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出家人日用五十三小咒的解释.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293035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26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家人日用五十三小咒的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出家人日用五十三小咒的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出家人日用五十三小咒的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出家人日用五十三小咒的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出家人日用五十三小咒的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录1. 早觉3 22.供净瓶-312. 鸣钟5 23.荡净瓶真言-313. 闻钟7 24.灌水真言、甘露水真言-324. 著衣9 25.受食-325. 下单11 26.出生-346. 行步不伤虫12 27.侍者送食-367. 出堂12 28.僧跋、执钵、五观-378. 登厕13 29.结斋-399. 洗净14 30.洗钵-4010. 去秽15 31.展钵、受儭-4111. 洗手16 32. 取杨枝-4212. 洗面16 33嚼杨枝-4213. 饮水17 34.漱口、出锡杖-4414. 五衣18 35.敷单坐禅-4515. 七衣24 36.睡眠-4516. 大衣24 37.取水-4617. 卧

2、具25 38浴佛-4718. 登道场26 39.赞佛-4819. 赞佛27 40.绕塔-4920. 礼佛29 41.看病-4921. 普礼真言31 42.剃发、沐浴、洗脚50-52毗尼日用切要青岛湛山寺佛莹法师撰述【毗尼】:又称毗奈耶 译曰:灭:以戒律能灭诸过非,故云灭。(以功能来讲) 律:如世间之法律,能决断轻重之罪,故云律。 调伏:调合身口意业,制伏诸罪行,故云调伏。 毗尼有五义 忏悔:如七篇中所犯,应忏悔除,忏悔能灭,名灭毗尼。 随顺:岂不众随顺如来所制,所教,受用而行,无有违逆,名为随顺毗尼。 灭:能灭七诤,名灭毗尼。 断:能令烦恼灭除不起,名断毗尼。 舍:1.舍所作:舍作者,十三僧残

3、是也。 2.舍见者:舍是(邪)见故,名为舍也。 习毗尼之法,断烦恼之根,超二死之途,升法性之山,得萨婆之智,证无为之旨,超有漏之身,出烦恼之坑,到涅槃之岸,脱生死之流。宝华山弘戒比丘读体汇集【宝华山】:在江苏句容县龙潭镇郊数十里,山上有寺曰隆昌,向为律宗人材荟萃之所。【弘】:广大意。【戒】:梵语尸罗能防禁身心之过者。 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 三业之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 以能防禁,故名为戒。【比丘】:译云1.乞士:上乞如来之法,以资法身。 下乞俗人之食,以养色身。 法是修道之因,食乃助道之缘,因正缘傍,故分上下。 乞乞求之义。 士乃清雅之称,是对有志向、美德、学问人的

4、称誉,通谓大丈夫也。 2.怖魔:谓三界人民皆王眷属,人既出家受具足戒,诸天欢喜而赞叹,魔王闻言而恐怖;以人人向善,则诸天增盛而魔王眷属减少故。 魔:包括四魔,指恼害众生甚至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 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阴魔又云五众魔,新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死魔能断人命根,故名魔。比丘亦云“除馑” 众生无法自资,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而除彼之馑乏也。【读体】:又名见月,云南人,顺治年间,驻宝华山。【汇集】:犹言类集,谓于诸经之中,择其与

5、毗尼相同或相关者,汇集而为 一书也。一、 早觉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唵,啮临【早】为一朝之首,又早觉者,始觉也,良以始觉有功,本觉方显,是【觉】乃众醒之源,以众生沉迷苦海,妄受轮回,皆由无始觉之智照耳。【睡眠】:寐也,(不定法之一)使心意识惛熟曰睡(心) 五识暗冥而不动曰眠(身) 若于五盖中,名睡眠盖,谓众生为其睡眠烦恼盖覆心识,不能进于善法,沉沦三界无有出期。 五盖贪、嗔、睡、掉、疑 若于五欲之中,名睡眠欲,谓凡夫不精进,怠惰放纵,唯耽睡眠,愵于乐著。 五欲财、色、名、食、睡睡眠二十过:1. 乐睡眠者,当有懒惰。2.身体沉重。3.皮肤不净。4.皮肉粗糙。5.诸大秽浊,威

6、德薄少。6.饮食不消。7.体生疮皰pao 8.多有懈怠9.增长痴网 10.智慧羸弱。11.善欲疲倦12.当趣黑暗。13.人不恭敬。14.禀质愚痴15.多诸烦恼,心向诸使16.于善法中,而不生欲17.一切白法,能令减少。18.常于惊怖之中。19.见精进者,而毁辱之20.至于大众,被他轻贱。【始】:初也。【寤】:觉也,悟也。【当】:宜也,应也。【愿】:志求满足也。 总愿如四弘誓愿 别愿如观音十二愿,弥陀四十八愿。【众生】梵语萨埵,乃由有情众生之法,假合而生,是名众生。 又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约事则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四 ;约理则惟有自性众生。菩萨行菩萨道,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是故若自若他皆应发

7、弘誓愿,度尽一切众生。【一切智】梵语萨婆若那,佛智之名也。分二义: 依总义则名佛智,与一切智同。 依别义则一切智是声闻缘觉之智。三智: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 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一切种智佛智也,通达总相别相之一切法者。【觉】寤也,明也,智也。 又觉察、觉悟也有二义:1. 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察觉对烦恼障。2. 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悟觉对其(所)智障。觉有三义:自觉二乘 觉他菩萨 觉行圆满佛三觉圆融,故独称大觉。【周】遍也,帀也【顾】回视,视察也【十方】狭义四方,四维,上,下 广义无量世界,微尘刹土无所不瞩。二 鸣钟-愿此钟声超法界 铁围幽暗悉皆闻 闻尘

8、清净证圆通 一切众生成正觉【鸣】凡发声皆曰鸣。 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 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 暮击则觉昏衢qu 疏昏昧。引杵宜缓,晨则先紧后缓,暮者先缓后紧,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表断一百八结业也。佛在世时,海会云集,必先鸣钟三下,复念偈云:“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露地击犍椎,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行事钞念偈:我鸣此钟者,为召十方僧,有得闻者,并皆云集,共同和利,又诸有恶趣众生,令得停息。【钟】有大钟、报钟、金钟、殿钟等名,打法用途不同,皆为铜铁所成。【声】乃六尘之一,由物体之振动,传于周围空气使密度发生疏密之音波。【超】越也,远也

9、【法界】就事十法界(四圣六凡) 约理一真如法界 又:一切众生界是法界。【铁围】乃围绕咸海而区划为一个小世界之铁山也;高六百八十万由旬,弥牢坚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幽暗】于两山之间,不睹日月之光,故称幽暗。 有诸恶鬼聚集其中,偿其宿债,倘闻钟声,既可超脱。 增一阿含:若打钟时,愿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若闻钟声兼说偈赞,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 始愿诸贤圣同入道场,次愿诸恶趣俱离苦等。 钟声清脆,通彻十方,愿力弘深,闻皆离苦。【闻】即闻性。【尘】声即声尘。【清净】离恶行之过失,去烦恼之垢染,故曰清净。【圆通】如来之实智也。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故一切众生皆能成等正觉。三、

10、闻钟-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啰帝耶莎诃闻钟卧不起,护法善神嗔,现前减福慧,后世堕蛇身。晨昏于行住坐卧间,一闻钟时即诵此偈。【烦恼】梵语吉隶舍,能令心烦作恼,故名烦恼。 略言: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小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 中随烦恼-无惭、无愧 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妄念、不正知、散乱 广言:见思、尘沙、无明等无量烦恼(八万四千烦恼)【智】梵语若那,译曰智决断曰智知俗谛曰智【慧】梵语般若,译曰慧简择曰慧照真谛曰慧 今简称般若,即是智慧,为六度万行之总体 言般若者,乃圆常之大觉,有五种之别:(一

11、) 实相般若:为般若之理体,本来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 般若之实性也,是为所证之理体。(二) 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 文字般若:诠上二般若之言教等。(四) 境界般若:为般若所缘之一切诸法也,般若真智,以一切诸法为境界故。(五) 眷属般若:暖、顶、忍、世第一诸智及戒定慧等诸法,是观照般若,即是慧性之眷属,故名眷属般若。【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有事理之别 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 事者一切有为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惟佛之菩提 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曰大菩提。 佛之智慧,通于三乘,故菩提亦译为无上智慧。【地狱】梵语那路迦,此云苦具,义翻

12、为地狱,以地下有狱故。 又曰泥梨,有苦无乐,处于地下,故曰地狱。地狱有三:(一) 根本地狱 八热地狱:等活、黑绳、众合、嗥叫、大嗥叫、炎热、极热、无间(戒本) 等害、黑绳、还活、叫唤、大叫唤、炎热、大炎热、阿鼻 八寒地狱:A、 頞e部陀:此云皰pao,极寒逼身,身上生皰。B、 尼刺部陀:此云胞皰,严寒逼身,身分皰裂也。C、 頞哲吒zhaD、 臛臛huo婆此三者逼于寒,而自口中发如是之异声也。E、 虎虎婆F、 嗢wa钵罗:此云青莲花,严寒逼迫,身分拆裂如青莲花。G、 钵持摩:此云红莲花,身分拆裂,如红莲花也。H、 摩诃钵持摩:此云大红莲花,身分拆裂,如大红莲花也。(二) 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

13、八大地狱,各有十六副地狱,一大地狱之四门,各有煻tang煨wei增、屍粪增、锋刃增、烈河增之四处,合为十六处)(三) 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火坑】譬恶报之可怖也。(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佛】梵语具云佛陀,具三觉故,名之为佛。 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度】梵语波罗蜜拯度救度之意。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为垢习所障,没溺大道之中,轮回三界之内,不能脱离,故须仗佛威光,种种教乘,循循善诱,度离生死苦海。闻乃耳根之性,声乃外界之音,钟声清韵,如奏梵天之响,闻性本具,岂是他人所赐?是以俄闻钟声,狂心顿歇,知罪性之本空,了诸法之无常,以智慧之利刀,断烦恼之根株,思

14、地狱苦,发菩提心,度三途之苦海,离五欲之火坑,愿登妙觉之果,度脱恒沙之众。四、著衣 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著】被服也 十诵律比丘衣服不净,非人所诃。 涅槃经比丘衣服不净,法灭之相。 若故著破腻衣,或过奢华,及不整齐著,亦表纵恣形骸,放荡诸根,是故经律所制,犯者,吉罪。【上衣】指僧祇支迦,若居此土,即今之内衣及直裰duo耳。【获】得也【胜】偏胜也。【善根】植善固而不可拔也;又善根如苗,能获妙果故。 十住毗婆沙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彼岸】梵语波罗,凡夫生死之境界,喻为此岸,惑业烦恼,喻为中流,证妙果之涅槃,喻为彼岸,修行圣法,持胜善根,离生死之此岸,度烦恼

15、之中流,达涅槃之彼岸,则永免轮回之苦,常享无为之乐。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下裙】旧称泥洹僧,比丘穿于腰部者(即今大袍两边向外双衣襵zhe者)【惭愧】善心所之二也 涅槃经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 二、愧 惭者自不作恶,愧者不教他造; 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 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一切道俗,人及非人,便能敬重三宝,灭诸恶业。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整】齐也。【束】缚也。【带】腰带(今束于腰间之裤带及扎裤脚之带)所以整齐其衣,系缚其裳,故曰整衣束带。 (比丘)若不著腰带入聚落,越毗尼罪。有而不著,越毗尼心悔,若一匝著,越毗

16、尼罪,若再匝,三匝无罪,是名腰带法。五、下单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 唵,逸帝律尼莎诃【单】坐床及卧榻均为单 若下单时,须先鸣指三下,然后双脚徐徐而下,盖非人充塞se大地,恐触恼彼故。 十诵下床法:徐下一脚,次下第二脚,安徐而起。 三千威仪卧起欲出户有三事: 卧起下床不得使床有声。 著履先当抖擞 正住著法衣 欲开户先三弹指,不得使户有声。 户中有佛像不得背出,当还向佛而出,出不得住与人言。【朝】旦也,平旦至食时,谓之曰朝。【寅】十二时之一,上午三四时,谓之曰寅时。【旦】早晨也,日方出时也。【暮】晚也,日入后也。【回】避也【护】保安也 行者举足时,以慈悲心,

17、愿一切众生,及时回避,保安身命,免丧生于足下。【净土】所居之土,无五浊之垢,如玻璃珂贝,清洁庄严,纯无杂染,故曰净土。或云佛土,今所指者,即极乐世界,弥陀净土也。 度生是菩萨当务之急,是故息息慈念众生,若于足下不幸而丧生命,皆悉回向生佛净土。六、举步不伤虫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唵,地利日利莎诃 比丘行路,直视瞻前,不得左右顾视,足下伤生,是故如法比丘,半展眸子,视地七尺,威仪庠序,都摄六根;生信念于世人,起悲悯于蚊蚋。【生死海】谓众生沉溺三界之内,轮回六道之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喻如大海,深莫能测,广莫能量,故曰生死海。【众善法】谓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世出

18、世间,诸顺理有益之法,故曰众善 法。既为如来之子,幸遵法王之训,慈念有情,护生为急,匡扶圣教,持戒为先,起心动念,威仪庠序,举足步行,慎惧伤生。七、出堂-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出堂时威仪寂静,身不动摇,两手稍摆(左摆三,右摆七,若著大袍,则两手当胸抄弥陀印),足不跳行,安徐而行,不得随行随涕唾。【舍】居室也。狭言之即吾人所居之舍宅。 广言之则三界亦等茅舍耳。【三界】1.欲界谓有淫欲与食欲故。欲界有六天,分地居与空居: 地居天:A.四王天,居须弥山腰。a.东方持国天 b.南方增长天 c.西方广目天 d.北方多闻天 B.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虚空居有四天:a. 须夜摩天 b.兜率陀天

19、c.化乐天 d.他化自在天上至六欲天,中至人间,下至三途,均谓之曰欲界。2.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以此界众生有形之身体及宫殿故。此界在欲界之上,已离淫食二欲,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为四级,称曰四禅,四禅之外另有净居天之别,四禅为凡夫天,净居天为圣人所居。初禅四天:梵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普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三天:无云天、福生天、光果天净居天有七: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和音天、大自在天3.无色界又名四空天,此四天不但无淫食二欲,亦且无身体国土质碍之物故;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禅定。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

20、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行者从舍出时,应发愿愿一切众生,深入佛智,断烦恼之祸根,出三界之火宅,度生死之苦海,登涅槃之乐园八、登厕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唵,很鲁陀耶莎诃【登】升也。【厕】便所也,厕所之设,南北西东,视地而定,总以远隔佛殿为宜,免使臭气熏来。造厕有种种功德,发心清洁厕所亦有种种功德。大小便时亦具威仪,收摄六根,不得恣意散心。【弃】除也【贪】梵语啰诚,染着五欲之境,而无厌足也。又众生贪著我见,以我见故,增长诸见,而结惑业,获无穷苦,三界轮回贪为首,欲修出离,必先弃贪。【嗔】梵语讫罗驮,于苦与苦具憎恚,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者。 于非情生嗔,将受恶身;于有情生嗔,更互害无期

21、。 嗔者:面色变易令人所怖。 大集经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痴】梵语慕何,又曰无明;心性暗昧,迷于事理;一切烦恼由之而生。 欲界贪嗔及以无明为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 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所起: 俱生者:谓禽兽等 不惧生者:谓贪相应等 大乘五蕴论 分别者:谓诸见相应。 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业。 智度论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 涅槃经毒中之毒,无过三毒。九、洗净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唵,室利婆醯莎诃 佛制比丘,大小便后,皆要洗净,违者招过。室罗伐城(舍卫城),舍利弗以洗净法度婆罗门。阿

22、罗汉不入定,不能观察他人意趣大便毕就水时诵次偈咒。【事讫】指大小便毕【就水】以水洗污处也。 今以草纸带筹片,以肥皂带土末,然仍须以水洗净为如法。因大小便后,虽纸拭亦不洁净故。(盖肛门括约肌乃呈绉zhou状,非水洗不能得净。律制小便后亦洗,若尼更应洗之,以女人之大小阴唇更易藏垢污故)夫既三毒之可畏,余习应除;六度之可亲,尽寿勤求。愿一切众生得如来之法水,涤无始之垢污;弥陀净土,觉悟无生,共出生死,同脱苦轮。十、去秽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唵贺囊密栗帝莎诃【秽】粪秽也。大便既毕,尚留余秽于肛门之处,故需去之,去秽之仪,与洗净仪同,所以异者,前为大小便毕就水时诵,此乃洗净时诵。【涤】

23、洗濯也,荡除也。【形秽】大小便道也。【调】和也。【柔】顺也。【毕竟】最终最极也。【无垢】离一切过患无有染着也。 以身口意,清白无垢,其性调柔,故曰毕竟无垢。 夫身清净故,形无垢秽,心清净故,毕竟无漏。 中阿含经:有二十一心秽,云何二十一秽? 1.邪见心秽。2.非法欲心秽3.恶贪心秽4.邪法心秽5.贪心秽 6.恚心7.睡眠心秽8.调悔心秽9.疑惑心秽10.嗔缠心秽11.不语结心秽12.悭心秽13.嫉心秽14.欺诳心秽15.谀谄心秽16.无惭心秽17.无愧心秽18.慢心秽19.大慢心秽20.傲慢心秽21.放逸心秽 是故行者洗涤形秽,当涤心秽,心秽若除,一切垢净。十一、洗手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

24、手,受持佛法,唵主迦啰耶莎诃 若但小便时,唯用水洗手即净;若是大便,如法去秽后洗手,应以肥皂澡角或灰土洗之。(所用灰泥,律制七度)手之指甲易藏垢秽,故宜常剪。律制不许长爪甲乃至如麦粒;违者,犯吉。【盥】澡手也。【受】领纳【持】忆持。 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者忆而不忘曰持。【佛法】佛所说之八万四千法藏是也。又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是故行者,应当谨遵佛制,如法行持,得清净之手,持诸佛法。十二、洗面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唵,蓝莎诃21遍晨早洗面应持面巾,面巾宜洁,免患眼疾。先洗两目,次第洗面,随洗随默诵偈咒。 面为六根之总,万法之门,染故流浪生死

25、,净故永处涅槃。是故诸佛之面,如净满月,人人见之恭敬,善心由之而生;罗刹之面,犹毒蛇蝎,个个睹之厌憎,恶心因之而发。佛所训诲,演诸圣教,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入道之处谓之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佛为说八万四千法门。是知门为诸法之总,面乃众德之枢,以面净故,则法门净,法门净故,则惑业除;惑业既除,则永乐真净涅槃妙果也。十三、饮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唵,嚩悉波啰摩尼莎诃 未饮水之先,须观水中有虫否;以肉眼观察,不见幼虫即可饮用。 佛告诸比丘:应畜水罗,罗有五种: 一者:方罗若是常用须绢三尺或二尺一尺,僧家用者,或以两幅,随时大小。其作罗者皆绢,细密虫不过者方得。若是疏薄

26、元不堪用,有人用恶绢,及疏纱紵zhu布之流,本无护虫意也。 二者:法瓶阴阳瓶是。 三者:君持以绢系口,细绳系颈,沉放水中,抬口出半。若全沉口,水则不入,待满引出,仍须察虫。非直君持但是绰口,瓶颈无问大小以绢缦口,将细绳急系随时取水;极是省事,更不须放生器,深为要也。 四者:酌水罗斯之样式,东夏元无述,如余处即是小团罗子,虽意况大同,然非本式。 五者:衣角罗取密绢方一搩jie许(磔zhe),或系瓶口汲水充用,或置碗口诸滤济时,须非是袈裟角也。 佛告邬波离:有五种净水 一者:僧伽净谓是大众差一比丘令观滤水,彼便如法观察;若余比丘来,以众净故,饮用无犯。 二者;别人净知彼比丘,戒见仪命皆清净者,彼所

27、有水用之无犯。 三者:滤罗净者每用此罗,曾无虫过,不观不犯。 四者:涌泉净者初出无虫者是。 五者:井水净者且取水观清净无虫,至明相出,皆随意用。 若步行五六里外荒郊之处,必须携水罗。饮水时,不得吸水有声。【观】见也。 佛以佛眼而观诸法实相,无所不见,无所不瞩。 佛具肉、天、慧、法四眼之用,无不见知。 以佛眼观见一钵之水,有八万四千虫(概言之耳,其余何止此数)信不虚也,行者若不持此咒而印此水(指漉水囊滤过,肉眼所见无虫之水)者,岂非食众生之肉乎? 楞严经: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生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十四、五衣善哉解

28、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唵,悉陀耶莎诃【衣】梵语支缚罗,又曰缚萨怛罗,又曰袈裟 译曰不正,染色,浊色等。 萨婆多论五意制三衣:1. 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障故。2. 一衣不能有惭愧,三衣能有故。3. 一衣不能入聚落,三衣能入故。4. 一衣乃至道行不生善,三衣能生故。5. 一衣威仪不清净,三衣清净故。又:欲现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种外道,无此三名,为异外道故。智论:佛圣弟子住于中道,故著三衣;外道裸身无耻,白衣多贪重著。分别功德论:为三时故,制有三衣,冬则著重,夏则著轻,春则著中。衣犍度:佛因夜寒,初中后夜,次第取三衣重著,因制三衣,佛言:当来善男子,不忍寒苦,畜三衣足不得过。

29、制衣法有八种不同:1. 求财如法:谓非四邪五邪兴利贩易得者不成。律云:不以邪命得,激发相得,得犯舍堕,衣不得作。2. 财体如法:谓必须厚重熟緻zhi者,若细薄生疏绫罗锦绮纱縠hu柚绢等,并非法物。律云;文绣衣不成受持。3. 色如法:四分云上色衣不得畜,当坏作袈裟色。若作五纳衣者得,上色段者,裁作五纳亦得。五纳衣者即粪扫衣,有十种: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碑衣火烧衣水渍zi衣 鼠咬衣牛嚼衣妳nai母弃衣,言五纳者,略之耳。4. 量是非:四分云:安陀会长四肘(7尺2寸) 广二肘(3尺6寸) 郁多罗僧:长五肘(9尺) 广三肘(5尺4寸) 僧伽黎亦然。(此衣极成窄小,故当取余文。) 五分云:

30、肘量长短不定;佛令随分量,不必依肘,度身而衣,取足而已。5. 条数多少:所以唯单者,如业疏云: 以沙门行慈,仁育为本;同世阳化,故数非偶。 (单是阳数,能发生故,偶是阴数,能肃杀故) 条是竖条,五、七、九至二十五,皆从单数故。6. 堤数长短:堤为横堤,如田之堤岸。 五条一长一短共十隔 七条二长一短共二十一隔 二十五条四长一短共一百二十五隔以长增至四,短唯局一者,盖法服敬田,为利有情,表圣增而凡减,故长多短少。7. 重数多少:若用新者,四分等云:不得细薄,大衣二重余二衣并一重。若用故者,十诵云:四重作大衣,二重作七条五条等8. 作衣方法:四分云:大衣七条要割缝,五条的褶zhe叶。 衣之条叶左条左

31、靡,右条右靡,中条向两边靡,四唯安缘,缘内起叶,叶向下压,(即一幅压一幅也,所以叶相俱顺顺下者,不得逆上故)叶作鸟足缝(即丁字形)或作马齿缝(旧云偷针刺,如马齿阔压叶)叶缝三道为合;安缘应却刺缝;(有比丘直缝衣,为外道抽线,使零落故)边缘应安钩环,大衣七日成,七衣四日成,五衣二日成,若过者,尼犯堕,僧凡吉。 【五衣】梵语安陀会,亦译曰作务衣,或译下衣,中著衣等, 割截衣持 一长一短 作务者:谓居寺中,房室行道,及旷野往还,或作诸杂务时,均服此衣故。 下衣者:在七条之下故。 中著者:与内衣同著在内故。 戒坛图经云:五条下衣,断贪身也。智论白衣求乐,故蓄种种衣,外道苦行,故裸形无衣,是故佛弟子,舍

32、二边处中道,少欲知足,但蓄三衣。袈裟衣相僧祇律佛在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畔畔分明,语阿难言“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制作三衣,过去诸弟子,著如是衣,未来诸佛弟子,亦著如是衣。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脱服,福田之衣。 稻田随水流高下,而形成畦畔形相,沙门法服为世之敬田,为利有情,听以刀截,成畦畔齐整相的沙门衣,亦即刀贱,断自贪著心思,亦不为怨贼所爱而剥夺的。【善哉】梵语娑度,善是好别之称,哉是助语之辞,称扬叹美之言也。赞衣之功德不可思议也。【解脱】梵语木底,离惑业之系缚,纵任无碍,远三界之苦果,尘累不拘,任运变化,于法自在,故曰解脱。解粘去缚故曰解脱,谓生死

33、烦恼由斯解脱故。【解脱服】又曰解脱幢相衣,袈裟之异名也;谓袈裟为求解脱人所服,而不为邪所倾动。【无上】梵语阿耨多罗,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华严疏钞:无有能过者,号为无上。 善见律云:无上者,诸法无能胜也。 萨婆多论:此衣九十五种外道,悉不知名,惟佛世尊,示此未曾有法,故曰无上也。【福田衣】袈裟之德名也;盖袈裟条相,事等田畴,田以生长为义,是故 若自若他均获善利,犹农夫播种于田中,秋收有望。 谓檀越种福,佛弟子为现田文衣相,故曰福田。 增辉记:田畦贮zhi水,生长嘉苗,以养形命;法衣之田,润以四 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养法身慧命。 福田有五净德:1.发心离俗。(怀佩道故)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

34、,脱离凡俗,习佛菩 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初净德。2.毁其形好。(应法服故)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第二净德。3.永割亲爱。(无适莫故)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进勤修圣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第三净德。4.委弃身命。(尊崇道故)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第四净德。5.志求大乘。(为度众故)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第五净德。悲华经:如来于宝藏佛所发愿,愿我成佛时,袈裟有五功德:1. 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四众,于一念中,

35、敬心尊重,必于三乘授记。2. 天龙人鬼,若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3. 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4. 若众生共相违反,念袈裟力,寻生悲心。5. 若在兵阵,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地。心地观经:袈裟有十利:1. 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2. 离寒热蚊虫。3. 示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4. 是人天宝幢相,生梵天之福。5. 著之时,生宝塔相,灭诸罪恶。6. 坏色生不贪欲。7. 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8. 消罪而生十善。9. 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芽。10. 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是故三世诸佛共服之。藏义经:袈裟有十种利益: 1.菩提上首 2.众处人天 3.父母反拜

36、 4.狮子舍身 5.龙披免难 6.国王敬信 7.众生礼拜 8.罗刹恭敬 9.天龙护祐 10.得成佛道袈裟十二名:1. 袈裟:为异于俗人之服,亦令贪心不起之衣。2. 道服:修道者的衣服。3. 出世服:出离世俗者的衣服。4. 法衣:如法的衣服。5. 离尘服:远离六尘者的衣服。6. 消瘦服:此服有损消烦恼的功德。7. 莲花服:离染着犹如莲花。8. 间色服:用不正之间色缝制而避开五正色。9. 慈悲服:行慈悲者的衣服。10. 福田衣:袈裟的条相,等于世间的田畴,且其功德为世间之福田而应 受供养。袈裟的条纹,形成田畴,供养披袈裟的人,能增长福德,亦如耕作田畴,春播一斗种,秋收万斛粮,故名福田衣。11. 卧

37、具:与被褥相似。12. 敷具:形似铺在座椅上的东西。13. 忍辱铠:谓能降服众魔故。14. 莲花服:不为欲泥污染故。15. 救龙衣:龙得一缕,不为金翅鸟所食故。16. 解脱服:以生死烦恼由斯解脱故。17. 福田衣:由能生众善故。18. 离染衣。19. 出世衣。【顶戴】敬礼也。谓知衣有如上功德,故当顶之于首,戴之于肩,表尊重之至也。我由信心,敬戴之至,故得成佛。【受】领纳也【世世】多生也【不舍离】犹言不弃别也。盖安陀会衣,登厕睡眠等不稍远离,如皮随身,似翼随鸟;身无皮则不活,鸟无翼则不飞,是故既谓如来之弟子,先圣之宗亲,愿作末世良导,苦海舟航,尽未来际,恒处娑婆,披诸佛之法服,作众生之福田。上二

38、句出名义,下二句是发愿,以因招果故。唵下字是咒密语,非名言可释。发愿受持此衣,生生世世永不舍离:即意欲直至无上菩提,中间永无退转迂回之事也。十五、七衣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唵,度波度波莎诃【七衣】梵语郁多罗僧,亦译入众衣或译上衣,中价衣等割截衣持,受二长一短入众衣:礼拜诵经斋会等,大众会合之时,必服此衣,从用得名也。凡入众,诵经,聚会,礼佛,修忏,坐禅,赴斋,听讲,布萨,自恣,当著此衣。布萨俱云布萨陀,布萨,长养义,谓由集僧说戒,便能长养善法,持自心故。此云长净,即比丘半月半月的诵戒仪式。自恣是自己有过,恣任僧团检举处分求忏悔,此事,每年七月十五日,解夏之时,举行一次。

39、入众衣:礼拜诵经斋会等,大众会合之时,必服此衣,从用得名也。上衣者:披在五衣之上,僧伽黎因少用,今言常服中,最在上故。中价衣:就价言则居三衣之中故。 戒坛图经:七条中衣,断嗔口也。 披衣之法,彼此稍异,此方披衣,即印度偏袒右方,印度披衣乃通覆两肩,所以有披袒之分也。舍利弗问经:于何时披袒?佛言:随供养时应偏袒,以便作事故,作福田时应著两肩,现福田相故。十六、大衣-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奉持如来命,广度诸众生,唵,摩诃迦婆,波吒悉帝莎诃大衣衣中之王也,在五衣,七衣之上,故称为大。 合、重谓割截而后重合成也。 杂碎衣谓剪碎缝成,条相多故。戒坛经五条衣断贪身业也。 七条衣断嗔口业也。大衣断痴心业也

40、。著袈裟衣舍离三毒也,清净三业也。南传比丘虽有三衣,但皆五条衣,至于七衣、九衣,何时失传,少有人知 夫僧伽黎者,为入王宫说法,聚落乞食之衣。资持记大衣杂碎衣,王宫聚落,生物善故,及说法受戒,亦须著之,示尊相故。 此衣有九品下三品谓九条,十一条,十三条。 二长一短。 中三品谓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 三长一短。 上三品谓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大衣制法长多短少,表示圣法增加,凡情减少。升座著尊重于法故。乞食著令生敬仰故。九品大衣之相也。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也。易天数五:一三五七九 地数五:二四六八十 二十五者,天数之至也,谓出世之人,当会心于无极之先,故用奇,不用偶。又沙门行慈,仁心化育坐作为根本,灵芝释阳能发生故,阴能肃杀故,因此去阳数(奇数),意令沙门好自内省。 既已受持诸佛之法衣,自应奉行诸佛之法行,担荷如来家业,弘扬佛法,广度群迷。群迷者,众生也,众生为业障所覆,不见真如,不知出苦之道,故名群迷。 沙弥搭缦衣偈:1.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2.善哉解脱服,盋吒礼忏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如来在世,众生以佛而为福田,善逝灭后,众生以僧而为福田,既披诸佛之法服,应行诸佛之法行,奉如来之教命,宣扬法化,荷善逝之家业,广度众生。披此衣有五义1.遮障寒暑。2.除无惭愧。3.聚落乞食。4.在道行生善。5.威仪清净故。 资持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