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清正版)DB63_T 164-2021草地地面鼠害防治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20341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70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清正版)DB63_T 164-2021草地地面鼠害防治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清正版)DB63_T 164-2021草地地面鼠害防治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清正版)DB63_T 164-2021草地地面鼠害防治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清正版)DB63_T 164-2021草地地面鼠害防治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清正版)DB63_T 164-2021草地地面鼠害防治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 CCS B 16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 1642021 代替 DB63/T 164-1993 草地地面鼠害防治技术规范 2021-06-30 发布 2021-09-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T 164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63/T 164-1993青海省灭治草地害鼠技术规程,与DB63/T 164-1993相比,除结构性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内容(见第3章);更改了“调查内容”相关

2、内容(见4.1,1993年版2.1);增加了“调查程序”条款的内容(见4.2.1);增加了“种类分布区域调查”“种群数量调查”相关内容,进一步细化相关条款(见4.2.2,4.2.3,4.2.4,1993年版2.2);增加了小型哺乳动物登记卡相关内容(见4.2.2,附录C);增加了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相关内容(见4.2.3,附录A,附录B);增加了“危害等级调查”条款的内容(见4.2.4);增加了“防治效果调查”条款的内容,进一步细化相关条款(见4.2.5,1993年版2.3.1,2.3.2);增加了夹日法效果调查表相关内容(见4.2.5.2,附录D);更改了“防治区确定”相关内容(见5.1,199

3、3年版3);增加了“基饵质量及选择”条款的内容,进一步细化相关条款(见7.1.2,1993年版4.6.2);增加了“施饵方法”条款的内容,进一步细化相关条款(见7.1.4,1993年版4.6.4);增加了“注意事项”条款的内容,进一步细化相关条款(见7.1.5);增加了草地地面害鼠防治数据表格相关内容(见 7.1.5.2,附录 E);增加了“生物防治”相关内容(见7.2);增加了“物理防治”相关内容(见7.3);增加了“成效巩固”相关内容(见7.4);更改了“验收标准”相关内容(见8.1,1993年版6.1);增加了“验收内容”条款的内容,进一步细化相关条款(见8.2);增加了“验收时间”相关

4、内容(见8.3)。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任程、于红妍、杨利林、李旭谦、唐炳民、连欢欢、丁凯、白重庆、何玲、魏清平、刘凯、李林霞、赵晓军、侯秀敏、王薇娟、贾顺斌、苍浩。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63/T 164-1993。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DB63/T 1642021 1 草地地面鼠害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草地主要地面害鼠危害调查、防治区确定、防治方法、防治时间、成效巩固、检查和验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草地主要地面害鼠治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

5、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1240 草原鼠荒地治理技术规程 DB63/T 393 草地鼠虫害毒草调查技术规程 DB63/T 787 草地鼠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DB63/T 790 鹰架招鹰控制草地鼠害技术规程 DB63/T 1419 高原鼠兔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地面害鼠 生活在草原上营地面生活植食性的啮齿目和兔形目的小型哺乳动物,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统称为地面害鼠。如: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

6、)、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 pallas)等。3.2 封洞开洞法(有效洞口统计法)将样方内所有害鼠洞口封堵,24小时后统计害鼠打开洞口数量的一种方法。3.3 有效洞口 害鼠活动的洞口。3.4 夹日 DB63/T 1642021 2 一个鼠夹一昼夜时间内捕鼠的数量。3.5 防控效果 防治措施生效后,在一个种群中被杀死个体的数量占群体的百分率,可用有效洞口减退率或夹日捕获减退率表示。4 调查内容及方法 4.1 调查内容 包括害鼠的种类分布、种群数量、危害等级以及防控效果调查等。4.2 调查方法 4.2.1 调查程序 4.2.1.1 以行政县为界查清害鼠发生区域所属乡、村具体地

7、名,邀请熟悉当地鼠害情况的干部和牧民群众进行座谈访问,查阅分析与害鼠生存有关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草地类型、地质与土壤、水文及植被等有关文献资料,划分出各种生境类型,用专业术语加以描述,在 1:5 万或 1:10 万的地形图上初步勾绘害鼠发生区和危害区。4.2.1.2 根据不同草原类型或生境,选择交通便利,观察种类齐全,能够横穿主要地形要素及草原植被类型的有代表性的地段,确定为调查线路进行实地调查。4.2.2 种类分布区域调查 4.2.2.1 以各测报站所辖区域为单位,在调查区内采用“z”字形路线调查的方法进行。4.2.2.2 依据不同生境和同一生境的不同时期,选择 3 个4 个样方

8、进行调查,样方面积 0.25 hm2。4.2.2.3 用鼠夹(鼠笼)捕捉各种鼠类,并填写小型哺乳动物登记卡附录 A,列出种类名录。4.2.2.4 同一生境(至少 1 km2)在 1:5 万或 1:10 万地形图描出群落分布图,制成该地区鼠类群落分布图。4.2.3 种群数量调查 采用夹日法、封洞开洞(有效洞口统计)法等进行调查,附录B、附录C。4.2.4 危害等级调查 4.2.4.1 结合 4.2.2 调查,采用 4.2.3 调查方法进行实地取样调查,取样数量每万公顷取 45 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 0.25 hm2,根据调查区种群数量调查的结果,确定该害鼠的危害等级(危害等级划分标准见表 1)

9、。DB63/T 1642021 3 表1 草地主要地面害鼠危害等级划分指标 高原鼠兔 根田鼠 危害等级 级别 有效洞口数(个/hm2)级别 有效洞口数(个/hm2)轻度危害 1 930 1 81299 中度危害 2 31100 2 300699 重度危害 3 101170 3 7001099 极度危害 4 171240 4 11001499 猖獗危害 5 241 5 1500 4.2.4.2 依据各种鼠的数量比例关系,确定该区系鼠类的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其标准为:捕获量大于 10%以上为优势种;捕获量为 1%10%为常见种;捕获量小于 1%为稀有种。4.2.4.3 当达到表 2 防治标准时

10、,将优势种确定为主要防治对象。表2 草地主要地面害鼠防治标准划分指标 害鼠种类 有效洞口数(个/hm2)高原鼠兔 150 根田鼠 300 4.2.5 防治效果调查 4.2.5.1 封洞开洞(有效洞口)调查法 4.2.5.1.1 该方法适用于洞口显著,鼠与洞口的比例较稳定的种类。4.2.5.1.2 防治前后在防治区域随机划出几个样方,面积为 0.25 hm2,数量为每万公顷地取样 45 个,分别统计样方内防治前有效洞口数和防治后有效洞口数,按照公式(1)计算有效洞口减退率。%100ab-aP.(1)式中:P有效洞口减退率;a防治前有效洞口数;b防治后有效洞口数。4.2.5.1.3 在防治区外划出

11、与处理样方条件相似,大小相同的对照样方,在对照样方内不采用任何防控措施,但采用同样的方法统计出防治前有效洞口数(a)和防治后有效洞口数(b),按照公式(2)计算自然变异率(d),按照公式(3)求得校正洞口减退率。dab.(2)%100adbdaP.(3)式中:d 自然变异率;a对照样方防治前有效洞口数;DB63/T 1642021 4 b对照样方防治后有效洞口数;P校正洞口减退率;a 防治前有效洞口数;b 防治后有效洞口数。4.2.5.2 夹日法 4.2.5.2.1 该方法一律设有对照区,在处理区和对照区同时按数量调查的夹日法布夹,统计夹日捕获率,计算防治效果,并记录效果调查表(详见附录 D)

12、。当捕获率低于 3或超过 40时,必须适当调整布夹密度或增减布夹时间。4.2.5.2.2 若防治前捕获率3,应于防治前后各捕鼠一次。按公式(4)计算防治效果。%100acKaeadacbaead.(4)式中:K校正防治效果;c防治区防前捕获率;a防治区防后布夹数;b防治区捕获鼠数;d对照区防前捕获率;e对照区防后捕获率。4.2.5.2.3 若防治前捕获率3时,防治前不必捕鼠。按公式(5)计算防治效果。%100acKacb.(5)式中:K校正防治效果;c对照区捕获率;a防治区防后布夹数;b防治区捕获鼠数。5 区域确定 5.1 防治区确定 害鼠密度达到或高于表2防治标准,且危害面积超过1000 h

13、m2以上的区域确定为防治区域。5.2 作业区确定 在防治区域内以自然山水为界,将同一生境,相对封闭的区域确定为一个防治作业区。6 防治时间 6.1 高原鼠兔防治时间 冬季11月12月或春季3月4月牧草返青前,以春季防治为宜。DB63/T 1642021 5 6.2 根田鼠防治时间 3月4月春季,牧草返青前。7 防治方法 7.1 药物防治 7.1.1 药剂选择 选择符合规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具有毒杀作用的杀鼠剂、抑制繁殖作用的不育剂,以及具有致病作用可在害鼠种群繁殖蔓延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等生物药剂。7.1.2 基饵质量及选择 7.1.2.1 基饵质量 选择籽实饱满、干净、无异味的

14、小麦、青稞以及燕麦籽粒,千粒重不应低于28 g(燕麦不低于22 g),净度不应低于95%,水分不应高于13%,沙土含量不应高于0.2%。基饵中不应掺有其他作物籽实以及植物茎秆等杂物,不应使用陈化粮或霉烂、变质、有异味以及发酵过的籽实作基饵,调运时应进行统一包装。7.1.2.2 基饵的选择 基饵选用燕麦、小麦或青稞,田鼠危害及混生区宜选用小麦或青稞。7.1.3 毒饵的配制 毒饵配制按照DB63/T 787的规定执行。7.1.4 施饵方法 7.1.4.1 人工洞口投饵 施饵时,每两个施饵人员之间间隔2 m3 m,每20人30人为一组,一字排开,同步施饵,将毒饵投放在离洞口7 cm10 cm处。投饵

15、队伍两侧各安排信号旗一面,负责队形的整体行进和相邻防区的衔接,投洞率达90%以上。防区县界向外延伸100 m,乡界延伸50 m。大面积施饵后,遇大风、降雪等特殊天气,应补施毒饵。7.1.4.2 均匀撒施和条带施饵 害鼠密度大,洞口较多且分布均匀的防区,可采用喷饵机械或人工进行均匀撒施和条带施饵,按照每亩规定的使用剂量,将毒饵均匀撒施在防治区内。当防区作业困难时,可将毒饵按带状进行施饵,每隔一定距离均匀地撒施一条毒饵带,带状施饵间距不应大于50 m。7.1.5 注意事项 7.1.5.1 安全操作 防治前要对施饵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地操作技术两项内容的培训,严格遵守农药保管、运输、使用的有关规定,

16、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当天剩余毒饵要全部收回集中保存,中毒死亡的鼠尸体应及时深埋处理。DB63/T 1642021 6 7.1.5.2 技术人员 由专业人员担任,在防治过程中对药剂使用浓度、毒饵投放剂量、投洞率、防控效果等关键部位进行重点把关,认真规范填写防治数据表格(详见附录E)。7.1.5.3 施饵人员 应为身体健康,并经过一定的技术培训成年人参加(18至55周岁身体健康人员),不应雇用儿童、老人、神经不正常及孕期妇女。需机械作业的,操作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资质证明。7.1.5.4 禁牧 在防治区域内根据所用防治药剂失效期,禁牧10天15天。7.2 生物防治 宜使用鹰架招鹰技术控制草原鼠害,按照

17、DB63/T 790的规定执行。7.3 物理防治 7.3.1 高原鼠兔夹 在有效洞口处,将装好的处于待发状态高原鼠兔夹轻轻放在鼠活动洞口内,若鼠洞口洞径较大,可用牛粪或石块将多余空隙堵塞,保证鼠夹能自由激发。连捕2日(每夹日检查两次以上,如有新盗开洞口应补充鼠夹),鼠尸取下后,清洗鼠夹并及时布好。7.3.2 铁板夹 首先在铁板夹踏板上将诱饵安装好,诱饵可选用红萝卜、苹果、马铃薯等,诱饵大小为0.5cm0.5cm0.5cm,在有效洞口处将装好的处于待发状态铁板夹轻轻放在鼠活动洞口附近。连捕2日(每夹日检查两次以上,如有新盗开洞口应补充鼠夹),鼠尸取下后清洗鼠夹,重新装好诱饵并及时布好。7.4 成

18、效巩固 7.4.1 防效检查 7.4.1.1 生物毒素防治 7 天后检查,植物源农药防治 10 天后检查,鼠夹防治 3 天后检查,检查方法及计算公式按 4.2.5 防治效果调查执行。7.4.1.2 鹰架招鹰检查时间、方法及计算公式按 DB63/T 790 的规定执行。7.4.1.3 达不到 8.1 要求的区域,应采取补救措施。7.4.2 成效巩固 运用药物、生物、物理等措施进行鼠害防治后,经一个害鼠繁殖历期,防治区内害鼠种群密度仍达到防治标准5.1的区域,应进行成效巩固。宜采用7.2、7.3的方法进行成效巩固。8 检查验收 8.1 验收标准 生物毒素防治,害鼠有效洞口减退率90%;植物源农药防

19、治,害鼠有效洞口减退率80%;鼠夹等物理防治,害鼠有效洞口减退率80%以上;鹰架招鹰生物防治,害鼠有效洞口减退率10%以上。DB63/T 1642021 7 8.2 验收内容 防治效果、完成面积、投入的劳力、物资、防治作业时间等内容,检查验收时要在现场查看的基础上,还应对档案资料检查,查看文件资料是否齐全(文字、图表、影像)、填写是否规范、资金账目是否清楚、支出是否合理。文件资料统一装订成册,分类归档,由专人负责保管。8.3 验收时间 大面积防治结束前或防治完成后一个月内。8.4 验收结果 验收人员根据检查和汇报情况,给出综合评价,并写出验收意见,经验收人员签名后,同文件资料一并归档保存。同时

20、,复印件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DB63/T 1642021 8 A A 附 录 A(规范性)小型哺乳动物登记卡 表A.1给出了小型哺乳动物登记卡。表A.1 小型哺乳动物登记卡 样方号 年 月 日 采集地点 采集方法 生境 学名 别名 性别 年龄 体重 (g)体长 (mm)耳长 (mm)后足长 (mm)胃内容物充满度 重 量 (g)成 分 备注 雌体状况雌体状况:乳腺 阴道口 胚胎数 左子宫 胚胎最大宽 长 (mm)右子宫 胚胎最大宽 长 (mm)吸收胚胎数 左子宫 右子宫 子宫斑数 第一代左侧 右 侧 第二代左侧 右 侧 雄体状况雄体状况:睾丸重量 (g)长 度 (mm)是否下垂 附睾有无精

21、子 采集人 DB63/T 1642021 9 B B 附 录 B(资料性)夹日法 夹日是指一个鼠夹一昼夜时间内捕鼠的数量。通常以100夹日作为统计单位,即100个鼠夹一昼夜所捕获的鼠数作为鼠类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通常用夹日捕获率表示。在调查样地内每次放置100个鼠夹,以50个鼠夹为一行,夹距5m,行距不小于50m,共排2行,每日至少检查两次,连捕2昼夜,再换样地。即晚上把鼠夹布好,早晚各检查一次,两天后移动鼠夹。按公式(B.1)计算夹日捕获率。%100nPhN.(B.1)式中:P夹日捕获率 n捕获鼠数 N鼠夹数 h捕鼠昼夜数 在大范围、大面积的地面害鼠调查中,在每一调查区中应累计300500个

22、夹日以上才具有代表意义。采用夹日法调查时,鼠夹和诱饵必须统一,中途不得更换,样地之间应相隔50m以上。风雨天气夹日捕获率无代表性,应重新布夹统计。鼠夹已击发而夹上无鼠,只要证实该夹为鼠类击发,应记作捕鼠1只。DB63/T 1642021 10 C C 附 录 C(资料性)封洞开洞法(有效洞口统计法)堵洞法是指人为堵住害鼠所有洞口后,统计被盗开的洞口数。取样数量为调查面积的万分之三,样方大小为0.25hm2,可设成方形、圆形。在样地内将所有的鼠洞统计后用土堵住,经过24h后,统计被鼠打开的洞口数,即为有效洞口数。封堵害鼠洞口时,可用鼠洞旁被害鼠推出的沙土轻轻封堵严密即可,不得使用石块、牛粪、土块

23、、废弃饮料瓶等大块物体。有效洞口密度按公式(C.1)计算,有效洞口率按公式(C.2)计算。%100gKs.(C.1)%100mgP.(C.2)式中:K有效洞口密度,每公顷个数;g有效洞口数;s调查面积,hm2;P有效洞口率;m堵洞数。DB63/T 1642021 11 D D 附 录 D(规范性)夹日法防治效果调查表 表D.1给出了夹日法防治效果调查表。表D.1 夹日法防治效果调查表 防治前 防治后 放夹 放夹 备注 防治面积 投饵时间 气候 日月 夹数 鼠数 捕获率(%)气候 日月 夹数 鼠数 捕获率(%)防治效果(%)投 药 区 对 照 区 DB63/T 1642021 12 E E 附

24、录 E(规范性)草地地面鼠害防治数据表 表E.1给出了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劳力参加人员花名册。表E.2给出了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技术培训情况表。表E.3给出了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边界延伸面积作业原始记录表。表E.4给出了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物资调拨单。表E.5给出了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日防治毒饵配制情况统计表。表E.6给出了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进度情况统计表。表E.7给出了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效果检查表。表E.8给出了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投洞率取样调查表。表E.9给出了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基本情况统计表。表E.1 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劳力参加人员花名册

25、防治组名称 人员姓名 劳力来源 作业组长签名 表E.2 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技术培训情况表 培训时间 参加人员数 主要授课内容 授课人签字 项目负责人签字 表E.3 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边界延伸面积作业原始记录表 防治组 名称 边界地点 名称 接壤地区 名称 延伸长度 实施时间 接壤牧户 签名 作业组长 签名 技术员 签名 乡政府领导签名 项目负责人 签名 DB63/T 1642021 13 表E.4 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物资调拨单 物品名称 领料时间 领料人所在防治小组 领料人签名 发放人签名 备注 表E.5 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日防治毒饵配制情况统计表 日期 配制 地点 配

26、制人员 饵料用量 药剂用量 水用量 饵料品种 当日天 气状况 配制负责人 签名 表E.6 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进度情况统计表 乡:防治组长:填表人:参加劳力 项目 施饵日期 防治面积 应到人数 实到人数 毒饵用量(kg)投洞率(%)当日天 气状况 技术员 签名 防治组 组长签名 表E.7 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效果检查表 地点:草地类型:海拔高度:总洞数 防前有效洞 防后有效洞 样 方 号 取样地点 洞口数 堵洞 时间 施饵 时间 洞口数 检查 时间 洞口数 检查 时间 防治效果()施饵天 气状况 GPS 定位 技术员 签名 DB63/T 1642021 14 表E.8 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投洞率取样调查表 样方号 总洞数(个)有饵洞数(个)投洞率()调查时间 调查人签字 备注 表E.9 草原地面鼠害防治项目实施基本情况统计表 乡:填表日期:干部人员 使用车辆(台、辆)资金(万元)防治组 防治 地点 防治 天数 组织 劳力 管理 人员 技术 人员 使用 饵料(kg)使用 药剂(ml)货用车辆 小车 合计 国家 自筹 DB63/T 1642021 15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16号)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林业/苗木/果业/深加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