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劝导式设计下高校学生时间管理App行为粘性机制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81935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导式设计下高校学生时间管理App行为粘性机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劝导式设计下高校学生时间管理App行为粘性机制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劝导式设计下高校学生时间管理App行为粘性机制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0/总第242期/2023/9教学互动劝导式设计下高校学生时间管理 App行为粘性机制研究黄然歆 张 剑(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摘要:从高校学生用户的心理因素和需求出发,基于劝导式设计,使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问卷法,从不同的层面引导,通过对用户的行为分析研究,建立能有效改变用户行为的产品设计方法,劝导式设计和研究用户黏性结合起来,可以为提升用户黏性策略带来指导和启示。关键词:劝导式设计;时间管理;用户黏性在如今的高校人群中,大学生拖延和推迟做某件学习任务的情况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造成影响,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后果。与不拖延的学生相比

2、,有拖延行为的学生也因为长期的焦虑和消极情绪压力极大;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而言,拖延行为会使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降低。如何帮助高校学生改变拖延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移动终端产品在智能设备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已快速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其低成本、快捷和智能等优点备受青睐,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已经在用户黏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托劝导式设计,有关用户黏性的研究还有拓展的空间。劝导式设计最开始是由国外学者提出,后引入中国再进行研究推广,劝导式设计是一种可以改变用户行为,或是改变用户使用态度的交互设计形式,用途广泛,可以应用在健康

3、、运动生活、教育、移动终端产品等多种领域。而这种产品对于年轻的高校学生来说,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希望能通过时间管理应用软件(App)的方式,帮助学生改变拖延行为。用户作为互联网世界的中心,有用户产品就可以存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产品培养用户黏性就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用户黏性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用户黏性开始逐步受到重视。在劝导式技术影响下的时间管理 App的用户黏性程度更为重要,决定了产品的发展,及能否改变高校学生群体的习惯。一、高校学生拖延因素分析(一)问卷调查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方法,从高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生活习惯出发,发掘造成学生拖延的原因(表 1)。(二)因素分析

4、1.客观因素(1)客观环境因素:大学像一个小型社会,环境复杂,对大学生的诱惑和挑战很多,会逐渐产生一些压力,有很多人会产生逃避心理。同时,由于现代设备的更新换代,大多数作业都是在电脑、手机上完成,学习、生活已经很难离开电子设备。在这种环境下,学生需要更强的专注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在调查问卷中,有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太多而导致学习任务的拖延。表 1 高校学生时间管理问卷项目设置问题设置分类问题性别、年级、专业量表问题认为自己时间管理困难吗认为拖延给自己带来了影响吗想要改变自己的拖延行为吗有应对拖延的有效方法吗会想使用/曾经使用过时间管理 App 吗会一直坚持使用吗描述性问题每天使用手

5、机的时间是多长造成你拖延的原因是什么造成拖延的心理想法是什么做任何事情前会考虑时间因素吗(2)时间折扣和期望效用:在经济学中,人们常常偏向于选择能够带来回报的内容,这就是“时间折扣”陷阱,从行为心理学上来说,人们更偏向于即时享乐主义,喜欢能短期回报的事,例如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因为一顿美食或者一部好看的电影而暂时放弃任务;同样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们的选择、行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目标的价值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行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目标本身的价值越大,那么执行该任务的动机就会越强烈1。2.主观因素(1)性格特质:拖延会被大多数学者看成一种性格特质,拖延习惯与人的责任感相关,责任感的缺失会

6、导致行为和心理上的懒散,影响任务进程,从而形成了慢性拖延症2。(2)思维习惯:在高校中常常会出现在期末备考时“反正也考不好,只要不挂科就行”的思想而拖延备考,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思维方式,习惯于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可以让任务持续拖延,从而导致热情消退;但拥有积极完美主义的学生会积极完成作业和充分复习,因为他们希望得到一个好结果。(3)自控能力缺陷:有拖延行为的人在自我调节能力上有一定的缺陷,他们很难自我监督和反省,很难合理规划时间,无法预估出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这些往往是由于在以往的学131总第242期/2023/9/教学互动习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App 的特性App 指的是移动智能终

7、端产品,拥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能够搭载各种操作系统。随着 App 越来越多,人们用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这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想法和行动。(一)多场景性随着网络的发展,推动了各个领域中不同类型 App 的发展,涵盖了购物、社交、教育等不同的场景,用户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掏出手机来协助解决问题,加强了用户对App 的使用粘性。(二)移动性App 最主要的特性在于可移动性。互联网的发展,让用户在使用设备时不受限于空间限制,使用场景范围非常大,移动性为 App 带来更频繁的使用率。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每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平均达到 8 小时,且绝大部分用户习惯在睡前玩

8、手机,极度依赖移动设备。(三)快速更新移动产品与传统工业产品相比,有无可比拟的时间优势3。这是移动应用自身具备的优势。开发部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产品现存的问题进行更新,能够让问题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满足用户对产品的期待。在每次应用更新之时,大部分用户希望知道有什么新功能或做了什么优化,增添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乐趣。三、劝导式设计下的用户黏性(一)劝导式设计和用户黏性从用户黏性的定义上讲,粘性形成的过程是消费者的行为和心理偏好转变的过程4。从本质上来说,用户黏性是一种针对用户使用互联网产品的行为。劝导式设计中,让用户能够做出劝导式设计的目标,完成预想的行为。在交互设计中,“物”成为实现行为的

9、媒介,因此在设计交互产品时应遵循行为逻辑5。这两者可结合并为用户黏性行为机制带来新的视角。劝导式设计是在触发点存在的情况下,出现动机的结果。与用户黏性结合起来,是在收到触发信号之后,用户具有充足的动机和行为能力能够重复使用的行为。粘性行为具有从行为到心理学上转变的特点,一定是具有重复率的行为频率。从斯图尔特普提出的网格分析可知,将行为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触发点(Trigger Point)、动机(Motivation)和能力(Ability),粘性行为是一种坚持熟悉行为,从进行一次行动(陌生熟悉)逐渐到增强程度的行为。(二)粘性行为的建立通过研究用户如何对应用产生粘性行为,并且与用户使用应用

10、的每一阶段相对应,可以建立有效的粘性行为机制模型。不同类型的应用对于粘性有不同的影响,用户的需求是粘性的根本前提,用户对于应用的需求越频繁,使用周期越长,粘性越好;而如果需求不强烈,就没有存在手机里的必要,不存在粘性。对于“微信”这样的应用来说,它是维持人们的基本社交生活,还包括一些支付功能等,对应用的依赖性很强,保持着一定的用户活跃量;例如“知乎”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专业知识问题和探讨,还有一部分关于情感问题上的需求;而对于时间管理类的 App 来说,例如“番茄 ToDo”的使用会希望通过这个应用帮助自己解决即将到来的某种考试,督促自己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这类应用的使用频率会集中在某一时间段,也

11、有一部分用户用来长期规范自己的时间,持续提升自己,这两种时间跨度情况与前者大不相同,使用频率也有差别。因此,在不同类型的应用中受影响的元素也不相同,在探讨时间管理 App 应用时,也应当以用户的需求和状况为中心。(三)劝导式设计下影响粘性行为的因素在福格提出的 FBM(Fogg Behavior Madel)行为模型(图 1)中,影响行动的三个主要因素是触发点、动机和能力,三者缺一不可。粘性行为在劝导式设计的视角下也应该受这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遵循这一规律,将劝导式设计里这三个主要因素与粘性行为结合起来。图 1 FBM 行为模型1.触发点触发点是用于吸引用户使用,这一观点在劝导式设计中极受重视

12、,福格认为,没有触发点就不会有行为的产生。一个产品在进入人们的生活中的这个过程,是逐渐熟悉的成果,而制造一个触发点去成为一件事开始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引导用户开始使用,逐渐进入并不断重复这个使用阶段,通过自身的触发点使用户加强使用动机6。触发点的存在与行为动机有着紧密联系,目的是提醒用户去做某件事,在实际移动产品的应用中,即使有再多的提醒和通知,也未必能达到预想的触发行为,有效触发是劝导式设计和开始粘性行为的关键。有效触发分为内部触发和外部触发,内部触发关乎于个人的情绪,包括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而自身情绪也能有效带动触发行为的产生;更多的还是应用本身的触发点制造,回馈型触发可以为用户带来奖励、

13、惩罚、互惠等,使用户产生动力;人际型触发可以利用用户的从众、社交心理促使目标完成;信号型触发是在当用户本身足够拥有动机时,告诉用户已经满足条件,通过感官提示使用户执行目标行为。只有不停地产生有效触发,从单次陌生点击到单次熟悉点击,而后产生持续的行为,粘性行为机制才能开始建立。2.动机福格将动机划分为三个激励因素:快乐/痛苦、希望/恐惧、社会接受/社会拒绝。福格认为,快乐、希望和接受是属于能够让用户产生积极的行为,例如用户为能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而学习的行为。反之,痛苦、恐惧、拒绝属于消极情绪,可能使用户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得到无法预估的结果。在动机设计中,负面情绪引导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用户态度,更

14、应该关注正面情绪,积极引导,132/总第242期/2023/9教学互动使用户能感受到快乐、希望和被社会接受,才能长期改善用户行为。3.能力能力是用户在完成目标行为时的行动能力,具有客观规律性7,加强用户的能力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提高用户自身的能力,二是降低应用的使用成本。首先,提升用户自身的能力是让用户反复使用软件,重复地进行操作,熟悉应用流程之后能够快速完成目标,减少思考的时间。其次,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在应用中通过减少用户的使用成本,减少金钱消耗、减少使用时间、减少体力支出、降低认知成本、明确显示社会倾向以及减少非常规因素六方面来降低用户使用成本8。四、黏性行为的形成机制触发点、动机和

15、能力作为关键元素,影响着粘性行为的形成,而从粘性行为的定义来说,需求是粘性行为的根本前提,越频繁的需求,越具有长期性,对产品的粘性就越大,这种特定行为是对产品的主动需求,且对于其他产品有排他性。因此,综合粘性行为的定义可以从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出发作为判定标准。从行为上来说,对应用有长期且(或)频繁的使用频率,说明粘性行为会影响用户的留存时长和活跃程度。从心理上来说,对某种产品的主动需求及对其他产品的排他性需求,也就是用户表现在选择产品时直接选择 a 而排斥 b 的明确心理倾向。从一个移动应用的长期生存来说,有一定数量的用户群体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而粘性行为能够为移动应用带来长期且频繁的使用,延

16、长产品的生存寿命。当用户对一个产品从隐性需求变成一种显性需求的时候,就代表用户对此产品有明显的使用意图,粘性行为也就此开始。隐性需求指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某种需求,但并没有被满足,此时粘性机制的形成就是介于用户的需求和解决这个问题之间的一个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引导将用户的隐性需求转变为显性需求,是在用户的无意识阶段提出或优化某产品的过程。五、用户黏性与时间管理 App 的关联性分析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极大程度地受到移动应用的影响。作为时间管理类的 App,粘性决定了此产品的存活时间和产品对于高校学生群体是否有实质性的改变和帮助,从微观意义上讲,粘性决定了用户对产品的心理

17、依赖;从宏观上讲,粘性决定能否为生活方式带来变革,从个人的选择辐射到群体最终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固定选择。App 的界面设计是用户与使用程序之间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功能规划是在界面设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一个产品根据用户定位和需求,制定出此产品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使界面具有相应的功能。信息建构是对应用内的信息结构、导航、内容布局所有信息的整理,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好地获取信息。交互设计关注的是用户对界面的操作行为,是界面和界面之间的切换,有不同的切换方式和交互逻辑。视觉效果是用户对应用的整体视觉感受,例如色彩、字体、Logo(标志)等。六、交互设计策略(一)初始阶段激励使用通过良好

18、的视觉传达向学生传达正面的情绪,加强高校学生与 App 之间的情感联结,以增强使用 App 的情感动机,在App 的设计上可以营造未知感,例如节假日的特殊设计,加强学生的再次使用动机,给学生带来惊喜感;增加外部触发开关数量缩短进入 App 的行为路径,例如设置桌面小组件,多设备之间的联动,多软件之间的联动,缩短进入应用的行为成本,可以更大地触发学生点击应用的行为;提供体贴的使用提醒,文案友好,不使用强制性语气,避免高校学生产生负面心理而放弃使用。(二)使用阶段引导使用设置奖惩制度,让高校学生对于 App 内的奖励和惩罚有所期待,促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建立社区式交互场景,社区中互相鼓励、互相

19、监督,利用社区式的模式进行社会合作,增加监督模式,增强专注行为动机。简化操作过程,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操作,使专注流程更为便捷。(三)留存阶段鼓励投入时间管理 App 的生命周期和用户黏性离不开,需要用户不断地投入,也只有在长期的使用下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时间管理 App 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持续性投入,构建成长体系可以激励学生的成长和持续对产品的投入使用。数据可视化可以更好地呈现学生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感知到自我价值的提升并加大对产品的投入;对于未完成的任务劝导下一次的投入,利用学生对未得到的奖励的期待感,不断推动继续投入。七、结语拖延行为带来的负面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

20、效的工作效率。高校学生的拖延行为普遍存在,时间管理App 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了解阶段,需要对于目标群体的行为研究和情绪分析,针对性地设计时间管理的交互产品,才能为高校学生提供一种更为高效的改善拖延行为的途径。参考文献:1 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2 刘柏松.基于劝导式设计的 App 粘性行为机制研究 D.无锡:江南大学,2017.3 刘柏松,辛向阳.移动应用 App 中劝导式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22):131-134.4 赵青,张利,薛君.网络用户黏性行为形成机理及实证分析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0):25-29.

21、5 何静,赵雷丽.拖延症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4):42-44.6 辛向阳.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 J.装饰,2015(1):58-62.7Fogg B.A behavior model for persuasive designC/Persuasive Technology,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PERSUASIVE 2009,Claremont,California,USA,April 26-29,2009.Proceedings.2009:1-7.8 刘昱茜.基于劝导式设计的高校学生时间管理 App 交互设计研究 D.无锡:江南大学,2021.作者简介:1.黄然歆,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2.张剑,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