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犯罪学理论视角下电信诈骗被害原因及对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76701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学理论视角下电信诈骗被害原因及对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犯罪学理论视角下电信诈骗被害原因及对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犯罪学理论视角下电信诈骗被害原因及对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引言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全年,起诉利用网络实施诈骗、赌博、传播淫秽物品等犯罪 28.2 万人,同比上升 98.5%。”1在这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多少被害人承受着巨大损失,又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但电信诈骗被害人作为近年来犯罪活动受伤害最深的一类群体,在电信诈骗犯罪研究领域却没能受到足够的关注。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以“电信诈骗”“被害人”为关键词发表的学术论文仅有 12 篇,而研究的时间也极为有限,到 2016 年方有两篇相关文章发表,这与国外网络犯罪领域的研

2、究形成鲜明的对比。研究时间短、缺乏关注度并不意味着对电信诈骗被害人的研究不重要,相反,通过分析被害人群体的共性特点,总结其被害原因,提出预防策略,对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是极具战略意义的。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探寻电信诈骗被害人群体具有共性被害原因;同时,从犯罪学理论的视角切入,结合社会纽带理论、日常活动理论、自我控制理论构建理论解释框架,并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预防对策,以期从理论维度对电信诈骗被害原因做出解释,从现实维度提供对策启发。一、电信诈骗犯罪形势分析(一)电信诈骗犯罪形势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简称电诈,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电信网

3、络诈骗犯罪是传统诈骗犯罪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其伴随着通信技术、工商业网络化和金融网络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这对于犯罪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二)电信诈骗研究现状国内有关电信诈骗方面的研究,通过以“电信诈骗”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检索,共有 2 240 条结果,最早的文章发表于 2003年,从 2014 年起文章发表数量超过百篇并开始增长,至 2016 年达到有史以来年度最多发文量的 391 篇,此后维持在三位数的发文数量。整体收稿日期:2022-12-26基金项目: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LLYJ

4、XJXY032)作者简介:张昊(1998),男,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公安学专业 2021 级硕士研究生,从事犯罪学研究。犯罪学理论视角下电信诈骗被害原因及对策张昊冮勇(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公安基础教研部,辽宁 沈阳110035)摘要:当前,电信诈骗被害人作为深受电信诈骗犯罪毒害的一类群体,其规模庞大、共性突出。基于犯罪学理论分析电信诈骗被害人被害原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在实践层面,提出预防对策,对打击电信诈骗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从犯罪学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实证研究结论,总结归纳基于理论框架下的电信诈骗被害人被害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缺乏有效监督、尝试网络风险行为、个体自我控制能力低等是电信诈骗被

5、害人受害的主要原因,应从减少上网时间、增加社会支持、减少网络越轨行为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电信诈骗被害的发生。关键词:电信诈骗;被害人;犯罪预防中图分类号:D9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3-0038-04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038038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期渤海大学而言,国内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契合了此类案件发案状况的变化。研究的主题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分析与总结,着重研究此类案件的侦查机制、手段和打击方法;另一类是从法律问题入手,剖析此类案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研究方法以个案分析法为主,少数研究采用一定数量的文献进

6、行分析和总结,整体而言,质的研究占研究文献的绝大多数,只有极个别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于电信诈骗被害人的研究,从知网平台检索的数据太过稀少,发文数量也是从 2017 年开始,才逐渐少量增加。这说明国内对于电信诈骗被害人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二、犯罪学理论视角下电信诈骗原因分析(一)日常活动理论日常活动理论是由 20 世纪中叶美国犯罪学家劳伦斯 科恩与马库斯 费尔森为了解释犯罪数量的上升,在宏观层面对美国犯罪现象研究之下提出的,是著名的犯罪学理论之一,其在整个犯罪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由于个人的日常活动让人们更频繁地进入公众场所,接触犯罪人的机会和受害的机会随之增加,所以导

7、致了更高的犯罪率。近年来,对在线受害的研究一直尝试将日常活动理论从解释受害的传统模式向在线犯罪领域扩展。这些研究坚持认为,日常活动理论可以有效解释受害者和罪犯在不同物理位置且无相互作用的犯罪。因为这种扩展解释同时满足犯罪构成的三个因素:动机、机会和缺乏有能力的监护人。所以,日常活动理论对于犯罪的解释既适用于个别事件,也适用于长期趋势。最初用来解释传统“街头”犯罪,它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的犯罪。许多实证研究在日常活动理论框架下对在线受害原因进行分析。这些研究调查了与网络欺诈、身份盗窃和网络钓鱼等类型网络犯罪被害相关的因素,这对于电信诈骗被害原因分析很有必要。首先,从生活方式理论“合适目标”这一维度

8、分析。电信诈骗被害人作为犯罪分子选择的合适目标,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充足的上网时间,因为只有在充分的网络暴露下,犯罪分子才会被吸引注意进而决意实施犯罪。学者们在一项有关互联网欺诈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观点,研究发现,上网时间和互联网诈骗被害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网络使用时间越长,诈骗被害的风险越高。他们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这一结论:在网络购物诈骗犯罪活动中,上网者的网购时间越多越容易遭受网络欺诈。除了被害人的上网时间对犯罪分子的选择有影响外,学者们还发现,上网者的网络使用方式风险程度也影响着犯罪人的选择越高越容易被犯罪人选择为“合适的目标”。换句话说,网络风险程度越高越容易被害。在西方的相关研究中,

9、发现与传统上网者相比,有越轨行为的上网者可能面临更多的受害风险。Marcum 等人对于大学生网络活动的研究,同样可以说明越轨行为在网络被害中所起的作用。其研究发现,当大学生进行增加罪犯犯罪动机的暴露行为时,会增加其受害的可能性。解释这一发现,可以援引Sparks(1982)的说法:越轨行为人更有可能接触潜在的罪犯,而且面对罪犯时,他们也不太可能向警方求助,因为他们不信任刑事司法系统,或者他们担心暴露自己的越轨行为。所以,在缺乏足够保护的情况下,越轨行为人会更容易受害2。越轨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着犯罪人的选择、影响着被害性,而且也通过对被害人的“监护”间接地对被害性产生影响。一项青少年越轨行为与被害

10、的研究发现,青少年越轨行为人大多来自弱势家庭,这些弱势家庭缺乏监督青少年活动的必要资源和技能。这种持续存在的监督缺位,潜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受害风险。Holt and Bossler(2008)在一次使用对大学生的自我报告来调查在线被害的研究中,比较了一般网络行为和越轨行为对被害性的影响,结果再一次肯定了“网络越轨缺乏监护网络被害”的逻辑正确性。他们发现,一般在网络上接触他人不会增加受害的可能性,但在特定背景下的在线活动(网络越轨)却会增加受害3。除了检验不同网络行为在诈骗活动中所起的影响作用外,学者也同时检验了有关控制变量对诈骗被害所起的作用。Eric Rutger Leukfeldt和 Maj

11、id Yar(2016)针对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对网络被害的影响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受访者的财务特征和教育水平在模型中不起作用,个人收入和金融资产高或低的人成为受害者的机会相等4。这样的结论也打破了“收入低的人更容易被骗”的假设。他们也发现,只有“定向浏览”,才会增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期渤海大学039039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加针对身份的诈骗被害的概率。任何其他的变量都不会增加或降低该类犯罪被害的风险。这也就再一次支持了网络越轨活动对诈骗被害的影响作用。(二)自我控制理论迈克尔 戈特弗里德森和特拉维斯 赫希所著的 犯罪的一般理论 提出将“自我控制”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围绕着它,所

12、有已知的犯罪原因都可以被组织起来。他们认为,低自我控制能力被定义为个人生活中所保持的稳定特征,自我控制能力越低的人越倾向于从事可带来短期利益的行为,而忽视这些行为所造成的长期消极后果,具体表现为冒险、冲动和缺乏同理心。考虑到自我控制理论提出的年代背景,其对于网络受害的解释能力需要得到实证检验。但值得欣慰的是,最近的研究已经证实:自我控制似乎对非接触性受害的影响比接触性受害更强。换句话说,相对于罪犯和受害者之间有身体接触的犯罪,低自我控制能力更能解释网络受害。在自我控制理论的框架下对电信诈骗被害原因进行分析,低自我控制能力对于诈骗被害是一种原发性影响因素,它对于被害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影响

13、。从个体行为的角度而言,低自控个体更有可能在网络披露个人信息,并对诈骗信息做出回应。虽然披露个人信息的主要动机是增加沟通效率,减少网络匿名带来的陌生感;但是,过多的自我披露,却已证实是身份盗窃、网络跟踪和网络诈骗被害的原因之一缘。因为对于犯罪人而言,低自我控制个人网络行为正是其所寻求的“猎物”,不仅是为了筛选潜在的受害者,也是为了评估受害者的吸引力或价值。低自我控制个体的风险行为除了信息披露会提高被害性外,其他越轨行为也已证实会提高网络被害风险。在一项荟萃分析中,研究人员界定网络越轨行为具体包括下载和观看色情图片、数字盗版和软件盗版。这些行为提供了即时的满足,但同时也增加了恶意软件感染和其他形

14、式网络受害的可能性。乔治 耘 希金斯在一项关于青少年网络被害的研究中,深入发掘了自我控制和网络越轨对被害的影响。他发现,低自我控制和网络越轨不仅与网络受害直接相关,并且低自我控制也可以通过网络越轨对被害产生间接作用缘(6)。低自我控制者的生活方式就是这种间接影响结果之一,因为自我控制水平不足的人更有可能与同龄的网络犯罪人建立联系,这种越轨行为增加了他们与有动机罪犯的接近程度,这种带有风险的生活方式减少了低自我控制者的有效保护,造成了他们更高的被害风险。(三)社会纽带理论特拉维斯 赫希提出的社会纽带理论起初是专注于解释个体犯罪原因的。该理论认为,作为一种外界干预,个体的社会纽带强度影响其是否遵从

15、社会传统行为规范,当一个人的社会纽带断裂或很微弱时,个体从事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幅上升。社会纽带理论认为,强烈的社会纽带可以以一种保护能力发挥作用,潜在地保护个体免受犯罪的负面影响。所以,学者也试图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探索社会纽带作为防止犯罪和受害的潜在作用。事实上,实证研究表明,家庭和同伴作为变量对青少年受害风险具有显著解释力。对于电信诈骗被害原因分析,社会纽带的调节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获取引起诈骗被害网络异常行为的机会很丰富,每个人都容易获得。在这些情况下,问题不在于为什么个人会从事越轨行为,而是什么因素影响个人不这样做,社会纽带理论做出了解释:是一定强度的社会纽带,坚持了个人对社会价值体

16、系的信念,控制个体不去尝试越轨行为。马库斯 菲尔森从依恋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依恋,尤其是对父母的依恋会增加与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间,这反过来减少了个体在无监督下的越轨活动尤其是与异常同伴群体之间的活动。所以,强烈的社会联系降低了从事消极或有害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和家庭成员在一起比和陌生人在一起要安全得多。其他研究还报告了低社会纽带与青少年风险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风险行为包括吸烟、酒后驾车、吸毒、赌博、学术不诚实和非法性行为,等等。在校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在学校的糟糕表现和与同学的不愉快交往经历导致个体对学校的厌恶,即对学校的低依恋,这使他们拒绝承认教师的权威地位;而对重要榜样的低评价会

17、导致校外的越轨行为。因为不忠于权威人物的个体,更有可能从事越轨行为。三、预防电信诈骗的对策(一)减少上网时间减少上网时间,是从源头上预防电信诈骗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040040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期渤海大学的最有效的手段。现代社会人们虽然难以与网络切割,但缩短上网时间,减少与诈骗分子在网络空间中的交集,还是切实可行的。因为根据日常活动理论,犯罪人更愿意选择一个经常在线的被害人。这样,他们开展犯罪会减少更多的时间成本。所以减少上网的时间,很可能就会脱离犯罪分子的视线,尤其对于低自我控制能力群体、社会联系薄弱群体的被害预防作用更为明显。(二)避免浏览不良网站不良网站包括黄色网站、

18、借贷网站、不良广告网站等,这些网站内容存在黄色不良信息、违法犯罪导向信息,它们的存在需要躲避监管;同时,也说明在这类网站浏览,是缺乏有效保护的。从日常活动理论的角度来看,浏览上述网站,会向犯罪人暴露自己特定需求,更容易被犯罪分子锁定为合适的作案目标。(三)增强潜在被害人群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在对于电信诈骗潜在被害人群预防过程中能够起到监督作用,社会支持的介入能够对潜在被害人起到拓展认知、纠正风险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社会支持系统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传统单位对于个人支持的结构被打破,原有如“家长式”对员工支持帮扶的组织支持日趋减弱;社区支持系统也难有作为;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下,家庭成员的缺位也使得

19、家庭支持系统支离破碎。在这种社会支持系统缺位的背景下,个人独自面对电信诈骗分子,更容易束手无策。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难以一蹴而就;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针对潜在被害人群的支持系统的构建,是亟须迈出的一步。一方面,应当强化潜在被害人群直接监护人的情绪缓冲功能,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是潜在被害人受害的情绪因素,而以监护人、父母及子女为中心的家庭情感支持,有助于增强潜在被害人面对负面情绪时的信心,并能在劝导和梳理之下尽快排解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支持可以引导潜在被害人重回正确的行为方向。四、结论与展望本文从犯罪学理论视角出发,对电信诈骗被害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检验了日常活

20、动理论、自我控制理论、社会纽带理论在解释电信诈骗被害中的适用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有效控制电信诈骗犯罪形势。由于本文使用互联网检索收集的研究数据并不全面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希望在未来,随着电信诈骗案件的各类统计学数据的不断完善,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这类犯罪做出更全面的分析,也能够为潜在被害人群预防工作做出研究性贡献。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张军 2022年 3 月 8 日)EB/OL.(2022-03-15)202圆原员员原22.https:/ T J,Bossler A M.Examining the

21、 粤pplicabilityof 蕴ifestyle-routine 粤ctivities 栽heory for 悦ybercrime灾ictimizationJ.Deviant 月ehavior,2008,30(1):1-25.3Leukfeldt E R,Yar M.Applying 砸outine 粤ctivity栽heory to 悦ybercrime:A 陨heoretical and 耘mpirical 粤nalysisJ.Deviant Behavior,2016,37(3):263-280.4Mesch G S.Is 韵nline 栽rust and 栽rust in 杂oci

22、al陨nstitutions 粤ssociated with 韵nline 阅isclosure of 陨dentifiable陨nformation 韵nline?J.Computers in 匀uman 月ehavior,2012,28(4):1471-1477.5Higgins G E.Gender 阅ifferences in 杂oftware 孕iracy:The 酝ediating 砸oles of 杂elf-control theory and 杂ocial蕴earning 栽heoryJ.Journal of Economic Crime Management,2006,4(1):1-30.(责任编辑单丽娟)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期渤海大学0410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