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
2、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
3、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
5、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
6、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42、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4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44、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4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46、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47、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48、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4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50、心境
7、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5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5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5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
8、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5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6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6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6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6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64、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
9、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6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 66、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67、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 68、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69、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
10、性特点。 7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 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1、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 与产品的能力。 72、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73、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 74、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75、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7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77、学习动机是直
11、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7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7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8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1、简述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答: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非常复杂,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说来,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表现为:(1)低智商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2)高智商的人既可能有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3)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
12、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2、 简述创造力的定义以及培养创造力的具体策略。答: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具体策略:(1)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训练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3)利用“头脑风暴法”,开发创造力“头脑风暴法”;(4)掌握创造技巧,训练创造力。3、 简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答: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7中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特殊额神经基础,这7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加德纳提出的7种智力是: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
13、智力、自我认识智力。4、 简述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答:斯滕伯格提出了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构成,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三种机能的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背景智力主要是指与个体的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5、 简述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度。答:吉尔福特提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智力结构理论,他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智力活动内容,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即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智力活动产品,即运用上述智
14、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6、 吉尔福特与其同事认为创造力的六个主要特征是什么?答:(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 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地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方案。(3) 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 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5) 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6) 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7、 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答:发散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
15、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发散思维具有以下特征:(1)流畅性是指在既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数量的多少。(2) 变通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式,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开创不同类型或维度的解题思路。(3) 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8、 简述韦氏智力量表的三大优点。答:(1)韦氏智力量表具有复杂的结构,不但有言语分测验,还有操作分测验,可同时提供三个智商分数和多个分测验分数,能较好地反映一个人智力的全貌和测量各种智力因素。整个韦氏智力量表的三套量表互相衔接,适用的范围可从幼儿直至成
16、年,是一套比较完整的智力量表。(2)韦氏智力量表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既克服了计算成人智商的困难,又解决了在智商变异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3)韦氏智力量表临床应用的多,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已成为临床测验中的重要工具。六:论述题:1、 试述创造力的特征及其培养途径与方法。答:创造力的特征:(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 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地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方案。(3) 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 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5)
17、 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6) 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创造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1)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训练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3)利用“头脑风暴法”,开发创造力“头脑风暴法”;(4)掌握创造技巧,训练创造力。2、 论述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智力测量需要哪些基本要素?答: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
18、校教育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在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作用上,遗传决定了智力发展的上限,这个上限只有在一种理想的适时环境下才能达到;而遗传所决定的上限越高,环境的作用就越大。智商测验包括十一个项目,有常识、理解、算术、类同、记忆、字词、图像、积木、排列、拼图、符号测验等。五、简答题:1、列举至少4种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防御机制,并举例。答:(1)压抑:指力比多冲动被排除到意识之外,进入到潜意识之中。神经症就是压抑的结果。(2) 退行:就是以儿童的方式行动,从而避免成人角色所导致的焦虑。如病人小时候就以害怕为由,睡觉时要求将自己卧室的们与父母卧室的门半开着,后来的那种症状实际上就是一种退行。(3) 合理化或
19、文饰作用:就是以社会认可的好理由,取代个人内心的真理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4) 反向作用:就是以与真实欲望相反的方式行事。如本来想接近异性,却表现出回避或疏远。2 人格的定义中包含哪些基本的含义?答:人格的定义中包含五层含义:(1)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2)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3)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4)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5)人格即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3、 简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答:弗洛
20、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迟延本我欲望的满足。所谓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范围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而形成的,遵循自我完美原则。4、 简介几种常用的人格测验。答:(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卡特尔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可以用16种特质来描述,因此绘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适合于16岁以上的青年和成人。(2)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艾森克将人格划分为内外向、神
21、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并绘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测验包括成人问卷和少年问卷两种,分别适合调查16岁以上和7岁-15岁两个年龄段的儿童。此问卷成人式包括85个题目,少年式包括74个题目。(3)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主题统觉测验就是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统觉来解释含义不明的图画。TAT由30张具有情境但主题含糊的图片构成,要求被试根据卡片上的情境编故事。 5、 简述五因素人格理论并举例说明。答:(1)神经质反映个体情感调节过程,反映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例如焦率、愤怒、抑郁等。(2)外向性来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例如:热情、积极等。(3)开放
22、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对经验的开放性被定义为:为了自身的缘故对经验的前摄寻求和对的理解,以及对陌生情境的容忍和探索。例如:想象力、审美等。(4)外倾性是评估个体喜欢与他人一同出现的程度,而宜人性则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这些态度一方面包括亲近人的、有同情心的、信任他人的、宽大的、心软的,另一方面包括敌对的、愤世嫉俗的、爱摆布人的、复仇心重的、无情的。例如:信任、顺从等。(5)尽责性指我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例如:能力、责任感、自律性等。六、论述题:1、你的人格首要特质是什么?试全面分析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答:人格的首要特质是
23、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有:(1)产前环境与出生过程: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从出生才开始的,而是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开始了。(2)家庭:一个人早年的经历比以后的经历对人格的形成影响更大。许多研究表明,来自父母的影响子女人格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但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管教方式,另一类属于情感、态度。(3)学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校逐渐成为儿童的重要活动场所。人生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在学校度过的,而这个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格成长以至定型的重要时期。学校中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师生
24、关系、同伴关系、集体气氛和学校里的各种教育活动。(4)社会阶层:一个人家庭和受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阶层的区分主要取决于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因素是社会声望、受教育程度、机会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控制程度。(5)文化:同一社会文化的成员具有相同性,即使来自不同的阶级。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集中表现在所谓“国民性”上。2、 试用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给自我画像,并分析你最突出的人格特质的形成因素。答: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特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
25、的独特的行为倾向。人格特质的形成因素主要表现在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产前环境、出生过程、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等。3、试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描述你的父母,他们对你人格的形成有何影响?答: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特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父母对子女人格的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三、填空题:1、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 本我 、自我和超我。2、奥而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他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人
26、格特质,分别是首要特质、次要特质和 中心特质 3、在人格中最稳定的,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指 根源特质 。4、心理学家通常根据测验方式将人格测验分为自陈式测验和_投射测验_。5、心理学家通常用 双生子研究法 来研究遗传对于人格的影响。6、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内在动力组织 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7、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是 表面特质 。8、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的观点认为人是追求 自我实现 。9、在人格的测量中, 投射 测验能较好地规避自己或者社会期望的影响。三、填空题:1、卡特尔提出智力形态论,他认为 晶体智力 智力更容易受社会文化经验影响。2、吉尔福特认为, 智力操作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3、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乘上100得到的智商,被称为 比率 智商。4、智商明显低下。一般认为智商在 70 以下的儿童,称为智力落后或者智力发育不良。5、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使用的智力概念是 离差 智商。6、一个8岁孩子的心理年龄是10岁,那么这个孩子的比率智商是 125 。7、在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中, 经验智力 是指个体运用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