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8版毛概总结.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300047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5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毛概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8版毛概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8版毛概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8版毛概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8版毛概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0分)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u(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历史地位:u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发展历程:u毛泽

2、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4主要内容:u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这些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5活的灵魂:u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6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选择题)u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

3、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2.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实践论和矛盾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从哲学方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理论著作中,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并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

4、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8分)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 近代中国国情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2.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

5、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2)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中国革命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1.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

6、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及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革命不断向前发展。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历经长期的革命斗争考验,积累了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趋于成熟,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搞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离不开革命的实践探索,这符合

7、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普遍原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时间: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

8、命的首要对象。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帝国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是用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

9、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个基本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就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的主要对象有所不同。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

10、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民

11、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动摇性和妥协性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中国无产阶级基本优点: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

12、优点:(1)因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2)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3)是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4.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的决定性因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1)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3)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14、主义的反动统治,而不破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一个政党的纲领,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1. 新民主主

15、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是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一切权力,这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最直接、最全面地体现这一核心内容和准则

16、。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理论上)(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内)(3)中国新民主主义

17、革命的伟大胜利,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国际)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在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

18、革命道路理论。2.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2)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样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决定的。(3)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

19、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4)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5)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6)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7)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3.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20、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

21、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1. 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也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

22、一战线的基础,只有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只有建立第二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总结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主要在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四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2. 武装斗争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革命经验,建设人民军队,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

23、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二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坚持这一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三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3.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

24、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完成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的总政策,为全党的团结统一奠定政治基础。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

25、紧密联系起来,在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中推进党的建设。课后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统一战线、武装

26、斗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27、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

28、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之后的农村,及时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

29、,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

30、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

31、,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供销小组由国营商业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和包销产品。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

32、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入社人员参加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

33、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既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这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

34、“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资本家的剥削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因而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

35、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u(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

36、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4)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本章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

37、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0)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

38、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

39、99年版,第214页。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之间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

40、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我们面前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

41、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意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的必要条件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

42、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一、初步探索的意

43、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44、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本章小结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形成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等重要思想。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形成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第五章邓小平理论(10)一、

45、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重点)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 十三大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1992 十四大 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行”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

46、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 党的基本路线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5.“三步走”战略6. 改革开放理论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9.“一国两制”10.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两个一百年和新的两步走战略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三

4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本章小结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5)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2000年2月在广东首先提出2001年7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