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献校勘.ppt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243931 上传时间:2024-08-30 格式:PPTX 页数:138 大小:3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校勘.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文献校勘.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文献校勘.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文献校勘.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文献校勘.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讲 文献校勘v古典文献学,包括版本、目录、校勘、古典文献学,包括版本、目录、校勘、标点、注释、今译等多项内容,但其标点、注释、今译等多项内容,但其中校勘是文献整理必须要做的第一步中校勘是文献整理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其它整理工作的基础。工作,是其它整理工作的基础。v古书在刊刻流传的过程中,常常是一古书在刊刻流传的过程中,常常是一个层层叠加的构成,会产生种种讹误,个层层叠加的构成,会产生种种讹误,使人难以读懂。使人难以读懂。v只有经过认真校勘,发现并改正已有只有经过认真校勘,发现并改正已有的错误,原文才能文从字顺,才可以的错误,原文才能文从字顺,才可以顺利阅读,为古籍整理的其它工作打顺利阅

2、读,为古籍整理的其它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否则标点、注释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否则标点、注释等工作也会随之而错。等工作也会随之而错。v另外,掌握一点校勘学知识,不仅是另外,掌握一点校勘学知识,不仅是从事古籍整理工作所必需的,也是一从事古籍整理工作所必需的,也是一切需要利用古籍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切需要利用古籍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工作的人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关于校勘的界定v校对、校勘和校雠的区别:校对、校勘和校雠的区别:v所谓校对,一般是指按原稿核对抄所谓校对,一般是指按原稿核对抄件或校样,发现并改正其中的错误。件或校样,发现并改正其中的错误。一篇稿子请人抄写完毕,或者

3、让人一篇稿子请人抄写完毕,或者让人打印出来,要和原稿核对一下,看打印出来,要和原稿核对一下,看有没有错误,这是校对;有没有错误,这是校对;v一部书稿,由出版社交给印刷厂,由一部书稿,由出版社交给印刷厂,由排字或照排人员排版,印出校样后也排字或照排人员排版,印出校样后也要和原稿认真对照一下,看有无错误,要和原稿认真对照一下,看有无错误,这也是校对;校对一次不行,还有二这也是校对;校对一次不行,还有二校、三校。校对是图书、报刊出版工校、三校。校对是图书、报刊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了保证出作中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版物的质量。v所谓校勘,是指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所谓校勘,

4、是指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或用其它的方法,考订关资料加以比较,或用其它的方法,考订文字的异同,恢复一部古籍的本来面目。文字的异同,恢复一部古籍的本来面目。校对和校勘有同有异。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校对和校勘有同有异。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为了消除讹误,保持和恢复原文的本来是为了消除讹误,保持和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不同点表现在:面目。不同点表现在:v第一,范围不同:校对是出版部门的一项第一,范围不同:校对是出版部门的一项工作,凡是经这个部门出版的图书、报刊,工作,凡是经这个部门出版的图书、报刊,不管是中文的还是外文的,不管是作者的不管是中文的还是外文的,不管是作者的新作,还是再版重印古籍,

5、只要是重新制新作,还是再版重印古籍,只要是重新制版的,均需要校对。版的,均需要校对。v第二,有无原稿的不同:校对有明确第二,有无原稿的不同:校对有明确可靠的底稿作为判定正误的依据,凡可靠的底稿作为判定正误的依据,凡是与原稿不一致的就是错的,不用校是与原稿不一致的就是错的,不用校对人员通过考证去判断是非。古籍则对人员通过考证去判断是非。古籍则不同。明代以前的著作,原稿全部失不同。明代以前的著作,原稿全部失传了,只有个别明朝人的著作和少量传了,只有个别明朝人的著作和少量清朝人的著作存有原稿,也就是说,清朝人的著作存有原稿,也就是说,古籍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原稿,古籍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原稿,也

6、就不能像出版今人的著作那样根据也就不能像出版今人的著作那样根据原稿校对。原稿校对。v第三,难易程度的不同:校对工作虽第三,难易程度的不同:校对工作虽要一定的知识,但因有原稿作依据,要一定的知识,但因有原稿作依据,难度远不及校勘。校勘的对象是古籍,难度远不及校勘。校勘的对象是古籍,没有作为判断是非依据的原槁,校勘没有作为判断是非依据的原槁,校勘的难度相当大。加上流传至今的古籍,的难度相当大。加上流传至今的古籍,往往一种书具有多种版本,而各种版往往一种书具有多种版本,而各种版本在文字上及其它方面多有出入异同。本在文字上及其它方面多有出入异同。这就需要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进行这就需要具有比较丰富的知

7、识,进行一番考证才能判定孰是孰非,因而形一番考证才能判定孰是孰非,因而形成了一门校勘学。成了一门校勘学。v除了校勘以外,前人还常用除了校勘以外,前人还常用“校雠校雠”一词。校雠最初亦叫雠校。一词。校雠最初亦叫雠校。文选文选魏都赋魏都赋李善注:李善注:v案刘向案刘向别录别录:“雠校,一人读书,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v依照刘向的说法,一人独自校书为校,依照刘向的说法,一人独自校书为校,二人合校为雠。但不管几个人,所进二人合校为雠。但不管几个人,所进行的都是校书工作。行的都是校

8、书工作。v“雠校雠校”(即校雠)在这里和校勘的(即校雠)在这里和校勘的含义没有大的不同。但是,刘向、刘含义没有大的不同。但是,刘向、刘歆父子的工作不限于校勘。歆父子的工作不限于校勘。v除了校勘之外,除了校勘之外,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载:载:“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群书而奏其七略七略”。v可见,刘向父子的工作除了校勘外,可见,刘向父子的工作除了校勘外,还要审定篇章次序,撰写内容提要,还要审定篇章次序,撰写内容提要,最后编成

9、书目,包括多道工序。最后编成书目,包括多道工序。v后人便常用后人便常用“校雠校雠”一词来概括刘向一词来概括刘向父子所从事的整个古籍整理工作,胡父子所从事的整个古籍整理工作,胡朴安、胡道静的朴安、胡道静的校雠学校雠学说:说:“自自其广义言之,则搜集图书,辨别真伪,其广义言之,则搜集图书,辨别真伪,考订误谬,厘次部类,暨于装潢保存,考订误谬,厘次部类,暨于装潢保存,举凡一切治书事业,均在校雠学范围举凡一切治书事业,均在校雠学范围之内。之内。”古籍校勘的必要性古籍校勘的必要性 v我国古代的书籍,无论是刻本还是活我国古代的书籍,无论是刻本还是活字本,文字方面的差错都要比今天的字本,文字方面的差错都要比

10、今天的严肃出版物多得多。至于抄本,抄漏、严肃出版物多得多。至于抄本,抄漏、抄错的事,更是经常发生。书中有错抄错的事,更是经常发生。书中有错误而不知错,牵强附会地去理解,往误而不知错,牵强附会地去理解,往往会闹出笑话。有时甚至错一个字,往会闹出笑话。有时甚至错一个字,也会造成很大的混乱。也会造成很大的混乱。v如如南史南史孝义上孝义上江泌传江泌传:“(江泌)乘车至染乌头,见一老公步(江泌)乘车至染乌头,见一老公步行,下车载之,躬自步去,梁武帝以行,下车载之,躬自步去,梁武帝以为南康王子琳侍读。为南康王子琳侍读。”v据据南文南文梁武帝诸子传梁武帝诸子传,有南康,有南康简王绩,而无子琳其人。简王绩,而

11、无子琳其人。南史南史齐武齐武帝诸子传帝诸子传倒有南康王子琳,原来子倒有南康王子琳,原来子琳为齐武帝第十九子。琳为齐武帝第十九子。v齐、梁既是两朝,齐武帝又比梁武齐、梁既是两朝,齐武帝又比梁武帝早帝早2020多年,多年,江泌传江泌传中为何说梁中为何说梁武帝要让江泌武帝要让江泌“为南康王子琳待读为南康王子琳待读”呢?可见,其中必有错误。呢?可见,其中必有错误。v原来,在元代建康道九路刊本原来,在元代建康道九路刊本南南史史中的中的“染染”乃乃“染乌头染乌头”之省,之省,原文作原文作“躬自步去染,武帝以为南康躬自步去染,武帝以为南康王子琳侍读王子琳侍读”,此处的,此处的“武帝武帝”正指正指齐武帝,误读

12、为梁武帝。齐武帝,误读为梁武帝。v古籍中有一个错字,会引起许多麻烦。古籍中有一个错字,会引起许多麻烦。实际上,一部书甚至出现整句、整段实际上,一部书甚至出现整句、整段脱漏的,也颇为常见。脱漏的,也颇为常见。v礼记礼记乃乃十三经十三经之一,清代学之一,清代学者以宋者以宋黄唐刻黄唐刻7070卷本校汲古阁本,卷本校汲古阁本,得讹字得讹字47044704个,脱字正个,脱字正11451145个,衍文个,衍文971971个。个。v通津草堂和程荣所刻的通津草堂和程荣所刻的论衡论衡,都,都是明代的善本,但以元刻本校之,发是明代的善本,但以元刻本校之,发现脱漏现脱漏400400字。字。v古籍中出现的错误很多,归

13、纳起来主古籍中出现的错误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要有这样几种类型:v1 1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的过程中误增的字。籍在传抄刊刻的过程中误增的字。史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惠记载,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完壁归赵,渑池之会维文王因蔺相如完壁归赵,渑池之会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使赵王免于受辱。护了赵国的尊严,使赵王免于受辱。回国,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回国,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v廉颇不高兴地说:廉颇不高兴地说:“我为赵将,有攻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城野战之大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劳,而位居我

14、上。”v王念孙王念孙读书杂志读书杂志史记第四史记第四:“大大字后人所加,攻城野战之功,字后人所加,攻城野战之功,对下文徒以口舌为劳言之,而其大自对下文徒以口舌为劳言之,而其大自见,无庸更加大字。见,无庸更加大字。文选文选西征赋西征赋注、注、后汉书后汉书寇恂传寇恂传注、注、太平御太平御览览兵部、人事部、疾病部引此并无兵部、人事部、疾病部引此并无大大字。字。”v古籍中有衍文由来已久。王引之在古籍中有衍文由来已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经义述闻中已经指出,经典中的中已经指出,经典中的行文行文“有自汉儒作注时已衍者有自汉儒作注时已衍者”。v造成衍文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说不外造成衍文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说不外乎两

15、个:一是,无意中多抄多刻了原乎两个:一是,无意中多抄多刻了原文中没有的文字,二是,有意增加了文中没有的文字,二是,有意增加了原文没有的文字。原文没有的文字。v具体说主要原因有:具体说主要原因有:v第一,不明文义、不通训诂而衍。第一,不明文义、不通训诂而衍。有的古籍比较难读,有人看不懂,有的古籍比较难读,有人看不懂,便以为脱漏了文字而误增之,造成便以为脱漏了文字而误增之,造成衍文。衍文。v如如史记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列传:“人或毁人或毁孟尝君于齐愍王曰:孟尝君于齐愍王曰:孟尝君将为孟尝君将为乱乱。及田甲劫愍王,愍王意。及田甲劫愍王,愍王意疑疑孟孟尝君。尝君。”v王念孙说:王念孙说:“意意下本无疑

16、字。意下本无疑字。意孟尝君者,意即疑也,疑其使田甲孟尝君者,意即疑也,疑其使田甲劫王也。劫王也。文选文选长杨赋长杨赋注引注引广广雅雅曰:曰:意,疑也意,疑也后人不后人不知意之训为疑,故又加疑字耳。知意之训为疑,故又加疑字耳。太平御览太平御览人事部引此无疑字。人事部引此无疑字。”(读书杂志读书杂志史记第四史记第四)v第二,因注疏而衍。所谓因注疏而衍,第二,因注疏而衍。所谓因注疏而衍,是指误把注疏中的文字当作正文,或是指误把注疏中的文字当作正文,或者依据注文而误增正文。者依据注文而误增正文。v如如淮南子淮南子人间训人间训:“非其事者,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无

17、故有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显名者,勿处也;无功而富贵者,勿;无功而富贵者,勿居也居也”。王引之说:。王引之说:“无故有显名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者勿处也义与上句无别,当即是上义与上句无别,当即是上句之注,而今本误入正文也。句之注,而今本误入正文也。”(读书杂志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十八淮南内篇第十八)v第三,因上下文而衍。所谓因上下第三,因上下文而衍。所谓因上下文而衍,是因为上文、下文或上下文而衍,是因为上文、下文或上下文有类似的词语,亦将这个词语误文有类似的词语,亦将这个词语误入本句,造成衍文。入本句,造成衍文。v如如孟子孟子尽心上尽心上:“施于四体,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四体不言而喻。”文选文选李

18、善注李善注引文作引文作“施于四体,不言而喻施于四体,不言而喻”。第二句中的第二句中的“四体四体”乃因涉上文而乃因涉上文而误衍。误衍。v第四,因旁注字而衍。为古书作注的第四,因旁注字而衍。为古书作注的人或抄书的人,遇有疑问,有时加注人或抄书的人,遇有疑问,有时加注文字,后人不明其用意,误入正文。文字,后人不明其用意,误入正文。v如如墨子墨子备城门备城门“令吏民皆智知之令吏民皆智知之”句,当作句,当作“令吏民皆智之令吏民皆智之”。墨墨子子一书中,一书中,“知知”字多写作字多写作“智智”,后人在,后人在“智智”字旁记一字旁记一“知知”,而抄写或刊刻者误将而抄写或刊刻者误将“知知”字移入正字移入正文,

19、造成衍文。文,造成衍文。v2 2脱文:也叫脱字,又称夺文,指脱文:也叫脱字,又称夺文,指古籍在传抄刻印的过程中脱漏的文字。古籍在传抄刻印的过程中脱漏的文字。v如如管子管子治国治国:“粟者,王之本粟者,王之本事也。事也。”群书治要群书治要作作“粟者,王粟者,王者之本事也者之本事也”,即,即“王王”后有后有“者者字,今本字,今本管子管子脱之。脱之。v造成脱文的主要原因有:造成脱文的主要原因有:v第一,脱简与缺页。第一,脱简与缺页。v脱简,是指秦汉时期的简策书籍在流脱简,是指秦汉时期的简策书籍在流传过程中丢失一简或数简,与后世刻传过程中丢失一简或数简,与后世刻本缺页相似。本缺页相似。v其区别是,脱简

20、所造成的脱文数量较其区别是,脱简所造成的脱文数量较少,缺页脱字的数量多。如少,缺页脱字的数量多。如逸周书逸周书,除脱文几字者外,往往脱文十一,除脱文几字者外,往往脱文十一二字,则大体可以推知原简每枚十一二字,则大体可以推知原简每枚十一二字。二字。v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隐秀篇隐秀篇在宋代以后缺在宋代以后缺几百字,便是缺页造成的,后由日本几百字,便是缺页造成的,后由日本古本补齐。古本补齐。v脱简与缺页,一般通过对校便可以发脱简与缺页,一般通过对校便可以发现。现。v造成脱简或缺页的原因,一般是无意造成脱简或缺页的原因,一般是无意的遗失或坏脱。的遗失或坏脱。v第二,抄脱。第二,抄脱。v所谓抄脱,是指书籍在

21、抄写或刻版时所谓抄脱,是指书籍在抄写或刻版时所产生的脱字现象。凡属无意脱漏一所产生的脱字现象。凡属无意脱漏一二个字,都可以叫作抄脱。二个字,都可以叫作抄脱。v抄脱的具体情形是多种多样的,如抄脱的具体情形是多种多样的,如重重文抄脱文抄脱,即前后两字相同,丢脱了一,即前后两字相同,丢脱了一个字;个字;义近抄脱义近抄脱,即由于词义相近相,即由于词义相近相似,容易抄脱尾字或近义词;似,容易抄脱尾字或近义词;v串行抄脱串行抄脱,即由于抄者看串了行,因,即由于抄者看串了行,因而抄脱。而抄脱。v如如汉书汉书朱云传朱云传:“臣愿赐尚方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v王念

22、孙说:王念孙说:“佞臣一人佞臣一人下原有下原有头头字,而今本脱之。字,而今本脱之。后汉书后汉书杨杨赐传赐传注,注,初学记初学记人部中,人部中,白白帖帖十三、九十二,十三、九十二,太平御览太平御览兵兵部七十三、人事部六十八、九十三,部七十三、人事部六十八、九十三,引此并作引此并作断佞臣一人头断佞臣一人头,汉纪,汉纪通鉴通鉴同。同。”v第三,删脱。第三,删脱。v删脱是有意识造成的错误。其主要原删脱是有意识造成的错误。其主要原因是校注者主观理解错误造成的,也因是校注者主观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的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把朝廷忌有的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把朝廷忌讳的字词、篇章等删去。讳的字词、篇章等删去。v如

23、如 汉书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传:“其故人素其故人素轻买臣者,轻买臣者,入(内)入(内)视之,还走,疾视之,还走,疾呼曰:呼曰:实然实然。”v宋代景祐年间刻本宋代景祐年间刻本“入入”字下有字下有“内内”字。字。v王念孙说:王念孙说:“景祐本是也。今本无景祐本是也。今本无内内字者,后人不晓古义而删之耳。字者,后人不晓古义而删之耳。入内入内即上文所云即上文所云入室中入室中也。也。古者谓室为古者谓室为内内,故谓,故谓入室入室为为入内入内。”(读书杂志读书杂志汉书第汉书第十一十一)v这是古人因为不懂这是古人因为不懂“内内”有室义而删有室义而删之。之。v3 3误字:误字:v我国古籍出现误字的现象很早。汉代我

24、国古籍出现误字的现象很早。汉代刘向刘向战国策书录战国策书录说:说:“本字多误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类者多此类者多”。这是字形的讹误,即整。这是字形的讹误,即整字脱为半字。字脱为半字。v刘向在刘向在列子书录列子书录中又说:中又说:“或字或字误,以误,以尽尽为为进进,以,以贤贤为为形形,如此者众,如此者众”。这是因为音近。这是因为音近而误的例子。而误的例子。v在古籍的字形错误中,也有误将二字在古籍的字形错误中,也有误将二字合为一字者。合为一字者。v如如战国策战国策赵策四赵策四:“左师触詟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25、“触触詟詟”二字,二字,史记史记赵世家赵世家作作“触龙触龙言言”,太平御览太平御览人事部引用这段人事部引用这段文字、马王堆出土文字、马王堆出土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纵横家书并同,皆有并同,皆有“言言”字。古书直行书写,字。古书直行书写,战国策战国策将将“龙言龙言”二字误合为二字误合为“詟詟”一字。一字。v在古籍中,更多的错字是因为形体相在古籍中,更多的错字是因为形体相近所致。近所致。v例如例如论衡论衡感虚感虚:“汤困夏台汤困夏台”。黄晖。黄晖论衡校释论衡校释说:说:“困当作囚。困当作囚。命义命义篇正作囚。篇正作囚。”有的本子作有的本子作“因因”。这里,囚、因、困三字形近而。这里,囚、因、困三字形近而

26、致误,以致误,以“囚囚”为是。为是。v王引之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义述闻通论下通论下“形讹形讹”条说:条说:“经典之文,往往形近两讹,经典之文,往往形近两讹,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信然理顺。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信然理顺。”其言甚是。其言甚是。v4 4倒文:倒文:v就是原文词语的顺序被颠倒了。古时就是原文词语的顺序被颠倒了。古时候勾改文字叫作候勾改文字叫作“乙乙”,所以又把倒,所以又把倒文叫作乙文。文叫作乙文。v倒文,大多是无意造成的词语上下两倒文,大多是无意造成的词语上下两字颠倒,一般的可以从上下文辨析出字颠倒,一般的可以从上下文辨析出来,复杂的则需要认真研究审核方能来,复杂的则需要认真研究审核方

27、能分辨清楚。分辨清楚。v荀子荀子议兵议兵:“明道而分钧之。明道而分钧之。”史记史记、韩诗外传韩诗外传俱作俱作“均均分分”。王念孙认为:。王念孙认为:“均均”与与“钧钧”通,当依通,当依史记史记外附外附乙转。乙转。v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说林上:“子为之是也,子为之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其中其中“子为之子为之是也是也”,当作,当作“子之为是也子之为是也”,正如,正如陶鸿庆陶鸿庆读诸子札记读诸子札记所说:所说:“为为之之二字当倒乙。二字当倒乙。”v句倒之例,如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两句。v周祖谟古籍校勘述例指出:“汉代帛书老子乙本作: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28、。唐广明元年焦山道德经幢作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与帛书合。今本误倒。”v篇章颠倒之例,如马王堆老子帛书甲、乙两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v张政烺说:“关于帛书老子中德经在前的问题,我以为古本本来如此,传世的材料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不过久不为人注意而已。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先德后道。今天所见最早的老子注解,是西汉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开卷就是德经的上德下德篇。”v5 5错简:错简:v倒文一般是指两个字的次序前后颠倒,倒文一般是指两个字的次序前后颠倒,错简就是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的简策,错简就是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的简策,因为次序错乱而造成的错误,与后世因为次序错乱而造成的错误,与后世书籍的

29、错页性质相似,但一枚竹简一书籍的错页性质相似,但一枚竹简一般只能写二三十字,仅几句话或一小般只能写二三十字,仅几句话或一小节文字。节文字。v一般地说,发生错简是因为编连简策一般地说,发生错简是因为编连简策的绳子朽烂、折断,简册错乱之后,的绳子朽烂、折断,简册错乱之后,需要重新编排。需要重新编排。v如果不是博学且熟于此书者经过认真如果不是博学且熟于此书者经过认真的工作,很难完全恢复原来的次序,的工作,很难完全恢复原来的次序,这种情况比原始的错简更难考辨,又这种情况比原始的错简更难考辨,又何况再经过雕版印刷,不再具有简书何况再经过雕版印刷,不再具有简书的形式,就更增加了考辨的困难。的形式,就更增加

30、了考辨的困难。v除了韵文可以通过押韵与否发现之外,除了韵文可以通过押韵与否发现之外,一般只能通过上下文来推测,看语句一般只能通过上下文来推测,看语句是否通顺、句意是否连贯。是否通顺、句意是否连贯。v但人们的水平与理解能力不一,常常但人们的水平与理解能力不一,常常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莫衷一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莫衷一是。v因此,在断定有无错简时要持慎重态因此,在断定有无错简时要持慎重态度,尽量避免主观臆测。度,尽量避免主观臆测。6、多重错误v有的文献同时出现两种错误或两种以上的错误类型,称之为多重错误。v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

31、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v现略举数例说明如下:v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开元天宝遗事97页斗花:“长安王士安,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v按:“此处王士安应为士女,王与士形近而衍,安与女形近而误。斗花就是赛花,不是个人的活动,否则何辨胜负,而且王士安一人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前面就不该再有皆字了。所以王士安应据唐人说荟、说库本,改为士女。”v这是既衍且倒的例子,以下是既讹且倒的例子:v星子出土宋刻邵雍击壤集首尾吟中“草嫩如茵车上归”的一句,明本作“车稳如茵草上归”,盖明本草讹为车,复改嫩为稳,又将车误为草,遂使文义不通。证之以南园晚步思亡弟南园

32、之南草如茵,可知明本大误。v三重错误的例子,如三重错误的例子,如淮南子淮南子说林说林篇:篇:“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v王念孙指出:“羹藿本作藿羹,羹藿与步行相对为文,诸书多言藿羹,无言羹藿者,此写者误倒也。为车者步行本作车者步行,古者百工各以其事为名,故考工记曰: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此言车v车者,犹考工记言车人也。后人误以车为车马之车,故又加为字耳。陶者本作陶人,与匠人相对为文,今本人作者,因上二句而误。庐与卢同。道藏本、刘本并作卢,庄改卢为庐,未达假借之义。太平御览器物部三引此正作: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人用缺盆,

33、匠人处狭庐。”v这是既讹且衍又倒的例子。v再如中华书局1982年版东京梦华录注卷八秋社云:“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俗云宜良外甥。”v这段话岁时广记引文作:“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即归;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是日归宁,宜外甥。”据此可知,元至正本归即为即归之误,脱是日归宁,衍一良字,致使原文不可卒读。古籍校勘的方法古籍校勘的方法 v我国的校勘,起源很早。我国的校勘,起源很早。国语国语鲁鲁语语:“昔正考父校商之名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颂十十二篇于周大师,以二篇于周大师,以那那为首。为首。”诗经诗经商颂商颂那那小序,也有类似的小序,也有类似的记载。记载。v正考

34、父是周宣王时宋国戴公的大夫,正考父是周宣王时宋国戴公的大夫,为孔子七世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为孔子七世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 9世纪末至世纪末至8 8世纪初。世纪初。v宋国是殷商的后裔,所以保存着歌颂宋国是殷商的后裔,所以保存着歌颂商代的诗篇。正考父恐怕这商代的诗篇。正考父恐怕这1212篇颂歌篇颂歌有语句文字方面的错误,到周天子管有语句文字方面的错误,到周天子管理音乐的大师那里,用周王朝保存的理音乐的大师那里,用周王朝保存的商颂商颂传本进行校正。传本进行校正。v这一记载表明,我国校勘古籍由来已这一记载表明,我国校勘古籍由来已久。久。v孔子家语孔子家语说孔子说孔子“删删诗诗述述书书,定,定礼礼理理

35、乐乐,制作,制作春秋春秋,赞明,赞明易易道道”。史记史记中亦有孔子整理编定六经的记载。中亦有孔子整理编定六经的记载。v因而历代学者都尊孔子为校雠学的鼻因而历代学者都尊孔子为校雠学的鼻祖。祖。v自从汉代刘向大规模整理古籍之后,自从汉代刘向大规模整理古籍之后,校勘古籍者代不乏人。校勘古籍者代不乏人。v许多著名学者在注释古籍的同时,也许多著名学者在注释古籍的同时,也对古籍进行了校勘。历代为群经做注对古籍进行了校勘。历代为群经做注者,如郑玄、陆德明、孔颖达、贾公者,如郑玄、陆德明、孔颖达、贾公彦、朱熹;为历史书籍做注者,如裴彦、朱熹;为历史书籍做注者,如裴骃、司马贞、张守节、颜师古、李贤骃、司马贞、张

36、守节、颜师古、李贤等,在他们的注释中保存了丰富的校等,在他们的注释中保存了丰富的校勘资料,可研究、总结他们校勘的方勘资料,可研究、总结他们校勘的方法和经验。法和经验。v清代学术繁荣,校勘学也达到了鼎盛,清代学术繁荣,校勘学也达到了鼎盛,不少人终身从事校书工作,历代流传不少人终身从事校书工作,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史、子、集中的重要著作,下来的经、史、子、集中的重要著作,大都经过了清代学者的校勘整理,取大都经过了清代学者的校勘整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了丰硕的成果。v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主要以两种方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主要以两种方式保存下来:式保存下来:v一是保存在他们所校勘整理过的古籍一是保存在他

37、们所校勘整理过的古籍中。这些书不少都有校勘记,或者叫中。这些书不少都有校勘记,或者叫作考异、考证,著名的如作考异、考证,著名的如十三经注十三经注疏疏中保留的阮元的校勘记。中保留的阮元的校勘记。v二是,把校勘成果写成专书,如卢文二是,把校勘成果写成专书,如卢文诏的诏的群书拾补群书拾补、王念孙的、王念孙的读书读书杂志杂志、张文虎的、张文虎的校刊史记集解索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隐正义札记等。这些著作中保存的等。这些著作中保存的校勘成果非常丰富,且多出自名家之校勘成果非常丰富,且多出自名家之手,比较平实可信。手,比较平实可信。v清代学者在校勘的同时,对校勘理论清代学者在校勘的同时,对校勘理论发表了一

38、些比较精辟的见解。发表了一些比较精辟的见解。v如终身从事校勘工作的顾广圻就曾说如终身从事校勘工作的顾广圻就曾说过:过:“凡校书之法,必将本书透底明凡校书之法,必将本书透底明白,然后下笔。必将本书引用之书透白,然后下笔。必将本书引用之书透底明白,然后可以下笔。底明白,然后可以下笔。”(汪喜孙:(汪喜孙:汪氏学行记汪氏学行记卷四)卷四)v叶德辉在叶德辉在藏书十约藏书十约中把前人的校中把前人的校勘方法归结为勘方法归结为“死校死校与与“活校活校”两两种。种。v他说:他说:“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约乙如其书,一点一画,一行几字,约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

39、字,必存原本,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本,顾千里(广圻)、黄荛圃(丕烈)所顾千里(广圻)、黄荛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择善而从”v叶德辉在叶德辉在藏书十约藏书十约中还谈到校书中还谈到校书的八种好处:的八种好处:“习静养心,除烦断欲,习静养心,除烦断欲,独居无俚,万虑俱消,一善也;独居无俚,万虑俱消,一善也;日日翻检,不生潮霉,蠹鱼蛀虫,应日日翻检,不生潮霉,蠹鱼蛀虫,应手拂去,三善也;校成一书,传之后手拂去,三善也;校成一书,传之后世,我之名字,附骥以行,四善也;世,

40、我之名字,附骥以行,四善也;长夏破睡,严冬御寒,废寝忘餐,长夏破睡,严冬御寒,废寝忘餐,难境易过,七善也;难境易过,七善也;”v叶氏津津乐道的叶氏津津乐道的“八善八善”充满了士大充满了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夫的闲情逸致。v真正使校勘走上科学化道路、从校勘真正使校勘走上科学化道路、从校勘理论上做出重大贡献,从而使之真正理论上做出重大贡献,从而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的,当推近人陈垣。成为一门学问的,当推近人陈垣。v陈垣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在目录陈垣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在目录学、校勘学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他学、校勘学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他用全力校勘过两部书:一部是用全力校勘过两部书:一部是旧五旧五代史

41、代史,一部是,一部是元典章元典章。v元典章元典章是元代官修的一部政书,是元代官修的一部政书,资料多为资料多为元史元史所未载,是研究元所未载,是研究元代政治、经济、法律的重要资料书。代政治、经济、法律的重要资料书。v19301930年,陈垣以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年,陈垣以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为底本(因有沈家本所作跋,故世称为底本(因有沈家本所作跋,故世称沈刻本),用沈刻本),用19251925年在故宫新发现的年在故宫新发现的元刻本及其它几种本子对其进行校勘,元刻本及其它几种本子对其进行校勘,校出沈刻本衍脱讹误颠倒之处校出沈刻本衍脱讹误颠倒之处1 12 2万万多条,写成多条,写成元典章校补元典章校补。

42、v陈氏又从这陈氏又从这1 12 2万多条错误中,挑选万多条错误中,挑选出出10001000多条,加以分类,写成多条,加以分类,写成元典元典章校补释例章校补释例。v解放后,他又将此书改名为解放后,他又将此书改名为校勘学校勘学释例释例,1959195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年由中华书局出版。v全书共六卷,前五卷讲致误的通例,全书共六卷,前五卷讲致误的通例,卷六为卷六为“校例校例”,其中,其中“校法四例校法四例”总结了校勘的四种方法:对校、本校、总结了校勘的四种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他校、理校。v这四种方法已被公认是正规的校勘方这四种方法已被公认是正规的校勘方法,并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法,并得

43、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v胡适说:胡适说:“陈援庵先生校陈援庵先生校元典章元典章的工作,可以说是中国校勘学的第一的工作,可以说是中国校勘学的第一伟大工作,也可以说是中国校勘学第伟大工作,也可以说是中国校勘学第一次走上科学的道路。一次走上科学的道路。”v张舜徽说:张舜徽说:“陈氏所举四例,实为校陈氏所举四例,实为校订一切书籍的基本方法。订一切书籍的基本方法。”一、对校法一、对校法 v陈垣的陈垣的“校法四例校法四例”,首先讲到的就,首先讲到的就是对校法。他说:是对校法。他说:v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44、刘向向别录别录所谓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者,即此法也。v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它校法。(然后再用其它校法。(校勘学释例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591959

45、年版,第年版,第144144页)页)v对校法的长处,是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其发现和改正的错误,都有版本上的依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观武断、妄改原文的弊病;v而且,校者若将所有的异文汇集在一处,编为校勘记,则读者手此一编,就等于掌握了许多版本,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就如此。v对校的第一步工作,是广搜异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抉择去取。v待我们收集到一书的各种异本后,还要对各种版本进行鉴定,以便确定校勘底本,并按各本的校勘价值分为可供对校的主校本、辅校本、参校本等。v有的书异本较多,还应弄清它们的源流。v选择底本是校勘工作的起点。v胡适说:“改定一个文件的文字,无论如何有

46、理,必须在可能的范围之内提出证实。凡未经证实的改读,都只是假定而已,臆测而已。证实之法,最可靠的根据是最初的底本,其次是最古传本,其次是最古引用本文的书。”v底本的选择应体现“证据”的特征。v校勘底本的选择标准,可以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中提出的有关善本的三条标准而稍加变通:一、旧本;二、足本;三、精本。v旧本,是指在时间上接近原稿的本子,因为它少经传抄转刻,总的来说比较符合或接近书的原貌。v足本,指文字篇卷无残缺脱落,内容完整的本子。因为不完整就不能反映原作的全貌,当然也就谈不上与原稿相同或接近了。v精本,指精校、精刻本。v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后记云:“史记版本甚多,史文及注文往往各本大有出入。我

47、们不用比较古的如黄善夫本,也不用比较通行的如武英殿本,而用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刊本(简称金陵书局本)作为底本”,主要原因就因为它是一个精校本。v为了便于校勘工作,还应适当注意选择版面清晰的精刻本。v陈垣校元典章之所以选沈家本刻本作为底本,就是考虑到了沈刻元典章“写刻极精”。v这就涉及到了工作底本的问题。v至于参校本的选择,首先注意的仍然是旧本。其次,要注意版本源流。一些时间较早,而与底本来源不同的版本,校勘价值龙高。v此外,本书已有的他校本,自然也应加以利用。过去许多学者读书,校语即批在天头或行间。这种批本往往有人传抄,从清代以来,诸家校书,很少有不用这种珍贵材料的,v

48、而那些手校原本又往往已经亡佚,所以,这种过录旧校的书,更是我们从事进一步工作的重要资料。v这一方面,其校勘成果可供吸收;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搜寻原始资料提供了线索。v如果这些校本所引用的某些原始资料今已不存,则其参考价值就更大了。二、本校法二、本校法 陈垣说:陈垣说:“二为本校法。本校法二为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终误。吴缜之异同,则知其中之终误。吴缜之新唐书纠异新唐书纠异,汪辉祖之,汪辉祖之元元史本证史本证,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v予于予于元典章元典章曾以纲目

49、校目录,曾以纲目校目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至新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至于字句之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于字句之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页,远而数卷,属词比事,抵而数页,远而数卷,属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也。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也。”v简言之,所谓本校法,即本书前后互简言之,所谓本校法,即本书前后互校,甚至同篇互校,比较异同,分析校,甚至同篇互校,比较异同,分析内容,判断正误。除了上面陈氏所讲内容,判断正误。除了上面陈氏所讲方法之外,本校常用的方法还有以下方法之外,本校常用的方法还有以下几种:几种:v1 1以内容校

50、篇题以内容校篇题v一篇作品的题目,常常是全篇内容的一篇作品的题目,常常是全篇内容的概括。但有时会有题不对文的现象,概括。但有时会有题不对文的现象,即题目和内容不合。在这种情况下,即题目和内容不合。在这种情况下,便可以以内容校正篇题。便可以以内容校正篇题。v管子管子第五十二篇的题目是第五十二篇的题目是七臣七臣七主七主。本文前半部分先列举七种类。本文前半部分先列举七种类型的君主,后半部分又列举七种类型型的君主,后半部分又列举七种类型的大臣,有是有非。的大臣,有是有非。v清代张文虎说:清代张文虎说:“据篇中七主在前,据篇中七主在前,七臣在后,则篇题臣主二字当互易。七臣在后,则篇题臣主二字当互易。”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