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本草纲目详解.ppt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228647 上传时间:2024-08-27 格式:PPTX 页数:415 大小:17.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草纲目详解.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5页
本草纲目详解.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5页
本草纲目详解.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15页
本草纲目详解.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15页
本草纲目详解.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草纲目解读“本草本草”的含义的含义中药中药的来源以植物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上也以植物药材最的来源以植物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上也以植物药材最为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为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学本草学”。随着西方。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本草学逐渐改为逐渐改为“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本草学本草学)主要阐述中药的来源、加工、性质、主治主要阐述中药的来源、加工、性质、主治及运用中药的方法和理论等,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及运用中药的方法和理论等,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原始时代,人采集、猎取自然界的动、植物作为食物过程中,逐步认识到“食物”对人体能

2、发生有益的或有害的影响,这就是最早的药物知识(药食同源)(药食同源)。我国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争取生存和防治疾病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极其丰富的医药知识。大约二千年左右,以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具有较为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在黄帝内经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有关中药的理论,和如何应用中药的原则、大法。神农本草经则具体介绍了365味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历代医家对药物的种类和内容不断充实、增加。比较著名的著作有: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前朝许多本草资料在战乱或传承中流失,赖后世医家本草著作的不断编写、流传,今人追溯而知晓。明代明代本草纲目本草

3、纲目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汇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汇集了我国古代集了我国古代药学成就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之大成,对世界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认的卓越贡献。学习目的学习目的:从中医药发展史看,从中医药发展史看,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总结了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中世纪以前我国中药应用研究的成果,沿用至今(清,民国,现代化)。药应用研究的成果,沿用至今(清,民国,现代化)。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为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为挖掘挖掘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宝库打下基础。宝库打下基础。(非条文的逐一解释非条文的

4、逐一解释)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科交叉。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科交叉。增长医学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增长医学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简介简介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书考八百余家,岁历卅稔”)。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洲。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父亲李言文,曾做过“太医吏目”,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薰陶着。李时珍20岁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结核),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几乎把命送掉,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病治好了。李时珍立志学

5、医。李时珍曾用“延胡索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胃痛病,又用杀杀虫药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嗜食灯花病,被聘为楚王奉伺正。41岁进入北京太医院。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等,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有更多时间撰写本草著作,他借故辞职。(热爱专业,契而不舍)李时珍为了准确撰写本草纲目,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刻苦自砺,求实创新)穿山甲,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

6、,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通过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原书的这一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发现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长流”的顺口溜。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

7、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为了搞清白花蛇白花蛇的形态,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白花蛇遇到沙土,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

8、威力来了。李时珍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不一样。李时珍又根据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和中风的专治半身不遂和中风的“白白花蛇酒花蛇酒”李时珍不仅对植物药、动物药进行仔细的调查、观察,对矿物药也做了不少调查工作。他曾到过铜矿、铅矿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古代本草书的记载,铅是无毒的物质。李时珍深入矿区,见到矿工们的艰苦工作条件,写道:“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砍取之”通过对矿工们的健康调查,认识到铅是有毒物质,“性带阴毒,不可多服性带阴毒,不可多服”。同时又掌握了铅中毒会引起中毒中毒性肝炎性

9、肝炎而出现黄疸症状。“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水银水银”据以前本草书记载,言无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为长生不老之药。确有其事吗?李时珍通过调查,认识到水银是由丹砂加热分解出来的(“汞出于丹砂”);水银和硫磺一起加热,可以变成银朱(硫化汞);水银加盐等,又可以变成另一种物质,名叫轻粉(氯化汞)。由此,他记述水银是一种“温燥有毒温燥有毒”的物质。“若服之过剂”“则毒被蒸窜入经络筋骨”,“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经年累月,遂成疾癌疾癌,其害无穷。”李时珍又根据六朝以来久服水银而造成终身残废的历史事实,驳斥了久服水银

10、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如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常山常山延胡索延胡索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中医药的发展也在于创新。李氏厘正了旧本草的许多谬误,如南星、虎掌本是一物,而开宝本草却误分为二;泽漆、大戟原是二物,不少本草却合而为一。李氏还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功能、新特点,如曼陀罗花用于麻醉,半边莲治蛇咬,土茯苓疗梅毒,元胡治心痛,银花可退热等,均颇具创见。土茯苓土茯苓半边莲半边莲金银花金银花李时珍就这样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

11、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70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病倒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这年(1593年),他刚满76岁。不久,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明朝皇帝朱诩钧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在南京私人刻书家胡承龙的刻印下,于李时珍死后的第3年(1596年),本草纲目出版

12、。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国内至少有三十多种刻本。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江西本江西本清刻本清刻本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的主要贡献: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00余幅精美的插图。此书的问世标志着古代中医药学的高度发展,是此书的问世标志着古代中医药学的高度发展,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丰硕的成果。我国科技史上极其丰硕的成果。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13、采取采取了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4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本草纲目共分为16部部62类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

14、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本草纲目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系统记述了各种药的知识系统记述了各种药的知识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八个部分: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气味,介绍该药的药

15、性;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反映了李时珍对药物的新发现、新经验)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如作者通过科学总结,批判了以往记载服食水银、雄黄可以成仙的说法。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其中不少原书自明代以后相继亡佚,由于本草纲目的摘录记载,使部分资料得以保存。本草纲目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自问世以来,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不仅仅是药

16、味记载,该书同时充满着文学的意味和做人的品味。李时珍说药,有时娓娓道来,有时平平直说,有时富于诗意,有时又如戏剧。使你觉得他不是在说药,而是在说变化多端的世事,在说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说一物降一物的妙理。“露水。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在道旁万物上沾濡而成的,味甘,性平,无毒。秋露水禀承夜晚的肃杀之气,宜用来煎润肺的药,调和治疥、癣、虫癞的各种散剂”。夏冰。冰是太阴之精。水性很像土,能变柔为刚,这就是所说的物极必反。味甘,性大寒,无毒。宋徽宗吃冰太多,伤了脾胃,御医治疗没有效果,便召杨介去诊治,杨介用大理中丸。徽宗知道后说,服了多次了。杨介说,皇上的病,因吃冰太多而得,臣因此用冰来

17、煎此药,是为治致病原因。徽宗服后,果然痊愈。在他的书里,药物各有属性,有毒,无毒。若得当,有毒也是好药,不当,则无毒也伤身体。至于上面所说的水的变化,更使人看到大千世界不可穷测之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总目:总目:第一卷序例第二卷序例第三卷百病主治药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第五卷水部第六卷火部第七卷土部第八十一卷金石部第十二二十一卷草部第二十二二十五卷谷部第二十六二十八卷菜部第二十九三十三卷果部第三十四三十七卷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部第三十九四十二卷虫部第四十三四十四卷鳞部第四十五四十六卷介部第四十七四十九卷禽部第五十五十一卷兽部第五十二卷人部序例序例中药的用法和服药禁忌中药的用法和服药禁忌分内服和外用两类。

18、内服一般作汤剂,或为中成药,如丸、散、膏等。外用有洗浴、吹喉、点眼、坐药等。汤剂的煎煮汤剂的煎煮:煎药的器皿以砂锅为好(传热均匀,保温性好,惰性),不宜用铝、铁锅之类煎煮前,应把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加水量以淹没药物或稍高为度(一煎3-5cm,二煎1-2cm)。每剂药一般煎二次,补药也可煎三次。每次煎成药汁约200-300ml。合并服用。煎药的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别:武火是指火力较猛、较急的火,文火则是较小的火。先武火,后文火。第一煎20min,第二煎15min左右。p有些药物,如矿物、贝壳类,如生石膏、磁石等,质地坚硬,多有些药物,如矿物、贝壳类,如生石膏、磁石等,质地坚硬,多注明注明“先煎先煎

19、”,即先煎煮,即先煎煮30min后,再把其他药物放入。后,再把其他药物放入。p有些药久煎后有效成分易丧失,如薄荷、砂仁等,多注明有些药久煎后有效成分易丧失,如薄荷、砂仁等,多注明“后下后下”,即在其他药煎好前,即在其他药煎好前10min左右加入。左右加入。p有些细小、粉末状及一些带有绒毛的药物,因在煎剂中易浮于液有些细小、粉末状及一些带有绒毛的药物,因在煎剂中易浮于液面,或绒毛对咽喉有刺激性,多注明面,或绒毛对咽喉有刺激性,多注明“包煎包煎”,即用纱布包起煎,即用纱布包起煎煮煮p较名贵的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为了充分利用,可单独煎煮。较名贵的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为了充分利用,可单独煎煮。p胶

20、质药物,如阿胶等,不与其他药共煎煮,应放在煎好的药液中胶质药物,如阿胶等,不与其他药共煎煮,应放在煎好的药液中熔化服用。熔化服用。服药法服药法汤剂一般一天服一剂,共二次。如病情急重,也可一天二剂,四至六小时服一次。服药时间服药时间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为了配合药物治疗,提高疗效,在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有禁忌,即“食忌”,“忌口”一般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具体根据病情:胸痹忌肥肉、动物内脏和烟酒。黄疸胁痛,忌吸烟、饮酒及食辛辣刺激性或油腻食物胃病患者,忌吸饮酒、食辛辣、煎炒黏腻等难消化食物疮疡及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牛羊肉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人参、西洋

21、参忌与茶叶水同服,人参不宜与白萝卜同服等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四气五味:中医认为,药物能治病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气”和“味”,通过这些不同的“气”和“味”,纠正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和器质上的病变。四气四气: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不是药物的本身温度,而是药物作用的概括)。它以四时气候为比喻,含有“天人相应”思想,即药物性能和致病原因相统一。比如冬天受寒感冒,喝生姜汤发汗治愈,乃其性“温”,可散风寒。夏日喝菊花茶,因其性“凉”,可防治受热感冒,咽喉疼痛,眼睛红肿。五味五味辛、甘、酸、苦、咸辛、甘、酸、苦、咸五种味。药味和可品尝的药物的味道有的是一致的

22、,有的是不一致的。“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也是部分药物的真实滋味。食物或药物所具有的“味”,对人体分别有不同的作用。辛辛味味,能行能散,发散解表,行气活血。如川芎味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甘甘味味,能补、缓。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缓就是缓和各种急迫的病证。蜂蜜、大枣味甘,具有补益作用。酸酸味味,能收涩,收敛津气、固涩各种滑泻,包括止咳、止泻、止遗精、止遗尿等。如石榴皮,酸涩之性较强,用治久泻久痢。苦苦味味,能燥和泄,燥就是燥除湿邪,泄是清泄邪热和下泄邪毒。如黄连,味苦,能清热解毒,泻心火,治热病烦躁、失眠等。柚子、苦瓜泻火。咸咸味味,能软坚,即软化各种积聚、坚结。如对体内各种肿块(包括多种良

23、性和恶性肿瘤)、甲状腺肿大等并的治疗,多用咸味药,如海带、海藻、芒硝等。现代研究表明,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是复杂的,有效成分所具有的味,与作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如滋补药所含的各种糖分具有甘味,但许多有效成分的味与其作用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四气无味是与中医治疗法则相一致的中药物质基础四气无味是与中医治疗法则相一致的中药物质基础表征形式,是多种成分作用机体的最终结果表达。表征形式,是多种成分作用机体的最终结果表达。应遵从中医药理论体系,依据中医药语言内涵,认识其治疗法则和本质。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科学发展中医药。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科学发展中医药。归经归经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脏腑经

24、络。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归经,指某,指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及其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治疗作用。用种药物对某些脏腑及其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治疗作用。用来说明药物对人体各个部分的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来说明药物对人体各个部分的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选择性。比如,杏仁止咳嗽,归肺经。山揸能消食化积,归脾、胃经。通过归经,我们可知药物作用的范围和主次有毒无毒有毒无毒毒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和损害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突变、畸胎、成瘾等。不良反应:用药后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其特定的发生条件是按

25、正常剂量与正常用法用药,在内容上排除了因药物滥用、超量误用、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及质量问题等情况所引起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特异质反应及“三致”作用。副作用:有别于毒性,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这种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也是药理作用的一部分,一般可以预知,且反应较轻。如服阿托品后会引起口干。古人有时把“毒”作为药物的总称,即“药以治病,因毒为能”。表示治病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机能失常。但为了确保用药安全,一般药物书籍标注的“毒”是指药物的实际毒性,并用“大毒”、“有毒”、“小毒”表示实际毒性大小。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慎用有毒药物注意剂量

26、和用药时间注意用法:有的仅做作外用,不宜内服,如升药(HgO)注意药物的品种:关木通和白木通。中药毒性报道举例中药毒性报道举例【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马兜铃酸为肾毒素,能造成肾小管损伤,导致肾衰竭,是典型的“中草药肾病”。马兜铃酸也是潜在的致癌物质。已知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等。马兜铃马兜铃广防己广防己【雄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导致砷中毒,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和坏死【蜈蚣】主要含有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两种类似蜂毒酸的有毒成分。超量中毒有溶血作用,能引起过敏性休克。槟榔槟榔【槟榔】【槟榔】含致癌物质水解槟榔碱。有肾毒性。

27、含致癌物质水解槟榔碱。有肾毒性。【苍耳子】对肾脏有毒。大剂量可因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巴豆】含巴豆油和巴豆毒素,巴豆油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和致癌成分,巴豆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苍耳苍耳巴豆巴豆【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两者均有大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商陆】含商陆毒素,能损伤胃肠、中枢神经和心脏,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可致死。有肾毒性。【川乌、草乌】全株有大毒,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作用于心脏和神经系统。中成药:小活络丸、木瓜丸、风湿骨痛胶囊、骨刺消痛片、祛风舒筋丸、中华跌打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三七伤药片、小金丸、

28、五味麝香丸、祛风止痛片。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根据病情和药性,按照一定的原则,有选择的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达到以下目的:p适应复杂病情。人体疾病复杂多变,有时数病相兼,有时表里同病,有时寒热错杂,多种药才能全面兼顾。p增强效能。一种药物效能有限,加大剂量增强疗效有时会产生毒副作用,而多种药物配伍,既增效,又可避免产生副作用。p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有的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需配合一些减轻毒副作用的药物。配伍的形式配伍的形式七情:单行,相须,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原有疗效。银花配连翘,治风热感冒。相使,一种药为主,一种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作用。黄连“

29、清热燥湿”,治湿热痢疾,配木香“行气止痛”增强效力,并消除里急后重的症状。(香连丸)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抑制或消除。相杀,与相畏是主动和被动关系。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可被莱菔子削弱。相反,两种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遂和甘草同用,毒性增加。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妊娠禁忌(反应停事件):妇女怀孕期间,使用药物应更为慎重,以免引起流产、损害胎元或母体。如剧毒药剧毒药,对胎儿有毒害作用,并有堕胎可能。如马钱子。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可促进血行,加强子宫收缩而引起流产。如桃仁,水蛭等。辛香走窜辛香走窜

30、药药,可兴奋子宫而引起流产。如麝香等。但如孕妇患有严重疾病,必须用某种药物时,也不是决对不能用,所谓“有故无殒”对于孕妇而言,尽量减少药品的使用是好事,但目前孕妇中广泛存在有病不用药物治疗,而采取“硬抗”的办法,这种讳疾忌医的做法亦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孕妇体内的胎盘作为胎儿的天然屏障,到第4周-5周胎盘循环开始建立并逐渐完善,这个时候经母体给予药物胎盘可能能进入胎儿循环,对胎儿产生毒性作用,一般情况下,分子量愈小转运速度愈快,分子量250500的药物大多易透过胎盘,9001000的物质如多肽及蛋白质等透过较慢,大于1000的物质则很少通过胎盘。一些药物对母体来说,可能是治疗量,但对胎儿往往是

31、中毒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孕妇用药进行了分级,因该分级标准科学客观,目前成为众多妇产科医生的重要用药参考。A级药物.基本原则基本原则1.2.必需使用药物治疗时,尽量选用已经临床验证的A、B类药物。孕期前3个月不应使用C、D类药物。3.一般情况下,整个孕期都不应使用D类药物。如病重或抢救等特殊情况下,使用C、D类药物,也应在权衡利弊后,确认利大于弊时方能使用。儿童用药儿童用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之中,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尚未成熟,功能也不完善,与成人相比,容易发生用药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要注意。解热药,小儿发热不退,频频服用,这种做法不妥。一般.。营养素,摄取营养重要的是均衡,任何一种营养

32、物质摄入过剩,均会导致营养失衡。人参蜂王浆之类的补品,用多了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过多的补充维生素也是无益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古人开始观察自然的时候,体会最深的东西应当是什么呢?首先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聪明的古人会思考,白天和黑夜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个“很容易”的答案就浮现出来:是太阳的光照。有了太阳,就有了光明,就有了温暖。背离了太阳,就会产生黑暗,就会有寒冷。由此形成了有关“阴”“阳”的认识古人认为,凡具有温暖、向上、向外、光明、活动、清虚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阳的范畴;与阳形成对比的就是阴,凡是具有寒冷、向下、向内、黑暗、静止、浑浊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阴的范畴。“阴”与“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

33、规律,是划分、归类万物最高的纲领。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这根本的原因就是阴阳。阴阳对立(相反的两种属性):肾阳,肾阴;阴血,阳气阴阳互根(相互依存):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消长(运动变化,彼此消长):阳盛,出现高热、面赤等症状。治疗则“以平为期”阴阳转化(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郁而化热(寒证(阴)转化热证(阳))。阴阳平衡:在不断运动和生化不息的消长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背属阳,腹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物质属阴,功能属阳。脏腑功能活动的健全,就会不断促进营养物质的化生,而营养物质的充足,又能保证脏腑功能活动的健全。(阴阳互根)祖国医学运

34、用这种古代的哲学思想来研究和阐述人体结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相互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长期食欲减退的病人,多反映为脾气(阳)虚弱,会导致人体血(阴)的来源减少,称为阳损及阴的气血两亏证。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单纯补阳,效果不一定好,而从助阳之中再填补其阴,可达到阴生阳长恢复生理功能的目的。原文:“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阳生阴长指上半年春夏的变化。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如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

35、阳杀阴藏讲的是秋冬的变化。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即所谓的阴藏)。阳化气(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精微物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麻黄味薄为阴中之阳,所以发汗,入手太阴,不离阴之体也。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味有五,气有四。然一味之中有四气,如辛味则石膏寒,桂附热、半夏温,薄荷凉之类是也。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五者来概括和说明自然界事物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认为自然界都

36、是由这五种属性的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属性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哲学思想,是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是解决世界复杂问题的理论法宝。五音:角五音:角徵徵宫宫商商羽羽五味:酸五味:酸苦苦甘甘辛辛咸咸五色:青五色:青赤赤黄黄白白黑黑五化:生五化:生长长化化收收藏藏五气:风五气:风暑暑湿湿燥燥寒寒五方:东五方:东南南中中西西北北季节:春季节:春夏夏长夏长夏秋秋冬冬五行:木五行: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人体人体五脏:肝五脏:肝心心脾脾肺肺肾肾五腑:

37、胆五腑:胆小肠小肠胃胃大肠大肠膀胱膀胱五官:目五官:目舌舌口口鼻鼻耳耳形体:筋形体:筋脉脉肉肉皮皮骨骨五志:怒五志:怒喜喜思思悲悲恐恐用五行概括和说明脏腑组织的属性及其内在联系,归纳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内在联系,指导病理分析和诊断治疗。“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下的特性“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生克规律(生:相互资生、促进、助长的意思;克:相互制约、克服、抑制的意思):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从五行观点认识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相生关系:母病及子,如肝病传心。相克关系:相克太过,如

38、肝病传脾。根据五行规律诊断治疗疾病:肝病可以传脾,可以先补脾,以防传变。肝病除了胁痛、郁郁不乐等症状,常兼见消化不良、嗳气等脾胃病变的症状。有一种腹泻,由肝旺脾虚引起,肝木乘土。用“痛泻要方”治疗。白术补脾,陈皮醒脾,白芍、防风泻肝。原文原文: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犬鸡牛羊猪)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脏腑脏腑不仅是指实质的解剖脏器,更重要的是指生理功能。心与小肠心1.主血脉,其华在面,其充在脉2.藏神(即心主神明)3.开窍于舌小肠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三焦:运行原气

39、,运行水液。心是生命的根本,它主宰着人的精神。心脏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人体的面色上观察出来,因为面色是靠血液来滋润的,心脏主宰血流和脉搏。心脏就像太阳那样重要,心气与夏天的阳气是相通的,与火气、苦味关系密切。人的心气充实,就经常是欢乐的;心气不足,人的精神就不振。心开窍于舌,心的功能发生障碍时,人的言语就不能流畅,甚至神昏不语。肺与大肠肺1.主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2)主周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1)宣发(2)肃降(3)外合皮毛3.通调水道4.开窍于鼻大肠功能:传导糟粕人的肺脏主宰气的运行,是人体魄力的所在地,肺气足,人的声音就洪亮。肺气通于皮毛,每一个毛孔的开阖都与肺气有关,所以

40、肺气虚的人容易出虚汗。肺气通于秋,与燥气、辛味关系密切。肺气在体内能够下行,疏通三焦的水道。肺气不利的时候,可以形成水肿、喘咳。人的悲伤与肺有关,这也和肺气通于秋有一定关系。肺开窍于鼻,当外邪侵袭肺经的时候,不仅皮毛的汗孔容易闭塞,不能出汗而发热怕冷,而且鼻子作为肺窍,也会阻塞流涕,不闻香臭。脾与胃脾1.主运化(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2.统血3.主升清4.主肌肉、四肢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器官一起,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转运、输布,就好像谷仓转运粮食一样,有出有入,贮存精华,剔除糟粕。其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口唇色泽、肌肉是否丰满看出来。脾

41、通土气,与甜味、黄色关系密切。肝与胆肝1.主疏泄(1)调畅气机(2)调畅情志(3)调畅脾胃的升降及胆汁的分泌和排泄2.藏血3.开窍于目,其充在筋,其华在爪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肝脏主贮藏血液,是人体劳作的根本。血液是否充足,可以从人的爪甲是否红润、筋腱是否坚强看出来。肝气通于春天,配东方,与风气、酸味关系密切。肝火盛的人,容易发怒。震颤摇摆、肢体抽搐的病证与肝关系密切。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的时候,就会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肝火大的时候,就可能两目胀痛,或者眼睛充血、流泪。肾与膀胱肾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1)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2)肾阴与肾阳2.主水3.纳气4.主骨,生髓通与脑,其华在发5

42、.开窍于耳及二阴膀胱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肾主宰水液代谢,主贮藏精气,掌管人的生殖功能和大、小便的排泄。肾的这些功能与肾气通于冬有关。肾配北方,与寒气、咸味关系密切。肾精是否充足,可以从头发得到反映。先天肾精不足的孩子头发稀疏而枯黄。肾主骨骼是否坚强,肾精亏虚的老人、儿童骨质容易疏松、软弱。骨骼可以产生骨髓。中医学认为,脊髓与骨髓有一定的相似性,也为肾所主。脊髓通于脑,因此,肾藏志,主记忆。肾精充足的人记忆力好。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肾精亏虚的时候就会出现耳聋、耳鸣、男子阳痿、女子不孕,或者小便失禁、遗尿、滑精。经络经络经络之说,起源很早,它是古代针灸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经络问题,可能

43、是中医体系中最难解索的问题之一。究竟在我们身体里,有没有一套经络路线呢?至目前,从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等有关研究来看,还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那么,为什么这里刺激,那里感应呢?为什么不同药物,各达不同器官,有“归经”现象?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都是互相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与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的是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经络就像地上的河流,交错纵横,有主干,有支流。主干叫经,也叫脉。支流叫络,也就是网络、联络。经络各有所属的腧穴。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腧穴为目。经络系统在防治疾病时起着传导感应、调节虚实的作用。针灸、按摩、

44、气功等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督脉任脉中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病因病因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其他病因。外感病因: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等。六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这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万物生长的条件,随着自然界六种气候的变化,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六气对人体

45、无害。六淫: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六气称为六淫,即成为致病因素。六淫致病的特点六淫致病的特点1季节性:春季多风病(风疹),夏季多暑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2地区性:与居住环境和地区关系密切,西北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3相兼性:六淫致病可单独或数邪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感冒,风寒湿痹。4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如感受风寒之邪可以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5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风寒之邪从肌表而入。1风邪风邪风邪的概念指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

46、不居特性的外邪。风邪为病称为外风病。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腠理:麻麻麻麻黄黄黄黄 MahuangMahuang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草质茎。有个老人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十分狂妄,才有个老人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十分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不过,师傅对不过,师傅对徒弟还是放心不下,又叮嘱道:徒弟还是放心不下,又叮嘱道:“要记住,有一种药你要记住,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47、”“什么药?什么药?”.性能:苦,温。归肺,胃经性能:苦,温。归肺,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滞,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滞,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应用:应用:1.。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2寒邪寒邪寒邪的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为病称为外寒病。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3湿邪湿邪湿邪的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为病称为外湿病。湿为长夏之主气(长夏为)。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l湿性趋下,易袭阴位4燥邪燥邪燥邪的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

48、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邪为病称为燥病。燥邪分为凉燥和温燥,初秋多温燥,深秋多凉燥。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5火(热)火(热)火邪的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热邪为病称为外热病。火邪相近的名称有温邪、热邪等。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热一般归属于邪气,火除了指邪气外,还可指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称为“少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炎上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暑邪暑邪暑邪的概念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邪为病称为暑病。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与温是同一病邪,发生在夏至之前者称为温病,暑病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病只

49、有外感,没有内生。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疠气(li瘟疫)1疠气的基本概念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2疠气的致病特点传染性强发病急,病情危重一气一病,症状相似每一种病感染人后,不同的人症状相似3疠气形成和流行的原因气候反常环境和饮食不洁预防隔离工作不好社会因素二二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包括七情、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等。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2七情致病的条件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

50、气血功能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便成为致病因素。内伤七情:因七情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病由内生,故称之为“内生七情”。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临床上并非绝对如此,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然后影响到其他脏腑,心在七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怒则气上:过度愤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晕厥。喜则气缓喜则气缓:暴喜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精神不能集中,甚至失神狂乱。悲则气消悲则气消:过度悲伤损伤肺气气短,精神萎靡不振,乏力等。恐则气下恐则气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