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历史必修1知识点汇总(学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327731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1知识点汇总(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1知识点汇总(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1知识点汇总(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1知识点汇总(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1知识点汇总(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夏商朝的王位世袭制背景:BC2070禹建立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确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方式:王位采用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强化: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建立: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内容:商朝中央设有相和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义务:A定期向王纳贡B奉命征伐)。二、西周等级森严的的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

2、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2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3.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4.特征: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6.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7.内容:(土地和人民)即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8.推广: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9.诸侯的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上:交纳贡赋;10.诸侯的权利: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实行再分封。11.特点:制度一贯,对象广泛,部族色彩,宗

3、法相连,层层分封,等级森严。12.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13.评价:从积极方面看(前期):A.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B.通过分封,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从消极方面看(后期):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也就埋下了诸侯脱离中央控制形成割据势力的隐患祸根,最终被历史淘汰。14.瓦解(破坏):原因:A.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B.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表现: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三.

4、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属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内容: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A.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B.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C.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D.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

5、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宗法制度的评价: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B.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C.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

6、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2.礼乐制度(周公旦制定的)A.目的: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B.含义: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C.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即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 1、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2、诸侯争霸(实质是分封制的破坏)。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3、秦灭六国条件:民 心 所 向,大 势 所

7、 趋,秦 国 强 大,嬴 政 努 力。过程(BC230BC221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意义: 秦地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二、(中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皇帝称号的由来(三皇五帝)皇帝制度的创立a.基本内涵 :一切大权,皇帝总揽主要官员,皇帝任免军队调动,虎符为凭b.特征:皇帝称号 皇帝独尊权利不可转移皇位世袭地位不可僭越皇权至上(核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建立: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机构设置: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

8、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制。职能: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作用(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国大事,先由三公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皇帝为“首脑”;丞相为“心脏”;御史大夫、太尉为“臂膀”;郡县为“腿子”5)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 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 经济: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百越,开凿灵渠 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交 通: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民族关系: 进行大规模移民,加强民族融合;三

9、、(地方):郡县制1)历史沿革: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实行2)主要内容:郡:全国分36郡,最高长官称郡守县:郡下设县,称县令或县长3)历史作用和影响:作用: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型或“人体”型垂直管理机构,将每个地方,每户人都纳入了国家专制体制之中,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影响: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全国的统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1、皇权的至高无上(核心和基本特征)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3、地方设“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1、直接影响:(1)积极影响: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秦朝

10、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2)消极影响:高度集权专制和残酷的刑法,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因素,易激化社会矛盾。2、深远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地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1、 汉:(1)汉初:“汉承秦制,郡县、封国并存,即郡国并行制度(2)削弱封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地方权力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

11、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影响: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2、 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掌握地方上的军政财大权,成为割据的势力,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中央集权。藩镇割据的实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3、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军事:收兵权,设禁军;行政:派文官,设通判;财政:财税赋,中央控;(2)作用: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造成了“三冗”“二积”后患(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1)内容: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辖,其余地区设行省,行省

12、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意义: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与相劝之争)1、汉初:“内朝外朝制”。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参与国事,相权一分为二,以削弱相权2、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逐渐形成(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A、结构和职责 三省: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得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六部:户、吏、礼、兵、刑、工B、作用: 分工明确,相互

13、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3、北宋:二府三司制:削弱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二府:中书和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副相)三司: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4、元朝:一省两院制元朝设中书省。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元后期,相权增大,君权削弱三:选官、用

14、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阶段:)1、“世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2、“察举制”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给中央),选拔标准-贤良、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选拔标准-门第3、“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明清。选拔标准-才学对科举制的评价:积极: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

15、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1、废除的原因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废行省设三司后,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2、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集地方权力于中央 表现:在中央废行中书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集中央权力于皇帝表现:撤中书废宰相,权分六部;并创设内阁3.废除宰相的意义:积极作用:废丞相,皇帝操纵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消极作用: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易出现太监专权一、 创设内阁 1、 原因: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

16、繁多,无法再亲自全部处理 2、 形成过程: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3、职权:侍从咨询为主4、机构性质:内侍机构5、作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三.军机处的创立1.形成过程:清初设内阁,置六部,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2.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密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3.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4.特点:简、速、密5、措施(1)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2).设立军机处a、目的:扩大皇权b、职能:参与机务,起草谕旨c、作用:中央机

17、构一分为三,最后集权于皇上6、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消极影响: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实质是封建社会的衰落第一单元小结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1.郡县制: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秦全国推行 2.郡国并行制:汉初 3.行省制度:元二、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发展:1.秦三公九卿制 2.汉中外朝制度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北宋:中书门下、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5.元: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6.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7.清:雍正帝时,

18、设立军机处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演变: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正式建立;西汉得到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清达到顶峰。2. 围绕的矛盾:皇权与相权力; 中央与地方3.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权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1、 自然地理环境:(1)地理位置及环境: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山多,岛多,港多,平原少,土地贫瘠。由山岭、海域、水域隔开的小块陆地。(2)地理特征:限制粮食生产适合经济作物生长适合开展海外贸易和殖民2、古希腊城邦(1)城邦形成的主要因素:

19、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城邦形成的主要因素(2)城邦的兴起:公元前8世纪6世纪,希腊出现的200多个小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3)最大的城邦:雅典 斯巴达(4)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繁荣3、古希腊公民(古希腊社会主体、城邦政治核心)(1)公民资格(条件)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2)特征:具有参政素质追求自由,充满个性具有集体荣誉感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条件1、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2、经济条件:商品经济3、文化因素:吸收亚非文明4、政治前提:城邦体制)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1、梭伦改革-奠定了基础 (1)背景:旧氏族贵

20、族与新兴工商业阶层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2)时间:前6世纪初(3)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四等级来分享权利;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四等级的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颁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的解负令(4)作用: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1)时间:前6世纪末(2)内容:用10地域部落取代4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3)作用: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3、伯利克里改革-顶峰(黄金时代)时间:公前5世纪内容:扩大公民参

21、政范围,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进一步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扩大五百人会议的职能;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发放观剧津贴作用: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4、公元前4世纪后期,希腊被马其顿王国所灭-雅典民主衰落雅典民主制创造出的民主运作方式: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特征: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原则:少数服从多;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作用(影响):积极影响: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

22、政治的先河消极影响: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概念: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地区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 习惯法 起源 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公民法 发展 万民法 完备:民法大全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起源阶段1、习惯法(1)背景: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起来(2)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3)影响(缺陷):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权,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1)背

23、景:罗马早期,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权,当时只有习惯法,贵族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2)诞生: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3)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4)影响(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但也保留了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5)意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3、公民法(1)概 念: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万民法(2)历史作用: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二、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阶段1、万民法-发展阶段背景: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

24、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已控制欧亚非的广大地区。产生的原因(出现的新问题): 公民法无法应对罗马征服过程中和版图扩展所带来的新变化具体:A、被征服者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者强烈不满;B、随着版图的扩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 A、为统治庞大的国家,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制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B、法学家也积极编撰法典,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C、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

25、适当的司法保障;D、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2、罗马法体系的形成-完备阶段(1)编撰: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2)意义:它是罗马法编撰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三、罗马法的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1、维系统治:(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利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罗马法

26、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2、影响后世:(1)罗马法律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2)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许多法律制度中得原则和做法,都可再罗马法中找到源头;(3)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得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基本原则:平等、人权、理性、正义、自由、法律至上核心: 1、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质(根本目

27、的): 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光荣革命:- 为君主立宪制建立奠定了基础 1、条件: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历史条件:议会传统思想条件:洛克等的思想阶级条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两新和封建王朝)2、原因: 具体原因:新兴势力(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 与 旧有势力(国王为首的旧贵族) 矛盾冲突(停开议会)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导火线及开始:为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国王不得不召开休会多年的议会 3、斗争过程爆发:1640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

28、王被押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发展:1660斯图亚特封建王朝复辟,反攻倒算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解决了议会和国王斗争的矛盾。 4、结果:议会战胜国王,为君主立宪制建立奠定了基础5、“光荣革命”的意义 :“光荣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它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以后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二、权利法案颁布-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1、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的标志:1689权利法案颁布目的:限制国王权利内容:以明确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利,保证议会立法、财政等权力意义(作用):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受到法律约束,议会权力逐

29、渐超过王权, 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2、代议制概念:作用: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3、1832议会改革 原因: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有更多的政治权利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意义: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得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君主立宪制的发展1、内阁会议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1721财政大臣沃尔波尔经常召开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 (2)机构与职权: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责任制内阁,对议会负责首相:内阁的首脑3、议会

30、政党制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1 、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2、特点:三权分立、议会至上、君权有限(君主是象征性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联邦制建立的背景1、美国的独立-联邦政府建立的政治前提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776年独立宣言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2现实困境-联邦政府建立的必要性: 政治一盘散沙(无权)邦联的弊端 经济形势混乱(无钱)阶级矛盾尖锐(无宁)军事力量不足(无力)3、社会需要-加强中

31、央集权的可能性(1)众望所归(2)启蒙思想的影响(3)资产阶级的要求二、1787年宪法颁布-联邦制建立的依据和标志 1、制定的时间和地点: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2、内容和原则:(1)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 、总统制原则)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2)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国会)、行政(总统)、司法(联邦法院)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3、特点: “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32、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4、本质: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阶级利益5、评价(1)进步性(即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利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2)局限性(不足):A、时代局限性: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如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B、阶级局限性:明显将财产作为划分权利的标准。6、1789年华盛顿当选

33、美国第一任总统,第一届国会也选举产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联邦政府的发展和完善1、形成演变: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2、 特点(影响):(1)两大党不仅控制着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2)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3、本质: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美国是一个以分权制衡为原则,以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为主要机构,以联邦制为国家机构形式,以总统共和制为政体的较为民主的资产阶级国家。第10 课 鸦片战争(一)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

34、的原因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性、必要性)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夺取更多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3、直接原因: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借口、导火线、偶然性) 背景:对外贸易及英国贸易逆差鸦片走私及其危害(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为扭转贸易逆差)禁烟运动及虎门销烟虎门销烟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直接导致鸦片战争(二)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及影响1、过程:第一阶段(爆发):(1840.61841初)广东珠江口-厦门-定海-天津白河口-广东 第二阶

35、段(扩大和结束):(1841初1842.8):虎门-香港岛-南京下关2、结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赔”、“开”、“协”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开发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外国资本;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矛盾则

36、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革命任务变化: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革命阶段: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时期。(三)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起因: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的利益; 直接原因(借口):清政府拒绝了美英法修约要求 战争的性质: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侵略战争)1、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1856-1858)先后攻占广州、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58-1860) 火烧圆明园,攻占北京,签订北京条约 3、战争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签订了北京条约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近代史上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天津条约的内容 :英法美俄 两只船: 外国军舰

37、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四种人: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六百万: 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英商损失200万两。十口岸: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口岸 天约增开十口岸,汉九南镇在长江 沿海营烟再加汕,琼台淡水在岛上天津条约危害: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并伸向中国内地 北京条约的内容:“天、天、陪、酒”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给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割九龙地方一区给英国鸦片战争败因:1、具体原因:对比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2、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38、会程度进一步加深鸦片战争的性质: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时间双方名 称内 容危害1842中英南 京 条 约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主权184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 门 条 约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利于列强的共同侵华在通商口岸租地居住建立租界的借口1844中美望 厦 条 约兵船到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中国领海主权在口岸设医院、建教堂便利对中文化侵略中法黄 埔 条 约在口岸自由传教便利对中宗教侵略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一、萌发理想:人间天国(背景)1、运动兴起原因(1)外因: 外国资本主

39、义的侵略 西方基督教思想影响(主观原因) (2)内因: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2、运动的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发动群众二、追求理想:打造天国 (过程)1、运动过程1851:金田起义(开始)1852春: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与清廷对峙)1856:北伐推翻清廷,西征巩固天京,东征充实力量(全盛时期)1856秋:天京变乱(由盛到衰转折)1857:提拔年轻将领(补救措施)1858:后期防御(稳定政局)1864:天京陷落(失败)*天京变乱的原因A 直接原因:军事胜利导致领导集团争权夺利B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皇权

40、、享乐)影响:严重削弱太平天国战斗力,思想上破产,出现“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局面; 形势危急,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进入防御阶段2、纲领性文件:(1)前期:土地分配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解决土地问题,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基本内容目标 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分配方法: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分配原则:方法: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评价: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极大地调动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落后性:绝对平均主

41、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2)后期:建设国家新方案-资政新篇目的:为富国强兵和扭转形势内容: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评价:进步性: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未能实行(不是农民革命实践产物;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 三、感悟理想:品评天国 (评价) 1、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观上:a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黄醛和享乐思想;直接原因:军事胜利导致军事集团争权夺利)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

42、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b 战略失误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力量悬殊2、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1)太平天国运动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2)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3)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世界意义: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 3、 教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4、新特点:时代背景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 斗争目标新:反侵略反封建 斗争途径新: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斗争结果新:中外反动势力13课 辛亥革命狭义指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一、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