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年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pdf

上传人:宇*** 文档编号:4205861 上传时间:2024-08-23 格式:PDF 页数:63 大小:8.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24年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24年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24年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24年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年7月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前言办公空间是城市产业发展最常见的、所必需的载体;而办公楼和产业园区的市场基本面从需求侧分析,自然离不开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动能与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过去,业内持续关注“企业不动产(英译Corporate Real Estate,简称CRE)”战略,虽然业界称作企业的“不动产”策略,但关注的对象是微观市场主体即企业端的载体需求,包括且不限于办公需求、生产制造需求、零售商贸需求、仓储物流需求等,而非普罗大众理解的住宅地产。故特此说明,本文的“不动产”均指向承载于商业地产、产业地产等载体之上的企业不动产需求。世界格局瞬息万变,经济形势亦纷繁复杂。过去,市场竞争更多

2、源于单个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与企业、品牌与品牌、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竞争。而今,市场竞争早已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升级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态势从国与国之间、到城市群与都市圈之间,再到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然形成多级产业链竞争发展格局。因此,我们对企业不动产策略的关注也随之升级为对“产业链不动产”的探索。仲量联行在业内率先提出“产业链不动产(英译Industry Chain Real Estate,简称ICRE)”的概念,引领办公、企业、产业链及不动产策略等领域的行业研究,后文将对此全新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在成都,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持续更新各类产业招引的优惠政策,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科

3、技产业、专精特新产业落地,吸引头部链主企业落地,借此加速地方产业链完善,并将其延伸且惠及整个城市群,实现在地产业的“建圈强链”。因此,产业链不动产的视角便已从企业的微观视角,升级至产业发展的中观乃至宏观视角。如果企业不动产聚焦的是基于企业战略之上的不动产策略,如企业总部设立、空间规划优化等;那么产业链不动产则更加关注一座城市、一个片区、一条产业链上的产业集群效应与产业链发展优化进程。前者完全源于微观企业的个体视角,后者则突显中观产业的群体视角,探寻城市产业发展的不动产策略及其对市场、对政府、对企业的启示。本文将从成都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出发,从产业发展基本面分析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及其与

4、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关系,并从不动产视角解读产业链上下游与融合发展的不动产逻辑,探索产业发展的地缘集群特征、产业关联效应等,初探成都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不动产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势,并基于分析在文末提出对市场主体和政府监管机构的相关建议。虽然报告视角聚焦成都、聚焦电子信息产业,但报告首提的“产业链不动产”概念适用于不同经济体、不同产业、不同不动产载体,以前瞻视角推动业内在企业不动产策略研究领域的前进。仲量联行研究部 2024年7月报告免费分享+V:R t h e 4 5目录产业篇01 转型开启产业新周期,成都工业瞄准新质生产力 202 融合电子信息与新材料搭建产业协同桥梁,成都经济同频共振 7载体篇IC

5、RE行业首提:“产业链不动产”全新研究领域 2501 共生成都产业与不动产策略的共生共荣之路 2702 链条成都电子信息行业产业链不动产特征展现 2903 聚合探索产业空间聚集特征,寻求城市功能提升机遇 38结论篇方法论“产业链不动产”之理论总结 50产业篇载体的研究,必须回归上游产业视角。实体产业是一个经济体、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向产业载体持续注入活力的源动力。建圈强链,加快链主企业落地,推动战略新兴和高附加值产业链的建立、培育、完善与延伸,实现跨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地方经济迈向高质量新台阶。1报告免费分享+V:R t h e 4 5起始:“退二进三”成

6、效显著 成都产业结构变迁第三产业引领成都经济增长,批发零售、金融及房 地产构筑成都GDP增长的主引擎开启产业新周期,成都工业瞄准新质生产力01梳理成都近15年经济构成发现,2012-2022年,成都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800亿元飙升至1.3万亿元,增长近四倍,其GDP的占比也从2012年的39.1%,快速攀升至2022年的66.1%。这十年间,成都的经济增量约80%由第三产业贡献;其中金融业与批发和零售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14.6%和10.4%,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三产支柱产业。图 12007-2023年成都三次产业构成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7-2023年成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7、2007-2023年成都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成都统计月报,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37.2%47.0%28.9%24.2%23.3%47.0%39.1%59.2%66.1%68.4%0%20%40%60%80%100%2007201220172022202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二产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二产业(建筑业)第三产业-40%-20%0%20%40%60%80%140%120%100%2007-20122012-20172017-20222022-202355.8%4.8%17.3%7.1%31.9%86.1%76.2

8、%111.6%2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同期,工业制造业成长较为缓慢,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在以金融和零售商贸为代表的服务业高歌猛进的十年里,成都的工业制造业表现稍显暗淡。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2年,成都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长1,715亿元,十年累计增幅为51.2%(年复合增速4.2%),低于92.3%的全国平均水平(年复合增速6.8%),也低于其他同能级城市。似乎成都这个内陆公园城市的工业发展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腾飞的速度存在一定的速差。因而在势头强劲的三产服务业衬托下,成都的二产工业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47.0%降至2022年的24.2%。过去十年,二产对GDP增

9、长的贡献率仅为12.4%,明显低于金融业之于成都经济的推动力。诚然,这也与成都这座中西部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及其在世人心中公园城市的形象一致,与重庆、苏州相比,成都似乎并不以工业制造业闻名于世。进入2023年,成都的工业发展仍面对不小挑战。一方面,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增速在26个万亿GDP城市中仅排名第16位。增长主要来自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9.5%)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3%);另一方面,成都的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名义增速仅为1.6%。受工业增加值下滑影响,2023年成都的二产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降至22.4%,且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7.1%

10、,相反增速稳健的三产服务业在GDP的占比随之提高,GDP贡献比例攀升至111.6%。正如成都在 “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中的总结:“成都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占GDP比重低于全国水平,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在城市中排名第14,与成都经济总量第7的地位不相匹配。同时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不足,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截至2022年,成都规上工业企业4,391户,企业数量较深圳、上海、苏州有较大差距,且缺少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企业。”图 22022年成都与对标城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12.1%24.2%34.6%24.1%24.2%44.2

11、%30.4%25.9%21.7%21.2%28.4%26.2%0%20%40%60%80%100%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合肥西安重庆杭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二产业(建筑业)第三产业3转折:“一号工程”工业立市,打造制造强市,聚焦新型工业化回顾全球经济发展进程,虽然“退二进三”,服务业成为核心支柱产业,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工业占GDP比重下降,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世界级城市产业结构的共同标签。但后工业时代的出现,是建立在产业高度发展的底层经济基础之上,即“商品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且经济体的发展逐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升级,达到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

12、社会阶段,并奠定工业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在世界范围的引领。在此基础上,发达经济体中的世界级城市发展出高度发达的金融服务业、贸易服务业,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由此可见,发达经济体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前提是:支柱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及应用已达到引领产业发展的世界级或区域级水平。没有优势技术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社会便很难进入高人均GDP和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发展阶段,因此单纯以消费驱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或能实现短期经济增长目标,但从长期看往往缺乏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动能,且受制于实体产业的周期波动性等不可控因素。发达经济体用了20-40年不等的时间才使得第三产业占比突破60%,进入后工业化社

13、会。即便如此,美德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却仍在近几年经济调整的短周期内,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外资企业将产业链回迁母国本土也成为部分西方国家的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引发全球关注。回归中国,近期房地产调控、实体产业投资、零售消费恢复等关键领域经济指标尚不及预期,中国在破局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的道路上仍须砥砺前行。同时,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摩擦升级,使得中国工业制造面临发达经济体“高端制造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制造分流”的双向挤压。在这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工业仍是主导国民经济的命脉,须务必避免经济空心化、“脱实向虚”或引发的产业结构风险,坚持工业立国,打造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情随事迁,

14、2022年广州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紧随其后深圳半月内连发三份文件强调“工业立市”;而上海则在2023年高调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计划,誓死捍卫“工业第一城”。此外苏州、天津、杭州、合肥,常州、汕头等多个核心二三线城市也纷纷打出“制造立市、产业强市”口号,将制造业的重要性推向新高度。成都也是实体产业积极践行者的西部代表。2024年5月,成都举行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这是继2022年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计划、“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布以来,成都召开的又一场高规格的产业大会。不仅如此,成都早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便提出,坚定把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作为实体经济发展“一号工程

15、”。此次会议提出,坚定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目标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4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预见:“三次创业”工业现代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城市发展沿革看,成都既非老工业基地,亦非传统工业强市,那么在全国产业格局中,成都迈向产业立市的决心何在呢?依据工信部2022年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都拥有3大高产值产业集群,分别是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第一梯队的城市。回顾成都的制造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五”时期,当时的成都已深度参与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初级发展进程,接下来报告将成都这个内陆

16、城市的现代工业化之路,回顾并总结成都工业“三次创业”的发展历程。“一次创业”:“一五”时期与“三线建设”,国防安全战略下的工业转移20世纪50年代的成都,工业发展百废待兴。按照“一五”计划,成都被确定为全国工业建设8个重点城市之一,重点发展电子工业和机械工业。60年代,国际局势动荡,出于国防安全考虑,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开始从东部“一线”地区向西部“三线”地区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工业迁移历程。四川无疑是当时“三线建设“的核心地区,跟随共和国建设的步伐,成都发动机集团(420军工厂)、国营红光电子管厂(773厂)、成都飞机工业集团(132军工厂)、成都成实冶金公司(512厂)、成都量具刃

17、具厂、成都机车车辆厂、国营西南无线电器材厂等一批国防军工,电子及装备领域的国营企业相继在成都落地生根,为成都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式拉开成都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万亿产业的早期序幕。“二次创业”:改革开放下的外资西进、内资西移千禧年后中国加入WTO,成都抓紧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产业转移机遇,凭借西部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优势,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凭借计划经济时代的电子、装备产业基础,成都吸引英特尔、戴尔、德州仪器、富士康、仁宝、纬创、联想、京东方、一汽丰田、一汽大众等一大批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企业进驻。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省贡献了全国21%的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和8%

18、的手机产量,并推动成都经济外向度从2007年的20.7%增长至2022年的40.5%。借此,成都最终形成电子信息制造和装备制造两个辐射国内外市场的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破千亿2008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破五千亿2016英特尔2003德州仪器2010西门子20162000锐成芯微2011京东方2007深天马2008 康宁彩虹2018成飞工业1998四方伟业201420072011201320162011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破万亿2020芯-集成电路屏-新型显示 端-智能终端 软-高端软件智-人工智能 网-新一代信息网络成都华微中航无人机星云智联 积微物联成都海光纬创资通图 3成都产业发展历程数

19、据来源:成都投资指南,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5“三次创业”:新型工业化发展时期,原本产业结构和重点产业链环节面临新时代挑战新时期,复杂诡谲的国际形势和风云际会的外部经济环境使得中国工业制造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制造分流”的双向挤压。为实现工业制造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愈发重视重点产业的产业链自主性与安全性,并逐步提升制造业技术附加值,加速从承接产业转移的装配加工制造到深度参与产业各环节创新研发设计,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在这一背景下,成都也由此迈入背水一战的第三次创业期。目前成都制造业虽已初步形成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但营收突破千亿的细分产业仅有汽车、

20、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食品加工制造,五个产业,产业集群深度仍显不足。近年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消费电子终端(主要包括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全球需求量萎缩的双重影响下。成都在“二次创业”时期积累的大量消费电子终端以及上游半导体终端制造企业,由于产品面向全球市场,因而受到较大冲击。自2022年起,成都个人电脑、手机产品产量出现较大降幅;2023年,降幅进一步扩大,同年集成电路产量也由升转降,结束了过去年的高增长。虽然近年产业强链补链取得一定成效,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的产业链条持续向上延伸。但受过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承接大量加工制造产业转移影响,成都外资西进、内资西移

21、的制造商多位于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产品设计与应用环节的自主权有较大提升空间。着眼未来,想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激流勇进、不落人后,成都就必须转变现有产业格局,将各自为政的优势产业“握指成拳”。而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两大基础制造业则是绝佳的切入口,通过升级制造技术、创新产品和用途,电子信息和新材料有望成为链接不同产业的桥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2%装备制造31%材料行业15%食品加工制造7%其他制造业6%医药制造业4%烟草制品业3%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纺织服装业1%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能源环保装备绿色食品高端软件汽车制造图 420

22、22年成都规上制造业营收构成图 52025年成都万亿和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数据来源:成都市 “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6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曾经:电子信息产业作为 成都核心支柱产业,贯穿成都现代工业发展史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在成都重点投资建设电子工业以来,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电子信息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始终是成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贯穿整个现代工业化进程。-20%0%20%40%60%80%100%120%2002-20072007-20122012-20172017-2022计

23、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总计材料行业总计食品加工制造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其他制造业5.6%33.3%26.8%54.9%图 6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对制造业总营收增长的贡献率备注:数据均为规上企业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电子信息与新材料搭建产业协同桥梁,成都经济同频共振027报告选取中国工业增加值排名前五的城市(以2022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为基准),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排名前十的城市(不含地级市),作为对标城市,即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杭州、南京、武汉、合肥、西安。从规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

24、备制造业占规上制造业总营收的比重来看(下文制造业整体及分行业营收、投资数据均为规上企业数据),成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收(占比)从2007年的182.3亿元(6.9%),快速飙升至2022年的5,128.3亿元(32.1%)。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营收位居对标城市前列,在制造业各门类中的首位度仅次于深圳这个中国电子工业皇冠城市。此外,成都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制造业总营收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十年维持在30%以上的高位,在对标城市中具有极高的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58.5%32.1%29.8%28.8%24.9%22.6%22.3%18.7%18.1%15.2%15.0%12.5

25、%0%20%40%60%80%100%深圳成都苏州合肥重庆北京西安杭州武汉上海南京广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总计材料行业总计食品加工制造纺织服装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其他制造业-20%0%20%40%60%80%100%120%北京合肥成都深圳重庆西安杭州苏州南京广州上海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总计材料行业总计食品加工制造纺织服装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其他制造业68.0%63.3%54.9%49.2%42.8%33.9%28.4%25.3%15.6%9.1%2.9%图 72022年成都与对标城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占制造业

26、总营收比重图 82017-2022年成都与对标城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对制造业总营收增长的贡献备注:数据均为规上企业数据来源:各城市市统计年鉴,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备注:数据均为规上企业数据来源:各城市市统计年鉴,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8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报告免费分享+V:R t h e 4 5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与此同时,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逐步从以英特尔、德州仪器、戴尔主导的半导体、PC制造,逐步拓展至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通讯及航空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细分产业,并初步形成芯(集成电路)、屏(新型显示)、端(智能终端)、软(高端软件)、智(人工智能)、网(

27、新一代信息网络)6大重点发展领域,电子信息产业链日臻完善。强2.5产 “软硬兼施”,信息技术服务业夯实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领域。进一步拆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企业分布结构,可以看到在8个对标二线城市中,成都电子信息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两大领域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首先在电子信息制造端,受益于过去二十年在PC、手机、显示器件等消费电子领域的战略布局,成都中游消费电子产品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聚集度在对标城市中位居前列。图 9成都与对标城市电子信息企业产业链分布苏州南京成都武汉合肥西安重庆杭州2,000 4,0008,00020,00030,000原材料、生产设备 设计及制造服务电子设备、终端产

28、品设备技术服务销售和应用电子元件、设备零部件图例:企业数(家)9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成都在电子信息服务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上游的IC芯片设计和电子设备技术服务以及下游销售及终端应用环节,企业集聚度较高。这背后是成都作为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的厚积薄发。相较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较难跨越的由时间和资金堆砌的技术门槛,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基本实现了不同区域的发展平权。而成都紧抓这一机遇,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以中科院成都计算机研究所、中科院成都光电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9所等一批知名科研院所的落户为契机,进一步吸引微软、思科、IBM、华为全球存储研发中

29、心、积微物联等知名软件信息服务企业聚集。在信息软件服务业收入上实现了对东部城市追赶,甚至超越。此外,在企业分布最集中的下游环节,则展示出成都作为西南地区金融商贸中心城市的强区域销售及售后服务中心职能。图 10成都与对标城市电子信息相关服务业企业分布苏州南京成都武汉合肥西安重庆杭州信息技术服务车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3,00050,00030,00020,00015,00010,000图例:企业数(家)10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如今:站在电子信息与新材料产业的肩膀上,成都握指成拳构建多个产业生态圈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2.1 电子信息产业是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换器和倍增器。当下中国产

30、业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的转变,新兴战略产业跨行业交叉渗透,“融合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乃大势所趋。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为发展下一代先进制造业创造有利条件,是成都第三次创业的核心使命。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成都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万亿支柱产业,未来将充当起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换器和倍增器。通过新的制造技术、新的制造装备等新质生产力将电子信息这一应用广泛的基础制造业嫁接和渗透进入其他产业,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正外部效应。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图 11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相关性系数32%31%29%25%20%20%19%17%16%15%14

31、%14%14%10%8%7%7%6%6%3%0%5%10%15%20%25%30%35%40%光电子集成电路传感器新型显示仪器仪表机电轨道交通激光设备计算机无人机高端装备通信医疗器械航空制造机器人NEV专用设备数控机床手机新材料上游中游整体(上游+中游)(%)*备注:*产业为电子信息细分行业11产业相关性系数计算方法论数据收集与预处理:首先收集各产业链上游企业、中游企业和整体企业(上游企业+中游企业)的数量及主营产品信息。计算重合度:通过对不同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企业主营产品进行匹配,计算出电子信息/新材料两大产业企业所产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有重合的企业数量。计算Jaccard相似系数Jaccar

32、d相似系数(Jaccard Similarity Coefficient)是一种衡量两个集合相似度的指标,广泛应用于统计学、数据挖掘和生态学等领域。A和B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集合,|A B|代表集合A和B的交集,|A B|代表集合A和B的并集。例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与成都无人机产业的产业的相似系数,其计算公式为:上游Jaccard相似系数=无人机上游企业与电子信息整体企业产品有重合的企业数/(电子信息整体企业数+无人机上游企业数-重复企业数);中游Jaccard相似系数=无人机中游企业与电子信息整体企业产品有重合的企业数/(电子信息整体企业数+无人机中游企业数-重复企业数);整体Jaccard相

33、似系数=无人机整体企业与电子信息整体企业产品有重合的企业数/(电子信息整体企业数+无人机整体企业数-重复企业数);Jaccard相似系数的优势在于它考虑了交集和并集的比例,能够准确反映两个集合的相似程度。计算成都电子信息/新材料产品在成都其他产业链上中游的分布例如:电子信息产品在无人机产业的分布强度,计算公式为:上游相关性系数=无人机上游企业与电子信息整体企业产品有重合的企业数/电子信息整体企业数;中游相关性系数=无人机中游企业与电子信息整体企业产品有重合的企业数/电子信息整体企业数;整体相关性系数=无人机整体企业与电子信息整体企业产品有重合的企业数/电子信息整体企业数;计算成都各产业链的上中

34、游产品中成都电子信息/新材料产品的贡献例如:电子信息产品在无人机产业链中的贡献,计算公式为:上游相关性系数=无人机上游企业与电子信息整体企业产品有重合的企业数/无人机上游企业数;中游相关性系数=无人机中游企业与电子信息整体企业产品有重合的企业数/无人机中游企业数;整体相关性系数=无人机整体企业与电子信息整体企业产品有重合的企业数/无人机整体企业数;此方法能够展示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产品对其他细分产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反映出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企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最终的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上游、中游和整体相关性系数为了综合反映各个指标的侧重点,我们赋予三种方式不同的权重,计算出

35、综合相关性系数。Jaccard=|AB|AB|1 12 23 34 45 56 612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由于发展时间悠久,目前细分产业分布广泛,与其他产业已实现一定程度的产业融合。仲量联行研究部通过引入“产业相似系数”方法论,计算电子信息企业和产品与其他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相似性系数,对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中上游制造商的细分行业分布以及跨行业重合度进行梳理分析。数据显示,电子信息产业中光电子、半导体、传感器和新型显示行业是成都企业数量最多的细分行业。其中,中游设备企业和终端产品制造企业聚集度最高的细分行业分别是计算机及微型计算机、显示面板、集成电路。这也是第二次创业时期成都对消

36、费电子行业链主企业进行大力招引和培育的成果。通过英特尔、德州仪器发展微处理器和模拟芯片封测业务;通过戴尔、富士康拓展智能终端产品;通过京东方、中电熊猫、深天马大力发展超高清显示产业。而另一方面,电子信息上游企业的细分行业分布则稍有不同,主要集中于集成电路、光电子、传感器等零部件等细分行业。这一定程度上业得益于成都补链强链延链行动计划中对集成电路产业补制造、强设计、补人才的强政策支持,推动上游原材料、零部件和设计企业向蓉集聚。图 12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产品耦合度分析集成电路NEV医疗器械轨道交通传感器新型显示新材料光子无人机航空集成电路NEV医疗器械轨道交通传感器新型显示新材料光子无人机

37、航空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13从多产业融合视角来看,过去成都跨产业融合存在一定短板。主要原因包括:成都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以外资和省外内资企业为主;产业链环节更多集中于中游加工制造,以及下游销售和售后(部分外资企业的销售甚至以海外为主)。前端整体研发设计、产品定义的环节企业相对较少。与成都其他产业企业协作条件非常有限,产品难以快速变通,适应不同产业应用需求。近年,成都已经深刻意识到这一问题,将特色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战略提升至新高度。与此前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相似,希望通过扩充前端(上游)材料、零部件、研发设计环节,增强产业链自主性,帮助本地制造业企业拓展产品功能、丰富应用场景,深挖下

38、游各行业客户需求。只有本地前端开发设计、应用拓展环节企业数量提升,产业参与度加深,才有同一地区跨产业协作的基础。这里本报告对成都重点电子信息产品跨行业应用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成都上游电子元件、光学元件、电子控制器件、光电子器件,以及中游传感器产品的跨行业应用已相对广泛,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行业跨界渗透,融合发展的代表。而未来随着先进制造业国产替代率上升,成都的内资及本土制造商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成都电子信息与新能源汽车(NEV)、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等产业的跨行业生态圈将显著扩大。图 13成都代表性电子信息上中游产品跨行业应用分析电子信息上中游零部件应用行业电子元件光学元件传感器MC

39、U芯片医疗器械NEV新型显示光电子产业集成电路无人机航空制造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14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备注:数据均为规上企业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新材料+产业生态圈 2.2 新材料产业加持,成都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羽翼渐丰 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央政府的热频词,被反复写入各项政府文件,希望通过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涌现推动科技、工业制造水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和创新进步。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新的制造装备和新的信息技术无疑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除产业基础好,创新实力强的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信息服务外,成都近年也在持续加码新

40、材料产业。新材料与电子信息产业都属于工业制造基础产业,产品多位于各产业链上游。通过创新产品技术,丰富应用场景,新材料产业也是极其重要的串联不同产业共生发展的粘合剂。图 14成都新材料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制造业总投资额比重及利润增速32.3%24.2%4.8%24.1%122.2%11.2%20.6%0%20%40%60%80%100%120%140%0%5%10%15%20%25%30%35%2002-20072007-20122012-20172017-2022材料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左轴)材料行业利润增速(右轴)15成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材料制造业营收占制造业总营收的比重达1

41、4.9%,仅次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32.1%,以及装备制造业的30.7%,是成都Top3的制造业门类。2017-2022年五年间,材料行业对成都制造业总营收增长的贡献达10.0%。虽然与电子信息制造和装备制造的贡献率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成都对新材料产业发展重视度不断提升,2022年新材料行业营收已占材料行业的半壁江山。同时新材料产业的投资也呈快速增长态势,2017-2022年成都制造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中有近四分之一的金额来自材料行业。这一比例较上一个五年期大幅增长19.3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仅次于电子信息制造,高于装备制造业。发力高附加值新材料产业也带动成都材料制造业利润增长

42、回升。图 15成都新材料产业与其他产业相关性系数0%2%4%6%8%10%12%14%16%18%20%15%仪器仪表13%航空制造传感器新型显示6%轨道交通6%激光设备4%光电子3%电子信息3%医疗器械3%专用设备3%集成电路2%机电2%高端装备2%NEV1%机器人1%计算机1%无人机1%数控机床1%手机10%10%上游中游整体(上游+中游)(%)*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备注:*产业为电子信息细分行业16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报告免费分享+V:R t h e 4 5图 16成都新材料产业与其他产业产品耦合度分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合成橡胶钢铁材料合成树脂碳纤维半导体材料石墨烯

43、石英砂铝合金高性能纤维合金材料显示器件锂离子电池辅助材料集成电路电子信息NEV医疗器械轨道交通传感器新型显示光子无人机航空集成电路电子信息NEV医疗器械轨道交通传感器新型显示光子无人机航空新材料行业作为工业制造的基础门类,与其融合度最高的产业分别是仪器仪表、航空制造和传感器。而其中铝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橡胶均是在成都跨行业应用较广泛的新材料产品,其在航空、传感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间的通用性较高。着眼未来,以铝合金、新一代合成树脂、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品正在成为撬动航空产业、轨道交通、低空经济(小型载人机)等新兴战略产业的支点,也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材料之一

44、。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17图 17成都代表性新材料上中游产品跨行业应用分析新材料上中游原材料主要应用行业合成树脂碳纤维铝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NEV航空制造无人机轨道交通医疗器械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18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电子信息与新材料上中游硬软件:牵引无数未来新兴产业的火车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中新的产品和用途是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最直接体现。在面向未来的科技工业产品中。仲量联行认为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无

45、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由于市场容量大,商业化价值高,是未来发展前景较好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各地区发展下一代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抓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都这个长期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哪些上游软硬件可以成为产业转型,以及开启未来产业新周期的钥匙?本报告分析梳理了成都三个具有一定产品规模的上游关键零部件及软件应用(传感器、光电子元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简单总结其对未来战略新兴产业上的跨行业应用潜力,希望能为市场相关方提供多视角的发展思路。图 18代表性上中游零部件面向未来多产业融合应用示意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光器件医疗器械仪器仪表通讯设

46、备数据中心传感器智能 家居航空 装备低空 飞行器航天 装备智能 汽车机器人运动 器械智能 汽车机器人低空 飞行器仪器 仪表轨道 交通航空 航天医疗 器械碳纤维19 传感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无人机远期视角来看,智能汽车的生命周期将长于电动汽车,因此在汽车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投入具有长期价值。其中视觉传感器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视觉传感器是汽车自动驾驶的关键零部件,无论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都属于机器视觉模块中的图像收集工具。对于L2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方案来说,视觉传感器就是汽车的眼睛,也是自动驾驶一切规划、决策算法的核心输入端口。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品对视觉传感器的应用已非

47、常广泛,还出现了多种传感器产品搭配组合的方案,以达到更精确的环境识别。这里我们更想提及的是视觉传感器在家用机器人以及无人机上的应用,后两者也都是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代表产品。对于机器人来说,其应用的传感器分为内部和外部传感器,外部传感器主要为视觉传感器。特斯拉开发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采用的是多目视觉/纯视觉传感器。此外机器人市场的视觉传感器方案还有波士顿动力Atlas的激光雷达+TOF相机、小米CyberOne机器人的iToF+RGB深度视觉模组、优必选机器人Walker X的多目视觉相机+RGB相机。一众内外资企业都将视觉传感器深度应用于机器人产品。此外在智能汽车领域已发展成熟的力传感器,

48、如压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惯性单元传感器,及气体、温度、湿度传感器等,也在机器人、无人机等新产业产品中有极广泛的应用。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方面,在规划、决策层面,特斯拉直接将其整套自动驾驶系统FSD+端到端神经网络算法移植进人形机器人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让我们看到了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其他场景的无限可能性。此外第三方企业,如华为、百度、腾讯等科技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将其在智能终端、搜索引擎、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开发上的长期积累嫁接进入智舱、智驾板块。互联网技术服务企业正在逐步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产品延伸,并进一步赋能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先进制造业。而成都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上游域控制器软件系统、汽车通

49、讯系统、感知系统(包含传感器)以及计算软件单元领域企业数量众多,在汽车智能化相关软件开发应用上拥有一定比较优势。能否在此基础上拓展智能传感器硬件,并与人工智能有效结合,触发机器人、无人机、低空飞行器等新一代智能产品应用是决胜未来产业的关键。图 19成都传感器和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企业数量苏州南京成都武汉合肥西安重庆杭州传感器雷达苏州南京成都武汉合肥西安重庆杭州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4年7月20成都产业链不动产白皮书 碳纤维+其他复合材料+航空+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机器人碳纤维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力学性能优异,具有其他材料难以比拟的高比

50、强度(强度比密度)及高比刚度(模量比密度)性能,还有耐腐蚀、耐疲劳等特性。目前碳纤维主要作为风电叶片的增强材料;飞机的机身;机器人关节、机械手臂、手臂连杆;以及体用器械中的自行车、球拍等产品材料。这里我们想要重点阐述其在航空和低空飞行器领域的发展潜力。航空制造被誉为现代工业明珠,一直以来都是先进制造业的代名词,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性产业。2014年12月,我国支线客机ARJ21取得型号合格证。2022年9月,大型客机C919也成功取证,国产大飞机正式进入规模化商用时代。而C919的整机制造能力,直接带动了中国包括钛合金、铝合金、碳纤维、铝锂合金等复合新材料的生产工艺提升,并逐步与海外市场产品接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