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陕西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详解.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292701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3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陕西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陕西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陕西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陕西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陕西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详解(考试内容分布比例:历史必修1:40%;历史必修2、3各占30%)必修1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解析第一单元(一)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西周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内容:周王称“天子”,世代以嫡长子相传,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类似的关系。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2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开始实施者:周武王(2)基本内容:对象: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贵族等,成为诸侯

2、。权利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3)影响:它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削弱。(二)“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建立的史实1秦朝的统一 (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六国。(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2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统一后,秦王嬴政为加强统治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创立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于一身。

3、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秦朝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在中央设三公,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军务。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4郡县制 (1)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2)构成:秦朝的郡县制中,郡设郡守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有乡、里基层行政机构。(3)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秦始皇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它的形成,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4、,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四)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北宋的地方分权 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地方赋税小部分为地方开支,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元代的行省制度 l 基本内容:元朝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 行省;另外大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直辖中书省,称之为“腹里”;l 影响: 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

5、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汉代的内外朝制度(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结果: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唐朝的三省六部制l 基本内容: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l 作用: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君权。、宋朝对相权的分割(两府三司)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元朝的中书省中书省最高行政;枢密院最高军政;宣政院统宗教、辖西藏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察举

6、制,举孝廉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隋唐: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至上,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六)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1)目的、概况: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

7、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2)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制的设立 (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丛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2)设立: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清朝设置军机处设立 (1)时间、最初目的: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适应西北用兵需要。(2)地位:后发展成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3)特点: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影响: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

8、制制度发展到顶峰。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君主专制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另一方面,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第二单元:(一)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多山、多港、多岛2、希腊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3、希腊的公民:本邦成年男子(不包括外邦人,妇女,儿童,奴隶)(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2)公民大会的国家的

9、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3)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4)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5)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等。2、雅典民主政治的性质:奴隶制度下的民主政治3、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但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三)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维系帝国统治中的作用。1十二铜表法 从罗马建城到共

10、和国建立之初,由于平民反贵族的斗争,产生了十二铜表法。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公民法 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公民法的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它是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3万民法 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扩张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它主要调解财产关系,它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4罗马法的作用 (对罗马)维系统治: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影响(对欧美)影响后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近代欧

11、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对东方)对日本和中国也有很大影响。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罗马法的核心:保护私有财产。罗马法的实质(目的):维护统治阶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第三单元:(一)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2.权利法案的制定(1)目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颁布系列法案限制王权。(2)概况: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2、法案规定,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3)影响: 议会权力日益高于王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3责任制内阁(1)形成:18世纪前期,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首相,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这就形成了责任制内阁。(2)内涵: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内阁首脑是首相,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掌握行政与立法大权。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同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国王统而不治。(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

13、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具有立法权 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二)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11787年宪法:(1)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2)主要内容:确立美国联邦体制: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在不违背联邦宪法前提下,制定地方法规,享有一定自治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联邦政府的权力),各州又保持一定的独

14、立性。中央机构实现“三权分立”: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三者互相制约。宪法的局限性: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度,留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2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突出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原则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立法权:属于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可用2/3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的否决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3、比较美国总统制英国君主立宪制(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国家元首称谓国王总统元首产生方式世袭选举元首任期终身任期4年,最多连任2届国家元首地位虚位,没有实权有实权,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15、 政府首脑首相总统首脑产生方式议会选举选民选举政府产生方式议会总统任命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元首、议会、政府关系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元首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政府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行使权力对议会不负政策上责任,议会只有在总统违反宪法时,才能对总统提出弹劾案。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投不信任票使总统和政府辞职,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第四单元一、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1列强侵华的史实(1)鸦片战争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概况:18401

16、842年英国发动,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影响: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概况: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 概况:18941895年日本发动,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概况:19001901年德、奥、美、法、英、意、日、俄等八国发动。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

17、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中英南京条约 签订时间、地位: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日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对中国危害最大)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3)辛丑条约 时间、地位:1901年,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1839年的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林

19、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a、时间:1841年;b、意义;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黄海海战:A、性质: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B、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C、结果:(1)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2)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反割台斗争:A、背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不愿拱手而让台”。B、概况:(1

20、)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2)日军在大甲溪,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击。C、结果: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导致台湾全部沦陷。D、意义:(1)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反割台斗争中,爱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2)在日本经济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末停息过。义和团反帝运动等:A、兴起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自发进行的

21、反帝爱国运动,打起了“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B、发展概况:(1)兴起:义和团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参加者多是农民、手工业者。他们练拳习武,进行反清斗争。(2)中心转移:袁世凯在山东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与当地义和团一起,向京津地区发展。(3)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落垡、廊坊一带阻击联军;北京义和团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学,并发动猛烈进攻。(4)失败:在中外反对力量的联合剿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后失败。C、历史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

22、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三)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梦想;2、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四)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1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1)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日双方在上海附近进行的大会战。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 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3)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

23、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2、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胜利。(五)全民族团结抗战(1)建立过程 :初步建立 a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尖锐。b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正式建立:e1937年七七事变,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f八

24、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宣布抗战。g国共两党协议,将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和新四军h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作用: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六)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1)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它是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捍卫了民族尊严,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

25、献;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1武昌起义(1)起义准备: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2)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起义占领武昌,史称“辛亥革命”。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3临时约法 (1)时间、颁布者:1912年,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2)主要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确立三权分立的政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或弹劾临时大总统;临

26、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实行责任内阁制。(3)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二)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27、。(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正当要求,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3)爆发和经过 开始时间 中心主力 结 果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遭军阀政府镇压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签订和约(4)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性质: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意义:它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2中共“一大”:(1)时间、地点:19217上海 (2)正式代表:毛泽东、董

28、必武等。(3)会议内容: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4)意义: 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四)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使当时中国的革命前途焕然一新。1、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新的奋斗目标: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社会目标(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国民革命中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年,在广州召开,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3)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大革命运动由此兴起。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1)直接目标:

29、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2)概况: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3)结果:蒋介石、汪精卫先后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蒋)“四一二”政变 (汪)“七一五”政变“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1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2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的史实(1)概况: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根据地。(2)意义:它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实践上开辟

30、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3红军的长征(1)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根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直接);1935年遵义会议意义:a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的伟大意义(1)时间、标志: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结束,推翻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丰

31、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使世界人中1/4的中国人民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的历史的转折点。第五单元:(一)共产党宣言;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无产阶级从此有了

32、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开展起来。(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1. 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工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成立巴黎公社。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2. 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1)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其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经验和教训。(三)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33、(1))建立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2)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3)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的过程: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供法律保证;提出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农业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发展的道路;掀起农业合作

34、化高潮基本实现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基本与农业相同。资本主义工商业走由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的道路;中央提出加速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计划;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对中国新民主革命而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对中华民族而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国家政

35、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对中国人民而言: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第六单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背景: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成立作了思想准备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具体准备 a确定国名、国歌、国旗 b制定共同纲领代行宪法 c选举中央政府:毛泽东为主席、朱德等为副主席(2)时间:l0月1日,开国大典。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政府的施政纲领)(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954年9月,第一

3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1957年至196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扭转以往在民主与法制,包括在人大制度方面的错误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经过: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奠定基础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存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意义: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民族区域自治

37、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确立因素: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为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2)确立过程: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1965年,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3)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行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

38、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制度的核心,它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五)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立法工作:形成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体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制度(六)“一国两制

39、”的理论和实践1、“一国两制”的理论:(1)目的、提出者: 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提出者:邓小平(2)经过: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这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变化)1981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并阐明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3)含义:“一国”是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

4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体现了实事求是原则,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指导方针。2、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第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

41、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第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第七单元(一)新

42、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1)政策(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基本方针:“另起炉灶”: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国民党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这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一边倒”: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意义: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

43、主权。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过程: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该原则;(2)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新中国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3日内瓦会议(1954年) 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的建议,对打破会议僵局、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作出了贡献。4.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3)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该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背

44、景: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它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1、中美建交:(1 )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2年尼克松访华 成果: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又称上海公报)意义:a中美之间结束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中美关系的缓和,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45、(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2中日建交:(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 (2)田中角荣访华: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决定两国建交1973年,中日两国互派大使。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局面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四)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1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3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4.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1.中国

46、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1)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2)参加联合国的裁军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事务中的重大外交活动(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2001年,中国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发展与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第八单元:(一)关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2、经济: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目的在于遏制苏联,所以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3、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二)“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冷战下两大阵营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而导致德国国家、民族分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