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物理实验全面总结考点内容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三: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实验八: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九: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十: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十一: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实验十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十三: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实验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探究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3能够利用纸带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实验原理1理论基础
2、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不同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1、v2、v3、,若v2-v1=v3-v2=v4-v3=,则说明该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等,由此说明该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 (1)作用:计时仪器,每隔0.02 s打一次点工作条件电磁打点计时器:46v交流电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00v交流电 (3)纸带上点的意义:表示和纸带相连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记录了时间和位移)通过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间隔,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设相邻两点之间的位移为S1、S2、S3 (1)若如S2-S1=S3-S2=Sn-Sn-1=0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如S2-S1=S
3、3-S2=Sn-Sn-10,则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3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和速度 (1)逐差法 如图实-1-1所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6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s=aT2 同理如即为所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2)平均速度法求速度求各点的瞬时速度 (2)V-t图象法根据: ,求出各个记数点的瞬时速度,再作出v-t图像,其斜率表示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刻度尺、导线、电源、垫片等四、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1如图实-1-2所示,把原来放于水平桌面上的长木板一端垫起,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被垫起的那一端,连接好电路让
4、平整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2用手按住小车,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小车在拖着纸带运动的同时,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断开电源,取下纸带;更换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3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每隔四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S 5=0.1S,在选好的开始点下标明A,依次标为B、C、D、E叫做计数点4用毫米刻度尺正确测出每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S1、S2、S3、S4、S
5、、5S6并填入下表中。5比较各段的加速度是否相等,得出结论,即小车沿斜面的下滑是否可以看成匀变速直线运动。6根据实验原理中所讲的方法,计算小车的加速度或根据 v-t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五、注意事项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应该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3先断开电源,再取下纸带4如打出的点较轻或是短线时,应调整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5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多少秒6每打好一条纸带,将定位轴上的复写纸换个位置,以保证打点清晰7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
6、可能地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8要多测几组,尽量减小误差六、误差分析 1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2根据位移计算的瞬时速度有误差3计算的加速度有误差4用作图法作出的v-t图线并非是一条直线5木板的粗糙程度并非完全相同高考真题1.(2013广东)(1)研究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16(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16(b)所示,七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 将小车依
7、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用字母填写) 图16(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s 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5= 。 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2.(2011广东)(1)图14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A、B、C、D和E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表示。 OD间的距离为_cm。 图15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t2图线(s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示_,其大小为_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 DCBA 0.
8、1 s (S4+S5)/0.2 m/s a= (S4+S5+S6)-(S1+S2+S3)/0.09 m/s22.(1) 2.20 加速度的二分之一 0.923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一、实验目的I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2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3养成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的习惯二、实验原理1如图实-2-1所示,弹簧在下端悬挂钩码时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同钩码拉力下的伸长量x,建立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
9、,就可探知弹力大小与伸长量间的关系三、实验器材 铁架台、弹簧、毫米刻度尺、钩码若干、三角板、坐标纸、重垂线四、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1将弹簧的一端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L0,即原长2.如图实-2-2所示,将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的下端,在平衡时测量弹簧的总长L并计算钩码的重力,填写在记录表格里3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重复前面的实验过程多次4以弹力F(大小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x为横坐标,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弹力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5以弹簧的伸长量x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写成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6得
10、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斜率K)的物理意义五、注意事项1所挂钩码不要过重,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要注意观察,适可而止2每次所挂钩码的质量差尽量大一些,从而使坐标上描的点尽可能稀,这样作出的图线更精确3测弹簧长度时,一定要在弹簧竖直悬挂且处于平衡状态时测量,以减小误差4描点画线时,所描的点不一定都落在一条曲线上,但应注意一定要使各点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5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六、误差分析1钩码标值不准确,弹簧长度测量不准确带来误差2画图时描点及连线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3弹簧竖直悬挂时,未考虑
11、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而带来误差高考真题34.(2012广东)(2)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方向(填“水平”或“竖直”)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x;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g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1至L6,数据如下表表:代表符号L0LxL1L2L3L4L5L6数值(cm)25.3527.3529.3531.3033.435.3537.4039.30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长度为_。图16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
12、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的差值(填“L0或L1”)。由图可知弹簧和的劲度系数为_N/m;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盘的质量为_g(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m/s2)。34. (2) 竖直 稳定 L3 1mm L0 4.9 10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一、实验目的1.掌握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2.根据实验的要求,会对给定的实验步骤排序、纠错3.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用作图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二、实验原理等效法:使一个力F和两个力F1、F2都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筋伸长到某点。即它们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一个力F就是这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
13、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都相同三、实验器材 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筋,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铅笔四、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的方木板上2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筋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到某一位置0,如图实-3-1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套的方向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
14、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5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0,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用刻度尺从0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6比较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F在大小和方向上是否相同7改变两个力F1与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五、注意事项1不要直接以橡皮筋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连两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0的位置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长时结点O的位置一定要相同3不要用老化的橡皮筋,检查方法是用一个弹簧拉橡皮筋,要反复做几次,使橡皮筋拉到相同的长
15、度看弹簧读数有无变化4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取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0点连直线确定力的方向5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六、误差分析 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除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外,还有读数误差、作图误差,因此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力与各对边要平行两个分力F1和F2间的夹角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F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取得太大,但也不宜太小,以6001000之间为宜例题分析ON1N2N3BCA1.有同学利用如图的装
16、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勾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勾码个数读出三根据绳子的拉力TOA、TOB和TOC,回答下列问题:(1)改变勾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 )A勾码的个数N1=N2=2,N3=4 B勾码的个数N1=N3=3,N2=4 C勾码的个数N1=N2=N3=4D勾码的个数N1=3,N2=4,N3=5(2)在拆下勾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 )F1F合F3F2图甲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F1F合F3F2图乙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根绳子之间
17、的夹角D用天平测出勾码的质量(3)在作图时,你认为下图中图 是正确的(填“甲”或“乙”)BCD A 甲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3掌握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依据是牛顿运动定律,即FMa,当研究对象有两个以上的参量发生变化时,设法控制某些参量使之不变,而研究另外两个参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有力F、质量M和加速度a三个变量,研究加速度a与F及M的关系时,先控制质量M不变,讨论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然后再控制力F不变,讨论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测量方法是:小车
18、及砝码的总质量M;用天平测出小车受到的拉力F认为等于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小车的加速度a利用纸带根据s=aT2计算 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重物、夹子、细绳、低压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砝码四、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把数值记录下来图3-4-12按如图3-4-1所示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块木板反复移动木板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时,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时受到的
19、摩擦阻力恰好与小车所受的重力在斜面方向上的分力平衡4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盘,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打完点后切断电源,取下纸带,在纸带上标上纸带号码5保持小车和砝码的质量不变,在小盘里放入适量的砝码,把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记录下来,重复步骤4在小桶内再放入适量砝码,记录下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再重复步骤46重复步骤5两次,得到三条纸带7在每条纸带上都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标明计数点,测量计数点间的距离,算出每条纸带上的加速度的值8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作用力F,作用力的大小F等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画出相应的点,如
20、果这些点是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便证明了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9保持小盘和砝码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和砝码总质量的倒数,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画出相应的点如果这些点是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就证明了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五、注意事项1一定要做好平衡摩擦力的工作,也就是调出一个合适的斜面,使小车的重力沿着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受的摩擦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要给小车加任何牵引力,并要让小车拖着打点的纸带运动2实验步骤2、3不需要重复,即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和砝码
21、的总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3每条纸带必须在满足小车与车上所加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的条件下打出只有如此,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小车受到的拉力4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5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分布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6作图时两轴标度比例要选择适当,各量须采用国际单位这样作图线时,坐标点间距不至于过密,误差会小些7为提高测量精度(1)应舍掉纸带上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起点(2)可以把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从开始
22、点起,每五个点标出一个计数点,而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 s六、误差分析1质量的测量误差纸带上打点计时器打点间隔距离的测量误差,拉线或纸带不与木板平行等都会造成误差.2因实验原理不完善造成误差本实验中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实际上小车受到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存在系统误差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越接近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大;反之,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小3平衡摩擦力不准造成误差在平衡摩擦力时,除了不挂小盘外;其他的都跟正式实验一样(比如要挂好纸带、接通打点计时器),匀速运动的标志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各点的距离相等高考物理23(2012全国
23、理综).(11分)图1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Hz的交流电源,打点的时间间隔用t表示。在小车质量未知的情况下,某同学设计了一种方法用来研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1)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平衡小车所受的阻力:小吊盘中不放物块,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轻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_的点。按住小车,在小吊盘中放入适当质量的物块,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打开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获得带有点列的纸袋,在纸袋上标出小车中砝码的质量m。按住小车,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在每条纸带上清晰的部分,没5个间隔标注一个计数点。测
24、量相邻计数点的间距s1,s2,。求出与不同m相对应的加速度a。以砝码的质量m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做出关系图线。若加速度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成反比,则与m处应成_关系(填“线性”或“非线性”)。(2)完成下列填空:()本实验中,为了保证在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时,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不变,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应满足的条件是_。()设纸带上三个相邻计数点的间距为s1、s2、s3。a可用s1、s3和t表示为a=_。图2为用米尺测量某一纸带上的s1、s3的情况,由图可读出s1=_mm,s3=_。由此求得加速度的大小a=_m/s2。()图3为所得实验图线的示意图。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在纵轴上
25、的截距为b,若牛顿定律成立,则小车受到的拉力为_,小车的质量为_。【解析与答案】(1)间距相等的点。(2)线性(2)(i)远小于m(ii).(iii)设小车的质量为,则有,变形得,所以图象的斜率为,所以作用力,图象的截距为,所以。砂、砂桶图1小车、砝码、打点计时器接交流电源21(2012安徽卷).(18分).(10分)图1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实验中用砂和砂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1)试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A. 将
26、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的大小,使小车在砂和砂桶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B. 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C. 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砂和砂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2)实验中要进行质量和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组是 A. =200, =10、15、20、25、30、40B. =200, =20、40、60、80、100、120C. =400, =10、15、20、25
27、、30、40D. =400, =20 40、60、80、100、120(3)图2 是试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量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4.22 cm、=4.65 cm、=5.08 cm、=5.49 cm、=5.91 cm、=6.34 cm 。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效率为50 Hz,则小车的加速度= m/s2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A图2BCDEFG21答案:(1)B;(2)C;(3)0.42要使砂和砂桶的重力mg近似等于小车所受合外力,首先要平衡摩擦力,然后还要满足mM。而平衡摩擦,不需挂砂桶,但要带纸带,故(1)选B,(2)
28、选C。(3)用逐差法,求得。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得出质量一定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关系二、实验原理 如图实-5-l所示,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当我们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一致那么,第2次、第3次实验中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第一次的2倍、3倍如果把第一次实验时橡皮筋的功记为W,以后各次的功就是2W、3W 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以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这样进行若干次测量,就得到若干组功和速度的数据 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以第一次实验时
29、的功w为单位作出W-V曲线,即功-速度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可以得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定量关系或作出W-V2图象,指出W与V2的关系,进而找出功与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三、实验器材小车(前面带小钩)、长木板(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铁钉)、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学生电源及导线(使用电火花计时器不用学生电源)、56条等长的橡皮筋、刻度尺四、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1按图实-5-1所示将实验仪器安装好,同时平衡摩擦力2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1,将这一组数据记入表格3用2条橡皮筋做实验,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这时橡皮
30、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2,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2将数据记人表格4用3条、4条橡皮筋做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功和速度,记人表格.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测量小车的速度:实验获得如图实-5-2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和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应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是A1、A2间的距离s,小车速度的表达式是v=s/T=手(T为打点计时器的时间间隔)。(2)实验数据记录(3)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在坐标纸上(图实-5-3)画出W-V和W-V2图线(“W”以一根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4)实验结论:从图象可知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为WV2五、注意事项1
31、平衡摩擦力:实验中的小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对小车做负功,我们研究的是橡皮筋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应设法排除摩擦力的影响,可采用将木板一端垫高的方法来实现将木板一端垫高,使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相平衡,就能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判断已平衡掉摩擦力的方法是:轻推一下小车,观察小车不受其他力时能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2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相邻各点的间距并不均匀,应选间距均匀的那一段纸带来计算小车的速度,因为这一段是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完毕时的情形3本实验并不需要测量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是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这样做可以大大简化操作六、误差分析1误
32、差的主要来源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不一,使橡皮筋的拉力与橡皮筋的条数不成正比2平衡摩擦力不彻底或平衡过了也会造成误差3利用打上点的纸带计算小车的速度时,测量不准带来误差例1.为了探究恒力作用时的动能定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他让滑块在某一水平面上滑行,利用速度采集器获取其初速度v,并测量出不同初速度的最大滑行距离x,得到下表所示几组数据: 数据组123456v/(ms-1) 00.160.190.240.300.49x/m00.0450.0750.1110.1630.442(1)一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出x-v图象如图甲所示.观察该图象,该同学作出如下推理:根据x-v图象大致是一条抛物线,可以猜想
33、x可能与v2成正比.请在图乙所示坐标纸上选择适当的坐标轴作出图线验证该同学的猜想.(2)根据你所作的图象,你认为滑块滑行的最大距离x与滑块初速度平方v2的关系是 ()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二、实验原理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若物体某时刻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h,动能的增加量为,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若相等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2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 计算打第n个点速度的方法;测出第n个点与相邻前后点间
34、的距离Sn和Sn+1,由公式 算出,如图实一61所示三、实验器材 铁架台(含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重物(带纸带夹)四、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1安装置:按图实-6-2所示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予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更换纸带重复做35次实验3选纸带:在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点迹清晰且打点呈一条直线的一条纸带4数据处理:在起始点标上0,在以后各点依次标上l、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1、h2、
35、h3利用计算出点1、点2、点3、的瞬时速度v1,v2、v3、5验证 方法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点计算代入,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条件下,则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正确的 方法二:任取两点计算. (1)任取两点A、B测出hAB,算出ghAB (2)算出的值(3)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条件下,如果,则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正确的方法三:图象法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并计算各点速度的平方V2。然后以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h图线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象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g的直线,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五、注意事项1打点计时器要稳定地固定在铁架台上,打点计时器平面与纸带限位孔调整在
36、竖直方向,以减小摩擦阻力2重物要选用密度大、体积小的物体,这样可以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从而减小实验误差3实验中,需保持提纸带的手不动,且保证纸带竖直,待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松开纸带4测下落高度时,要从第一个打点测起,并且各点对应下落高度要一次性测量完5可以不测出物体质量,只需验证。即可6速度不能用或计算,因为只要认为加速度为g,机械能当然守恒,即相当于用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况且用计算出的速度比实际值大,会得出机械能增加的结论,而因为摩擦阻力的影响,机械能应该减小,所以速度应从纸带上直接测量计算同样的道理,重物下落的高度h,也只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而不能用计算得到六、
37、误差分析1本实验中因重物和纸带在下落过程中要克服各种阻力(空气阻力、打点计时器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EK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即EKEP,这属于系统误差改进的办法是调整器材的安装,尽可能地减小阻力2本实验的另一个误差来源于长度的测量,属偶然误差减小误差的办法是测下落距离时都从第一点0量起,一次性将各打点对应的下落高度测量完,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高考真题14(2012海南卷).现要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水平桌面上固定一倾斜的气垫导轨;导轨上A点处有一带长方形遮光片的滑块,其总质量为M,左端由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一质量为m的砝码相连;遮光片两条长
38、边与导轨垂直;导轨上B点有一光电门,可以测试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t,用d表示A点到导轨低端C点的距离,h表示A与C的高度差,b表示遮光片的宽度,s表示A ,B 两点的距离,将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看作滑块通过B点时的瞬时速度。用g表示重力加速度。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1)若将滑块自A点由静止释放,则在滑块从A运动至B的过程中,滑块、遮光片与砝码组成的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可表示为_。动能的增加量可表示为_ _。若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与s的关系式为= _ (2)多次改变光电门的位置,每次均令滑块自同一点(A点)下滑,测量相应的s与t值,结果如下表所示:以s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在答题
39、卡上对应图2位置的坐标纸中描出第1和第5个数据点;根据5个数据点作直线,求得该直线的斜率k=_(保留3位有效数字).由测得的h、d、b、M和m数值可以计算出直线的斜率,将k和进行比较,若其差值在试验允许的范围内,则可认为此试验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答案:(1)、 (2)2.40实验十一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一)实验目的了解传感器的简单应用.(二)实验原理传感器是将它感受到的物理量(如力,热,光,声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一般是电学量).其工作过程是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将感受到的信号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利用的信号.例如,光电传感器是利用光敏电阻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热电传感器是利用热敏电阻
40、或金属热电阻将温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转换后的信号经过电子电路的处理就可以达到方便检测,自动控制,遥控等各种目的了.(三)实验器材热敏电阻、多用电表、温度计、水杯、铁架台、光敏电阻、小灯泡(或门铃)、学生用电源、继电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四)实验步骤1.热敏特性实验按如图所示将一热敏电阻连入电路中,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欧姆挡,再将电表的两支表笔分别与热敏电阻两端相连.将热敏电阻放入有少量冷水并插有温度计的烧杯中,在欧姆挡上选择适当的倍率,观察表盘所示热敏电阻的阻值;再分几次向烧杯中倒入开水,观察不同温度下热敏电阻的阻值,看看这个热敏电阻的阻值是如何随温度变化的. 2.光敏特性实验
41、按如图所示将一光敏电阻连入电路中,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欧姆挡,再将电表的两支表笔分别与光敏电阻两端相连.在欧姆挡上选择适当的倍率,观察表盘所示光敏电阻的阻值;将手张开放在光敏电阻上方,挡住部分光线,观察表盘所示光敏电阻的阻值;上下移动手掌,观察表盘所示光敏电阻的阻值,总结一下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线发生怎样的变化. 3.光电计数的基本原理下图是利用光敏电阻自动计数的示意图,其中A是发光仪器,B是接收光信号的仪器,B中的主要元件是光电传感器光敏电阻.当传送带上没有物品挡住由A射向B的光信号时,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小,供给信号处理系统的电压变高,这种高低交替变化的信号经过信号处理系统的处理,就会自动将
42、其转化相应的数字,实现自动计数的功能.实验十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实验目的: (1)验证两小球碰撞中的动量守恒;(2)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所需的实验仪器的性能; (3)知道实验注意事项,会进行误差分析,并在实验中尽量减小误差。2、实验原理: 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发生正碰,若碰前m1运动,m2静止,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应有m1v1 = m1 + m2。因小球从斜槽上滚下后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知识可知,只要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在落地前运动的时间就相同,则小球的水平速度若用飞行时间作时间单位,在数值上就等于小球飞出的水平距离所以只要测出小球的质量及两球碰撞前后飞出的水平距离,代入公式就可验证动量
43、守恒定律。3、实验器材 斜槽、大小相等而质量不同的小球两个、重锤线一条、白纸、复写纸、天平一台、刻度尺、圆规。4、实验步骤 (1)先用天平测出小球质量m1、m2。 (2)如图1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点切线水平,把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水平方向的末端调节实验装置使两个相碰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碰撞瞬间,入射球与被碰球的球心联机与轨道末端的切线平行,以确保碰撞后的速度方向水平。 (3)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 (4)在白纸上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它表示入射球被碰前的位置,如图 所示。 (5)先不放被碰小球,让入射球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围在里面,圆心就是入射球不碰撞时的落地点P。 (6)把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让入射小球从同一高度处自由滑下,使它们发生正碰,重复10次,仿步骤求出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7) 用刻度尺量出线段、的长度。把两小球的质量和相应的速度数值代入m1= m1+m2,看是否成立 (8)整理实验器材,放回原处。5、数据处理入射球、被碰球都是从同高度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