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1 0 年 第 7 期 (总 第 2 4 9 期 ) N u mb e r 7 i n 2 0 1 0 ( T o t a l No 2 4 9 ) 混 凝 土 Co n c r e t e 理论研究 THEORETI C AL RES EARCH d o i : 1 0 3 9 6 9 i s s n 1 0 0 2 3 5 5 0 2 0 1 0 0 7 0 0 9 矿物掺合料的掺入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影响的评价与研究 。 孟振亚 ,刘加平 1 l 2 ,刘建忠 ,郭飞 。 ,陆加越 ,张守治 ( 1 南京工业大学 ,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9 ;2 江苏省建筑科学
2、研究院,江苏 南京 2 1 0 0 0 8 ) 摘要 : 采用 AS T M C1 2 0 2及 R C M 氯离子扩散系数方法 , 对不同矿物掺合料混凝土 和普通混凝土进行抗 氯离 子渗透性能的研究 , 并探 讨 了电通量与初始电流、 氯离子扩散系数与初始电流及 电通量与氯离子扩散系数 之间的相关性 。 结果表明 : 掺人矿物掺合料能有效降低混 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在一定龄期范围内, 电通量与初始电流、 氯离子扩散系数与初始电流及电通量与氯离子扩散系数之间均表现出 较好 的相关性。 关键词: 矿物掺合料;电通量;氯离子扩散系数;初始电流;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 T U5 2 8 叭 文
3、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3 5 5 0 ( 2 0 1 0 ) 0 7 0 0 2 8 0 3 Res e ar ch and e v al ua t i o n on i n f l ue nc e o f t he r e s i s t a nc e t o pe ne t r a t i on o f c hl or i de i ons i nt o c on cr e t e m i x e d mi ne r aI a dm i x t ur e s M ENG Z he n - y a , L I U J i a - pi n g1 ,2 , LI U
4、1 i o n- z h o n g , GUO Fe J 2 , LU J i a - y u e1 , Z HANG S h o u - z h i ( 1 Na n j i n g Un i v e r s i tyo f T e c h n o l o g y, Na n j i n g 2 1 0 0 0 9 , C h i n a ; 2 J i a n g s uI n s t i t u t e o f B u i l d i n g S c i e n c e , Na n j i n g 2 1 0 0 0 8 , Ch i n a ) Abs t r a c t : An
5、 e x p e r i me n t a l s tud y i s pe r f o r me d o n t he i mpe rm e a b i l i t y o f c o nc r e t e a g a i n s t c h l o r i d e i o ns I n c lud i n g the p o r t l a n d c e me n t c o n c r e t e, a n d t h e c o n c r e t e mi x e d wi t h di ffe r e n t mi n e r a 1 a d mi x t u r e s b v
6、 us e o f the AS TM C1 2 0 2 me t h o d, t h e c h l o rid e d i ffu s i o n c o e ffic i e n t t e s t me t h od c a l l e d RCM T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e e n e l e c t r i c fl u x, I ni t i a l c u r r e n t , c h l o r i d e d i ff us i o n c o e ffi c i e n t , i n i t i a l c u r r
7、 e n t , Ch a r g e an d c h l o rid e d i ff u s io n c o e ffi c i e n t we r e d i s c u s s e d Te s t s i n d i c a t e t ha t , t h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mi n e r a l a d mi x tur e c a r l e ffe c t i v e l y r e d uc e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r e s i s t c h l o r i d e io n p e n e t
8、 r a t i o n i n t o c o n c r e t e I n a c e r t a i n a g e r a n g e, i t i s a l s o s h o we d t h a t i n i t i a l c u rre n t , Ch a r g e a n d c h l o r i d e d i ffu s i o n c o e ffi c i e n t h a v e g o od c o rre l a t i o n s b e twe e n Ch a r g e a n d i n i t i a l c u rre n t c
9、h l o r i d e Ke y wor d s: mi n e r a l a d mi x tur e s ; c h a r g e; c h l o r i d e d i f f us i o n c o e ffic i e n t ; i n i t i a l c u r r e n t ; c o rre l a t i o n 0引 言 1 试 验 随着我国建设 的不断进步和发 展 , 在基础建设 的各个方 面 对混凝土材料各项性能指标和施工工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中暴露出由于混凝土本身的问题而带 来的严重后果, 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混凝土耐久性的
10、问题。混 凝土作为一种多孔性材料, 对其耐久性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对其 渗透性能的研究 , 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渗透性密切相关。混凝土 获得高耐久性与长寿命的关键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随着高 效减水剂以及矿物掺合料的出现 , 混凝土的渗透性进一步得到 提高, 矿物掺合料是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特别是混凝土的抗 氯离子渗透性能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 , AS T MC 1 2 0 2直流电 量法和 R C M法氯离子扩散系数法是评价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 透性能的两种主要方法。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利用 AS T MC 1 2 0 2 直流电量法和 R C M 法氯离子扩散系数法两种方法评价一定掺 量的不 同矿物掺
11、合料的掺人对 混凝土抗氯 离子渗透性 能的影 响, 同时对两种方法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并对两种测试指标之 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收稿 日期 :2 0 i 0 0 3 q) 5 基金项 目:西部 交通建设科技项 目( 2 0 0 6 Z B1 2 ) 28 1 1 试验原材料 南京产金宁羊的P I I 4 2 - 5 级水泥, 南京热电厂生产的I 级粉煤 灰, 江南 $ 9 5 级磨细矿渣, 其化学组成如表 l 所示。 南京产中砂, 细 度模数为2 6 , I I 区级配。茅迪产玄武岩碎石, 粒径范围5 2 0 r f ln l , 压碎指标 7 5 。 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P C A(
12、 I ) 型聚羧酸 类高效减水剂, 固含量为 2 1 2 , 掺量为 1 O 时, 减水率为2 8 6 。 表 1 原材料化学组成 品种 C a O S i O2 A 1 2 03 F e 203 Mg O S O 3 O Na 2 0 水泥 5 7 3 2 1 5 7 9 8 2 9 3 3 6 9 0 3 8 9 0 0 3 4 7 一 粉煤灰1 6 2 5 6 2 3 3 1 4 5 9 O 5 4 8 O 8 9 8 O 7 8 4 0 2 4 1 矿渣 3 1 4 3 6 5 2 O _ 3 1 5 4 5 -3 l 0 2 5 0 0 0 4 2 7 0 2 9 2 1 2 混凝
13、土 配合 比及 基本 性 能 试验采取粉煤灰掺量 3 0 、 矿粉掺量 4 5 及 1 5 粉煤灰和 4 5 矿渣复合双掺配制高性能混凝土, 并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 性能进行研究 , 同时考虑 3 种不同水胶 1: g ( 0 4 2 、 0 3 7 、 0 3 2 ) 对 t 5 粉煤灰和 4 5 矿渣复合双掺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其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混凝土配合比及基本性能如表 2 所示。 1 3试 验 方 法 AS T M C 1 2 0 2电通量的具体试验方法是将试件进行真空 饱水 , 然后轴向施加 6 0 v直流电压, 试件两端的
14、正负极两侧的 电解池内分别放置浓度为 0 3 N的 Na O H溶液和 3 的Na C 1 溶液 , 每 隔 5 mi n测量一次通过试块的电流, 持续 6 h , 根据 6 h 通电时间内电流变化计算总电量 p。R C M氯离子扩散系数法 参照德国Aa c h e n工业大学建筑材料研究所提出的氯离子电迁 移快速试验方法。 试验室制作 +1 o o mmx l 8 0 r n l T l 的圆柱体试块, 试验的前一天, 把养护到一定龄期的试块从标养室中取出试块 进行切割, 端面磨平, 制成 +1 0 0 mmx 5 0 m l 的试件, 试验安装 前对试件进行真空饱水 2 4 h 。试验室温
15、度控制在( 2 0 5 )。 使用 R C M 测定仪构造测试, 将试件装入橡胶筒内, 用两个环箍 施加扭矩固定 , 使试件的侧面处于密封状态。 将装有试件的橡 胶筒装到试验槽中, 安好阳极板, 在橡胶筒中注入约 3 0 0 mL的 0 , 2 mo l L的KO H溶液, 使阳板和试件表面均浸没于溶液中。在 试验槽中注人含 5 N a C 1 的 0 2 mo l L的 K OH溶液, 直至橡胶 筒中溶液平齐。接通 3 0V的直流电源, 记录时间, 同步测量并 联电压, 串联电流和电解液温度试验时试件两端外加 3 0 V电压, 试件的正负极分别浸入 o :2 mo l L的 K O H溶液和
16、含 5 Na C 1 的 0 , 2 mo l L K OH溶液中, 根据初始电流确定通电时间。 通电完毕, 取出试件, 在压力机上将其劈成两半, 并在劈开的试件表面喷 0 1 mo l L的Ag N O。 溶液, 测量氯离子渗透深度, 计算氯离子扩 散系数。 表 2混凝 土配合 比设计及基本性能 2 试验 结果及分析 2 1 矿物掺合料掺入对混凝土抗氯 离子渗透性能的 影 响 图 1 ( a ) 和( b ) 分别为不同矿物掺合料的掺入对混凝土电通 量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 从图 1中可以看出, 3 0 粉 煤灰等量取代水泥对混凝土早龄期 6 h通电量和氯离子扩散系 数均不利。但 5
17、 6 d养护龄期时, 混凝土的电通量和氯离子扩散 系数则均明显降低 , 这可能是由于对于掺加 3 0 粉煤灰的混凝 土, 早龄期时混凝土中毛细孔的孔隙特征发生了两方面变化 : 一 方面, 粉煤灰填充了原来水泥颗粒间大的孔隙, 细化了毛细 孔径 , 延长了毛细孔通道 ; 另一方面, 浆体中总的水化物减少, 混凝土总的孑 L 隙率提高了。由于混凝土的电通量主要受混凝土 中的毛细孔隙率 、 孔径分布以及毛细孔通道长度的影响, 而在 一 定的孔隙率变化范围内, 电通量更多地受孔径分布及细孔通 道长度的影响, 孔径越细、 通道越长, 电通量越小 , 因此 , 在水化 早期, 虽然掺加 3 0 粉煤灰有助
18、于改善混凝土内部孔径的分布, 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混凝土毛细管孔隙率, 由于粉煤灰掺量较大, 混凝土内部孔隙率的提高较混凝土孔径分布的改善要强 , 因 而, 早龄期时, 掺人 3 0 粉煤灰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 性能。 到了 5 6 d 龄期, 由于粉煤灰火山灰效应发挥作用 , 产生二 次水化作用 , 其反应物质沉积在孔隙中, 虽不能完全填充大的 孔隙,却有足够的数量去阻碍比较小的毛细孔与大孔相连, 或 者至少能降低大孑 L 的开口程度, 虽然掺入 3 0 粉煤灰混凝土孔 隙率高于空白混凝土, 但长期渗透性比普通混凝土要低。 4 5 矿 渣等量取代水泥能显著降低混凝土的6 h通电量和氯离子
19、扩散 系数, 这是由于掺加矿渣粉后, 矿渣粉的密实填充效应细化了浆 体中的毛细孔径, 延长了毛细孔通道 , 并且在碱激发条件下矿 渣粉 自身活性较高 , 使得混凝土孔隙率进一步降低 , 结构体更 加密实, 因而掺人 4 5 矿渣混凝土的电通量和氯离子扩散系数 明显降低。 1 5 粉煤灰和 4 5 矿渣复合双掺同样能有效降低混 凝土的6 h通电量和氯离子扩散系数, 但与单掺4 5 矿渣微粉相 5 0 0 0 40 0 0 3 0 0 0 m 删 罾2 0 0 0 1 0 0 0 0 7 28 56 龄 期 d ( a ) 1 物掺合料掺入对混凝土通电量的影响 1 4 加 纛 8 : 0 7 28
20、 56 龄期 , d ( b ) 矿物掺合料掺入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图 1 矿物掺合料掺入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比, 复合效应不明显。因此, 掺入矿物掺合料是配制高抗氯离子 渗透性混凝土主要技术之一。大多数研究认为矿物掺合料改善 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矿物掺 合料的掺人改善了混凝土内部的微观结构和水化产物的组成, 混凝土孔隙率降低, 孔径细化, 使混凝土对 C 卜 渗透的扩散阻力提 高。由于火山灰效应, 减少了粗大晶体颗粒的水化产物C a ( O H) : 的数量及其在水泥石一 集料界面过渡区的富集与定向排列 , 优 化了界面结构, 并生成强度更高
21、、 稳定性更优、 数量更多的低碱 度水化硅酸钙凝胶。同时掺合料粉末的密实填充作用会使水泥 石结构和界面结构更加致密; 矿物掺合料提高了混凝土对 c l 一 的物理吸附或化学结合能力, 即固化能力。水泥石孔结构的细 化使其对 C 1 一 的物理吸附能力增强; 二次水化反应生成的碱性较 2 9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低的 C S H凝胶也增强了结合 c l 一 的能力; 掺合料中较高含量的 无定型 Al : 0, 能与氯离子、 C a ( O H) : 生成 F r i e d e l 盐 , 这些均有 利于降低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渗透速度, 提高混凝土的抗
22、氯离 子渗透 的能力【 I _ 1 。 2 2水胶 比对 1 5 粉煤灰和 4 5 矿 渣复合双掺混凝 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图2为水胶比对 1 5 粉煤灰和 4 5 矿渣复合双掺混凝土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水胶比的增大。 1 5 粉煤灰和4 5 矿渣复合双掺混凝土的电通量和氯离子扩 散系数随龄期的增大而变大, 说明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随 水胶比的增大而降低。 这是因为混凝土是由硬化水泥浆体和包 裹在水泥浆体中的骨料所组成的多孔混合材料 , 当水胶比增 大时 , 硬化水泥浆体的毛细孔孔隙率会增大, 连通的毛细孔会 增多, 从而导致渗透睦增大。同时混凝土在拌和时,
23、水会在骨料 表面形成一层水膜, 使混凝土在水泥浆体与骨料之间形成一个 界面过渡区, 其内部裂缝和连通孔隙会进一步降低了混凝土的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1 4 0 0 1 200 1 0 0 0 U 面 8 0 0 罂6 0 o 4 0 0 20 0 O 0 暑 g 2 耧 rJ 4 0 O 5 0 0 3 2 O 3 7 O 4 2 水胶 比 ( a ) 水胶 比对混凝 土 电通 量的影 响 0 3 2 O 3 7 0 4 2 水胶 比 ( b ) 水胶 比对氯 离子扩散 系数 的影响 图 2 水胶 比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 能的影 响 2 3 混凝土的电通量与氯 离子扩散 系数 测试指标之 间
24、的相关性分析 由欧姆定律 仁 可知 , 保持电压恒定 , 电流与电阻成反 比, 对于完全饱水的混凝土试块 , 欧姆定律同样适用。 在 AS T M C1 2 0 2和 R C M氯离子扩散系数法测试试验中, 所采用的电压分 别为 6 O V和 3 0 V的恒定电压。因此, 混凝土试块的电流的与饱 水混凝土试块的电阻成反比, 而混凝土的电阻在一定程度上反 应了混凝土的渗透性, 电阻低渗透性高, 电阻高渗透性低。电流 高的混凝土电阻小而渗透性高, 电流小的混凝土试块电阻大而 渗透性低。本文对 6 组配合比矿物掺合料混凝土进行试验, 对混 凝土的初始电流与混凝土电通量、 初始电流与氯离子扩散系数 之
25、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如图3中( a ) 和( b ) 所示。从图中可 以看出, 在不同龄期范围内, 通电量和初始电流之间同样存在良 3O 好的线性关系, 与 F e l d ma n RF等人得到的结果类似 。另外本 试验还分析了混凝土电通量与氯离子扩散系数评价指标之间的 相关陛。结果如图3 ( c ) 所示, 从图3 ( c ) 中可以看出, 混凝土的电 通量与氯离子扩散系数随龄期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相同, 且 6组 配合比之间, 电通量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相关性较好。因此, 为了 加快试验周期, 消除试验过程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完全可以考虑 用两种方法中的初始电流作为评价混凝土渗透性的指标。
26、 0 1 0 0 0 20 0 0 3 0 0 0 40 0 0 5 0 0 0 电通量 , C ( a ) 电通量与初始电流之间的关系 8 0 70 6 0 50 q O 4 0 蓬 s o 2O 1 0 0 2 4 6 8 l 0 1 2 1 4 c l 一 扩散 系数 ( 1 o m2 s ) (b ) 氯离子扩散系数与初始电流之间的关系 0 1 0 0 0 20 0 0 3 0 0 0 40 0 0 5 0 0 0 电通 量 C ( c ) 混凝土电通量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关系 图 3 混凝土抗渗透性指相关性分析 3结 论 ( 1 ) 掺入 3 0 粉煤灰时对早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27、 不利, 但 5 6 d 龄期时, 由于粉煤灰火山灰效应发生作用, 提高了 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掺人 4 5 矿渣、 1 5 o 泔 煤灰和 4 5 矿 渣复合双掺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1 5 粉煤灰 和4 5 矿渣复合双掺与单掺4 5 渣相比, 复合效应不明显。 ( 2 ) 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重要因素, 复 合掺人 1 5 粉煤灰和 4 5 矿渣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随水胶比的 增大而降低。 ( 3 ) 6组配合比的电通量与初始电流、 氯离子扩散系数与初 始电流以及电通量与氯离子扩散系数都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下转第 3 3页 拗猢 舳加 薅廿簌 屦 4 3 2
28、 1 0 9 8 7 6 5 4 3 2 1 一 、 目 0 _【 籁懈箍 一 u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 3相对动弹性模量试验结果与分析 2 3 1 相对动弹性模量的计算 在设定条件下的再生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可以通过测 量其在设定条件下的动弹性模量并依据式( 2 ) 进行数值计算获得。 ) ( 2 ) 式中: ( n ) 设定条件下的再生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 G P a ; 五 、 酞广 _ _ 一再生混凝土标准养护 2 8 d时和 6 Na 2 S O 溶液 环境下第 n 次干湿循环后的动弹性模量值, GP a 。 2 3 2 结果与分析
29、基于式( 2 ) , 通过对全部动弹性模量试验数据进行整理与 计算, 绘制出了不同再生骨料掺量下再生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 量 ( n ) 与干一 湿循环次数 7 , 间的相互关系曲线( 见图2 ) 。 芝 删 0 。 需 靛 0 0 干湿循环 次数 图 2 相对动弹性模量 E 帕 ( n) 与干湿循环次数 n的关 系 图2反映了在不同的再生骨料取代率 ( A类型和 B类型) 条件下再生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与干一 湿循环次数 n之间 的相互关系。图 2表明 , 在干湿循环过程的初期 阶段 , 再生混凝 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均呈缓慢上升趋势。 随着干一 湿循环次数 n 的增加, 再生混凝土试件开始出
30、现损伤, 动弹性模量开始降低。 相比较来看, B类型再生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下降速率大于A 类型再生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下降速率。 3结 论 通过对再生混凝土在 6 Na S O 4 溶液的干一 湿循环条件下 的劈裂试验和动弹性模量试验,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 1 ) 从再生混凝土劈裂破坏的断裂界面来看 , 其破坏包括 再生骨料和新水泥砂浆胶体之间界面的黏结破坏, 以及再生骨 料材料本身的拉断破坏两个方面。 ( 2 ) 在 6 N a S O 溶液的干一 湿循环环境下, 再生混凝土的劈 上接第 3 0页 因此, 在评价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时, 可以用初始电流代 替电通量或者氯离子扩散系数作
31、为评价指标, 缩短试验周期。 参考文献 : 1 胡红梅, 马保国矿物功能材料改善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试验研 究 J J _ 混凝土 , 2 0 0 4 ( 2 ): 1 6 2 0 2 2 谢友均, 刘宝举, 刘伟 矿物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 能的Il l I f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4 ( 9 ) : 4 6 5 1 【 3 13 叶建雄 , 李晓筝, 廖佳庆 , 等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扩散 性研究f J 】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 0 0 5 ( 6 ) : 8 9 9 2 4 史才军, 邓德华, 谢友均 混凝土的孔结构和氯离子渗透机理 c 第 四届全国
32、高性能混凝土论文集 中国新疆, 2 0 0 5 裂抗拉强度比、 相对动弹性模量在干湿循环的初期阶段( n 5 ) 随 干一 湿循环次数 的增加而增加, 过了初期阶段之后 , 则随干一 湿 循环次数 n增加而逐渐减小。 ( 3 ) 在 6 Na 2 S O 溶液环境下, 当干 湿循环次数 n相同时, 再生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比、 相对动弹性模量随再生骨料掺入 比例的增大而减小。 ( 4 ) 试验结果表明, 干一 湿循环劈裂抗拉强度I i i i 较好地反 映再生混凝土抗硫酸纳溶液侵蚀能力的内在规律, 因此可以采 用干一 湿循环劈裂强度比来评价再生混凝土抗硫酸纳侵蚀的能 力 , 也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工
33、程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 1 】 赵红晓, 陈道普 废弃棍凝土的回收利用一 再生混凝土 J 河南建材, 2 0 0 3 ( 2 ) : 2 0 2 3 【 z J2 肖建庄, 孙振平, 李佳彬 , 等 废弃混凝土破碎及再生工艺研究 J 建 筑技术, 2 0 0 5 , 3 6 ( 2 ) : 1 4 1 1 4 4 【 3 徐亦冬, 周士琼, 肖佳 再生混凝土骨料试验研究【 J 建筑材料学报, 2 0 0 4 , 7 ( 4 ) : 4 4 7 4 5 0 4 】 骆行文, 管昌生 再生混凝土力学特l生 试验研究J J 岩土力学, 2 0 0 7 , 2 8 ( 1 1 ) : 2
34、4 4 0 2 4 4 4 5 5 张金喜, 杜辉, 杨荣俊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室内试验 J 】 北京工业 大学学报, 2 0 0 7 , 3 3 ( 3 ) : 2 9 3 2 9 7 【 6 成国耀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J 】 混 凝土, 2 0 0 5 ( 1 1 ) : 6 7 6 8 7 】X I A J i a n - z h u a n g , L I J i a - b i n , Z H AN G C h u a n - z e n g O n s t a t i s t i c a l c h a r - a c t e ri s t i c s
35、o f t h e c o m p r e s s i v e s t r e n g t h o f r e c y c l e d a g g r e g a t e c 0 n c r e 忉 S t r u c t u r a l C o n c r e t e , 2 0 0 5 , 6 ( 4 ) : 1 4 9 1 5 3 8 】8 张金喜, 张建华, 邬长森 再生混凝土性能和孔结构的研究叨 建筑材 料学报, 2 0 0 4 , 9 ( 2 ) : 1 4 2 1 4 7 9 1 G B T 5 0 0 8 1 -2 0 0 2 ,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s 】 作者简
36、介 单位地 址 联 系电话 安新正( 1 9 6 3 一 ) , 男 , 博士生, 副教授, 研究方向 : 混凝土耐 久性检测与理论研究。 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学院( 0 5 6 0 3 8 ) l 3 9 31 0 9 6 0 2 2 【 5 】F E L DMA N R F, P R UD E N C I O J R L R, C H AN G W R a p i d c h l o ri d e p e r me a b i l i t y t e s t o n b l e n d e d c e me n t a n d o t h e r c o n c r e t e s : c o
37、 r r e l a t i o n s b e - t w e e n c h a r g e , i n i t i a l c u rr e n t a n d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J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B u i l d - i n g M a t e r i al s , 1 9 9 9 ( 1 3 ) : 1 4 9 1 5 4 6 】Z HA O T J , Z HO U Z H, Z HU J Q, e t a 1 A n a l t e rna t i n g t e s t me t h o d f o r c o n c r e t e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叨 C e m e n t a n d C o n c ret e R e s e a r c h , 1 9 9 8 , 2 8 ( 1 ) : 7 一l 2 作者简介 单位地址 : 联系电话 : 孟振亚( 1 9 8 3 一 ) , 男 ,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混凝土耐 久性。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1 0 0 O 9 ) 1 3 8 0 9 0 4 6 2 8 6 3 3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