开创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在唐文化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对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吐蕃社会开始向封建制过渡,可以说松赞干布是一
5、位颇有作为的赞普。634年,他派使者向唐求婚,但未能如愿以偿。638年,他又派使者带琉璃宝入唐求婚,同时,他又带领20万军队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想以此向唐施加压力以答应自己的求婚,但被唐军击退。至此,他认识到必须要诚心与唐和好。公元640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第二年到达长安。由于当时大唐帝国国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处,因此,当时竟有五个兄弟民族的首领向大唐求亲,太宗很是为难。最后,想出一个平等竞争的办法:请五位大使参加考试,谁考胜了,就把公主嫁给谁家的首领。 当时出了五道难题,吐蕃使臣禄东赞过关斩将,一路领先,最终取得了胜利。太宗非常高兴,心想
6、:松赞干布的使臣这样机智、聪明,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以后,吐蕃人在很多地方都准备了马匹、牦牛、食物和饮水,决定隆重迎接;松赞干布亲率欢迎队伍由拉萨出发直奔青海迎接。松赞干布高兴地说:“我今天能娶上国大唐公主,实在荣幸。我要为公主建造一座城,作为纪念,让子孙万代都要与上国大唐永远亲和。”他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在拉萨修建了城郭和宫室,这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3)、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默画典范提问:想一想,细致观察人物的表情,心理状态。试分析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回答:(学生自由回答)提问:我们来
7、找一找哪位是我们的中书侍郎韩熙载?你是怎么判断他是韩熙载?回答:(学生自由回答)提问:画家表现韩熙载在听音乐时是怎样的动态神情?回答:其他宾客超然自适,韩熙载神情严肃五代时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工书善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权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心。有人向后主李煜
8、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一下他的背后活动情况。顾闳中发现,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回去后,顾闳中和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绘制了一幅韩熙载夜
9、宴图送给后主李煜。李煜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善终。(4)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
10、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11、总结: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对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的揭示。四、欣赏与评述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结合欣赏与评述,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五、小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独树一帜的中国画山水画、花鸟画课 型:欣赏 评述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和中国花鸟画的种类及寓意。能力目标: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情感目标: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并理解古代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
12、重点 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古代山水画要表达的意境和中国花鸟画的寓意。难点 运用欣赏方法,学生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一、组织教学二、引导阶段复习上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提问: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分类?三、新授课程1、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
13、,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前期著名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终南、太华山林之中深入观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实面貌。善画山水,重视写生。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2、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别号:
14、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先生的决定下,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常熟(今属江苏)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
15、倪瓒并称元四家。3、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这幅画卷起首处危崖层叠,中间群山起伏环抱,尖峰峭壁直插,奇峦怪石或横或耸、错落其间,山中溪流萦回,曲曲折折注入大江,卷尾一山屹立江心,烟浮远岫,思出画外。其间并点缀有苍松茂树,舟桥屋宇,以及各种人事活动幽居的高上正对客论道,觅诗的骚人则徘徊山径,外出的游子刚刚启动轻棹,村民们却忙着罱泥积肥,人勤春早,愈加显出山水有情,风景如画。石涛(1630一1724)清初四僧之一。法名原济,一作元济、道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汉族,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之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
16、,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为清初山水画大家,画花卉也别有生趣。4、五代黄筌写生真禽图画面中24只小动物均匀地分布,它们之间并无关联,亦无一个统一的主题。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仅从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黄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象到黄氏其它作品的巨大魅力。写生珍禽图乃其传世珍品,图中画了鹡鸰、麻雀、鸠、龟、昆虫等动物二十余件,排列无序,但每一件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甚至从透视角度观之也无懈可击。标志着中国画中的花鸟画从早期的粗拙至此已经臻于精美,中国的花鸟画家已经具备完善的写实能力。勾廓填
17、彩,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方法,但与早于此图的唐代人物画与山水画相比较,此图勾轮廓的墨线大都非常轻细,似无痕迹,所赋色彩,也明显区别于唐画的浓烈艳丽,而是以淡墨轻色,层层敷染,更重质感。这种绘画风格,注重表达物象的精微、逼真,似乎有些接近于现代的照相再现。黄筌(公元903-965年),字要叔,四川成都人。西蜀宫廷画家,先后供职前蜀、后蜀,入北宋画院。早以工画得名,擅花鸟,师刁光胤、滕昌佑、孙位等人。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法”。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5、北宋文同墨竹图文同(1018
18、年-1079年) 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四川梓州人,善画墨竹,他的表弟苏轼曾称赞他为诗、词、画、草书四绝,曾深入竹乡观察体会,下笔迅速,以墨色深浅描绘竹子远近、向背。画家米芾称赞他“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开创了墨竹画法的新局面。6、明代徐渭墨葡萄图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敧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
19、价值的象征。徐渭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出生百日就丧父,此后灾难接踵而至,长兄经商失败,不久弃世,妻子早亡,八次应乡试未中。后又因恐受胡宗宪的连累,于嘉靖四十四年(时年四十四岁),自书墓志铭,并雇工匠做好棺木,蓄意自杀。曾用利斧击破自己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皆折,不死;后又用锤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如此九死辄九生,丝断复丝续。那时,他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最后终因疑心继室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被捕下狱,监禁了六年。出狱后佯狂益甚,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七十三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
20、之鸣!7、清代郑燮悬崖兰竹图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自称板桥居士,清代画家、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赈饥民忤大吏,乞疾归。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四、欣赏与评述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结合欣赏与评述,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五、小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中国古代雕塑 (总3/14课时)课 型:欣赏 评述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陵墓雕刻、佛教石窟造
21、像在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鉴赏的方法从而具备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方法和能力,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理解与认识。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掌握鉴赏的方法从而具备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方法和能力,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理解与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 雕塑艺术的知识。难点 雕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清点人数。二、引导阶段了解什么是雕塑?雕塑:用可雕性可塑性物质材料为媒介,通过雕塑等个种手段,塑造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具有三维实体的一种造型艺术。雕塑的基本形式:圆雕(又称立体雕)、浮雕(附在另一平面上)、透雕
22、(镂空其背景)。三、新授课程中国雕塑艺术有着很高的成就,是世界历史文化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从现存的大量的雕塑艺术遗产来看,中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陶俑、陵墓雕刻和佛教造像三个方面,而其美学特色却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探索。1、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1)先秦时期序幕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其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
23、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2)秦汉时期第一个高峰秦汉雕塑突飞猛进,形成中国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 史载秦代阿房宫前有雕饰, 咸阳宫前置十二金人,始皇陵前立石兽等。 这些虽已不复存, 但近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数千兵马俑,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兵俑体态与真人相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形象写实身材矫健、活灵活现。此时的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
24、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现存的霍去病墓的大型雕刻和各地汉墓中出土的大批精美的陶俑,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石刻最重要的一件。它采用象征的手法,以气势雄壮、昂首挺立的战马象征霍去病和他所统率的英雄健儿。(3)魏晋时期空前发展源于魏晋时期的佛像雕塑艺术在隋唐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其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此时的佛雕作品既有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雕塑制作规模宏伟,数量巨大,艺术技巧有很大提高,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都不同程度
25、超过前代。佛教雕塑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最为突出,北朝是开凿佛教石窟最兴盛的时期,其中重要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4)隋唐时期艺术顶峰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时代,主要体现在佛教美术方面,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广大技巧更熟练的佛教造像。与此同时,从事雕塑的艺术家与工匠也更多的出现,创造出一批划时代的作品。宗教题材以外的雕塑,则以陵墓雕刻最重要。它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和风格。隋代至盛唐时期是古代大规模开窟造像的最后一个高峰期,石窟寺遍布北方、 西北以及巴蜀地区。现存著名的石窟寺有:山东云门山、驼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
26、、炳灵寺石窟、天龙山石窟、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造像等。其中敦煌石窟的彩塑和龙门奉先寺的雕像艺术水平最高,唐代的艺术风格也最为鲜明。(5)宋元时期日趋衰落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时期的宏伟规模和奔放气势,在写实手法的精雕细刻上却有所发展, 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开凿石窟的风气已趋衰微,寺观雕塑仍具一定规模。 由于宗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显减弱,现实性生活气息则大大增强,特别是菩萨、 罗汉、侍者像几乎是现实生活人物的写照。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则更加广泛。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宋
27、代帝陵的表饰仿效唐代,但其表现手法以写实为主,石雕作品更具端庄温顺之态。宋代雕塑的过分世俗化,严重削弱了雕塑艺术应有的纪念性、恒久性,其作品在空间布局、形体数量上的追求也不及前代。元代喇嘛教佛像又出现于寺庙之中,帝王陵寝缺乏汉唐之气魄。现存的这时期比较重要的雕塑有四川大足石刻、浙江杭州飞来峰雕刻、山东长清县灵岩寺罗汉像、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彩塑、河南巩县宋陵石刻等。 从雕塑整体发展来看, 宋至元题材因袭唐代而有变化, 雕刻手法虽细腻写实,缺乏洗练,整体不够坚实有力,造型上缺乏深沉豪迈的气概,是中国古代雕塑日趋衰落的时期。(6)明清时期偶有佳作明清的雕塑沿着古代传统继续发展,呈现了定型化与世俗化的
28、面貌。雕塑艺术的进展主要表现为敬神意识的衰落与世俗审美趣味的增长。名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汉代的雄浑,此时的作品更能满足人们的赏心悦目之功能,失去了前代的创造活力。建筑装饰雕刻虽颇精美,但清中叶以后走向堆砌、繁缛而缺乏生气。得到发展显著的雕塑品种是小型的案头雕塑和工艺装饰雕刻,生气勃勃,品色繁多。如泥、陶、瓷塑,明清有广州石湾陶瓷、福建德化瓷塑、广东潮安漆泥塑和无锡惠山泥塑等。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的痕迹,在明清石雕佛像几乎绝迹,寺庙造像逐渐发达,且趋于程式化。2、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特征。(1)实用性明显中国雕塑讲究实用
29、,宗教雕塑是为了营造宗教氛围、诠释宗教教义,引发更多信众的宗教热情。陵基雕刻为墓主宣扬生前业绩,构筑身后乐园,驱邪镇兽,继续享乐生活。小品雕塑渗透了更多的民俗观念,或托物言志,或借物传情,表达农耕时代无助人们的美好祝愿。(2)装饰性突出中国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必然胎记。由于中国古代偏重于工艺美术,所以,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3)绘画性强烈中国的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三四千年前的彩陶时代起, 雕塑与绘画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以至二者“长大成人”, 却仍然 “塑形绘质”, 在雕塑
30、上加彩以提高雕塑的艺术表现。 现存的许多泥、 石、 砖、 木等历代雕塑,多数即是妆銮过的作品。 由此而来, 雕塑与绘画便有了一致的审美趋向。雕塑作品明显的绘画性突出地表现为不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和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 这种艺术倾向在汉唐陶俑、 敦煌莫高窟唐塑以及太原晋祠宋塑、大同华严寺辽塑、平遥双林寺明塑中,都有很明显的表现。(4)意象性超凡 中国的艺术是从民间走出来的,中国的艺术在不断传承中,是源于自然,高于生活的。精神图腾与艺术创作的想象推动着中国古代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中国的绘画与雕塑无论从形式到造型都浸透着浪漫与现实的结合,显示着艺术的功底与艺术的思想。从中
31、国艺术的背景来看,雕塑和绘画是在工艺美术的母体中共存与产生的。在漫长的千年进程中,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形式中不同的两种艺术形态,两种装饰手法,这就使得绘塑在共融中发展,也就使得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能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5)简约性由于受意向性的影响,中国古代雕塑家始终重视从中国古代绘画中吸取营养,运用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用简练明快、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艺术享受。以霍去病墓的石兽为例,它按照天然石块的形状,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特别是利用整块巨石的质感和量感和张力,联想到生活中动
32、物的形象,灵活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只做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赋予石头以鲜活的生命力,使一匹强劲有力的骏马,在不计较形似的宽松环境里脱颖而出。这种稳定的整体造型而又有强劲动力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史上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6)含蓄性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雕塑也是这样,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像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像中国书画那样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 给人以更多的品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
33、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明显地带有这种效果。比之西方掷铁饼者的紧张迸发和拉奥群塑情绪激烈的外露,就能更好的领悟中国古代塑畜而不发的美感特,从中也可以看出它是与它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 (7)思想性和中国古代绘画一样,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与中国古代雕塑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肃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尚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风格。中国绘画和雕塑都有意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内在美和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四、总结与归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四课时:中国古代建筑 (总4/14课时)课 型
34、:欣赏 评述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和讲解了解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掌握古代建筑的知识。能力目标:师生互动,通过详细的欣赏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古代艺术的理解和掌握。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难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征。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清点人数。二、引导阶段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与外国古代建筑截然不同的特点,其木构架结构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发展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至迟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殷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根据自身条件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结构和布局原则,并且影响到邻近的国家。
35、这在世界上其它较有影响的建筑体系中并不多见。三、发展阶段1、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1)中国建筑单体的形象。中国古代的建筑,不论是宫殿、庙宇或是住宅,尽管建筑单体的规模和功能不同,但建筑立面上均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外观与世界上其它建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台基房子的最下部是由砖石砌筑的台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的重量,有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种。普通台基在出土的汉代明器、画像石和石阙中已有所见,由此可见自秦代起台基已经成为建筑中不可少的部分,这时的台基已经有压石栏、角柱石、间柱等构件。宋、清两代的普通台基的做法基本相同,侧面光平。须弥座:是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
36、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魏时期的石窟,其形式比较简单,表面的雕饰不多。从隋唐开始使用逐渐增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的专用台基。造型也逐渐变得复杂华丽,并出现花饰等表面装饰。屋身立在台基上的是屋身,以木构架结构作为结构方式。建筑单体的外观都是与这种结构形式相适应的,在构架之间安装门窗。中国木构架建筑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广泛,在三者中居于首位。抬梁式结构: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两组木构架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之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着房屋的面宽方向排成长方形平面。抬
37、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已初步完备,后来经过了不断提高,产生了一套完整的做法。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所不同的是柱的间距较小,柱直接承受重量,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它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较小的柱和“穿”,做成相当大的构架。这种木构架在汉代已经成熟,流传下来,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建筑中较多被采用。井干式是: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但流传至今,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较少被采用。中国古代的房屋普遍采用的木构架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与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非常相似,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荷载,因此形成了灵活多变的屋身外观。墙壁上的
38、门窗可以做成不同的大小,甚至做成四面通风,有顶无梁的凉亭,同样也可以做成密封的仓库。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有两类,一种是平的或是接近于平的,称为平顶。而另外一种则做成铺瓦的斜面,就是常说的“坡屋顶”。坡屋顶 一般的倾斜度在50% 60%之间,其结构形式主要有:单坡屋顶 :全屋面向一侧排水。双坡屋顶:屋面中间有脊,向脊的两侧排水。双坡屋顶又有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和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 形曲面。)等的区分。四坡屋顶:通过屋面上的脊形成向房屋四周
39、方向排水的方式,这种屋顶共有五条脊,因此也称为“五脊顶”。四坡屋顶共有庑(WU)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 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 九脊顶。)和盝(LU)顶等三种形式。攒尖顶:房屋呈圆锥、方锥或多角锥的形式,多用于亭榭。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2)建筑组群的形象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上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间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
40、,进而以庭院作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一组建筑中的主要建筑物通常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方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北京的故宫、明十三陵都体现了这种群体组合的组合方式,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在群体布局上的卓越成就2、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构件(1)柱柱是直立在柱础之上,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按所在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在房屋最外面的柱子称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金柱)。转角处的称为角柱。柱子的排列在外观上向中心倾斜,这种处理方式称为“侧脚”;同时自中间
41、柱向角柱逐渐升高,称之为“升起”。(2)额额是用于柱列上的联系构件,其作用在于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加强柱网的稳定。(3)梁梁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4)斗拱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弓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再安装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一个上大下小的托架。(5)门窗门 中国古代建筑中称双扇为门,单扇为户,后来通称为门。常用的有棂星门、板门、软门、槅扇等 窗在西周铜器和战国木?上已有带十字格或斜方格的窗的形象。唐代以后窗一般有板棂窗、槛窗和横披等几种。(6)地板房屋的室内和廊内多铺方形砖面,根据用砖料的不同分为粗铺和细铺两种做
42、法。(7)楼梯中国古代建筑的楼梯,其坡度为45度,每级的高度为1/12丈。(8)举架举架是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3、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总体上保持了一贯的特点,在不同的时期也产生了相当丰富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1)建筑的装饰和装修与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加工的统一。(2)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装饰是随着起居习惯和装修、家具的演变而逐步发生变化的。(3)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同时具有鲜明的等级制度。四、总结与归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情趣浓郁、能工巧匠第一节剪纸教学设计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并学会制作
43、剪纸作品;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3、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2、难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课时安排: 2课时第 一 课时课时目标: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虎的剪纸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剪纸。引出课题。二、新授:(1)提问:什么是剪纸艺术呢? 学生归纳: 教师讲述: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很久前,人们就把剪纸作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每到喜庆年节,家家窗户上都贴出红红绿绿的窗花、门楣。这就是剪纸迎春的风俗,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出示图片) 1、是以纸为
44、材料,经过剪、刻、染等方法,塑造出各种艺术形象,用于生活环境的装饰和喜庆活动的点缀。 2、特点: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剪纸的题材广泛,可以表现花鸟虫鱼、人物、自然景观、吉祥图案、传说、神话故事。“连年有余”、“金玉满堂”、“喜鹊登梅”等等。(2)提问:这些剪纸表达设计者什么样的情感?都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充分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3)屏幕出示图片 请学生欣赏作品归纳按用途可以分为种类有:窗花、墙花、门笺、喜花、枕花、礼花等。(4)结合作品教师讲解: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剪纸风格也异彩纷呈分为南北两
45、大流派:北方剪纸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屏幕出示图片)南方剪纸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屏幕出示图片)(5)教师提问:完成这些剪纸作品需要哪些工具材料?剪刀、刻刀。(屏幕出示图片)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来观察这两副作品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阴刻和阳刻。指出阳刻时应“剪剪相连”画面的主体形象留有下,多余部分剪去。阴刻时要“剪剪相断”。画面的主体形象是镂空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大部分作品都是综合运用。(1) 剪纸的步骤: 1、构思 2、折纸 3、铅笔起稿 4、剪刻 5、粘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 二 课时第一课时:剪纸课 型:造型 表现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并掌握剪纸的创作、制作步骤。能独立完成一幅简单的富有传统文化意蕴内容的剪纸制作。能力目标:感受并理解传统剪纸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创新。情感目标: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 剪纸艺术属于设计范畴,理解和体现形式美法则是关键。难点 赏析优秀剪纸作品,提高自己的设计和制作能力。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一、 导入二、 讲授新课:1、剪纸的工具和材料工具:剪刀、刻刀、蜡盘(刻垫物)材料:一般是纸张2、 剪纸的表现方法: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3、 示范团花的剪刻,讲解三种剪纸:a、 阳刻剪纸b、 阴刻剪纸c、 阴阳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