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中国的区域差异1第一节华北地区一、教学目标的表述 通过探究与小组合作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华北地区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及其特征,学会描述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第一节华北地区一、学习标准要求的落实 关于地理位置,学生在学习北京地理时,就有所接触,并不陌生。因此,可以借用发现法教学,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基本上位于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东。主要包括华北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苏、皖两省北部等省区。东临渤海与黄海。3第一节华北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运用发现法教学,提出华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以及地形特征的问题。可以考虑
2、借用华北地区地形图,先找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陆高海深表,得出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还有山东丘陵。地势西高东低,还可以从河流的流向加以证明。4第一节华北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关于华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分布特点等问题。建议采用发现法教学。产业结构可以通过读“华北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和交通图”、“京津唐”工业区图以及华北地区能源分布图,了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的特点,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能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特点。目前,已经形成了山西、陕西等省区的能源基地,环渤海经济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等省及直辖市。5第一节华北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指生产方式、生产结构、土
3、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面向国外市场,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城市郊区。应面向城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粮棉油主产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西部生态脆弱区。应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切实提高牧区畜牧业发展水平。6第一节华北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华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问题。可以通过黄土高原的暴雨、黄土的性质、植被等缺乏的原因,导致黄河下游泥沙淤积,黄河地上河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等。但也形成了华北平原和肥沃的三角洲等。7第一节华北地区一、学习标
4、准的落实举例说明影响华北地区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影响农业:气候、土壤、地形、河流还有政策、交通、劳动力等,农村学校可以结合学生了解的实际,进行说明。制约因素:春旱、到春寒、夏季多暴雨、以及水资源短缺等。关于工业,主要从优势方面来谈,如资源中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丰富、地形平坦、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等方面阐述。关于制约因素,主要是水资源短缺。应该首先让学生思考发展农业都需要哪些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教师可以适当补充。8第一节华北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关于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华北地区内的主要地理差异,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通过小组合作
5、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得出结论。可以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地势气候河湖资源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及其问题农业发展及其问题风俗习惯:衣食住行9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10第一节华北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根据资料分析华北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资料,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入手分析,给当地及下游华北平原地区带来哪些危害等,进行分析,如有可能,可以通过实验等活动,加
6、深学生对灾害的理解。进一步了解地上河的危害以及黄土高原的治理等问题。黄河断流的问题,可以结合相关的图表和示意图,进行分析。11第一节华北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举例说明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可举的实例很多,如窑洞、北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影响等。12第一节华北地区二、教学建议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建议教师采用一条主线为线索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如主线就是黄土地。从黄土高原的形成、侵蚀、破坏的原因,到黄河的作用,形成华北平原及三角洲,泥沙淤积造成地上河及其危害。进一步比较两地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将地位置、形、气候、河流作为影响因素呈现。用于探究学习。13第一节华北地区二、教学建议体验学习方式也可以采用
7、,如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布扮演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上辛勤耕作的农民。让他们分别介绍本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原因,阐述本地区比对方好的地方以及不足等。关键是扮演之前的分工讨论,如何扮演等。14第一节华北地区二、教学建议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授式,抓住区域特征形成过程,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在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方面上的差异。同样将地理要素作为研究地理环境特征成因的线索展开教学。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形支离破碎,原因是什么?它给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之后在对比两地差异。15第一节华北地区二、教学建议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展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页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两地的地理环境特点,让学
8、生自己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两地的农业生产上的差异,探究其不同的原因。最后由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得出结论。16第二节青藏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运用地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并对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做出简单评价。本区位于 以西、以北、和 以南。包括 自治区、省和 省西部。祖国边陲。临近东南亚与南亚地区。得出该地区国境线漫长,邻国众多的特点。17第二节青藏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 在地形图上识别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地区的地形特征。依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陆高海深表,得出该地区的地势高,在高原面上有众多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山地,因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相对高度不大。或在
9、高原面上有一些相对地势不高的山地。18第二节青藏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 阅读地图和气候图表,说明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可依据教材第915,读图要求,拉萨和那曲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属于全国最低值,冬季则不是,因为其纬度位置偏低。降水集中在夏季。对比同纬度的重庆,冬夏温差较大,重庆冬季气温在78以上,而拉萨则在23以下,夏季时重庆高温接近30,而拉萨则在15左右。两地相差悬殊。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地势的影响。19第二节青藏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 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地势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加剧了气候寒冷气温低、降水少河湖附近形成草场 地势高多大河源头外力作用明显,学生只要了
10、解其中一些联系,就可以。20第二节青藏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 根据资料,分析、对比、归纳青藏地区内的主要地理差异。藏南谷地与藏北高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充分利用拉萨与那曲在气温和降水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借此比较其农业生产上的差异,住房上的差异等。21第二节青藏地区一、学习标准的落实分析青藏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及其造成的后果,说明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地理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案例的方式呈现资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关键不在结论的多少,而在学生参与的过程、广度与深度。22第二节青藏地区二、教学建议探究学习,从图片入手,同纬度的长江流域种植水稻,而雅鲁藏布江谷地种植的是春小麦或
11、青稞,为什么?结合地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展开探究活动。作为拓展,可以进一步分析拉萨与那曲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分析其原因。23第二节青藏地区二、教法建议 体验学习方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朋友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小朋友相互介绍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农业生产状况,阐述本地区的优势及不足,如何做到经济互补。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感悟当地地理环境环境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24第二节青藏地区二、教法建议 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为什么青藏高原地区种植业集中在河谷地区?(2)识别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3)收集材料并分类整理,提出假设;(4)接受或拒绝
12、试探性的假设;(5)形成和评价结论。疑难问题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25第二节青藏地区二、教法建议 青藏地区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具有较强的讨论性,学生对此会有自己的各种观点和想法,采用提问一讨论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式。这是一种充满着“集体思维过程”的教学。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注意教师的教,学生之间也直接联系而开展活动。这样,一旦谁发了言,全班学生就都参与,各自仔细聆听发言,彼此发表想法,互相补充、互相修正,使讨论一步步深入。26第二节青藏地区二、教法建议 采用探究方式展开学习。如根据给
13、出的藏南谷地与藏北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归纳青藏地区内的主要地理差异。这里将位置、地形、气候作为影响地理环境的因素运用。27第三节沿海地区一、学习标准落实 运用地图说出沿海地区的位置、范围,并对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做出简单的评价。关于位置和范围等问题,学生已有相应的基础,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即可。主要从外引内联的角度进行分析。特别是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华侨的家乡所在地(福建、广东)等地区的效益等。港口的效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沿海地区人口众多,素质较强。科技发达等。28第三节沿海地区一、学习标准落实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分布特点。约有200余家世界著名的
14、、实力雄厚的国际大公司、大财团在中国开发区投资办厂,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开发区建立了科技创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设立了科技风险基金等,以扶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和研究。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促进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营主体和贸易方式实现多元化。新型流通领域迅速发展。在集贸市场、百货店、专业店等传统业态焕发新生机的同时,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销售、无店铺销售等新的流通领域不断涌现一批流通企业集团初步形成。连锁经营、企业集团、综合商社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商业企业的规模效益。29第三节沿海地区一、学习标准落实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业对沿海地区经济
15、发展的意义。沿海地区GDP由1990年占全国的515提高到2000年的573,并且继续显示出稳步上升的势头。以天津为例:随着天津市工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已成为工业增长的绝对主力。年以电子信息、汽车、化工、冶金、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为代表的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本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改善人们生活;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城市绿地增加;交通状况得到改善30第三节沿海地区一、学习标准落实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沿海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外向型经济的基本特点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把重点放在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上;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要素通过国
16、际、国内的双向流动,达到优化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风险也大。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二、三产业趋于协调。商贸、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载体和服务功能增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加大,就业机会扩大,环境得到改善等。31第三节沿海地区二、教法建议 本节课主要掌握几个概念:外向型经济,支柱型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之后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展开学习。中国沿海地区为什么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带来哪些好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支柱型产业,它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带来哪些好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掌握
17、多少好处上,而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32第三节沿海地区二、教法建议 用于本节课涉及概念多,采用讲授式比较好。教师应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从四个经济特区、到16个开发城市,再到6个开发地区。以外向型经济、支柱型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深入展开。效果会比较好。33第三节沿海地区二、教法建议 探究学习:以国民生产总值中外贸出口所占比重切入,探究外向型经济、支柱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给每个人带来的好处。可以涉及到一些具体城市,如天津的资料比较全,又离北京最近,学生好理解。34第三节沿海地区二、教法建议 在教师对改革开放、外向型经济、支柱型产业做铺垫后
18、,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点体验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环境、特别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变化,扮演两代人或三代人生活条件的变化,体验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35第四节香港和澳门一、学习标准的落实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通过最近出台的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让学生从中找到:降低关税;服务业对港澳开发;加强经济合作等措施,促进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繁荣。36第四节香港和澳门二、教学建议 采用发现法教学,对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通过让学生比较分析,“发现”异同,得出结论,也是发现法应用的方面。但必须首先说明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的领土,在
19、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对位置范围、面积、居民、经济特征、恢复行使主权时间等进行列表比较,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两地的一般概况和经济特点,使学生对两地有一个较初步的了解。37第四节香港和澳门二、教学建议讲授式教学:香港在国际交通、贸易、信息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优越的地理位置:背靠祖国大陆,南临广阔的海洋,是祖国大陆进出口商品的重要转口港。香港又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的重要港口。讲述时应结合香港海运图,让学生找出香港海运所能到达的国家和地区。2.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之一,港阔水深,可同时停上百艘万吨巨轮,是世界进出口船舶最多的商港之一。3.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要让学生理解自由贸易这一概念的含义:对许多进出口商品可以免征关税,吸引各国商人。由于上述条件,对外贸易成为香港的重要经济支柱。38第四节香港和澳门二、教学建议 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如果我是特首,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应该怎样发展经济,使特别行政区经济繁荣。这里将当地的地理环境作为背景知识,加以运用。比较好的体现了体验、感悟香港、澳门地位的重要。39第四节香港和澳门二、教学建议 案例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给出香港、澳门的相关地理位置、经济发展过程、取得的成绩等。探究香港、澳门今后经济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等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效果也比较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