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2018年 试行)的通知各市(州)、贵安新区和省直管县(市)安全监管局,各煤监分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按照全省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工作要求,我省起草制定了贵州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2018年 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督促、指导本地区相关企业遵照执行。省安委会办公室 2018年5月17日贵州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2018年 试行
2、)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5月编制说明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精神,紧紧围绕遏制重特大事故,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的关键,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进风险分级管控,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工作的安排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双控”体系建设工作。近一
3、年来,各地认真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本地双控体系建设工作,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工作扎实、成果卓著。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双控”体系建设,指导全省生产经营单位规范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具体工作,根据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32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要求,起草制定了贵州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2018年 试行)。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
4、治理“双控”体系建设的具体任务目标及工作流程,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管控措施、风险分级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提出具体要求,确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常用风险点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方法。本指南适用于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主席令第69号,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70号,根据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正)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
5、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2017年11月30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GB/T 23694 风险管理 术语GB/T 24353 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7921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3.术语与定义3.1风
6、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3.2可接受风险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3.3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3.4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注: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
7、、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四类。)3.5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3.6风险评价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分级,对现有管控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3.7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3.8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的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3.9风险管控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管控方法和手段。3.10风险信息包括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
8、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3.11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企业各类风险信息(即3.10所涵盖的相关信息)的集合。3.12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隐患、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在事故隐患的三种表现中,物的危险状态是指生产过程或生产区域内的物质条件(如材料、工具、设备、设施、成品、半成品)处于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人在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指示或其他具体行为不符合安全规定;管理上的
9、缺陷是指在开展各种生产活动中所必须的各种组织、协调等行动存在缺陷。3.13隐患分级隐患分级是以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影响范围为标准的,可以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同时,相关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第85号令)、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
10、行)(安监总管一201798号)、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安监总管三2017121号)、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安监总管四2017129号)等要求执行。3.14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3.15隐患治理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
11、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于其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部门、车间、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按“五落实”要求进行整改。3.16隐患信息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4.基本要求4.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负责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明确组成部门及其成员职责、目标和任务。领导机构组成除包括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外,至少还应包括安全、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类专业技术人
12、员。主要负责人负责企业风险识别、评价、管控和公示,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识别、评价、管控和公示,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企业应明确风险识别、评价和管控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订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考核标准,并对企业内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各业务部门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职责和专业分工,负责组织策划各自专业范围内的风险识别、评价和管控策划、监督检查、效果评价工作;负责编制专业范围内各类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样表;负责企业相关业务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与管控效果验收;负责本专业范围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检查督导。车间负责组织学
13、习企业安全风险工作要求、风险管理知识及方法;制定培训计划对车间内干部职工进行风险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制定车间安全风险管理目标及推进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开展风险辩识、风险评价活动;建立健全风险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并督促严格落实;制定风险评价考核办法,有效推进车间安全风险管理;对安全风险管理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不断改进提高。班组以系统开停车、交接班、“八大特殊安全作业”等为载体,从“人员、工机具、环境、物料、规程”等方面实施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工作。岗位人员负责实施本岗位的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分析评估结果及时记录汇总上报车间。各级组织和人员对评估出的较大风险或重大风险,
14、要立即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管控措施降低其风险程度,直至风险可以接受(确保其实现重点管控)。4.2实施全员培训企业各级组织应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培训计划,对全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风险和隐患相关概念、辨识方法、评估分级、管控措施,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程序、方法和整改措施等,让员工掌握相关概念、标准、程序、方法,并保留培训记录。4.3编写体系文件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文件,主要包括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和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安全风险公告管理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考核管理制度等。5.工作程序和内容5.1
15、风险点确定5.1.1风险点划分原则风险点主要分为静态风险点和动态风险点。静态风险点主要包括:设备、设施、场所、区域。企业应按工序建立设备设施清单(详见附件1)。动态风险点主要包括:现场操作、取样、巡检、检修、故障处理等作业活动。作业活动主要按生产流程、区域位置、装置、作业任务、生产(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包括但不限于:日常操作:工艺、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其他作业活动:动火、有(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检尺、测温、设备检测(测
16、厚、动态监测)、脱水排凝、人工加料(剂)、汽车装卸车、火车装卸车、加热炉点火、机泵机组盘车、输煤机检查、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公众聚集活动等。企业应按岗位工作任务和作业流程划分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详见附件2)。5.1.2风险点识别企业应组织本单位涉及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的各相关部门联合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危险源及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现有风险管控措施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
17、详见附件3),为下一步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做好准备。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5.2危险源辨识5.2.1辨识方法对于设备设施,宜选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进行辨识;对于作业活动,宜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进行辨识;5.2.2方法简介5.2.2.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该方法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具有危险的工作步骤及工作内容、潜在事故类型、导致事故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现有安全管控措施。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实施步骤:编制作业活动工作危害分析(JHA)表(详见附件4);将作业活动清单中的每项活动分解为若
18、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明确其工作内容;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规定,分析每个工作步骤可能潜在的事故类型;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规定,辨识导致潜在事故类型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现有管控措施。主要从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统计;对每个工作步骤的工作内容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记录。5.2.2.2安全检查表法(SCL)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的每个设备设施明确检查内容及标准要求、标准产生偏差导致的主要事故类型、现有安全管控措施等。安全检查表法(SCL)实施步骤:编制设备设施安全检查表(详见附件5);依据设备
19、设施清单,按设备设施结构或功能将风险点划分为若干检查内容;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及规定明确检查内容的标准要求;分析标准产生偏差导致的主要事故类型;识别现有管控措施。主要从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统计;对每个检查内容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记录。5.2.3辨识范围5.2.3.1应覆盖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5.2.3.2工艺运行危险源辨识范围及工作分工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废弃、拆除与处置等阶段,设立、设施设计、竣工验收、现状等专业评价由中介机构完成。大型机组、系统、装置开停车等常规活动和紧急停车、
20、跳车等非常规作业活动由所在车间完成。多系统或整个企业开停车危险源辨识由生产运行管理部门完成。新建装置、技术改造项目危险源辨识,企业应针对实际成立专项部门负责完成。5.2.3.3检维修危险源辨识范围及工作分工一般设备检维修、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作业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的材料、设备、工器具准备情况;对作业环境(电源、高温、高压源等危险能量源以及有毒有害物质隔离、重物失稳防控及其他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对作业人员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等情况进行安全风险分析。作业完毕试运转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质量,材料、工器具回收和人员撤离,安全设施、安全防护及采取的安
21、保措施(如短路线、电气接地等)恢复等情况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涉及特殊安全作业风险分析由生产经营单位牵头组织。重点设备检维修及单系统检修。由机电管理部门牵头,编制安全风险分析指导书,由所在车间设备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牵头,电气、仪表专业人员配合实施安全风险分析。多工序或多车间同时进行系统性检修时,应由机电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总工程师、生产系统各专业技术负责人,相关工艺、电气、仪表、公用工程等单位分管负责人参加,组织进行安全风险分析,编制安全风险报告报告,逐级签批。5.2.3.4其他危险源辨识范围及工作分工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由各业务部门牵头,相关车间落实。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由生产运行管
22、理部门负责。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由各车间结合现场处置方案予以落实。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由项目负责人带领所在班组岗位人员落实。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指导,岗位班组长落实。原材料、产品的运输由销售管理部门负责;使用过程由岗位人员落实。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由岗位人员落实。5.2.4危险源辨识5.2.4.1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物、环、管”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其根源和性质。例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
23、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5.2.4.2辨识危险源可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例如:机械能可造成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车辆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火灾、爆炸、中毒、腐蚀。从物质的角度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爆炸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粉尘等。5.2.5事故类别及后果危险源可导致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
24、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危险源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5.2.6现有安全管控措施统计现有安全管控措施统计主要从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措施等4个方面进行统计。5.3风险评价5.3.1风险评价方法设备设施风险评价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活动宜选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评价;危险工艺宜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进行评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宜选用定量风险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其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值。
25、5.3.2风险判定准则5.3.2.1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每个评价方法的评价准则。企业可参考风险矩阵法(LS)评价准则(详见附件6)、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评价准则(详见附件7)。5.3.2风险评价与分级企业在对各类风险点和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根据制定的风险评价准则,在充分考虑现有安全管控措施,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的取值和计算风险值,依据风险判定准则,判定风险等级。具体可参考设备设施风险评价表(详见附件8)、作业活动风险评价表(详见附件9)。5.4风险管控措施5.4.1管控措施选择原则风险管控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5.4.2管控措施
26、实施5.4.2.1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评价现有管控措施的有效性。现有管控措施不足以管控此项风险,应提出改进的管控措施或建议。5.4.2.2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管控措施应包括:联锁、报警、安全阀、液位、温度、压力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管控措施和消防、检查、检测、检验、校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5.4.2.3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管控措施应包括:制度完整性、作业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状态完好性及作业人员安全素质等方面。5.4.2.4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管控,直至风险可以接受。5.4.2.5风险管控措施应在实施前对以下内容评审: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
27、性;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是否产生新的风险;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5.4.2.6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纳入隐患治理程序立即进行整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未按规定办理使用登记证的;未按规定安装压力表、安全阀等安全附件的;超期未检或未按检验要求检修(停用)的;使用非法制造的特种设备的;未定期维护,带病运行,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介质为易燃、易爆、腐蚀、有毒物质)的;安全附件(设施)不全,或安全附件(设施)损坏后未及时修复、更换的、超期未检或检验不合格的。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区、仓储装卸区的厂房、库房、设备、设施未按规定设置防雷、防静
28、电设施,或未按规定进行检测且不符合要求的;易燃易爆场所内汽车罐车和装卸栈台未设置静电专用接地线,或未按规定进行检测且不符合要求的。甲类气体或甲类、乙类液体的生产装置和储存场所,未按规定设置有毒或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的;易燃易爆、有毒的作业场所未按规定设置通风设施的,或未按规定和生产工艺要求设置必要的自动报警和安全联锁装置的;涉及CO、SO2、NH3、H2S等有毒气体可能泄漏的场所,未按规定设置有毒气体报警装置,或未按规定配备气体防护器材并保存完好的。甲类、乙类液体储罐区未按规定要求设置防火堤,或防火堤的容量、高度、强度及储罐的间距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硫酸、硝酸等强腐蚀性介质储罐未按规定
29、设置防护围堰的。甲类、乙类液体固定顶罐未按要求设置阻火器和呼吸阀的;液氨储罐未按规定设置液位计、压力表和安全阀等安全附件的;储罐与罐车之间的装卸管线上未设置止回阀和紧急切断阀的;装车装置未按要求设置防超装装置的;装卸设施未按规定配置并定期检测和更换的。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区域内的电力装置(电机、灯具、开关等)不防爆,或防爆等级(类别、级别、组别)及线路铺设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消防设施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和要求的。例如:未按规定设置水、泡沫、蒸汽、惰性气体等消防灭火系统的;按一级负荷供电的消防设备未设双电源的;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消防管道及消防栓的配置不符合规定的;生产装置区、储罐区、仓库
30、未按规定设置固定(或半固定)或水(或泡沫)喷淋灭火系统的,或未按规定设置小型灭火器材,或灭火器材的种类、数量及设置方式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厂区内的消防道路(环形通道或回车场地、道路宽度、净空高度、转弯半径)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工艺装置、储运设施的控制室未设调度直通报警电话或电话不通的。生产岗位未按要求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安全通道,或安全通道不畅通的。企业未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工艺操作规程、设备检修规程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5.5风险分级管控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企业要对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逐一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尤其要强化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
31、安全风险的生产经营系统、生产区域、岗位的重点管控。5.5.1风险分级管控要求5.5.1.1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应对每项管控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性、有效性。存在缺失、失效的状况,应制定落实改进措施,降低风险。5.5.1.2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5.5.1.3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合理确定风险的管控层级。5.5.1.4企业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相关文件要求,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实施分级管控。5.5.1.5企业要高度关注运营状况和危险源变
32、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5.5.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包括全部风险点、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风险等级、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管控措施、应急措施等风险信息,详见附件10),逐级汇总、评审、修订、审核、发布、培训、实现信息有效传递。5.5.3评审与审批企业应组织内部逐级评审并审核、批准,形成管控清单或台账。下级要呈报上级,上级负责审核、批准,各级都要形成管控清单或台账。5.5.4风险告知组织全员学习、了解风险分析结果记录和管控措施,掌握本岗位的风险点、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风险等级、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所需管
33、控措施、应急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信息,以空间分布图、公告栏、告知卡等形式进行公示。具体样式可参照企业风险公告栏(样式)(详见附件11)、企业风险空间分布图(样式)(详见附件12)、车间风险公告栏(样式)(详见附件13)、岗位风险告知卡(样式)(详见附件14)。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全省采用如下统一色谱标准。序号风险等级颜色色谱标准1重大风险红RGB:R255 G0 B02较大风险橙RGB:R255 G97 B03一般风险黄RGB:R255 G255 B04低风险蓝 RGB:R0 G0 B255安全风险等级四色标识R
34、GB色谱标准6.隐患排查治理6.1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录入按风险分级管控和岗位职责,建立各企业、车间、班组、岗位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录入“贵州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控制系统”。6.2风险点的隐患排查企业、车间、班组、岗位应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对自己管控的风险点按检查频率的要求登录“贵州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控制系统”,并对风险点进行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隐患排查内容:对风险点的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管控措施有效性按频率进行检查,当风险点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管控措施有效时,则认为风险点的风险可控;当风险点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管控措施失效时,则认为风险点的风险不可控,危险有害因素转化为隐患并确认上报。6.3隐患治理6.3.
35、1隐患治理流程车间管理员收到班组或个人上报的隐患信息时,确定是否能立即整改,能立即整改的作为车间隐患登记;不能整改的,上报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确定整改单位、责任人、整改时间并下发整改通知单到相关单位;相关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整改。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验收、销号。6.3.2一般隐患治理要求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企业各级(企业、车间、班组、岗位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6.3.3重大隐患治理要求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
36、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企业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6.3.4隐患治理验收要求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当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对政府督办的重大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风险点的隐患排查治理操作程序可参照贵州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控制系统操作手册(企业端)(详见附件15)。7.文件管理企业应完善全过程工作记录的文件资料收集,加
37、强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相关资料的档案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风险点登记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风险、较大风险的,应保存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管控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涉及重大事故隐患的,应保存其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内容,并单独建档管理。8.系统管理企业的“双控”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对信息系统中涉及本单位相关内容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更新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机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安全风险评价清单、风险点源库数据、风险点隐患排查信息、隐患整改信息等内容。
38、9.“双控”体系建设效果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完善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安全警示标识;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均建立健全了专人监护制度;岗位工人对所从事的岗位安全风险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保证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根据改进的风险管控措施,完善风险点的隐患排查内容,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对隐患频率较高的风险点,应重新进行评价、分级,并制定完善管控措施;各级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责任
39、得到进一步落实;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10.持续改进10.1评审企业每年至少对本单位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工作进展进行一次系统性内部评审或更新。10.2适时评价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作业活动过程中应对风险点进行隐患排查治理。10.3更新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组织机构发生重大
40、调整;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管控措施的调整。10.4沟通企业应建立涵盖企业内外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工作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和风险点的隐患排查信息,提高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重大隐患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培训。企业应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使其熟悉、掌握风险点的隐患排查的方法和治理流程,有效管控岗位风险,消除各类隐患,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证安全生产。11.附件附件1:设备设施清单(样式)附件2:作业活动清单(样式)附件3:风险点登记台帐(样式)附件4:作业活动工作危害分析表(样式)附件5:设备设施安全检查表(样式)附件6:风险矩阵法(LS)评价准则附件7: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评价准则附件8:设备设施风险评价表(样式)附件9:作业活动风险评价表(样式)附件10: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样式)附件11:企业风险公告栏(样式)附件12:企业风险空间分布图(样式)附件13:车间风险公告栏(样式)附件14:岗位风险告知卡(样式)附件15:贵州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控制系统操作手册(企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