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 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 指南.docx

上传人:老金 文档编号:4189969 上传时间:2024-08-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 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 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 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 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 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 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 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 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 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 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中明 确提到 2022 年和 2030 年, 城乡 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 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预计分别不少于 90.86% 和 92.17% 1 。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20) 年 表明, 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超过 50%, 6 至 17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近20%, 6 岁以下儿童达 10% 2 。 近些年, 健康体重管理逐步进入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关注视野, 但超重及肥胖的居民人数并未因此减少。 一线城市中, 以北京为例, 2014 年 20 69 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 38.2%、 17.6% 3 。 肥胖( obesity)

2、是一组常见的代谢性症候群 4 。 WHO 早就将肥胖列入疾病名单 5 , 并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成年人慢性健康问题, 是心脑血管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6 。全球每年因肥胖症死亡的人数高达 400 万。 近年在我国超重与肥胖问题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群体质的突出问题 6-9 , 2016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 / 美国内分泌学院提出肥胖诊断新术语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 强调肥胖是以控制和管理并发症为中心的慢性疾病, 故如何科学管理体重就尤为重要 10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 7中指出:“面对当今医学科学的深入发展与日 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令健康传播工作者很难以专概全; 面对当今多元化信

3、息和健康传媒的纷繁复杂, 令广大民众难以准确获取相关信息而且无所适从; 面对当今生态环境的变化莫测, 令社会人文健康难以适应而提速更新。” 因此, 对于体重管理的传播也需要从精准健康传播入手, 即要在空间位置上、 时间感念中、 世间变幻下精炼准确地定位体重管理目标, 聚焦机体生理、 精神心理、 社会伦理的靶点, 进行以深耕健康传播资源、 细作健康传播途径、 感染健康传播受众为内容, 建立生命全过程、 全方位、 全周期、 立体式、 全链环地体重健康管理传播系统。 为此,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

4、专业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医学参考报全科医学与精准健康传播频道 等会同人民健康精准传播联盟组成的中华精准健康传播联盟, 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从中华精准健康传播环的核心出发, 编制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 之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指南, 以求为公民及相关指导单位提供体重健康科学指导。一、 上防体重“未重” 管理上防体重“未重” 管理是指: 对体重超重管理的关口前移, 从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化。“未重” 包括体重过轻和在正常范围内的群体, 即为体质 量 指 数( body mass index, BMI) 24.0 kg/ m

5、 2 ,但存在对肥胖的认知不到位、 知识储备不完整、 生活作息不科学等潜在引 发肥胖的高危因素。 故针对引起体重超重的潜在高危因素精准发力, 强调一个“预” 字, 主要从“预识、 预警、 预防” 三方面着手。( 一) 预识“三识”“预识” 针对可能发生超重或者肥胖的高危因素进行预先性识别。 肥胖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膳食不均衡、 饮食不规律、 活动量不足、 睡眠不够、 家族肥胖史、 代谢相关疾病等, 针对上述因素及时采取可能的干预措施, 预防体重超重或者尽早开始体重管理。1. 溯源性预识: 溯源性预识即抓住超重或肥胖的病因, 明确高危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 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例如遗传性、 药物

6、等因素, 当发现有诸类倾向后应当及早预防, 注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提高警惕。 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9。根据发病年龄及脂肪组织病理又可分 2 型。(1)体质性肥胖症(幼年发病型肥胖症),特点:有肥胖家族史; 自 幼肥胖,一般从半岁左右开始由于营养过度而肥胖直至成年;呈全身性分布,脂肪细胞呈增生肥大;限制饮食及加强运动疗效差, 对胰岛素较不敏感。(2)获得性肥胖症( 成年发病型肥胖症), 特点为:于20 25岁发病,由于营养过度及遗传因素而肥胖;以四肢肥胖为主,脂肪细胞单纯肥大而无明显增生;饮食控制和运动的疗效较好; 对胰岛素敏感, 经治疗可恢复正常。2. 动态性预识:

7、 动态性预识是对体重进行长期观察、 监测的重要方法。 患者在日 常生活中应养成坚持动态、 连续和反复地监测自身体重的习惯, 当发现体重短时间内增加或减少较多时, 应及时分析原因。 对已经被识别具有肥胖倾向的患者, 经过管理后还应持续地严密监测和观察, 评价管理效果,直至体重稳定。3. 即时性预识: 肥胖正成为诸多慢病的“罪魁祸首”, 有研究 11-12 显示 25 34 岁 的肥胖男 性的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高 12 倍; 病死率升高的幅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这说明年轻人肥胖的危险性更大。 但直到 65 74 岁肥胖者的病死率仍为正常体重者的 2 倍, 提示在医疗过程中应提升对体重管理必要性的认识

8、, 特别要重视对无明显不适症状肥胖人群的管理。( 二) 预警“三警”“预警” 是基于遗传学为依据与肥胖相关的家族史、 基于现代医学检测筛查的高危个体, 通过现代医学大数据分析而得出高危数值的预警模式。 通过有效、 规范地实施可能发生肥胖个体的“精准定位”, 而发出预先警告信息, 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健康生活作息, 定期体检监测如血脂、 血糖、 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肝功能、 糖化血红蛋白、 血尿酸等指标, 积极的生活态度。1. 指 标 性 预 警:( 1) BMI: 国 内 外 不 同 组织机构根据 BMI 大小对体重等级提出 了 不同 标准 13 , 表 1。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调查结果显

9、示: BMI 24.0 kg/m 2 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 BMI: 18.5 23.9 kg/m 2 ) 的 3 4 倍、 患 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 2 3 倍、 伴发 2 项及2 项以上危险因素( 即危险因素聚集, 主要包括血压高、 血糖高、 血清总胆固醇高、 血清三酰甘油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 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 3 4 倍 14 。 BMI 28 kg/m 2 的肥胖者中90% 以上患有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 2) 腰围( waist circumference, WC): 中国 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和控制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成人体重

10、判定 对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定义直接用腰围判定, 见表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男性腰围控制在85 cm 以 下, 女性腰围控制 在 80 cm 以 下, 可防止 47% 58% 的危险因 素聚集 15 。( 3) 腰臀比( waist to hip ratio, WHR): 以腰臀比为依据, 可以对肥胖人群进行如下界定 16 , 见表 3。 研究表明,腰臀比可作为独立客观反映身体脂肪分布特征的指标 17 。( 4) 体 脂 率( body fat percentage, BF%):体脂率是指身体内所有脂肪组织的质量与体重的比值( 主要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 WHO 和美国减肥专科

11、医学会( ASBP) 均提出了不同的标准, 见表 4。 我国常采用 WHO 标准 18 。 成年人的 BF%正常范围: 女性 20% 25%, 男 性 15% 18%,若 BF% 过高,体重超过正常值的20% 以上均可视为肥胖。2. 行为性预警: 从相关行为视角, 超重或肥胖人群主要不良健康行为包括:( 1) 饮食不均衡: 紊乱主要包含缺食、 偏食、 快食、 零食、 夜食、 饱食等方面。( 2) 锻炼不持续: 经常运动可以消耗身体中多余热量与脂肪, 使身体更加健康。 机体有着一定的适应能力, 锻炼不持续会造成机体的适应紊乱, 不仅起不到减肥的效果, 有时反而会造成体重增加。 在坚持锻炼的同时,

12、 也要注意身体的承受能力, 锻炼过量同样会对机体造成损害。( 3) 作息不规律: 近些年来, 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作息不规律,熬夜、 久坐、 不运动、 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是肥胖症高发的主要因素。 因此, 要提高年轻人对肥胖症的重视,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19 。 昼夜节律参与体内脂质平衡, 许多代谢因素包括酶、 转运蛋白和激素也显示出昼夜节律性。 睡眠不足会降低体内瘦素的释放, 导致摄食量增多, 引起内分泌失调肥胖症。 熬夜易形成生物钟节奏的破坏, 导致肝脏不能及时排除血液中毒素, 从而形成废弃物在身体内部积聚, 引起肥胖。 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超重或肥胖的重要因素; 因此, 我们应坚

13、决克服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3. 心境性预警: 心理因素不可忽视, 喜、 怒、哀、 思、 悲、 恐、 惊等精神因素与体重亦息息相关。 根据研究发现, 肥胖者发生焦虑时进食量明显增加, 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亦是引 发肥胖的一个警示信号 20 。 相关研究表明, 肥胖症和抑郁症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关系, 可以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 个体肥胖可以预测其抑郁症状的发生; 反之, 个体抑郁也可以预测肥胖的发生。 肥胖症引发抑郁症发生率约 55%, 抑郁症患者中肥胖发生率可达 58% 21-22 。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精神症状与女性肥胖及腹部脂肪分布有关; 中年男性的 WHR 与抑郁、 焦虑、 睡眠障碍等因素

14、有关 23 。( 三) 预防“三防”“预防” 是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首要是建立涵盖从个人家庭社会的多维立体预防体系, 强调建立个人预防、 家庭预防、 社会预防的“三位一体” 肥胖预防新模式。“预” 强调的是意识,“防” 侧重的是措施 24 。 具体而言, 首先应树立正确观念,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从儿童、 青少年开始, 从预防超重入手, 并要终生坚持 24 。1. 饮食性预防: 依据能量守恒定律, 超重或肥胖的根源在于能量的摄入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 饮食性预防就是把住能量入口 关。 鼓励摄入低能量、低脂肪、 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富含膳

15、食纤 维、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 WHO 和营养学界对膳食纤维的摄入给出了统一的建议, 即每人每天摄入量在 25 35 g 25-27 。 我国于 2016 年发布的 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白皮书 中指出, 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普遍不足, 人均膳食纤维总摄入量约为 13 g/d; 这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中膳食纤维的推荐量( 25 35) g/d 相比,达标的人群不足 5%, 故营养学家均提倡绝大多数人每日 应补充一定量的水溶性膳食纤维。2. 活动性预防: 在维持体重期间, 增加运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控制膳食与增加运动相结合以克服因单纯减少膳食能量所产生的不利因素。 两者相结合

16、可使基础代谢率不致因摄入能量过低而下降,达到更好地减肥效果。 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是一种无氧运动, 主要由糖酵解提供能量, 中等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主要由 脂肪提供能量, 为有氧运动。 因此, 要使脂肪消耗增加, 体内脂肪贮存量减少, 需进行中等强度、 较长时间的运动, 即耐力性运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 每天运动 6000 步, 建议每天累计各种活动, 达到相当于 6000 步的活动量,每周大约相当于 4 万步。3. 情绪性预防: 有研究表明, 肥胖会造成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损害 28 。 同样, 情绪状态会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消极情绪如悲伤、 厌恶、 恐惧、 愤怒、 焦虑、 抑郁能导致体重增

17、加。 研究显示肥胖会增加发生阿尔茨海默病、 抑郁症的风险 29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将喜、 怒、 忧、 思、 悲、 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 但在正常情况下, 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 不会致病。 一方面, 预防肥胖不仅要关注饮食与锻炼, 还要关注家庭环境的建设。 另一方面, 对肥胖儿童的干预不仅要注重饮食与锻炼, 还要帮助儿童及其家人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共同构建和谐家庭 30 。二、 中控体重“欲重” 管理篇中控体重“欲重” 管理是指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但患有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高脂血症等高危病症的个体, 对其超重危险因素加以控制的过程。本篇针对引起体重“欲重” 的高危因素精

18、准发力,强调一个“控” 字, 主要从“生理、 心理、 伦理” 3 个环节进行干预。( 一) 生理“三机”1. 生物之机能: 机能即为机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作用和活动能力。 目前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高脂血症等高危病症, 一方面影响着机体的健康,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机体肥胖。 肥胖同样也会引起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31-32 。2. 生活之机遇: 良好的运动习 惯是通过运动的方式达到控制体重的途径。 长期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可使个体的能量摄入与消耗处于负平衡状态, 从而燃烧堆积在体内过多的脂肪, 完成体重控制任务。 尽管运动对于控制体重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 但对其解释机制并

19、不唯一。 有研究者认为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肾上腺素的释放、 降低胰岛素的分泌等方式来加速脂肪的分解; 还有研究者发现运动可以通过提高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消耗率来抑制脂肪的聚积与合成33-34。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成效;因此,必须注意以下3个问题。( 1) 设定运动的强度: 关于运动强度的设定, 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有研究发现, 高强度的运动才能达到减肥效果; 但也有不少研究表明, 中等强度负荷( 即最大耗氧量为 55% 左右) 的运动减肥效果最佳 45 。 若强度过大( 即最大摄氧量超过 80%),则会抑制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释放, 还会使肌肉氧化脂肪的能力降低, 此时能量消耗的主要是糖;

20、 若强度过小( 即最大摄氧量低于 20%), 机体的热能消耗不足以达到热能负平衡状态, 同样也起不到减肥的作用。 避免强烈、 竞争性运动, 尤其中老年人,运动后适宜心率 =170- 年龄, 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比较适宜的运动如游泳、 太极、 八段锦、 跳舞、 快走、 骑车等。 运动应该量力而行, 持之以恒。( 2)注意运动的持续时间: 运动必须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消耗脂肪, 一般至少需要 20 min。 因此, 想要达到消耗脂肪的目 的, 最好持续运动 30 min 以上。 持续时间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这也正是很多人每天运动, 但仍然没有显著效果的原因之一。( 3) 合理安排运动周期: 很多人由

21、于自 身懒惰或是事务繁忙等原因, 期望一次运动就能带来体重的明显变化。 但是, 运动必须长期且达到一定稳定的频率才会带来身体的改变。( 4) 运动前后的饮食营养: 运动前不能大量进食, 否则呼吸会受到一定影响, 增加胃肠消化困难, 容易引起腹痛、 恶心、 呕吐。 运动后需要休息, 也不能马上进食。 运动后需要休息30 45 min 后再进食 35 。3. 生存之机会: 女性妊娠期中, 体重管理对女性自 身与胎儿均具有重要意义。 孕妇在妊娠过程中不仅需要摄取自 身所需营养, 也需要满足新生儿对营养的需求。 对于孕期体重的管理, 需严格控制, 医务人员要了解孕妇妊娠前体重, 并根据孕妇妊娠前体重、

22、 身高科学计算孕妇 BMI。 对于孕前BMI 18.5 kg/m 2 的孕妇, 其孕期体重增长控制为 13.0 kg。 对于孕前 BMI 18.5 25.0 kg/m 2 的孕妇, 其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 8.0 10.0 kg。 对于孕前 BMI 25.1 30.0 kg/m 2 的孕妇, 其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 5.0 7.0 kg, 孕前 BMI 30.0 kg/m 2 者,需咨询医师进行个体化体重控制。 孕早期应控制增重为 0.5 2.0 kg/ 周, 孕中、 晚期应控制增重约为0.4 kg/ 周。 孕妇需每周称体重, 监控体重增长。 孕早期, 即孕 1 12 周, 只需要保证孕妇日 常饮

23、食结构与孕前相同即可; 孕中期, 即孕 13 27 周,此时胎儿处于快速发育阶段, 需要保证孕妇得到充足的营养支撑, 并保证铁、 钙等元素的摄取, 严格限制其每日 食用盐总量, 日 常饮食应以鱼、 禽、蛋、 瘦肉和奶等食物为主, 但仍需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取; 孕晚期, 即孕 28 40 周, 需要结合孕妇身体状态及胎儿发育情况调整饮食结构, 合理补充不饱和脂肪酸、 钙质等, 确保其正常的体重增长 36 。 依据孕妇的妊娠时间及相关指标, 并结合营养分析指导系统的数据调整孕妇的孕期供给能量为 30 38 kcal kg -1 d -1 ( 1 kcal=4.186 kJ)。 指导孕妇运动 1 h/

24、d 左右, 以不感到疲劳和微微出汗为宜。 胎儿出生后, 母乳喂养较人工喂养肥胖发生率低, 更有利于降低今后的超重、 肥胖风险 37 。( 二) 心理“三为”1. 个体之行为: 体重管理更多表现于个体行为的控制, 积极密切的关注自身体重变化, 提高对其重视程度, 及时调整控制体重的策略。 可以根据体重制定具体而详细的体重管理计划。 建立健康的节食意识, 每餐不过饱, 避免暴饮暴食; 细嚼慢咽以延长进食时间, 自 我限制进食量; 选择纤维素含量较高的蔬果, 减少食量。 改变进食行为有助于减少进食量。2. 精神之行为: 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树立正确的控制体重观念和信心, 认清控制体重的

25、目的, 了解它是综合作用的长期过程。 长期坚持控制体重, 保持积极的情绪, 避免反弹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很多人希望采取过度运动短期内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 但是运动对于减肥的效果一直以来饱受质疑。 因为过度运动, 大脑会给你指令, 去减少其他时间的活动量, 最后消耗的热量与平时无明显差异。 另外, 过度运动可能会透支意志力, 引起其他不良生活方式, 例如更加容易暴食、 注意力无法集中, 以及情绪更容易失控, 甚至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抵御美食的诱惑, 从而更容易引 起体重增加。3. 社会之行为: 关于人们无比关心的体重与胖瘦, 一本美国杂志刊登过的一则广告曾尖刻地写道:“你的体重是你社会等级的宣言”

26、。 在美国, 曾经被认为是成功标志的肥胖, 如今成了中下阶层的标志。 大多数的肥胖与生活方式有关。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才是解决此难题的要旨。 推广宣传健康教育是基本环节。 了解超重与许多慢性病的关系及体重管理的知识, 懂得如何在日 常生活中观察体重、控制饮食等, 对于控制体重具有重要意义。 要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及科学的体重管理目 标的认知率,创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大环境。 处于超重边缘的人,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自 己的体重状态, 易于忽略体重管理, 从而走向超重甚至肥胖。 政府应创造体重管理的方便条件, 通过修建体育设施, 让公众与体育活动设施零距离; 提高对餐饮业的监督管理, 创造健康饮食的大环境,

27、 限制高热量、 高胆固醇等不健康食品的生产和加工, 于食品包装上贴警示贴提示超重人群进食过多热量可危害健康, 让民众意识到体重控制的重要性。( 三) 伦理“三信”1. 道德之信念: 过去 30 年来, 超重人群的迅速增长主要与经济发展和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高能量、 大份额、 营养不均衡饮食, 低体力活动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肥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国家政府的适当干预、 媒体的健康宣传、 专家的科学指导、 社会环境的优化改善、 家庭理念的科学更新,最终都会影响到个人行为的发展 38 。 树立控制体重观念, 自 觉接受健康领域的道德教育, 减少疾病的发生, 承担健康责任。 作为社会人, 健康不仅

28、是个人的, 更是整个家庭、 整个社会的, 维护和促进健康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2. 事物之信用: 增强社会责任感, 合理控制体重可视为社会发展之规律。 超重或肥胖的医学治疗分为对症治疗( 治标) 与对因治疗( 治本)。 所谓治标, 就是把多余的脂肪去掉, 包括外科手术和药物方法 39-40 。 治标而不治本, 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导致无法恢复的并发症、 过度治疗等等 41 。 选择正确的控制体重的方式改变个人生活方式,从源头治理超重肥胖问题, 才具有重要意义。3. 文化之信仰: 当前,“健康” 文化愈加受到重视和奉行。 一个人盲目“逐瘦” 而失去健康, 不仅难以承担原本应该承担的义务,

29、工作、 事业均将受到影响。 因此, 应正确认识健康的含义,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杜绝盲目不健康的减肥行为。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作为国内专门研究健康文化的学术组织, 自成立之日 起便在健康领域积极探索, 以通过文化引 领民众获得健康, 曾发布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 之公民防控心梗 “十间” 卫生健康指南 42获得广泛好评。三、 下调体重“已重” 管理篇“下调” 主要对体重超重管理及时干预。“已重” 即为 BMI 24.0 kg/m 2 , 伴或不伴有肥胖相关疾病。 尤其 BMI 28.0 kg/m 2 伴有肥胖相关疾病是急需干预阶段。 正如前文提到体重管理涉及多方面、 多环节、

30、 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标准化、 多元化和个体化并重的方法。( 一) 标准“三方”根据 WHO 定义, 健康的减肥方法必须遵循 3个原则: 主要减脂肪, 避免水分的流失和肌肉的耗损; 增加肌肉质量, 提高其紧致度和弹性, 防止减肥后皮肤和肌肉松驰; 增强内脏主要器官功能, 而非仅仅不明显伤害身体。 故健康的减肥目标是体重降低 0.5 1.0 kg/ 周, 快速减肥, 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其中改善饮食的营养含量和适度增加体力活动是体重管理的基石, 应该视之为标准化的方法。 减肥是系统工程, 需要 3 个方面: 全面的检测、 评估和跟踪的智能化监测系统; 专业的体重管理专家指导; 健

31、康体重专家团队, 包括医学、健康管理、 营养、 心理、 运动体能等专家。1. 评估定方案: 在减肥前需完成 23 项肥胖问题问卷和禁忌证选择, 填写疾病史、 家族史、 减肥史、 药物史; 使用体脂秤测量并获取体重、 BMI、代谢评估等个人身体基础数据; 将个人体检报告共享给体重管理教练进行分析。 体重管理教练分析和评估患者身体数据, 如身体健康与疾病状况、 肥胖程度、 适宜采用的减肥技术等; 制定减肥方案( 健康管理师制定减肥方案前需要填写方案制定依据)。通常制定减肥方案之前, 患者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并提供体检报告。 针对不同患者情况进行不同方案定制。2. 干预定方法: 减肥过程主

32、要分为 3 个阶段,即减肥期、 平台期、 过渡保持期。 不同的时期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3. 服务定方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方式的改变, 肥胖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 有报道, 40 年间全球肥胖人口从1.05 亿增至 6.41 亿, 且青少年的肥胖呈现上升趋势 43-44 。因此, 健康体重应是以管理体重为目的, 从人体代谢的角度出发, 以健康概念为基础, 体重管理教练运用医学、 健康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技术和方法, 对人体成分、 食物摄入、 水分及运动量实时监测记录, 对参与体脂代谢的脂类、 糖类、 蛋白质、 无机盐代谢的相关生化指标( 三酰甘油、 胆

33、固醇、 血浆脂蛋白、 血糖、 胰岛素等) 进行检测与评估, 动态监测脂类代谢产物( 尿酮), 对饮食营养、 运动、 心理、 睡眠等方面给予指导与干预,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 运用大数据分析生成体脂代谢管理方案, 并制订合理的、 可行的、 针对代谢状态的个体化干预与代谢调控方案, 促进机体的代谢平衡。( 二) 多元“三调”体重管理涉及各种因素交织, 改善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标准化方法常常难以实施, 更无法达到目标, 继而发展衍生出多种减肥方法即为多元化方法。 如低能量的代餐、 膳食补充剂、 低糖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 素食( 低脂高碳水化合物) 饮食等。还有间歇性断食、 辟谷( 中医) 等能量限制

34、饮食方法 45 。 增加体力活动有减肥训练营、 减肥俱乐部、健走团等。 有研究者认为超重和肥胖的人应进行多样性的系列体育活动, 因为不同类型的活动对健康的作用不同。 例如, 有氧运动不仅对心脏和肺有益, 也有助于降低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1. 自 我定调理: 对于减肥人群来说, 需要对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 中的一些营养素比例和食物的选择种类进行适当的调整。 想要达到减肥目的,需要通过饮食和运动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热量盈缺, 即摄入热量小于热量消耗。在满足热量限制的前提下, 再进行营养摄食。 通常 3 餐能量的分配比例是早餐 30%、午餐 40%、晚餐 30%, 即 3 4 3。对于肥胖者特别

35、是中度肥胖者建议将其比例调整为4 4 2 或 4 5 1, 晚餐完全可以采用半饥饿疗法,能量摄入量 150 200 kcal( 1 kcal=4.186 kJ)。2. 家庭定调节: 肥胖人群能否成功减肥, 家庭支持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对于减肥者心理干预可采用策略性影响方法, 即运用关于行为矫正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心理问题并规范行为。 肥胖者在不同的减肥时期会遇到犹豫、 焦虑、 担心、 放弃等不同的心理问题, 家庭成员及时关注并干预心理状态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 1)。3. 社会定调控: 超重和肥胖问题一度被视为仅限于高收入国家, 如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城市中, 呈急剧上升阶段

36、。 体重不正常人群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绝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明显下降。 因此, 体重管理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 社会环境对体重的影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卫生、 农业、 交通、 城市规划、 生活环境、 食品加工、 生态、 市场、 教育等。 交通方面: 特别是城市应当保证合理的自 行车道和步行街道布局, 保障人们上下班和外出骑自行车和步行的自 由, 增加体力活动, 利于体重管理; 食品加工方面: 食品生产不要过精过细, 尽量减少加工食品中脂肪, 糖和盐的含量; 所有的进餐点要保证供给健康的食品; 工作区域: 社区应鼓励建设并营造健身环境。( 三) 个体“三变”1.

37、因时定应变: 肥胖存在一定季节性。 体重管理的方法也要根据季节来制定。 人类是恒温动物,在外界寒冷时人体能通过增加脂肪燃烧、 提高基础代谢率来确保体温恒定。 所以, 冬季减肥更有利,是去除脂肪的好季节。 春季万物复苏, 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活跃, 需要大量的维生素、 矿物质供给机体。 因此, 体重管理应选择升糖指数较低或中等的新鲜果蔬, 一方面降低血糖上升速度, 减少胰岛素分泌; 另一方面, 保证代谢系统稳定运行, 不会发胖而且还促进排毒 24,46 。2. 因地定改变: 不同地域的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不同, 体重管理必须与特定的地域性饮食习惯及社会文化相对应, 制订针对性的体重管理方案。3.

38、因人定蜕变: 针对个体的体重管理需要考虑其个人、 家庭、 社会等各方因素, 需要提供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的个性化综合方案, 称之为个体化方法。 包括个性化指导、 心理干预、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等。 超重或肥胖患者的体重干预应当根据身体情况结合健康管理师的专业指导进行, 其中,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减肥, 特殊疾病患者所采取的干预方法也各有差异。四、 小结近日 , 中 国 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 霖院士团队研究发现, 我国成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达29.1%, 其中男性 28.6%、 女性 29.6% 47 。 这相当于我国有 2.778 亿腹型肥胖, 男性 1.401 亿、 女性1.377 亿。

39、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张晓等 48 的研究发现, 2004 2014 年, 中国肥胖患病率增加 3 倍多。这些研究表明, 作为健康杀手之一的肥胖, 正在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正是如此, 国务院新印发了 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本文作者围绕体重管理这一领域通过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 的中华精准健康传播环理念, 重点叙述了公民体重管理的上防体重“未重” 篇、 中控体重“欲重” 篇、 下调体重“已重” 篇的 3 个篇章,从“预识、 预警、 预防” 3 个方面,“生理、 心理、伦理” 三个环节,“标准化、 多元化、 个体化” 三种方法的主要内涵出发, 汇集成中国公民体重管理秤( 图 2),

40、 为体重管理提供科学化指导。 同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针对体重高于正常范围的体重管理指导, 对于低体重人群将另文解析。共同执笔者( 按照姓氏拼音顺序排序): 陈兵( 杭州变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吕利(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林伟华( 杭州变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孟庆义(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孙鲲(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史宇(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 王贵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王立祥(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 汪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王玮珏( 浙江中医药大学); 许维娜( 杭州

41、五云山医院); 姚秉成(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邓笑伟(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左晓霞(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 张军(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共同主审专家( 按照姓氏拼音顺序排序): 蔡顺利( 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 郭渝成(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 何振喜(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金大鹏( 北京医学会); 刘远立(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 雷志勇(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饶克勤( 中华医学会); 王陇德( 中华预防医学会); 殷大奎( 中国医师协会); 杨秋兰( 健康报); 周赞( 医学参考报社)参 考 文 献 1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J. 中国公共卫生管

42、理,2019, 35(4):426-428, 577. 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20) 年 OL.2020-12-22. 3 穆秀玲 . 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J.内蒙古统计, 2010(4):58-59. 4 Nordmo M, Danielsen YS, Nordmo M. The challenge of keepingit off, a descriptive systematic review of high-quality, follow-upstudies of obesity treatmentsJ.Obes Rev, 2020, 21(1

43、):e12949. 5 Breda J, Jewell J, Keller A. The Importance of the 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Sugar Guidelines for Dental Health and ObesityPreventionJ.Caries Res, 2019, 53(2):149-152. 6 Yumuk V, Tsigos C, Fried M, et al.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obesitymanagement in adultsJ.Obes Facts, 2015, 8(6):402-424. 7 王立祥, 孟宪励, 苏婧 .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指南 J.中国研究型医院, 2018, 5(4):39-42. 8 王立祥 . 立体心肺复苏 立体健康 立体数字 :“三立一体” 理念 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31(1):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