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最新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 师 备 课 本
学校:
教师:
班级:
学年至 学年度第 学期
第1课 春景
第一节
教学内容:1、聆听《致春天》
2、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体会身边的春天
教学难点: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过程:
一、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 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2.视听《致春天》。
(1)设问: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
(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
3.复听《致春天》。
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
(1)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说明第一与第三部分旋律是相同的,
但情绪不同。
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 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
(2)完成方格框内的选择--曲调高、低与情绪的平静、期待、 热烈。
以上两个书面作业,因为是在学生通过二次欣赏作品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或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完成,切忌教师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与联想。
5.三度(欣赏)创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二、表演《小鸟小鸟》
1.生态环保导入。
设问:(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
(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成语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
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
设问:(1)歌曲是几拍子?说出该拍号的含义?(复习6/8拍号)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学唱曲调。
a.教师范唱。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相似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用6/8拍指挥图式,跟着教师的指挥放慢速度视唱第一乐句(2小节)。
c.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其他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
d.按教材要求,画出该三个乐句的图形谱,找出相同与相似的部分。
e.按曲调的起伏,有感情地唱好第一部分曲调。
4.学唱歌曲
(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悦、活泼的情绪。
(2)用“la”唱全歌。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每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欢乐的情绪。
(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感情。
三、课后小结
第一节
教学内容:《春雨蒙蒙地下》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
1气象知识导入: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
设问:
(1)还有哪一种天气现象?
(2)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
(3)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2.欣赏歌曲范唱。
设问: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刷刷刷刷”是什么模拟声?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
(1)前面部分的8小节(包括间奏)要求二声部。
(2)结尾处的5小节(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
4.师生接唱。
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刷”部分。
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
(1)教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弄清
强弱拍及后半拍节奏)。
(4)学生自学第17小节以后的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教师有重点
地指导有读谱困难的学生。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歌词词义讨论。
设问:第一段歌词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歌词:“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借
景抒情)
(3)在理解词、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配上打击乐,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较合适?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
有情。
二、 音乐知识:切分音
1.正常的强弱节奏:
2.改变了强弱关系,产生了切分音:
改写成节奏,并唱一唱:
三、课后小结
第2课 欢乐的村寨
第一节
教学内容: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2、表演《巴塘连北京》
教学重点: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气氛
教学难点:掌握音乐的强弱韵律,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1.猜谜导入:(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
谜语:考考你的小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
绘的场面是热烈的舞蹈场景还是恐怖的战争场面?演奏的乐队是中国民族乐队,还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2.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
设问:
(1)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
(2)“边寨”是什么地方?
3.熟悉各主题音调。
播放各主题音调(在课前要制作好各主题的音带片段。放某一主题,让学生在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是第几主题,并跟录音哼唱曲调,同时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完成课本上右下角的练习。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仔细聆听乐曲,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各主题的序号。教师可从学生的举手示意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听赏水平,及时地加以指导。
5.师生讨论。
设问: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达各主题的舞蹈场景吗?完成课本右上角的练习。
(从引子开始一段一段地议论,可根据课时的安排有的可详,有的可略,边议边再听各段音乐的片段)。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根据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
(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景。
7.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当首都北京有特大喜讯传入边寨时,他们就用歌舞欢庆喜讯,表达他们的欢乐情景。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2、编创与活动
3、听辨训练
教学重点: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1、齐唱歌曲复习旋律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第一、二乐句(即第1—4小节),并能流畅地唱好。
3、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承担两个声部的演唱,由这两个组分别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分别巡视指导。
4、 两个声部分别演唱,在教师的指挥下合成,由于是复调声部,如果两个声部对自己的声部都能流畅地唱好,合成时,只要能相互倾听,一般来说是能唱好的。
5、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词的意境。
6、 以中速、抒情优美地演唱歌曲。
7、 表演歌曲。
(1)选择打击乐器伴奏。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试做伴奏并作出评价。确定合
适的打击乐器后为营造歌曲的情景作烘托。
(2)作情景表演。
按教材图示围成两圈,内圈学生挥动红绸作火塘的火苗,外圈的学生爱的人间
边唱边转动歌舞。
8、小结:欢乐的侗家村寨。
二、各族儿童联唱表演实践活动
1.在本活动的前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回家收集本地区及本民族的歌与舞。收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可以向家长学习,可以向邻居、朋友学习,还可以到图书馆及网上收集,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旨在拓展性学习。
2.做组织工作,了解学生中有多少学生已收集到有关的内容及表演形式,这样活动就有的放矢,活而不乱。
3.以学生的收集内容为主,把教材中的四首作品穿插在其中,这样风格各异,五彩缤纷,就能形成一个各族儿童联唱表演,以体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是一次艺术实践活动的体验。
三、听辨活动
1.这两条曲调的音高组合是一样的,仅仅是在奇数小节的强拍节奏不一样,A是“”,而B是“”听辨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要求能分辨这两种节奏型,这是本课切分音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与实践的环节。
2.听辨后再跟琴唱一唱,这样不仅是听,通过唱的实践更能体验两种节奏的对比。如果班级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好,也可以不必跟琴唱。
四、课后小结
第3课 飞翔的梦
第一节
教学内容: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简单介绍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体会电声音乐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
教学过程:
一、聆听《飞越彩虹》
1.由电影故事导入。
设问:谁能介绍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教师归纳(故事概况见本教材分析)
2.欣赏《飞越彩虹》童声独唱。
讨论:
(1)这首插曲是哪个角色在演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演唱的形式,其音色归属哪个声部?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
(3)叙述在演唱这首插曲时的影片画面及描述的故事内容。
3.聆听《飞越彩虹》。
(1)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像,说说听后感。
(2)熟悉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唱(但不能妨碍别人的聆听),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自己聆听的感受。
二、聆听《飞翔的女武神》
1.以对比导入。播放录音《飞翔的女武神》。
设问:这段音乐在演唱形式上及情绪上与《飞越彩虹》有什么不
同?它叙述了一个怎样的内容?在影片中的画面是怎样的?(在讨论中还可播放部分片段。答案见“教材分析”)
2.聆听《飞翔的女武神》。
在聆听前,教师先提示:要仔细听伴奏,神奇的气氛是靠什么音响产生的?聆听后师生讨论:音乐神奇色彩产生的因素? (首先是女声演唱的音调,其次是伴奏配器的手法及电子合成器的效果。)
3.教师简单介绍电子合成器。
三、音乐小知识——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电声音乐是电子高科技的产物,是电子科学运用在乐器上并转化为音响,通过演奏进行音乐表现的。
电子合成器是先用电子采集各种音源,把几百种音源的分析,通过高科技合成后做成集成芯片。在演奏时通过操作键盘、键纽发出各种模拟的音响。
四、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1、表演《小白船》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听辨练习
教学过程:
一、聆听
二、表演《小白船》
1.以天文知识导入。
设问:有谁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
的行星)
2.揭题:朝鲜童谣《小白船》就是叙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想像。
3.歌曲范唱。
设问:这是几拍子的歌曲?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板书节奏谱先徒手操作拍手、拍腿,然后加上打击乐器(其
中学生大部分仍是徒手)。
5.学唱第一乐段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前16小节)。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
6.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声部与低声部曲调。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3)高、低声部分别汇报自学成果。
(4)请两位高声部的学生与教师重唱(教师唱低声部)。
(5)在教师指导下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谐和)。
可以先练一下平行三度的音阶:
(6)配上打击乐伴奏。
7.完整地、优美地、流畅地唱好全曲。
8.练习吹奏曲调(可以是竖笛,也可以口风琴、口琴。这取决于班级的实际情况)。
9.朗诵歌词并讨论歌词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像。
10.学唱歌词。
(1)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自己的声部的歌。(第一个声部在练习时,另一声部默唱或轻唱自己的声部与之配合。)
(2)二声部合成,并配上打击乐。
(3)有感情地富有想像地唱好歌曲。
11.表演《小白船》:唱唱、奏奏、跳跳,以多种形式表演《小白船》,尽情地抒发师生的想像。主要让学生参与表演,形式由他们讨论。例如:全体歌唱→吹奏与打击乐→二重唱与伴舞→舞蹈→表演唱……
三、听辨练习:听辨哪一首曲调带有切分节奏?
1.目的是巩固前两课的切分音知识,加强切分节奏的练习。
2.教师分别弹奏两条曲调。
设问:在这两条曲调中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跟琴学唱曲调→离琴视唱曲调。
四、课后小结
第4课: 您好,大自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田野在召唤》
2、聆听《我们的田野》
教学重点:二声部合唱时的声部间平衡
教学难点:弱起位置的附点节奏
教学过程:
一、表演《田野在召唤》
1.谈话导入。
春游是大家都想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 大利的少年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
设问:
(1)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
(2)歌曲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奏)曲调(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在高声部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按节奏进入)。设问:想像一下,低声部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如:低声部不用la,用其他虚词;再如配上乐器伴奏(口风琴、竖笛等),及打击乐器伴奏。形式上可以A段领唱加伴奏唱、B段合唱;朗诵加歌唱;歌唱与伴舞等。
(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
(3)评价与表扬。
6.小结: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
二、聆听《我们的田野》
1.谈话导入:描绘祖国大自然美景的儿童合唱曲精品要数《我们的田野》这首作品了,歌曲优美抒情,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
2.朗诵歌词,感受这首诗歌描述的美景。
(1)课前先准备歌词的板书(或小黑板或幻灯投影片)。
(2)课前先请班上朗诵好的学生朗读,熟悉歌词,教师给予指导,要表达出充满对祖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初听《我们的田野》。
(1)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领唱与合唱声部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表达的,尤其是合唱声部用轻声的“唔”来衬托,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师生讨论。
4.复听《我们的田野》,要求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1)设问:歌曲的旋律线有什么特征?它怎样去描绘“碧绿的河水”、“无边的稻田”、“浅蓝色的群山”、“雄鹰在飞翔”?
(2)师生讨论,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线条图形谱。
(3)完成教材中的作业:画出[2]、[3]曲调的线条图形谱。
5.再次聆听,跟录音轻声唱好歌曲,熟悉并进一步体验这首少儿的合唱精品曲目,唤起欣赏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聆听《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并结合歌曲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
教学难点:聆听歌曲并结合歌曲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聆听《铃儿响叮当》
1.作品简介:这首童声合唱是经过变奏和发展改编而成的。共有十个段落组成,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2.初听《铃儿响叮当》。
(1)设问: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
(2)讨论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细,能听到几种就几种,大家集思广益。
3.再听合唱曲。
要求:这次要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最快,听到分段请举手并用手指数,表示第几段。
4.全班分成二个组(可以是上一内容表演《铃儿响叮当》的两个声部为两个组),
5.试为歌曲配伴奏(在教师指导下,教师适时提醒各组准备进入,适时指挥一下)。因为是试配,以拍手为宜。
6.聆听合唱曲,为歌声配伴奏并即兴舞蹈表演。
(1)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根据规定的节奏谱,为不同的段落配伴奏,以更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2)愿意即兴舞蹈的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段落,跳与该段落情绪相吻合的舞蹈动作,抒发自己对音乐的体验。
7.各组讨论对音乐的体验(甲组主要讨论奇数段落,乙组讨论偶数段落),用丰富的想象编成每一段的不同情节,并推选出五位同学叙述各段的“情节故事”。
8.配乐讲故事。
把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作为背景音乐(音量少一些,不影响“讲故事”),10位同学轮流随音乐的发展讲各自的故事,连成一个“连续剧”。
9.小结:大自然的冬天真有趣。
二、课后小结
第5课 京韵
第一节
教学内容:1、聆听《京调》
2、学唱歌曲《京调》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京调》
1.从《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选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剧的唱腔,现在请听这段笛子吹出的曲调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1)设问: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
(2)听辨教师弹奏这两个主题的某一主题,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是第一还是第二主题。
(3)哼唱:视谱哼唱这两个主题的曲调。
3.欣赏全曲。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二、表演《京调》
1.聆听范唱《京调》。
设问:歌曲讲述什么内容?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歌曲曲调的风格与情绪怎样?
2.分段跟唱。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
(1)第一段从“我是蝈蝈——吹牛皮”。
(2)第二段从“蝈蝈对着蛐蛐笑眯眯——叫谁向东它不敢朝西”。
(3)第三段至最后结束。
3.完整唱全歌。
4.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分角色设计表演唱。(教师为他们准备道具,如头饰彩色纸等。)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1、表演《我是中国人》
2、编创与活动
3、简介京剧小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制作脸谱
教学过程:
一、表演《我是中国人》
1.“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京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
2.聆听范唱。
全体学生跟随着范唱用手指点着“板”
3.分句跟唱。
(1)点着“板”跟唱曲调。
(2)点着“板”跟唱歌词,注意唱好最后的一个字“人”的拖腔,尽
量做到“字正腔圆”。
4.跟着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
5.以自豪的情感跟着伴奏带唱好京歌《我是中国人》。
6.分组编排表演唱《我是中国人》。
7.召开戏曲演唱会。
二、编创与活动
自制京剧脸谱
1.介绍京剧人物“行当”:生、旦、净、丑及其脸谱(见教材分析后的小知识)。
2.准备一部分脸谱的图案供学生自制时作参考。
3.学生在课前也可收集一部分京剧的各种行当的脸谱图。
4.学生分组自制京剧脸谱。
5.展示会。
学生各自戴上自制的脸谱在锣鼓(经)点的伴奏下走着步子,在教室内走圆
场。
6.把课上学会的京剧选段或京歌回家唱给爸爸妈妈或周围邻居听。参与社区的文娱表演活动 。
三、京剧小知识
〔行当〕
生:男性正面形象。中老年男性称“老生”,又可分为“文生”与“武生”;
年轻男性称 “小生”;小孩子称“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形象。其中,端庄娴静的形象,唱功为主的称“青衣”;活泼、
泼辣的形象,以念、做为主、以唱为辅的称“花旦”;以武技擅长的称“武旦”;老年女性称“老旦”。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
丑: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也有“文”、“武”之分;
能言善语、幽默诙谐的中老年妇女称“丑旦”。
〔脸谱〕
红脸: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
白脸:表示奸诈狠毒,如曹操。
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
蓝脸和绿脸:中性,表示草莽英雄。
金脸和银脸:表示神秘,代表神妖一类者。
四、课后小结
第6课 百花园
第一节
教学内容:1、聆听《花之歌》
2、表演《编花篮》
教学重点:学唱河南小调《编花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设问:你能闻到花香吗?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
(课前准备卡片,卡片的正面画上乐器图,反面写该乐器名称。准备好木管、铜管、弦乐等各种乐器的卡片一套,给一组的学生听辨选择。)
(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
在下节课我们开一次班级音乐会。
二、表演《编花篮》
1、 设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老家是河南籍的?能说一两句河南的地方语言吗?聆听范唱(如教师能用方言范唱效果更好。)
2、 设问: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3、 (第一段是“编”……第二段是“摘”……)
4、 .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5、 .学生划拍自学曲调。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6、 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涂一涂,唱一唱。
7、 试唱全曲,教师指导并纠正,注意要唱好风格。
8、 学生自学唱歌,与周围同学交流。
9、 自我推荐表演,师生互评。
10、 小结:百花园真美。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1、表演《采花》
2、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表演《采花》
教学难点: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采花》
1.以社会生活导入:田野、山川、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所以,民歌中以花为主题的乐曲比比皆是。
2.教师范唱。
设问: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
3.听辨曲调范唱。
设问: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击出来?
(“”)
4.学生划拍自学曲调。当自己感到有把握流畅唱出时,举手示意。(供老师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及时调控。)
5.集体、小组、个人试唱曲调,教师点拔纠正。注意要唱出民歌的风格。
二、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1.分组准备与选举音乐会主持人。
(1)推选节目主持人(2—3)人。主持人的任务是收集各组的节目进行串联、编排。
(2)分组讨论参加全班音乐会节目并进行排练。要有集体节目,也要有个人节目,每组至小要有2—3个节目参与。
(3)形式不拘,但主题要鲜明——花之歌。
(4)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各组的排练演出.
2.音乐会演出开始。
主持人主持并报幕。
3.教师小结。
三、课后小结
第7课 爱满人间
第一节
教学内容:1、表演《爱的人间》
2、创作动作:为儿歌谱曲
教学重点:唱出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的特点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表演《爱的人间》
1.从文明礼貌习惯导入。
设问:人与人表示友好、友谊、友爱等,最常用的是什么动作?
2.聆听范唱:
(1)说说这首歌讲些什么内容?
(2)这首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哪一种节奏型出现很多次?你能拍击一下吗?
3.学唱歌曲。
(1)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曲调(第1—6小节),注意乐句的完整性,注意切分节奏。学唱时,让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把握住节奏。
(2)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第二、第三乐句。在自学前,教师先范唱这两乐句曲调,并要求学生听辨这两个乐句的曲调与第一乐句的关系(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以提高学生分析、听辨的能力。
(3)在能流畅地唱好第一乐段的曲调的基础上学唱第二乐段。
(4)第二乐段的二声部并不难学。因8小节的合唱实质上是两个4小节的重复。可以让学生自学,在合成时教师注意调整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接着的单声部比较简单,学生能视唱。
(5)完整地、以稍快的速度、有朝气地唱好全曲调。
(6)填上歌词以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4.表演歌曲。
(1)按歌谱上要求,在第一乐段长音处加上集体拍手。
(2)让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其基本音型为“”,在歌
谱上有色块处用“”节奏,以烘托热烈的气氛。
(3)有条件的班级,可用竖笛、口风琴为歌曲伴奏。
(4) 编创设计一组舞蹈动作为歌曲伴舞或排成表演唱。
二、创作动作:为儿歌谱曲
1.让学生熟读儿歌,能有感情地背诵。
2.创作好第一句歌词的曲调,反复咏唱体验,在自己满意的前提下,唱给周
围的同学听。
3.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创作第二、三、四句,运用以前学到的模仿、重复等手
法进行创作。
4.完整地唱给周围的同学听,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后为大家表演。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1、聆听《大爱无疆》
2、表演《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中的友谊
教学难点:歌曲的弱起节奏
教学过程:
一、聆听《大爱无疆》
1.回忆儿时的情景导入。
设问:在小时侯是否玩过“找朋友”的游戏活动?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吗?
2.板书歌词(有条件的学校,将歌篇扫描到计算机内,在大展幕上展示,
效果更好)。看着歌篇再次聆听。
3.以歌曲为背景音乐,研究讨论集体舞的设计方案,并请几位有舞蹈
特长的学生设计舞步,示范集体舞舞步,全体跟学。
4.在《大爱无疆》的歌声中,翩翩起舞,全班跳集体舞。部分
学生可戴上头饰及披肩扮演不同肤色的世界各国儿童。
二、表演《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1.以水果的形状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的形状并涂上红色。
设问:这个图案的形状是什么?它代表什么?
2.聆听范唱并介绍歌曲。
3.分组学唱。
(1)教师范唱曲调(齐唱部分),学生仔细聆听并用手划3/4拍指挥图式,感受三拍子的节拍及曲调的情绪。
(2)分成两组学唱——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甲组学唱第1——14小节。乙组学唱第15小节到齐唱结束。(乙组较难唱,教师在分组时要适当顾及学生水平。)
(3)两组曲调接唱。教师表扬学生自学的能力,并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 (弱起拍的乐句节奏可能学生唱不整齐,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4)学唱最后的二声部合唱。(甲组唱高声部,乙组唱低声部,教师重点指导乙组。)
(5)全曲合成。以崇敬的心情、稍快的速度唱曲调。
第8课 太阳神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三星堆神韵》。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学生在《三星堆神韵》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 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 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第二、三段歌词。
5.组织简短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自己认为最好听的部分”或者是“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并说出原因,教师总结。
6.请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心中的花》。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22. 中国画《历代帝王图》描绘了( )13位帝王的肖像。
A.从汉代至北宋 B.从隋代至明代 C.从汉代至隋代 D.从五代至隋代
23.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 )根据曹植的文学名篇《洛神赋》创作的。
A.阎立本 B.顾恺之 C.顾闳中 D.黄筌
24.下面那件作品是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代表作品?( )
A.《韩熙载夜宴图》 B.《游春图》 C.《簪花仕女图》 D.《捣练图》
25.《韩熙载夜宴图》用长卷的形式记录了夜宴的整个过程,顺序是( )
A.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告别 B.观舞→听乐→清吹→休憩→告别
C.清吹→观舞→休憩→听乐→告别 D.清吹→听乐→休憩→观舞→告别
26.《韩熙载夜宴图》中表现出了主人公韩熙载怎样的内心情感?( )
A.愤怒 B.欢愉 C.苦闷 D.烦躁
27. “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下面的哪种绘画形式?( )
A.工笔 B.白描 C.写意 D.兼工代写
28. 下面哪位画家是中国大写意人物画的开山鼻祖。代表作品是《泼墨仙人图》。( )
A.徐渭 B.黄胄 C.陈红绶 D.梁楷
29. 《泼墨仙人图》用寥寥几笔,将人物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面哪些特点不是画家所表现的?( )
A.憨态可掬 B.大智若愚 C.敬小慎微 D.豁达开朗
30. 明代画家陈洪绶的人物画作品形象夸张,甚至有些怪诞。下面哪件作品是他的代表作?( )
A.《泼墨仙人图》 B.《高贤读书图轴》 C.《小庭婴戏图》 D.《免胄图》
31. 任伯年是清代著名的画家,是著名的海派代表人物之一,下面哪位画家也是海派人物?( )
A.赵之谦 B.张大千 C.齐白石 D.黄胄
32. 徐悲鸿是现代著名的中国画家,擅长画马,其取于《列子》故事而创作的作品是( )
A.《奔马图》 B.《九方皋》 C.《愚公移山》 D.《田横五百士》
33. 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是( ),画面成功地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A.董希文 B.罗中立 C.陈丹青 D.吴冠中
34. 幼儿的眼睛通常在头部的什么位置?( )
58. 以下哪幅是荷兰画家伦勃朗的自画像( )。
A. B. C. D.
59.下面哪两个色是相近色( )。
A.红色 橙色 B.红色 黄色 C.绿色 紫色 D.蓝色 黄色
60.唐朝文化艺术在历史上达到一个顶峰,下列属于唐朝绘画成就代表作品的是( )。
A.《洛神赋图》 B.《韩熙载夜宴图》
C.《小庭戏婴图》 D.《簪花仕女图》
61.下列( )是达芬奇的作品。
A.《麦田上的群鸦》 B.《少女肖像》 C.《蒙娜丽莎》 D.《马拉之死》
62.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可以概括为( )。
A.近小远大 B.近窄远宽 C.近大远小 D.远近一样
63.西方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最早的肖像画是( )。
A.《少女肖像》 B.《蒙娜丽莎》
C.《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D.《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
64. 蜜蜂的蜂巢属于自然中形的( )现象。
A.重复 B.渐变 C.扭曲 D.折叠
6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动态线是由人体动作变化产生的,是外形上最明显、衣服与身体贴的较紧的部位。
B.变体画只能是色调的改变和角度的改变
C.画动态线时,在每个动作中,动态线不止一条
D.速写是在较短时间内,用简练的线条,概括、扼要、准确的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艺术形象,描写下来的一种绘画形式。
66.清代“扬州八怪”, 也称为“扬州画派”,代表人物是( )
A. 石涛 B .郑燮 C. 唐寅 D. 叶欣
67. 色彩的三要素包括( )
A .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 B. 色相、明度、纯度
A. B.
C. D、
130.“埃及古王国法老的陵墓,因其方锥形与中国汉字'金'字相似,故称。它具有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上的压力。”这是指( )
A.法老塔 B.金字塔 C.巴别塔 D.方尖碑
131.以下哪幅图片是典型的古埃及壁画?
A. B. C. D.
132.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些兵俑的高度( )。
A.比真人矮很多 B.和真人差不多高 C.比真人高很多 D .极其高大
133.关于西方传统绘画的描绘正确的是( )
A. 追求明暗和色彩变化 B. 多用散点透视
C. 重视笔墨情趣 D. 多以线造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