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四十一).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125273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四十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四十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四十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四十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四十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四十一)1综合测试题(共80个,分值共:)1、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德国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他们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是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思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具。2、简述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霸权”(又译文化领导权)概念的内涵答: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统治一方面依赖强制性的暴力和国家机器,

2、另一方面在合理性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霸权(又译“文化领导权”)。与暴力不同,霸权重视的是文化方面的控制。霸权的推广不是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同意的基础上,它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妥协与合作的结果。葛兰西的观点由于兼顾结构与能动性,得到了学者们的重新关注3、可说服性是指在传播过程中,接受传播者的态度可能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4、什么是媒体生产研究?它与媒体效果研究有何不同?张钦答:媒体生产研究即控制研究。“控制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它与媒体效果研究的不同点包括:1、研究对

3、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传播者以及传播者的生产性活动,后者的研究对象是受众。2、研究目标不同。前者更关注传播的内容和过程,如大众传播中的“谁”、“说了什么”;后者更关产生了什么效果。3、在传播过程中的位置不同。前者位于传播过程的中端,后者则处于传播过程的末端。4、研究方法也有差异。前者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内容分析,后者侧重调查。5、符号互动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6、你认为“网瘾”的概念是否合理?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

4、原因是什么?答: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媒体的使用是一种功能性行为,由于我们紧张、对环境不确定、遭遇不顺或者孤独而产生某种动机,而接触媒体则能满足这些需求,使个人得到放松、了解环境、逃避不愉快的经历、进行社会交往(现实的和替代性的),保持平衡。互联网给人的满足来自于三个维度: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带来满足;媒体内容带来的满足;社会性的满足。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国的大众媒体上掀起了一股讨伐互联网的潮流。各种青少年因网络犯罪、上瘾的媒体报道经常成为网络存在不良影响的证据,政府对网络的监管措施也更加严格。但是严格地说,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说明互联网是

5、这些不良后果的肇事者,它更像是一只社会问题的替罪羊。目前对所谓“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来自心理学界,它又把“网络成瘾”成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网络成瘾障碍、强迫性网络使用等。但是对于什么是网络成瘾,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界定。但是,目前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和上网行为的病理研究并没有考虑社会因素。从互联网使用动机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如果在现实中缺乏社会的满足,就会转向网络或其他媒体。因此互联网使用与其说是“上瘾”的原因,还不如说是一个中介变量,因为上网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很多使用者之所以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网络游戏,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缺失而产生的需求。我们很少担忧看书成瘾、看报成瘾、看戏成

6、瘾,但是却在电影产生后就不断地对电影、漫画、电视、互联网等的“上瘾”现象担忧。这里面既有着印刷文化对视觉文化、电子媒介文化的偏见,同时也有家长和教育部门为了逃避责任和降低认知不协调等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媒体大量报道少数非随机的奇闻轶事,容易以偏概全地让公众产生错误的印象,。有不少报道发现犯罪青少年因为上网或玩电子游戏而越轨,就得出互联网会导致青少年犯罪。这种混淆因果的逻辑就像人因为要吃饭而导致犯罪,从而推导出吃饭会导致犯罪一样荒谬。对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调查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并没有造成青少年学习成绩、体育锻炼、人际交往时间的明显变化。只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网络并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7、7、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政治经济学派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并不是一个紧密的团体,而是一个对现代社会的现象存在着大致相同观点,并有着相似研究方法的松散的学术共同体。批判的传播政治学反对把文化简单还原为商品,注重分析文化商品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8、准社会互动人们把电视等主流大众媒体中的人物或媒体名人看做真实的交流对象,与其发生互动并建立某种关系。9、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贡献答:20世纪20年代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活动对传播学的成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他们是:1)拉斯韦尔宣传研究的权威,最早概括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并提出了“5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首先开始传播效果研究,系统地运用社会调

8、查和量化方法研究传播过程,对传播理论的体系化起了重要作用。3)卢因“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小群体动力学;4)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效果研究;开创了“信息的中介因素”理论10、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对信息在群体中的扩散分别产生什么影响?赵姝娜答: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大众传播在信息扩散中,具有舆论引导作用,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优势

9、;同时,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在群体中,信息扩散速度更快,更易产生影响。虽然面临冲击,大众传播仍然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政治的和文化的。在政治方面:大众传播可以为民主政治过程提供公开讨论的场所,使政治候选人为公众所知并传递不同的信息及意见;从政者及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利用接近媒介的优势实施其权力。在文化方面:大众传播是建构社会现实的一个首要的信息来源,并且能够使大众分享共同的文化身份;占用民众大量的闲暇时间,比其他任何机构对文化环境的影响都更大。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

10、会性特征。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人际传播对信息在群体中的扩散的影响如下:人际传播能够有效地把信息传递给受体。由于人际传播是通过人际关系的运转进行传播的,传播者处于主动地位,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传递,因而比较容易以情感打动对方,使接收者易于认同。所以,其传播效果要优于其他传播方式。人际传播可以较快的速度获得反馈信息,促进传播活动的改善。由于人际传播无需经过传播媒体的中介作用,通过人际关系的直接交往,动之以情

11、,晓之以理,即能迅速收到反馈信息,重新调整传播战略和方法。11、培养分析有哪些独特之处?何苗答: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培养分析把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中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内容模式的宏观影响;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是效果研究所最求的变化;培养分析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受众的使用过程和意义解释过程等微观问题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整个讯息系统长期的影响上;培养分析考察的是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培养理论是一个关于社会控制的理论,它描述了居于主导地位

12、的群体(社会精英)是如何通过商业体制实现其整体利益的。12、议程设置是舆论引导么?为什么?答:一、“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

13、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二、“议程设置功能”的主要观点是: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

14、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三、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来说,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

15、坏和阻滞作用。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党性原则;正面引导原则;真实性原则;分流原则;有度原则。四、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它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从本质上说是站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另一方面,“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之间也有一定的理论接点。我国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不但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且旗帜鲜明的把

16、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五、相对而言,舆论导向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议程设置”则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因此,“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六、所以,议程设置不是舆论引导。13、第三人效果在现实中有何表现?影响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第三人效果”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指的是人们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我(们)”、“你(们)”不能产生影响,却能对“他(们)”产生影响。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

17、的影响,这种媒体对他人影响较大的估计将导致他们采取某些行动。在现实中的表现有:在涉及一些公认的“有害”内容(色情、暴力、烟酒广告、赌博广告、极端言论等)时,第三人效果常常导致人们支持对其进行限制。对社会精英和把关人来说,第三人效果常会使他们过于谨慎,导致信息的审查和限制,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此外,第三人效果还经常影响传播者对于传播效果的判断和决策。例如在地震发生时,决策者和传播者会低估群众的判断力,认为如实报道灾情将在群众中引起恐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进行了封锁。这就是第三人效果在现实中的一中反映。造成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心理原因是为了提升自我,使自我感觉更良好。除了这个关键原因外,还有其

18、他几个因素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出现的强弱程度:14、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拟态环境,也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5、简述框架效果理论(framing)的主要观点答:在新闻传播中,框架概念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媒体工作者通过选择、突出、排除、提供细节等方式报道某个问题,它强调的是新闻生产过程;二是新闻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1)新闻涉及的话题(内容的取舍);(2)外在表现(编辑中的篇幅和位置);(3)认知上的属性(被包含进框架的细节);

19、(4)感情属性(全篇的基调)。因此可以认为属性的取舍、强调、排列也是框架的一种,但是框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属性的设置更加丰富。框架除了表现在具体细节之外,还是一种格式塔(整体的感觉),比如甘耐姆所说的感情属性、风格、语气等。1+1很可能会大于2,把一些属性加在一起,还可能产生某些“化学反应”,超过属性简单相加产生的效果。所以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并不能画上等号,框架效果所涉及的影响要大于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此外,框架研究包含的内容也涉及新闻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结果的全过程。尽管如此,从属性议程设置的角度研究框架效果,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框架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信息传播的效果方面。艾英戈认

20、为,“框架”是对判断和问题的陈述或表现的微妙改变。而“框架效果”则是指这些改变对决策的影响。他把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分为两种框架,一是故事框架,指用具体的故事来表现公共事件、个人经历。另一种是抽象的主题框架,它把公共事件放到更一般或更抽象的语境中来理解,指向一般性的结果或条件。和议程设置第二层研究不同的是,艾英戈并没有单纯研究这种框架中属性显著性的传递,而是走得更远,关注这两种框架导致的公众对问题责任归因的变化。与铺垫效果研究的前提一样,这个理论也认为普通人对问题的归因是不连贯的,常常依问题而定。人为了追求判断过程的简单化,一般依赖容易想到的事情来归因,很少全面考量所有因素。因此媒体对事件的叙述

21、框架将影响公众对事件责任的归因。一般来说,故事框架容易导致受众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被报道的具体个人,而主题式框架则导致他们将问题的责任归结于国家领导人或社会。16、第三人效果 卢一大众媒介对“他(们)”(语法上第三人称)的影响,被称为“第三人效果”。这里的“第三人”有两种定义方式:一是和我(们)、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的他(们);二是站在信息发出者的角度,即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旁观者的第三者。17、谈谈新媒体的传播对社会的影响答: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直到21世纪初普及的手机短信、数码相机,以及web2.0的各种新型传播方式,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22、是巨大的,媒介技术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提出“网络社会概念的卡斯特”认为:“技术就是社会,而且若无技术工具,社会也无法被了解或再现。”电子传播媒介使接触他们的人的身体所处的地点,不再与其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相关联。网络传播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参与交流的条件。多数电子传播媒介是作为一种共享的场地或平台存在的,服务于人们同时获取信息的需要。作为一种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它造就了传统的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远难以达到的信息共享程度,特别是电视与网络媒体。多数电子传播媒介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

23、。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电子传播媒介能够绕开空间的隔离,不再使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电子传播媒介融合不同的知识场景,打破学科的界限,也为学科间新的对话开辟了道路。电子传播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当人们通过电子传播媒介教会个社团相互了解时,也就改变了社会团体之间的界限以及群体的周边范围。当电子传播媒介使“距离”的意义消失时,人与人接近在道德上便是一种好的选择。这些看起来能够使得每个人同时成为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新传媒或新传播方式,在人们通过它们自由获得任何信息和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也意味着受到更大的、更精细的控制。在传播科技日益

24、发达的当今,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媒介以及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电子传播媒介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播媒介将在数字化技术的平台上得到新的融合。新的传播媒介形态的不断涌现这种现象自身,构成了一种新环境。18、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答: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大众传播可以使社会事件和人物等正当化,树立威信,得到显著地位;也可使之威信扫地,败下阵来。社会控制中介作用。大众传播处于上层社会控制和广大成员之间的中介领域,能将某种公德和社会规范得到宣传和明朗化,广为人知,取得社会承认,使腐败现象受到舆论谴责。模拟社会环境。大众传播给人们提供的消息和知识,即“头脑中的影像”能在人们生活中起到

25、环境的作用。19、作为电视媒介的管理机构,广电部门的相关政策加强了对电视内容的审查,可以有效监管电视媒介的传播行为。2004年,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所有电视台在观众收视最为集中的黄金时段,不得播放渲染凶杀暴力的涉案题材影视剧,而代之以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优秀影视剧。广电总局的这一做法是应广大家长观众的意见和要求推出的,也是广电总局开始实施的净化工程的一部分。通过这项措施,一方面可以净化银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也是要起到政策调控的作用,引导制作方控制这类影视剧的产量,刺激他们生产题材更加多样、健康向上的作品。凶杀暴力题材的电视剧不能在黄金时间播出,使电视屏幕能够为青少年健

26、康成长创造一个纯净的文化空间。20、意义 王君君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21、编码/解码理论传播者将特定的内容以一定的符码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即编码活动,亦即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和制作活动。受传者在接收到传来的符码以后,必须经过对符码的阐释和理解才能从中得到意义;因此,受传者对符码的理解和阐释过程,即解码活动、释码活动。22、恐惧诉求恐惧诉求通常是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23、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答:意义:1、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

27、介的目的是不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2、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局限: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2、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3、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24、萨匹尔-沃尔夫假设该假设认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想像,即我们的语言限制和规定了我们

28、对身外世界的把握。萨匹尔-沃尔夫假设说明了语言观念系统的重要影响。25、简述电视传播研究的“培养理论”(又译涵化理论、教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答:培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格布纳和格罗斯在1976年提出的,通过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及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提出了“培养理论”。格布纳认为,随着电视的普及,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大众媒体。我们接触电视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把电视中所表现的世界当作是真实的世界,模糊了媒体的象征环境与真实环境之间的界限。培养分析探讨了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过程的影响,它把电视讯息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不同的节目类型中都有一些持久不变

29、的内容模式,反复灌输给受众。日久天长,影响受众对现实的感知,甚至塑造其思维方式。格布纳认为,电视的培养就像“冰川效应”一样,在较短时间里,人们感觉不到温度微小的变化,但是长期的积累,就会产生沧海桑田的巨变。到目前为止,培养分析已经远远超出了电视暴力的范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培养分析已经转向更一般的“主流化”研究,涉及性别角色、老龄化、政治取向、家庭、环保、科学、健康、宗教信仰、少数民族、职业等。更确切地说,培养分析是关于社会文化的理论,它是社会文化指标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培养分析把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

30、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从叙事角度来看,电视新闻和电视剧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关于世界的故事。培养理论本质上是关于叙事(故事)的理论。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中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内容模式的宏观影响。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是效果研究所追求的变化。该理论认为,电视最大的效果不是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而是使它们保持稳定。培养意味着系统的文化形象、实践、生活方式和信仰结构的潜移默化。培养分析虽然不否定观众的主动选择能力,但该理论认为由于讯息系统长期积累的培养,要摆脱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宏观理论,培养分析并不把

31、主要精力放在受众的使用过程和意义解释过程等微观问题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整个讯息系统长期的影响上。培养分析考察的是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它并不认为电视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影响,但是却认为它在塑造我们关于现实的共同观念上具有累积的影响。26、谈谈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答:1948年拉斯韦尔概括了人类传播的三项基本社会功能:1)环境监测。2)联系协调。3)文化传承。1959年赖特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功能说”,增加了“娱乐”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主要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境变动的最新信息。其原始动机来源于安全需求,例如媒体报道灾难,犯罪,疾病等反常信息。联系协调功能主要指对社

32、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协调,使之能够正常运作。例如信息的沟通,深层价值协调等文化传承功能不单指文化知识,更多是泛指人类学上所说的群体的一切行为方式的总和,包括社会角色、社会规则、风俗习惯等。娱乐功能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又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项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大众媒介授予社会问题、个人、团体以及社会运动以地位,可以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合法化,从而提高其权威性。强制执行社会规范: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曝光”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进行舆论监督。麻醉的负功能:大众媒体的报道有时也会起到误导公众的反作用。比如地位赋予会让一些投机取巧者赢得名利,强制执行社会规范也可能使媒

33、体或大众站在道德制高点,压制个人的选择与自由。1982年施拉姆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概括。指出大众传播能够开创经济行为。27、信息 王君君信息是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任何反映或“表述”事物存在及其互相作用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大致包含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任何社会信息都要传达一定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载体或符号(如文字、音声、图画、影像、表情、动作等)才能表达出来。信息是在一定的系统内运行的,这个系统包括信源、媒介、信宿、传递和反馈渠道等各种环节和因素。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是通过信息的授受而进行的社会互动行为。28、属性的议程设置假

34、说(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铺垫理论有何异同?答:(1)属性的议程设置假说(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理论是:在某一则新闻中,不同的属性一起又构成了重要性的排列等级,比如一则新闻中写进哪些内容省略哪些内容、强调哪些细节弱化哪些细节、支持或反对某种做法等。这些属性衣服在对象议程上,共同传递到公众那里,从而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特征的认知。议程设置的第一层传递的是对象的显著性,第二层传递的是属性的显著性,因此,麦库姆斯也将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称为“属性议程的设置”。属性议程不仅可以影响受众对议程某一特征的重视程度,还会反过来影响对象议程的显著程度。也就是说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会影响议程设置的第一层。研究发现,除了报道频率

35、和数量会引起人们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外,关于某一问题的报道风格(tone),也会影响人们对该问题的关注。麦库姆斯将这一效果称为“引人注目的论据”。即在同一类问题中,从性、冲突等“引人注目的论据”角度来报道(第二层)要比从其他角度来报道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该问题的注意(第一层)。总结起来,传统的议程设置研究的是媒体对象议程向公众对象议程的传递,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研究的是由媒体属性议程向公众属性议程的传递,在这两层之间,媒体的属性议程还会影响公众的对象议程。(2)铺垫效果理论:艾英戈等人把电视新闻的铺垫效果定义为:“通过唤起对某些问题的注意,并忽略另外一些问题,影响观众对政府、总统、政治和公职候选人进行评价

36、的标准”。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不会对所有的事情保持专注,注意力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其次,人们在判断时,一般不会经过全面的分析,而是更喜欢试探式分析比如直觉和常识。试探式分析的一种形式就是依据最容易得到的信息作出判断。大众传媒恰好是现代社会中公众最容易获得的信息资源。因此,如果某个观众最近经常看到外交方面的报道,这个信息在记忆中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成为最容易获得的信息。如果这时恰好要他投票选总统,这一新刺激就会激活他对于相关新闻的记忆,他就容易把总统与信息联系起来(尽管这种联系可能是无意识的)。上述过程造成在对总统作总体评价时,总统在外交方面的表现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其他方面就可能被忽略。铺垫

37、作用所涉及,电视新闻不仅可以成功地告诉人们“想什么”,而且可以成功地告诉人们“怎么想”。关于铺垫作用与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关系,韦弗等人认为议程设置与铺垫效果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议程设置关注问题排序从媒体到公众的传递(想什么),而铺垫效果更关注的是议程设置的后果,个人意见形成过程(如何想)。同:都是大众媒体,通过制造信息环境,影响人们关于世界的想象的作用理论基础。在这两种理论的作用下,大众媒体能够“润物细无声”、“鱼儿不会注意水”一般,影响受众对世界的看法。异:(书上没有明确的比较,只能把所有的关于这两个原理的文字整理出来,大家自己思考发挥吧)29、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被视

38、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自许为“正统马克思主义与自由民主主义的批判者”。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30、传播批判学派传播批判学派是用来区别实证主义取向的管理学派的一个大而化之的名称,其包括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等。31、简述李普曼对传播效果研究的贡献答: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政治家、专栏作家、美国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贡献有:(1)舆论及宣传研究(2)提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3)大众传播效果的洞见(4)把关研究(5)传播与民主政治的分析

39、。32、谈谈大众传播“议程设置论”的提出和后来进一步的研究答: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他们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在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的对应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假说后来发展为“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该假说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

40、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主要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该假说的意义

41、是:揭示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有力影响,对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该假说认为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关,为考察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议程设置的政治、经济的力学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假说的不足点是只强调了媒介“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忽略了“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33、铺垫效果和经典的议程设置理论有和异同?李响(女)答:铺垫效果是议程设置向纵深方向的发展,是在研究电视新闻的影响中发现的。艾英戈(Iyengar)等人把电视新闻的铺垫效果定义为:“通过唤起对某些问题的注意,并忽略另外一些问题,影响观众对政府、总统、政治和公职候选人进行评价的标准。”简而言之

42、,电视新闻不仅可以成功地告诉人们想什么而且可以成功地告诉人们“怎么想”铺垫作用于经典议程设置理论的关系,目前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他们的心理机制相同,甚至有研究认为议程设置只是铺垫效果的一种表现。但韦弗等人认为,铺垫效果于议程设置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议程设置关注问题排序从媒体到公众的传递(想什么),而铺垫效果更关注的是,议程设置的后果(consequence)个人意见的形成过程(如何想)。议程设置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铺垫作用。当然从心理模型上来看,议程设置和铺垫作用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议程设置涉及的是公众对有争议问题的重要性的认知,仅仅是判断一系列问题中的孰轻孰重而艾英戈等人提出的电视铺垫作用,则

43、涉及对另一个对象的评价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公众所接触的事件与所判断的客体是不同的,它是一个符号意义的迁移过程。尽管人们在做价值判断时,可能追求效率和省事,它仍需要调用信息处理者更深层次的经验与判断。因此,即使这两种理论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它们在心理机制的运行深度和作用对象上是不同的。与铺垫作用更相近的,恐怕是议程设置的第二层,即框架作用(framing)这也是艾英戈继至关重要的新闻后写的另一本著作有人负责吗?的主题。经典的议程设置模式描述的是问题显著性等级从媒体向公众传递的过程。但是对于一个具体问题而言,它是多面的,具有许多属性(attributes)例如对于一个事件来说,其中还会有许多方面,

44、会由一些更小的次级事件组成,而且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一事件还会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就像鲁迅说的,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出不同的主旨。从心理作用深度来看,铺垫效果与框架效果,均超过了经典的议程设置的层次,涉及到了对事件的价值判断。但细究起来,二者仍有区别,框架效果中媒体所提到的事件与公众判断的是同一事件;而铺垫效果中媒体提到的事件与要判断的客体却不同,媒体通过影响受众的判断标准,从而影响受众对另一客体的判断。34、为什么在中国有时议程设置会失败?张铁答:一、“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

45、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二、“议程设置功能”的主要观点是:1

46、)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

47、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三、“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四、“议程设置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无论在哪个国家和社会,起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最终登上传媒“议

48、程”的情况都是常见的。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我国学者范东生指出:“传播媒介诚然有时可以造成平地起风波的惊人效果,但这并不说明社会舆论只能追随其后,接收指引。”他援引1976年周总理逝世前后“四人帮”的舆论操纵和“四五”时间的事例,指出“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力量。”五、所以有时在中国议程设置会失败。35、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你认为外来文化会对本土文化产生不良影响吗,为什么?答:文化帝国主义可以这样定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信息自由传播为由,依靠强大的信息资源与媒体实力,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文化产品和新闻,以达到重塑发展中国家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制度和身份,使之服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外来文化是指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径把外国的文化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体系。外来文化是否会对本土文化产生不良影响不能简单的下一个结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当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可能出现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当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