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下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一. 战后世界的新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推动下,苏联的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也相继诞生;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而反苏、反共。时间:1949年4月为首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目的:联合西欧,对抗苏联“北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标志时间:1955年5月为首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目的:与美国和西欧抗衡 (北约与华约的建立)“华约”的建立2、冷战: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含义: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
2、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开始标志“冷战”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正式开始“两极”对抗:如杜鲁门主义;建立起柏林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展开军事竞赛(核竞赛)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主要形式)“冷战”表现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或冷战结束的标志): 苏联解体:1991年。(掌握熟知)易错点:1)两极格局(或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2)两极格局(东西方对峙格局)结束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冷战”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冷战结束标志: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巩固新生政权措施:抗美援朝、肃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土地改革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土改的内容: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完成的时间:1952年底、意义:(1)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2、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原因:1)保家卫国;2)巩固人民政权;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黄继光(堵枪眼).交战双方: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朝军; 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结果
4、: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性质:美方:非正义的战争;中朝方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意义:1)保卫了中国的和平、保卫了家园;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4)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此时的中美关系:敌对紧张。 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略:1)政治上孤立;2)经济上的封锁;3)军事上包围。 史实印证:1)美国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2)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阻止大陆解放台湾。三、进入社会主义 1、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1953年1956年底)
5、、内容: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办法:成立农业或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办法:公私合营。、完成的时间:1956年底。、意义: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一五计划(19531957)、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热情,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成就: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并扩建 ,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第一辆汽车;第一批喷气式飞机)交通运输业: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修建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意义:中
6、国逐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失误与挫折错误的表现:经济方面: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方面:1966年1976年发动了一场“文化大革命”。(一)“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从1958年开始).错误的原因: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主要做法:1) 大跃进 运动的情况是: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各地用土办法炼钢、炼铁,毁掉不少山林,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情况: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收归公社所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
7、:工业方面:大炼钢铁;农业方面:放高产卫星、影响: 1)自然环境:毁林炼钢和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2)国民经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国民经济比例失调。3)人们思想方面: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浮夸风、假话盛行。教训:尊重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二)文化大革命(起止时间:19661976年).原因:领导者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采取了“大民主”的做法。.实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结束标志
8、: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结束了这场灾难。历史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而是一场历史的大倒退和大灾难。影响(危害):民主被践踏,法制被破坏;人身受侮辱,权利被剥夺;使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社会伦理道德水准下降。国力衰退,整个国民经济频于崩溃的边缘。教训:1)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4、“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6月中国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飞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
9、颗原子弹,它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1966年中国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发射、爆炸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为两弹一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钱三强、航天之父钱学森。、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核心:科技创新。、 知识拓展:(今天的航天科技成就和载人航天精神)2003年10月15日 : “神舟五号”升空,航天员:杨利伟2005年10月
10、12日: “神舟六号”升空,航天员:费俊龙 聂海胜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08年9月: “神舟七号”升空,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在四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四.改革开放(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2、主要内容(或历史上伟大转折的原因,新时期的“遵义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
11、期。(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二)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1、对内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时间:1979年从农村展开; 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简称:皖;省会:合肥)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作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解决了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进程:(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980年,在广东(简称粤,省会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简称闽)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简称
12、琼); 最年轻经济特区:喀什 (新疆省;简称: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经济舞台,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意义):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3、改革开放的意义:(1)、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 (2)、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3)、综合国力显著增强。5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1952年底基本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13、年底基本完成)-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开始)6鸦片战争后的开放和今天的改革开放: 1)前者是被迫开放-国家主权遭到践踏,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挨打; 2)后者是主动开放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720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 1)1911年,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民族觉醒) 2)1949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民族独立) 3)1978年,邓小平,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民族复兴)8新中国成立后风雨历程的启示?(失误与挫折、成就)启示
14、: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9、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基础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1.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军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小球推动大球”(1971年4月)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中美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1月)中美外交史2、新中国外交成就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01年)五、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一)和平主题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1、为什么说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1.)冷战后世界
15、正向多极化发展。(2)绝大多数国家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3)国际社会祈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4)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2、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3、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1)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11事件,2004年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爆炸事件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主要根源)-(北约轰炸南联盟,伊拉克战争(3)民族矛盾的激化、领土争端、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巴以冲突
16、)(4)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4、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二)发展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远未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当代国际社会仍是贫富差距悬殊的世界。落后、贫穷等困扰世界2|3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1. 南北问题的含义:发展问题的突出表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国际上通常用南指-发展中国家北指-发达国家。因此,有时发展问题也叫南北问题。2.南北问题的成因。(1)历史根源:源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2)根本根源: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3南北问题的现状(1)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
17、大。(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外债沉重4. 怎样才能解决南北问题?(途径)(1)根本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2)有效途径:需要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三)中国如何应对和平和发展问题1.对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2. 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增强他们之间的团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基本解决途径1一道难解的题:是PRED问题,即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
18、,酸雨等问题,它们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2PRED分别代表什么? P人口;R资源;E环境;D发展。3理解PRED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人口。 原因:因为人口过多:(1)向大自然过多的索取资源(资源短缺)-超过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失调);(2)排放的废物过多-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环境污染)。所以,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发资源、环境、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变动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人类生存之本。它与环境密不可分,破坏资源的同时也在破坏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PRED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
19、依赖的一个整体,必须协调好PRED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人口(PRED中的关键因素)1)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如:中国、印度;控制人口增长。2) 发达国家: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如:加拿大、日本;适当鼓励生育。3) 总对策(正确的人口观):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2.中国人口问题:(2005年1月6日 中国13亿人口日)1) 特点:人口数量大 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不高,人口日益老龄化。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1)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2)
20、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3)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的重要措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或PRED协调发展)的关键是: 提高人口素质。4) 我国人口问题的负面影响?(人口数量大带来影响)A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B给教育、住房、交通、医疗等带来沉重压力;C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低:表现:高素质人口比例较低;文盲率高;影响:1)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薄弱;2)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3)受传统生
21、育观念的影响,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对策: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我国人口老龄化(“银色”浪潮的冲击):表现:青少年人口比例越来越少,老龄人口比例越来越多。影响:1)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给医疗、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带来沉重负担;对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7)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所取得的成就?(两降低、两提高) A 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过快增长; B 降低了人口对资源、资金的消耗,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给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 C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D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注意:1.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日本产
22、生的社会背景不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经济水平有较大差距(二)资源:1世界资源状况:1)分类: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等 2)现状:资源短缺 3)原因:人口急剧增长,人类需求无节制2中国资源状况:1)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2)面临的资源问题:人均占有量少 资源的质量不高 资源分布不平衡 资源利用不科学,破坏与浪费严重。3)资源问题的危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4)应对措施:“开源节流”(最重要措施)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3、,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有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跨区域调配资源(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有效方法) 加强立法管理,把资源保护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例如:森林法、水法等 4)节约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做?具体化A节约资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如:节约用水,一水多用。B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增强节约意识。C同破坏资源的行为作斗争。(三)环境:-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1、世界环境问题 :(1)史前社会:洪水、猛
24、兽、林火、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2)农业社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水土流失;环境退化。(3)工业社会:自然资源的大量损耗和破坏;“三废”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2.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3)土地荒漠化(4)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5)大气污染(6)酸雨(7)水污染-( 8)海洋污染 (9)城市垃圾污染3、中国环境问题(1)主要表现:A 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B 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废水、废气及固体废气物污染)。 (2)影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类健康;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 (3)我国环境问题形
25、成原因: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人口持续的增长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较低(4)应对措施:基本国策:保护环境 主要方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治理方向: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 生态建设方面:1)建“三北”防护林(世界生态工程之最);2)防治荒漠化(生物固沙(5)恢复自然环境的本来面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 治理环境污染方面:1)治理大江大河水体污染; 2)治理城市大气污染;3)治理酸雨(6)从自己做起,当环境卫士:爱护花草树木;植树种草;多乘公交车;拒绝在街头烧烤;不焚烧废气物。(7)白色污染:白色塑料泡沫、快餐盒、生活垃圾等。危
26、害:1)危害生态环境,妨碍工业、农业生产;2)危害生物的生存;3)造成视觉污染,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8)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环保生活态度,就是生活中减低碳的排放。例如:使用节能灯照明;自行车出行;节能减排;节电、节气、节水、节油;废物回收利用。体废气物无控填埋污染事件)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道路1基本内涵:(1)含义(核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
27、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环境基础。2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理念到实践:(1)1994年,中国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 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生态农业;循环经济4、总结:一个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三个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个国策: 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革开放。5.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2个坚持,2个积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积
28、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积极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拓展:循环经济:1)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2)循环经济属于哪种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什么来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实现3)作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七、经济全球化1、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当代社会生活。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不断出现,大大缩短人们往来时间和空间距离。20世纪末的信息技术,使世界就像一个“地球村”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1)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世界市场迅速扩展,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资本
29、、生产、和贸易都实现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基本特征之一。(2)跨国公司的投资的贸易网络将世界经济纺织成一个整体,有力地促进着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在经济上扩大了世界市场,要求打破了国界和地域限制。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网络销售全球化、生产经营全球化、消费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化、投资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4、.经济全球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有力载体):跨国公司5、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发展(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由
30、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进一步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中会产生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跨国犯罪、武器扩散、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环境污染、疾病蔓延、网络安全等)6.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努力克服负面效应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以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社会。(机遇)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挑战)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不同,造成了国际分工的不平等。这种全球范围的不平等
31、往往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八、世界多极化1、当今世界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文化多元化。2、国际组织:欧盟(EU)、联合国(UN)、世贸组织(WTO)。3、“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美 国(唯一超级大国);俄罗斯(军事强国-;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欧 盟一体化;日 本:经济强国。4、世界多极化的作用: 1)是时代进步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2)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3)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抑制单边主义;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5)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的追求
32、。5、中国如何应对多极化?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各国发展友好外交;2)积极参与国际事物,提高国际地位;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4)增强国防和军事力量;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1)概况:前身是1967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全称:欧洲联盟。(2)功能转变:单纯的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发展。(3)欧盟一体化的表现:A、经济上: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共同的货币),建立货币联盟;B、外交上: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C、政治上:签署欧洲宪法,不断扩大规模。(4)性质: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
33、、经济组织。(5)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影响越来越大。(6)欧盟东扩的影响(理解):1)政治上:将平衡多极世界格局和抑制单边主义,提高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2)经济上:巩固其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的地位,在货币上将巩固欧元与美元抗衡的重要货币地位,改变欧美经济实力的对比,经济与美国并驾齐驱。联合国 1、联合国(UN):(1)总部在纽约;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韩国人)。(2)性质:制定世界规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3)成立概况:背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成立标志: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的基本法)生效,联合国成立;在雅尔塔协定中,成立联合国
34、是其重要内容。(4)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5)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集体协作,确保非成员国遵守上述原则。(6)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五个)。 会员国:192个。(7)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2、联合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及其作用:1)成立初期,联合国未能较好发挥其积极作用; 是什么原因?有哪些表现?A美国操纵联合国,发动朝鲜战争;长期剥夺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35、B美苏争霸,长期轮番使用否决权 ,联合国在霸权主义面前软弱无力。2)后来,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联合国的壮大: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3、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或为什么我国能在联合国发挥重大作用?)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45年),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为联合国的筹建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2)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为联合国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历社考试注意事项:1掌握答题时间:80分钟2时间安排:选择题(约15分钟);非选择题(约50分钟);检查(约15分钟)。3认真填涂考号、姓名等;4技巧:选择题边看边填涂(切忌放到最后填涂),难题注意揣摩出题人的意思,可采用排除法,第一感觉很重要。非选择题注意看分值,一问一答,用分号隔开;开放性问题注意:要点化、条理化、角度多样化。例如:意义、启示、怎样做、建议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