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秋季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4280159 上传时间:2024-09-02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3.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秋季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2022年秋季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秋季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学 科 : ; 任课班级 : ; 任课教师 : ; 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教学设计 【周次】第 周 【节数】1节 【时间】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 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大。 书本远离投影机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小了。 师:通过刚刚小小的实验,我们发现影子是可以变化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下发学习单(即课本上25页) 1、实验器材的准备:手电筒、A4纸、木块 2、说明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 3、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探究手电筒从不同远近照射同一木块实验时,要保证手电筒和屏的距离不变,移动木块,观察影子的变化。 4、没完成一个实验,尝试着在A4纸(屏)上画出影子,并且尝试着分析、推理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实验探究和讨论结束后,进行班级交流: 1、影子的大小和方向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4、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在进行交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在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后,还要要求学生在学习单(课本25页)上尝试画出影子形成的光线图,大致能通过画图找出影子的位置,能了解影子的长短。 四、课堂延伸 讲解投影的概念,以及投影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应用。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遮挡物,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板书:光和影 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光源的概念 影子变化的特点 投影 课后反思: 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周次】第 周 【节数】1节 【时间】 【课时】1课时   一、观察引入:   1、师:同学们,科学课非常重视观察。请你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打开手电,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师:光点哪里来?(手电) 谁来用手指来演示一下手电发出的光是怎样照到黑板上的呢?我们来猜一猜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实、现象能说明我们的想法?   预设:   (1)夜晚,我发现汽车前灯射出来的灯光是直的。   (2)白天,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时,我发现舞台上的灯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5、观察图片:老师也找了些图片,他们能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来照,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3)学生说到书29页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三、实验研究,深入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5、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平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6、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7、(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8、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四、课外拓展,挑战自我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五、板书设计   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反复验证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课后反思: 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学设计 【周次】第 周 【节数】1节 【时间】 【课时】1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3课。本课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光能以直线传播方式一直传下去吗,从而引出课题。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虽然光沿直线传播,但不能一直传播下去。第二部分——探索,通过光照射不同透光度的材料和光照射烟雾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有的会完全阻碍,有的部分阻碍,有的没有阻碍。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实验和归纳发现,光不能穿过任何物体,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时,会遇到阻碍,从而补充对光的概念的认识。日食和月食现象是本节课的应用,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两种现象,深化了学生对光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光会沿直线一直传播下去吗?它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吗?遇到阻碍后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样的问题多数学生可能还没有考虑到,我们以此为契机作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2.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空气中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难点: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日食和月食。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筒、薄纸片、塑料杯、玻璃、科学书。 教师准备:水槽、线香、火柴、激光笔。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回顾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光的传播方式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光会一直传播下去吗?课件出示4幅图片,学生观察会发现,光不会一直传播下去,光会遇到阻碍。(引出课题: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光的传播的兴趣。 二、探索 (一)光照射玻璃、纸、书的探索 1.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玻璃、杯子、纸、书,如何进行实验探索呢? 2.提出实验要求: (1)关闭屋子电灯,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为唯一光源。 (2)在手电筒前放一个杯子,保证可以看清楚杯子上的图案,将玻璃、纸、书依次放在手电筒前,对比观察三次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讨论:光照射玻璃、纸、书三种物品,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能够说明什么? 5.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二)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1.出示激光笔和水槽,观察激光笔照射到水槽中的现象。提问:如果在水槽中放入烟雾会影响激光笔的光束吗? 2.实验要求: (1)将线香放在水槽中,用火柴点燃。等到烟雾充满整个水槽时,用激光笔向水槽的水平方向照射,观察现象。 (2)对比两次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建议此实验由老师演示。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看。 5.小组讨论,看到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6.学生汇报,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法由浅入深地证明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有的光能通过阻碍,有的光不能通过阻碍,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这个规律。 研讨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光不能穿过任何物体,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物体时,光会遇到阻碍,传不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透明物体时,光会传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半透明物体时,会有一部分光传过去。 2.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因为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课后反思: 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学设计 【周次】第 周 【节数】1节 【时间】 【课时】1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4课。本课延续上一节课的内容,研究光的传播特点。本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者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这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材中,用一张图片引出本课的主题——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提出学习的核心问题——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第二部分:探索,前面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传播会改变方向,当光垂直地从空气照射进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第三个实验是在学生理解了光的折射原理的基础上,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三部分:研讨,把教材中三个实验需要解释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交流,获得结论。 【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学生经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知道了光能透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继续传播。而本课的内容是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这对学生来说,之前了解得不多。 在生活中,很多学生见过光的折射现象,例如,筷子放在水中“折”了。由于解释这一现象需要用到的专业词汇较多,因此有很多学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2.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难点: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规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实验盘、玻璃杯、激光笔、铅笔、鱼缸、金鱼、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装满水的玻璃杯、硬币、激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聚焦核心探究主题 PPT出示图片,复习旧知识并引出新内容。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如果光遇到的物体是一个透明的物体,光能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设计意图: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同时,这一知识点是研究本课内容的前提。 教师:那么,这时光的传播路线是会发生改变吗?(板书课题) 学生基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进行猜想。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力思考核心问题。 二、探索 (一)激光笔射出的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 1.实验 教师:为了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让一束光射进水里,观察实验现象。 PPT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激光笔不要照到同学的皮肤及眼睛,防止出现伤害。 (2)实验完毕及时关掉激光笔,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本实验是研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这个核心问题的第一个实验,用以验证学生的猜测,侧重于让学生观察光斜射进水里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获得实验结论。 2.提出问题: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了? 学生观察并回答:射入水中的光线看起来好像折了。 3.提出学习要求:同学们,把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用光的路线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绘制光的路线图。(教师板书光的路线图并指导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刚开始绘制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能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所以,培养学生绘制光的路线图很重要。 4.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在接触面时发生了弯折。 (二)分组实验:观察铅笔放入水中的现象 1.教师:同学们猜一下,如果让光线垂直照射进水里,还会发生弯折了。如果我们用铅笔模拟光线,将铅笔垂直放入水里和倾斜放入水里,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出示实验要求: (1)将铅笔分别按照垂直放入水中和倾斜放入水中。 (2)每种情况做三次实验并进行观察。 (3)记录实验现象(用光的路线图记录)。 3.再次提醒:激光笔不能照射同学。 4.学生分组实验,组内交流并记录。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学生能够发现铅笔倾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铅笔好像“折”了。而垂直插入水中的铅笔没有产生这种现象。铅笔“折”的现象,正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这个实验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光由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现象,而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三)实验:鱼缸中多出来一条鱼 教师PPT出示图片,在鱼缸中多出来一条鱼。 教师:在养鱼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鱼缸里放进一条鱼,有时候却能看到两条鱼。怎样才能看到两条鱼呢?请同学们自己变换角度尝试一下,并把看到了现象画下来。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三、研讨 1.问题: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引发全班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射入水中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光在空气和水的接触面上发生了折射。空气和水是两种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2.问题:放入水中的铅笔有哪些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得出结论:如果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光在两种介质的接触面上是要发生折射的,此时光传播的方向偏离了。如果是垂直入射,光线不会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光继续沿直线传播。 3.问题:怎样能看到两条鱼? 学生汇报:学生交流如何调整角度,使鱼缸里的鱼看起来是两条。 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解释光的折射原理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PPT出示光路图。 教师总结: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四、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渔民在水面上看到了水里的鱼,捞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到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实例,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能够发现更多关于光的折射的有趣现象。 【板书设计】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课后反思: 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1.5.《认识棱镜》教学设计 【周次】第 周 【节数】1节 【时间】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继续让学生探索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是否也能发生折射;通过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的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折射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光,发现太阳光是五颜六色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懂得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通过实验,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懂得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4.通过制作彩色轮活动,懂得色光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混合成白光。 教学重点 1.明白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它透明的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2.了解白光穿过三棱镜变成色光的原理。 教学难点 懂得三棱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工作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三棱镜等等。 制作彩色轮所需的材料,如火柴棒、水彩笔、硬纸板、棉线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将一束光透过空气斜射进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将铅笔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3.从方形鱼缸棱角处观察鱼缸中的金鱼,会发现鱼缸中的一条鱼看上去变成了两条,这是什么原因? 预设:这些都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 4.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大家想一想,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方面的问题。 5.板书课题:1.5.认识棱镜 二、探索 教师引导: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是否也能发生折射现象?我们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这个问题。 活动一: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三棱镜,引导学生观察三棱镜,了解三棱镜的特点。 预设:三棱镜是透明的玻璃体,具有三条棱,横截面是三角形。 2.出示课本12页白光通过三棱镜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等等。 全班交流 3.实验材料:三棱镜、强光(白光)。 4.实验方法: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让教室尽可能的变黑暗。让一束强光(白光)通过三棱镜,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 5.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一束强光通过三棱镜,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现象? 全班交流 6.指生说一说,怎样描述你看到的实验现象? 预设:当一束强光透过三棱镜之后照射在墙上,白光变成了色光。 说明:在这里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区分有哪些颜色的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的观察色光,了解色光的颜色。 7.出示彩虹,教师引导:大家见过彩虹吗?知道彩虹有哪些颜色组成?彩虹又是怎样形成的吗? 8.出示课本13页的资料,学生读一读并且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彩虹的颜色及彩虹形成的原理。 预设: 彩虹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彩虹形成的原理: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 9.教师小结:彩虹的形成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一种表现。 活动2:制作一个彩色轮 1.刚刚我们通过三棱镜使一束白光经过折射变成了七彩色光。色光是不是可以混合成白光呢?下面我们通过制作彩色轮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制作好的彩色轮,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彩色轮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3.制作材料:硬纸板、水彩笔、火柴头、棉线等等。 4.制作方法: ①用硬纸板剪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在圆上画出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用水彩笔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 ②圆纸片中间扎一个小孔将火柴头插在圆纸片中间小孔中。 ③快速旋转彩色轮,观察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的变化。或者用棉线穿过彩色轮,高速旋转彩色轮,观察彩色轮旋转时发生的变化。 5.强调制作彩色轮注意点:三个扇形大小相同,火柴头要插在圆盘的中间,高速旋转彩色轮,仔细观察彩色轮发生的变化,特别是颜色方面的变化。 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先制作彩色轮,再高速旋转彩色轮,观察彩色轮在高速旋转时发生的变化。 全班交流 7.展示各小组制作的彩色轮。 8.演示高速旋转彩色轮,并且说一说在高速旋转彩色轮时看到的现象。 预设:彩色轮旋转时,红、蓝、绿三种颜色已经看不清,当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白色。 9.教师小结:通过上面两个活动,我们发现白光透过三棱镜经过折射就出现了色光,而色光经过高速旋转会混合成白光。 三、研讨 1.教师引导: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下面我们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2.问题1: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三棱镜对光起到了什么作用? 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7种颜色的光。三棱镜在这中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是对光产生了折射作用,将白光分解成了色光。 3.问题2: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彩色轮在快速旋转时,几乎成了白色。这说明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光不仅斜射入水中时会产生折射现象,而且光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白光通过三棱镜经过折射会产生色光,而色光也可以通达高速旋转混合成白光。 课后反思: 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1.6.《光的反射现象》教学设计 【周次】第 周 【节数】1节 【时间】 【课时】1课时 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照亮目标”,第二部分是运用光的反射。本节课的思路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出“照亮目标”活动 ,在此活动中观察反射现象,认识反射光的规律,然后列举并解释生活中光反射的事例,接着制作简易潜望镜深化对光的反射的理解,最后认识光的另一面—危害性。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课上自主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理解光的反射及运用;课后主动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课外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而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理解光的反射及运用。 (2).制作简易潜望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运用。 T玌 【教学难点】学会画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遮光板 ,乒乓球、平面镜、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我们看教室外阳光灿烂,教室黑板上却没有一丝阳光,你们有办法把外面的太阳光请到黑板上吗? 2.一位学生利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黑板上。 3.师:刚才他是怎样做的? 4.生:用平面镜子反射的。 5.师:哦,用平面镜就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变化。你想不想试一试呢?下面,我们也来玩一个游戏——照亮目标。 二.探究活动      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1.小组讨论: (1)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2).具体选用什么实验材料、采用什么方法、实验步骤、 小组人员分工等问题。 2.分发材料,学生分组活动 (1).根据讨论的实验方案分步进行实验操作。 (2).边操作边画出光的传播路线,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展示自己画好的光线图并描述光是怎样传播的。 3.出示课件并讲解光的反射。 4.引导生进一步观察反射光的传播路线。 师: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光的传播路线,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5.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通过刚才照亮目标的活动,我们发现了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了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的另一个特性——反射。板书课题:光的反射 三.运用反射 1.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利用光的反射解决一些难题。 多媒体播放:《爱迪生救母亲》的配音故事。 2.师: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运用光反射的例子吗? 学生先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材料 (a.汽车观后镜b.额镜c.灯罩.d.汽车车灯.e.手电筒.f.墙都刷成白色等等) 3..师生共同分析汽车的反光镜和医生用的额镜。 (1).分别观察图: a.汽车反光镜是怎样使驾驶员看到车后面的情况的? b.医生为什么用额镜能给病人检查耳朵? (2).在图上画出光的路线图。 4.阅读课文资料:科学家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5.解释: (1)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上灯罩?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6.师: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今天我们也利用光的反射做一个观察工具—潜望镜。(出示潜望镜)让一学生蹲在桌底试验一下潜望镜的“妙处”。 7.学生自学课本上第32页制作方法。 8.分发制作材料,学生动手制作潜望镜。 (师提醒注意镜片放置的位置、角度以及镜面的朝向。) 9.让制作好的同学检测一下效果。(没制作好的同学下课接着做。) 四.课堂总结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认识反光的危害。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 (2) .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 五.课外拓展 课外调查光污染的危害及原因。 六.板书设计 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潜望镜的原理——光的反射 课后反思: 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1.7.制作一个潜望镜教学设计 【周次】第 周 【节数】1节 【时间】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潜望镜的制作是本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用来考查学生对光的理解程度,所以可在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本课的制作活动。 本课以军事上常用的潜望镜为硏究对象,通过分析、表达与交流使学生了解潜望镜内部构造及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平面镜在军事及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有了上一课的知识作为基础,再来研究潜望镜的基本原理,应该没有难度。本课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总结得出潜望镜的原理并自己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潜望镜,观察潜望镜的特点,知道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中的用途。 2.能够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光学知识,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3.同小组的同学团结合作,动手制作潜望镜,并且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潜望镜观察物体。 4.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更多潜望镜的制作方法,了解更多的光学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潜望镜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同小组同学合作制作一台简易的潜望镜,进一步体会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同小组同学团结合作,制作一台简易的潜望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制作简易潜望镜的一些材料,如纸盒、直角三角板、剪刀、铅笔、平面镜两面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潜水艇的图片,引导: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潜水艇) 大家了解潜水艇吗? 2.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潜水艇的知识。 潜水艇,顾名思义,是潜入水中的舰艇。潜水艇潜入水中怎样才能了解水面上的情况呢?潜水艇的工作离不开一样仪器,这个仪器就是潜望镜。 3.潜望镜是什么呢?有什么特点?其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在科学和军事领域又有哪些应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潜望镜的有关知识,并且动手制作一个潜望镜。 4.板书课题:1.7.制作一个潜望镜 二、探索 活动一:了解潜望镜的广泛应用 1.教师引导:在制作潜望镜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潜望镜的一些有关知识。 2.学生说一说潜望镜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预设: 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科学家用潜望镜在地下室里观察火箭的发射,科研工作者用潜望镜保护墙内观测有放射性危险的实验,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在坑道和坦克内无法观察外面的情况下,利用潜望镜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在城市雨水、污水河流管道及城市供水、工业废水等管道中可以运用管道潜望镜观察管道中的情况,对于工作人员无法进入或者环境危险恶劣的空间运用潜望镜就是对检测人员人身安全的一种保障。 3.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潜望镜的广泛应用。 活动2:了解潜望镜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1.教师引导:潜望镜运用如此广泛,那么潜望镜又有哪些特点?他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 2.出示潜望镜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潜望镜的外形特点。 潜望镜的外观差距很大,不过它的内部构造是大同小异的。 2.出示课本18页下面的潜望镜内部构造图,学生仔细观察潜望镜内部构造图,了解潜望镜的组成结构和特点。 潜望镜的构造与普通地上望远镜相同,另加两个反射镜,使物体的光线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 3.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出示18页右下图,教师引导:这幅图中是同一方向放置的两个平面镜,代表光照射下的物体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视野。请大家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光学知识,用箭头标出光的传播路线并说一说潜望镜是怎样工作的? 4.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并想一想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全班交流 展示学生画出的潜望镜光线传播路线图并予以纠正。 5.指生说一说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预设: 潜望镜是利用两个反射镜使物体的光线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的情况并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并且都与水平方向呈45度夹角,外面的景象通过平面镜的两次反射成像,从而让我们从下面看到了上面的景象。 活动3:制作简易潜望镜 1.教师引导:了解了潜望镜在军事、科学、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下面我们动手来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望镜。 2.出示课本19页的4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介绍,初步了解制作简易潜望镜所需的材料以及制作方法。 全班交流 3.制作材料:纸盒、铅笔、直角三角板、剪刀、镜子等等。 4.制作方法: ①在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 ②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的两端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 ③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 ④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 ⑤像图中那样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处,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⑥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5.制作注意点:制作潜望镜要细心认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使用剪刀和镜片时注意安全,各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合作。 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作潜望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全班交流 7.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潜望镜,并评价制作的是否符合标准。 8.各小组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潜望镜来观察物体,看一看在潜望镜的观测口能不能看到经过两次反射后的物体。 9.使用其它方法制作简易潜望镜 教师引导:我们刚刚利用书本中的方法、步骤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并且利用这个简易潜望镜观测到了经过两次反射后的物体。其实潜望镜的制作方法很多,利用我们身边的废旧材料也能制作潜望镜,比如运用塑料管或者空牛奶盒都能够制作潜望镜。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制作潜望镜的方法,动手制作简易潜望镜,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光学知识。 课后反思: 1. 《地球的表面》 【周次】第 周 【节数】1节 【时间】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l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l 过程与方法 l 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l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l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情感与态度 l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l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l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猜想地形形成原因)、记号笔 分组: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纸条、记号笔、活动手册或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 聚焦(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一个橡胶篮球、教学课件] 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 提问: (1)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 (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可以让学生摸一摸) 教师小结:我们远看去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科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