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标准解读.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302342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DOC 页数:295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标准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5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标准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5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标准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5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标准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5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标准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标准解读(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主要的封国有鲁: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齐: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的封国。燕:文王庶子召公世的封国)。(3)、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4)、分封制下上级与下级关系的纽带土地和义务,即上级提供土地,而受封者提供义务。(5)、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

2、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2、西周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特点: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周天子为天下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这样的宗法等级。这种宗法制度,是由父系家长制的氏族组织变质和扩大而成】;b、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c、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作用影响: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的等级尊卑观念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族内

4、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4、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等。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郡县制建立的史实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1)

5、、史实: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分掌行政)、郡尉(分掌兵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2)、意义和作用: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的推行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3、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而分封制中受分封诸侯国君主可以世袭

6、,且在封国内有官吏任免权。首先,郡守、县令非世袭官职,由国君任免。他们对属于自己管辖政区范围内的百姓进行统治,负责征收向中央交纳的赋税,遇有决不下的问题,必须申报中央来处理。其次,不是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有极大的权力,而且世代相袭郡守县令领取俸禄,为国君尽守土之责,治民之任,不享有世袭的封邑。再者,郡县地方军政大权均由国君指挥,守令依照中央指令,有攻守赏罚大权,对国君完全负责,从而克服了分封制下各行其是,分而治之的分裂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4、中央行政制度(1)、皇帝制度: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

7、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皇帝的意志。即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特点:是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皇权至高无上,大权总揽一人之手;皇位世袭制。(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三公九卿制):秦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并负责监察,中央各部门负责具体事务的称“九卿”。 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参与讨论,成为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3)、影响:秦朝建立的中

8、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如西汉的“汉承秦制”。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君权和相权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1)、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成“中朝”与“外朝”, “中朝”时重要政事在宫廷之内就先自做出了决策,实际成了“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则逐渐演化成了执行机构,丞相权力受到削弱。(2)、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是指吏、户、礼

9、、兵、刑、工,是尚书省下的行政执行机构。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3)、宋代:设中书门下;“参加政事”(副丞相),分散相权。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朝设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佐贰,兼掌秘书与监察之职。(2)汉武帝时创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3)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健全。完备的监察制度,加强了皇权。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3、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过“世

10、官制”、“察举制”、“科举制”)(1)、世官制(秦)。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2)、察举制(汉武帝创立):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察举制具有封闭的特征。(3)、九品官人法: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规定设立专典选政的中正官;中正官主要负责品定士人的资格,作为任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4)、科举制:科学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完善于唐,发

11、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制度实际上是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但是,科举制度又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4、行省的设置(1)、地方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秦汉地方行政区划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2)、元代实行行省制:元代确立了行中书省为地方常设行政机关的制度,全国分十个行中书省,在十个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

12、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二是宣政院(管辖西藏、四川、青海)。(3)、中央节制行省的措施: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央,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政策,也不能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监察机构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4)、影响:行省制度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不断发展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官吏必须服

13、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1、明朝内阁设置的史实(1)、原因:明太祖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妨碍皇帝行使权力,正式下令废除丞相。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家事务。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需要。 (2)、特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皆由皇帝决定。阁臣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3)、变化影响:为防止内

14、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2、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1)、清初设立军机处的背景:皇太极仿明朝设立内阁和六部。奏章票似由内阁负责,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极大地限制。(2)、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更名军机处,以亲信满汉宫员充任军机大臣(钦定)。(3)、职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把它下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些都说明了明清皇权的空前加强。(4)、特点:具有简、速、密的特

15、点。办事速度快,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5)、影响: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上传下达,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3、密折制度:雍正帝还在通常的奏折之外,命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控制。4、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二)、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自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消极影响: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独断专

16、行,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出现;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科学的出现和发展;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近代的落后。(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边疆政策:清朝在中央设立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3、影响: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近代中国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课标要求】列举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一)、列举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1、近代列强

17、侵华的背景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更加腐化,经济凋弊,生产萎缩。 2、侵华史实、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并通过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美、法等国也加入了侵华的行列。、1894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

18、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等1l国签订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二)、主要不平等条约内容(1)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宁波、广州、厦门、上海,协定关税。(2)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3)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拆毁炮台,准许各国派军队驻扎要地;禁止中国

19、人民的反帝斗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修订商约。(三)、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原因:19世纪末,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资本输出的日益扩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更加强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加剧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瓜分狂潮的经过:(1)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2)1897年11月,德国派军队占领了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3、瓜分狂潮的危害: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4、美国的

20、“门户开放”政策(瓜分狂潮的中断)(1)“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原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美国也想染指中国的港湾,但它的军事实力无法与列强抗衡;、出于美国工商界拥有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2)“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夺取的特权;、要求在其他国家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列强都享有投资的权利。(3)“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4)“门户开放”政策的结果:各国反应不一,最后都基本接受。(5)“门户开放”政

21、策的影响:、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日趋激烈的矛盾,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妥协方案,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原因:、英军入侵:1841年,英军先后侵占香港岛、攻占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根本原因)。、腐败的清政府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中国人民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

22、良传统,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承担起反侵略战争的重担。(2)、经过:1841年5月,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导火线)。两次包围四方炮台。 (3)、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2、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1)国际背景: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2)俄英侵略新疆:俄英竞相拉拢和控制阿古柏政权,企图以此作为支解中国新疆的工具。

23、沙俄还直接出兵侵占伊犁。(2)、左宗棠收复新疆:为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除伊犁外)的重大胜利,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1880年,左宗棠被再次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他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曾纪泽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迫使沙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被俄国割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3)、新疆设立行省: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设立,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控

24、制。3、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黄海海战的爆发:蓄谋已久的日军,在黄海海面突然袭击执行运兵任务后返航的中国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缺乏准备,仓促应战。 、黄海海战的经过: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英勇善战。海军提督丁汝昌裹伤督战;“致远”舰、“经远”舰以舰艇作炮弹,舍舰炸敌;“靖远”舰、“定远”舰管带临危受命,代替旗舰、提督指挥,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黄海海战的结果: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李鸿章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后海陆两路夹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背景: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

25、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台北人民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声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经过: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结果: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加上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10月,台湾全部沦陷。、意义: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4、义和团反帝运动(1)、义和团反帝运

26、动兴起的原因、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最终由山东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表现、直接原因:山东巡抚的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与当地义和团一起,向京津地区发展。、主观原因:义和团英勇抵抗清政府的镇压。、客观原因:清政府采取“抚而用之”的政策。并命载勋和刚毅统率义和团,对外宣战。义和团运动发展壮大,标志着义和团运动到达了顶峰。(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

27、警惕.、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也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的局限性)。(4)、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台。 (二)、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中国爱国军民不屈不挠地坚持反抗外国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三、伟大的抗日战争【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

28、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1、日军的罪行(1)、发动“九一八事变” (原因: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方针;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侵占中国东北;扶持“伪满洲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失踪,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很快,平津沦陷。日军向华东和华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3)、1937年8

29、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上海失守。(4)、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杀戮,30万人被害,其中包括惨遭蹂躏的2万名妇女。5、1937年5月占领徐州,10月占领广州、武汉,使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5)、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残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6)、日军为巩固和扩大占领区。政治上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掠夺,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以

30、实现其同化的目的。2、日本侵华的影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1、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国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自发起来,维护国家主权,抵抗日本侵略,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关内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又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东北军民:组

31、织抗日义勇军,1936年在中共领导下发展为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国民党爱国军队:一二八事变中,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抵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日军进犯山海关,东北军奋起还击,安德馨等全营殉国;日军进犯长城时,二十九军宋哲元部英勇抵抗;日军进犯察哈尔省时,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关内的救亡运动高涨(1935年随着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1935年,爱国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掀起“一二九运动”,后在中

32、共领导下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张、杨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2、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原因:、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为灭亡中国,日军相继发动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只有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日本侵略的形势,使国民政府不得不抗日。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

33、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这是全民族抗战能够实现的最主要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 经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标志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八一三事变,日军侵占上海、威胁南京。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9月,国民党中央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此,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

34、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2)、 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抗战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参战人员:全国各阶级、各阶层。 、党派团结:全国各党派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基础上团结一致。 、军队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抗战基础:广大群众。是抗日战争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主要表现:国共合作抗日。 、重要性: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团结抗战是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3)、国

35、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太原会战:中共领导的一一五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失败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继续抗战:1940年5月,在湖北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牺牲。(全国军人的楷模)。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制优势敌人的进攻。1938年1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说明了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抗战。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抗日战争只能是一场持久战。(4)、中国共产

36、党敌后战场的抗战:、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扫荡”、“蚕食”和“清乡”。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歼敌4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

37、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三)、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中国抗日战争:、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1942年1月,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2、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1945年春在延安)(1)背景: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目的是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2)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

38、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3)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3、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关东军;美、英等国在太平洋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

39、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4、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5、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由于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压迫和反对帝国主义斗争造成的民族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这种民族觉醒和凝聚力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倡

40、导、推动并坚持和发展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人民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加快了抗日战争决定性胜利的进程。 6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1)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援助了中国人民。(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打击和牵制了日本的大部分陆军和大量海空军,消耗了日本大量实力(日军在中国战场被歼150万,占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70%),打乱了其侵略部署,在

41、战略和战役上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3)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原因根本原因: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外部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入,导致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丧失生计。外国的入侵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其它原因:西方宗教的影响。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将

42、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以此发动组织群众。(2)、太平天国前期的兴起和发展 兴起过程金田起义(1851年初,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发布文告(1852.4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1953年)定都天京(1853年初,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建立了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发展(定都天京后)北伐(1853年太平天国林凤祥、李开芳):失败,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 西征(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胜利,控制了安徽、江西

43、和湖北大部分地区,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天京突围: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江南和江北大营,巩固了天京。至此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全盛时期。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颁布) 性质: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农民基本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原则方法: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天,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 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与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认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目的:是建立“四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二无”(无处

44、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的结晶;但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符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由于战争环境,并没有真正实行。3、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 背景:天京变乱使太平由强盛走向衰败。 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政治上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经济上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厂,奖励技术发明。外交上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45、。文教上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地进步意义;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二)、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856年8月) 原因 、直接原因:是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

46、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过程:杨秀清专权,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猜忌出走。 影响: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2)、太平天国的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发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先后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864年,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起进攻苏南,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进攻浙江,太平军相继失去了苏州、常州、杭州。天京和附近地区也处于清军的包围之中,形势日益危急。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标志)。(3)、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客观原因:是中外发动势力的联合绞杀。(4)、太平天国的意

47、义和教训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想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教训: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二、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1、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1)、根本因素:近代以来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国际

48、因素:列强以华制华,加紧资本输出;亚洲觉醒。2、兴中会的成立(1)时代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并得到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提出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实行民主共和的主张。(2)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之意即“振兴中华”。兴中会是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同黄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