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双向驱动发展研究——以锦州市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44664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双向驱动发展研究——以锦州市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双向驱动发展研究——以锦州市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双向驱动发展研究——以锦州市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六期渤海大学学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切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2。城市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的重要结合点,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和教育资源。高校与所在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渊源,将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够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对城市

2、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将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一、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价值意义(一)城市文化及其育人功能对于城市文化,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从空间上看,城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从时间上看,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从属性上看,城市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由此可见,这一概念是相对开放且具有一定延展性的。综合来看,城市文化是特定区域内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各方面的集中反映。城市文化是城市居民繁衍生息的精神土壤和

3、价值养分,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特质,它为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城市文化具有民族性、政治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并以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历史积淀,形成了具有较强感召力的精神内核,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导向功能。城市中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为高校健全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空间。城市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及其思想性和功能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二)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对新形势下更好地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探索思收稿日期:202

4、3-09-05作者简介:舒尊强(1973),男,硕士,渤海大学助理研究员,从事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双向驱动发展研究以锦州市为例舒尊强(渤海大学 党委宣传部,辽宁 锦州 121013)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城市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土壤和教育资源。将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可以健全完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载体,同时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又会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创新,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建设。城市与高校应加强互动,共同挖掘和提炼城市文化中

5、蕴含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和历史文化等,将其有机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以推动城市文化和高校育人载体的丰富和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城市文化;高校;育人体系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6-0员园怨-04109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举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城市红色文化的日益升温,城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彰显,有效地实现了人民思想境界的提升。突出城市文化的思想性和功能性,将其有效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可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增强思想政

6、治理论课亲和力和感染力,使之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贯彻落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举措和重要路径,对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是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对高校而言,引领和服务城市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功能。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有助于传承与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强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高校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积淀、精神共识和价值认同,有其自身学术性、

7、创新性、科学性和开放性。在整个城市文化的建构和城市精神的塑造中,高校与城市互动,能够对城市文化起到引领作用,能更好地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应该说,城市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土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又会对城市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作为城市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广大学生可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并主动传播,扩大了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形成了有效的影响力。从传播学角度看,这种源自受众自发的传播,不但传播成本低,而且更直接、更易于被接受,这对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二、当前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城市文化的发

8、展,影响着城市中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学校文化,也在引领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城市文化精神凝练,扩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城市文化和高校育人融合共生,应是城市与高校互动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当下双方在互动发展中还存在某些问题。(一)城市文化育人资源整合不够,城市文化建设对高校育人滋养不明显目前,各地区对城市文化重视程度不均衡,对城市文化投入相对不足,城市文化建设为高校教育提供的外部环境和资源保障不足。城市对融入其中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挖掘、提炼不够,对蕴含其中的育人价值和育人要素没有科学系统整合。一方面,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缺乏科学性规划,没有加强对文物的保

9、护、利用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些城市文化遗产由于保护和开发不当,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淡出历史舞台,致使一些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另一方面,缺少专业人才梯队,如地方戏曲、民俗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城市文化气息缺乏,没有形成积极的城市精神,就会对高校育人的滋养不足。(二)城市文化与高校教育缺乏交流沟通,城市文化传承与高校育人结合不紧密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有些省属高校与所在城市交集不多,导致高校与城市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高校师生参与城市文化活动也不多,相对缺乏城市文化的熏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没有形成常态化;高校对城市文化服

10、务和参与程度普遍不高,资源调配力度不大,高校与城市文化合作存在较大发展和亟须完善的空间。(三)高校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及辐射作用发挥不充分高校文化知识密集、文化成果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平台。目前,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高校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引领有限,在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和塑造城市灵魂方面贡献不多,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不突出。作为城市中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辐射作用较小。三、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双向驱动发展的实践路径锦州是地处辽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名城,110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六期渤海大学学

11、报2022 年 8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锦州考察时,对锦州城市文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锦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气质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锦州城市的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深入融合,交相辉映,形成了锦州独特的文化优势。锦州市内现有渤海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锦州医科大学、辽宁理工学院、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等 9 所本科及大专院校,覆盖学科门类较广,教育资源丰富,大学生数量较多。多年来,锦州市与在锦高校不断健全互动机制,协同发力,将城市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构建“大思政课”教学体系,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高校育人载体丰富和发展,促进彼此共生

12、共荣。(一)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印记,红色遗址、遗迹遍布各地,不同城市的大学生都会受到一些红色文化的熏陶,城市中的红色文化对高校“三全育人”具有道德示范、文化传承和教育引导的重要价值。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高校应从制度建设、创新传播模式与方法、构建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和技术优势等方面,推动城市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城市和高校需要加强联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宝贵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充分展现,让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

13、。习近平总书记在锦州考察时指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3作为一座英雄的城市,锦州地区留存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锦州红色遗址、旧址、纪念地及纪念建筑设施有 100 余处,与之相关联的红色文化资源有 50 余处。这些红色基地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记忆,更是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个红色故事,都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素材。近年来,锦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对红色景区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掘、整合、提炼以辽沈战役纪念

14、馆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奠定基础。围绕“辽宁党建策源地”“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等四地主题,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在这座英雄的城市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用红色文化凝心聚魂,促进城市发展。同时,锦州市与在锦高校加强联动,积极对接红色景区、红色革命遗址等红色教育资源,将这些红色资源融入育人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之中。锦州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生动性和直观性等鲜明特色,驻锦高校充分利用城市红色资源优势,通过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论坛或讲座,开展沉浸式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

15、入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挖掘红色资源,探寻红色遗址,探究红色文物,助力大学生在体验实践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在红色历史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渤海大学与辽沈战役纪念馆加强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选拔优秀学生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担任讲解志愿者,在讲述红色故事中增强信仰。高校应改革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辽沈战役纪念馆精心组织情景思政课,多次走进驻锦高校,形成流动的思政课堂。辽宁工业大学与辽沈战役纪念馆合作,创作思政剧,将解放战争的历史、城市的历史、学校的历史巧妙地融合,以舞台做课堂,构建“专业知识传授+舞台表演”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在

16、锦高校应充分利用锦州红色资源,在大舞台大师资中彰显大作为,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推动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可以让广大青年学子在日常学习中感悟红色精神,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和红色传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戏曲艺术,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育人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在“化”和“育”的过程。优秀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和民

17、族111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价值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是实现文化浸润灵魂、引领世风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戏曲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部门,不断开展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戏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全方位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充分认识传统戏曲文化的育人价值,强化以戏曲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科学梳理其丰富内涵,充分发挥其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锦州具有悠久的戏曲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戏曲艺术底蕴,素有“关外戏曲第一码头

18、”之称和“戏曲艺术之乡”的美誉。锦州京剧、评剧、木偶剧和皮影戏,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粹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锦州市应充分利用高校和艺术团体资源优势,积极发现和培养青年专业艺术人才,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守正创新,精心创作主题好、接地气的曲艺文化精品,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艺术。近年来,艺术创作者新编了现代评剧 第一党支部信念 等多部红色戏剧,并走进高校演出。在锦高校将戏曲进校园活动作为学校文化育人品牌活动,多次组织锦州京剧、评剧和木偶戏等走进校园,开展“开学第一课”戏曲进校园、戏曲赏析(讲座)等活动;邀请锦州京剧、评剧等戏曲名家走进高校,为学生讲解戏曲知识,讲述戏曲所承载的中国

19、故事,普及戏曲常识,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增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广大师生在戏曲中感受传统艺术的审美旨趣,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传承和传播城市优秀传统文化。(三)提炼城市工业文化,践行工匠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4。回顾中国工业化进程,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工业发展的物质躯壳之下,逐渐生成了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精神文化为代表的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国家还是城市,在其发展进程中都

20、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因此,要想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树立做强文化的理念。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能传承工业文化和弘扬工业精神的时代新人,需要他们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内化为个人价值观,需要高校在实践学习中传承好工业文化,为我国工业发展培养更多可堪重任的栋梁之材。锦州工业基础雄厚,20 世纪 60 年代曾以“大庆式新兴工业地区”著称,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只晶体管、第一块石英玻璃等 21 项“第一”,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业文化既承载着锦州工业历史的辉煌成就,亦蕴藏着振兴锦州、发展锦州的信心和动力。城市和高校应共同挖掘锦州工业文化的骨和魂,回溯历史,提炼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

21、代价值,传承工业文脉,讲述好工业故事。一方面,用工业文化蕴含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激励、促进锦州工业新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承担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事业中。作为培养工业化建设者和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资源背后的工业精神,把地方优秀的特色工业文化、特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使广大学生自觉把城市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在锦高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邀请辽宁省和锦州市的成功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到学校,与学生交流;或将学生带到地方企业中去,让学生

22、亲身体验企业的工作模式及工作环境,在实践中接触工业文化;让学校与企业成为合作共赢的文化团体,让企业成为学生传承工业文化和弘扬工业精神的“熔炉”。坚持将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作为引领学生成才的宝贵资源,不断激励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奋发有为,在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中接续奋斗。(四)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奋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在不断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必须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步保护和弘扬。”5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纵观古今,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伴随着城市文明的进步,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依托。作为城市中的高校,(下

23、转第 116 页)112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接第 112 页)长期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必然会受其影响,从而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锦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扼“辽西走廊”东端,记载着辽西古道到辽西走廊的廊道文化变迁。辽西走廊是连接东北与关内各地的通道,锦州如同整个辽西走廊的咽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文化的多元特质,不同时代、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交汇共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锦州地区辽金、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居多,譬如历代石刻(碑志)、石窟摩崖造像就有万佛堂石窟、元景造像记等 100 余种,其中蕴含着锦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其厚重的精神内涵可

24、以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正向激励。这些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观、哲学智慧、社会道德准则,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内核,既可以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又能够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锦州市与在锦高校联合创立的长城文化精神研究基地、锦州市辽西走廊文化研究中心等,在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整合历史资源、传承文化精髓方面积极作为,将城市文化建设与高校教育有机结合,既满足了高校育人的资源需求,又促进了锦州城市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例如,一方面,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对损坏、损毁的文化遗存制定具体抢救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高校学者及相关专家对古遗址、

25、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石窟进行全面研究和梳理,打造地域文化长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通过组织大学生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参观考察,将城市历史文化有效融入学校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城市悠久历史,保存城市记忆,并从中深刻感悟城市发展历史与国家发展历史的紧密相连、兴衰与共,从而激励当代大学生在接受城市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参考文献:1庹 震.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贡献力量J.求是,2023

26、(20):31-36.2柳青.以文化盛典促文明交流互鉴N.文汇报,2023-10-19(1).3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 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J.共产党员,2022(17):4-6.4习近平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援人民日报,2015-10-15(2)援(责任编辑陈佳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寻求内部融合,最终形成了“两线一点”课程思政方法,“两个专题”教学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131”教学模式,以及融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四维度双向融合”教学策略。本教学策略的创新在宏观上,着眼于服务“四新”建设,着力培养艺工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

27、业能力;在微观上,提出了“志道明德,精工匠心”的课程建设理念,运用“四维度双向融合”教学创新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志于道、行为上据于德、技艺上精于工、思维上匠于心,达成教学目标,满足了技能型课程教学实际的需求,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实践。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9):4-6.2严天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和意义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151.3林雄萍,夏荣菲,陈美娥.技术赋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以省级一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6):94-97.4郑智聪.基于风景园林本科就业偏好影响的课程改革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2,8(S1):139-142.5牟彪.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2(12):131-133.(责任编辑陈佳琳)1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