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综述已修改.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122002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综述已修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综述已修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综述已修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综述已修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综述已修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综述李菁楠,邓勇,刘合艳Re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China and AbroadLi Jingnan, Deng Yong, Liu Heyan摘要 知识管理理论的兴起带动了知识共享研究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众多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共享理论作出了贡献。知识共享是一个包含众多因素的理论体系,其中知识共享的内涵可以从信息沟通/信息流动角度、组织学习角度、市场角度、系统角度来理解。除此之外,知识共享的过程、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知识共享的支撑机制也是知识共享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学者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关键词 知识共享 内涵

2、 过程 影响因素 支撑机制Abstract:The boo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make engage in knowledge sharing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angles. Knowledge sharing contains a number of contents. The connotation of knowledge sha

3、ring covers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flow,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market and system. In additio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support mechanism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knowledge sharing.Key words:Knowledge Sharing, connotation, process, influ

4、ence factors, support mechanisms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被看作一种重要的资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管理理论发展迅速,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也成为了国内外的热点,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知识共享的理论体系包含的要素众多,要素间关系也很复杂,这里笔者选择了知识共享理论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加以探讨,包括知识共享的内涵、过程、影响因素与支撑机制。1 知识共享的内涵关于知识共享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看法。本文根据研究的出发点,将其大致概括为四类视角,分别是:信息沟通/信息流动角度、组织学习角度、市场角度和系统角度。1.1 信息沟通/信息流动角

5、度从信息沟通角度,Bostrom(1989)认为有效率的知识共享可以视为是一种团体间综合效率的产生。这种综合效率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尊重1 Bostrom R P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to Improve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JInformation & Management,1989,(16)1。Holthouse(1998)认为“知识”是一种“流量”(Flow),可以在拥有者和接受者之间相互交流2 Holthouse DKnowledge Research

6、Issu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3(3):277-2802。据此,Hendriks(1999)指出,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送,向他人学习知识的时候,自己也必须有一个知识重构行为,必须具有知识去学习、共享他人的知识3 Hendriks P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999,6(2)3。Jim Botkin(2000)认为

7、共享知识简而言之就是沟通,但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两者间必须有联系;因此,知识共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这种沟通有不同的程度和规模,如个体、工作小组、企业等4 Jim Botkin智慧狂潮带动企业变革的知识社群B台北: 高宝国际, 2000 4。Holtham与Courtney(2001)指出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共享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5 Holtham C,Courtney NDeveloping Managerial Learning Styl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r

8、ategi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 Development,2001,5(1):22-345。Lee(2001)将知识共享定义为知识从一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向另一个个体、群体或组织转移或传播的行为6 Lee J NThe Impact of Knowledge Sharing,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d Partnership Quality on IS Outsourcing SuccessJIn

9、formation & Management,2001,38(5):323-3356。Bartol和Srivastava(2002)认为知识共享是员工们在组织间传播相关信息的行为7 Bartol K M,Srivastava AEncouraging Knowledge Sharing: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sJ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2(1):64-767。Connelly和Kelloway(2003)认为知识共享是一个交换信息或辅助他人的行为集合8 Conn

10、elly C E,Kelloway E KPredictors of Employee Perceptions of Knowledge Sharing Cultures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2003,24(5):2943018。在国内,闰芬和陈国权(2002)认为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互相交流知识,使知识由个体扩散到组织层面9 闰芬,陈国权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3)9。谭大鹏等(2005)认为知识环境是在受控环境中实现知识从拥有者到接受者的传播,从而缩小人类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差距并促进人类共同发

11、展的过程10 谭大鹏,霍国庆等知识转移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2)10。由以上观点可见,从信息沟通/流动角度上说,知识共享就是知识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过程。1.2 组织学习角度Senge(1998)认为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个体的行动能力11 Senge P,郭进隆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11。Dixon(2000)认为共享就是使人“知晓”,将知识分给他人,与对方共有这种知识,直到整个组织都“知晓”此知识12 Dixon N M

12、Common Knowledge:How Companies Thrive on Sharing What They Know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30-3212。林东清(2005)将知识共享归纳为: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13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3。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发现,基于组织学习的角度,知识共享可以理解为知识在组织成员之间传递,以达到组织对个人知识的共同拥有。1.3 市场角度Tan(1994)则

13、将相互了解应用在系统分析师与使用者在信息系统设计时间的互动上,他们认为共享行为是一种交换行为,若通过有效率的沟通,最后这种相互了解将会促成组织目标的达成14 Tan MEstablish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Systems Design: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994,(10)14。Davenport与Prusak(1999)将知识共享过程看作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参与知识市场的过程,正如其他商品与服务,知识市场也有买方、卖方,市场的参与者都相信可以从中获得好处15

14、Davenport T H,Prusak L营运知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5。国内学者应力和钱省三(2001)基于市场的观点,提出知识交易是形成知识共享的基础。交易的客体(知识)主要有两类,即关于技术的知识(包括隐性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关于属性的知识。并将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易划分为管理不参与交易、管理直接交易和管理参与交易三种形式。影响交易的主要因素有:交易成本的高低、知识拥有者交易时承担风险高低和知识的本地化特性16 应力,钱省三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易方式与机制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1,(2):167-17016。高得佑(2002)认为知识共享就是组织内知识的流量,知

15、识流量越大越能够促进知识的转换和知识的创造,为组织增强核心竞争力。知识只要生产一次就可以无限次低成本的复制,使知识的边际使用成本趋向于零。所以促进知识共享行为就是促进知识的利用与增加知识的边际效应17 高得佑知识分享之研究:以交易成本为观点D,台湾义守大学,200217。董小英(2004)从扩展知识价值的角度认为,知识共享是把实践证明有效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以提高知识的产出和应用规模的过程18 董小英知识优势的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4)18。由此,从市场角度来看,知识共享可以看做是有价值的商品,参与知识市场的交易,带来知识产出的提高。1

16、.4 系统角度 除了上述三大类外,还有学者从系统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Kaser和Raymond(2005)就从系统角度提出,企业知识共享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知识转移是知识共享的过程,组织学习是知识共享的手段,知识创造是知识共享的目的19 雷志柱知识共享研究视角综述J商业时代,2008,(16)19。笔者认为,知识沟通/流动的观点主要强调了知识在个体之间的流动,过程的观点则强调了人通过知识产生的互动,组织学习的观点强调了知识在组织学习中的获取和共享,而市场角度则强调了知识共享的经济意义。各家之言都有一定道理,只是侧重的角度不同。但是,这些观点存在一个缺陷,即都没有把知识

17、共享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实际上,知识共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仅包含知识的流动,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仅发生在知识市场上,也发生在组织、团队、个人的身上;不仅需要技术和制度的支撑,也需要一定的激励。因而,从系统的观点来理解知识共享,无疑更为合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其他角度对知识共享内涵的研究,比如Newell(1982)及Musen(1992)就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共享20 富立友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20。2 知识共享的过程对知识共享过程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热衷的方向。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采用不同的模型和语言描述了知识共享的过程。在知识

18、共享过程的研究中,日本学者Nonaka和Takeuhci(1995)提出的知识螺旋模式最为著名。该理论揭示了知识创造的基本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no)、组合(emobination)、内部化(internaliaztion),知识创造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持续不断的转换过程实现21 Nonaka I A,Takeuchi H 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New York:O

19、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7-10221。Hedlund(1994)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知识转换流程模式,它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个人、团队、组织以及组织间四个不同层次互动所构成22 Hedlund GA Model of k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73-9022。Gilbert和Cordey-Hayes(1996)早期提出了一个包含知识获取、知识沟通、知识应用和知识接受四阶段的知识转移模式,通过实证研究后修正了原

20、有模型,增加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同化”(assimilation)阶段,从而构成了知识转移五阶段模型23 Gilbert M,Cordey-Hayes M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Technovation,1996,16(6):301-312。Wijnhoven(1998)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通过信息媒介进行的知识共享,知识接收者通过己知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阐释或两者彼此互动的过程24 Wijnhoven F Knowledge Log

21、istics in Business Contexts: 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Knowledge Sharing by Logistics ConceptsJ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1998,5(3):143-15724。Eriksson和Dickson(2000)提出了一个知识共享创造模式(Shared Knowledge Creation Model),包含四个影响知识共享与创造的因素,分别为:TI基础设施、推动者、知识共享流程、以及价值观、规范与程序25 Eriksson I V,Dickson G WKnowl

22、edge Sharing in High Technology CompaniesC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25。Baalen等人(2005)指出知识共享是一个知识发起者和接受者之间不断尝试、发生错误、进行反馈并共同纠偏的过程26 Baalen P V,Bloemhof-Ruwaard J,Heck E VKnowledge Sharing in an Emerging Network of Practice:The Role of a Knowledge PortalJE

23、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5,23(3):300-31426。在国内,单雪韩(2003)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是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外化行为和知识获取者的知识内化行为27 单雪韩改善知识共享的组织因素分析J企业经济,2003,(1)27。周晓东和项保华(2003)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在理论上存在三种知识转移模式,即基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和基于行动结果联系的知识转移模式28 周晓东,项保华企业知识内部转移:模式、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3(5):7-1028。谭大鹏与霍国庆(2006)综合分析

24、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知识转移过程整合为三个阶段,即转移前的准备阶段、知识传递阶段和转移知识整合阶段,构建了知识转移的一般模型29 谭大鹏,霍国庆企业知识转移的“双因素”分析2006,18(6):1-729。知识共享的过程研究中,包含了诸多理论模型的成果。这些模型各有特点,各具意义,但是也都存在着些许不足,比如Nonaka和Takeuhci的知识螺旋理论区分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但在很多情况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是夹杂在一起的,这其中的转化过程就很难区分清楚。3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涉及到两类因素:一是促进知识共享的因素,比如信任关系、良好的激励等;二是阻碍知识共享的因素,比如

25、知识的复杂性、文化差异等。这两类因素共同影响着知识共享的效果。目前,对于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偏重理论论证,从理论上分析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另一类则偏重实证研究,从调查中找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这两类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向纵深发展。Herzberg(1968)认为,只有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才能构成知识提供者分享知识的动机,主要包括成就感、责任心、对工作的认可、被重用的机会以及工作的挑战性30 Herzberg F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MLondon: Granada Publishing,196830。Hamel(

26、1991)通过案例研究,构建了一个组织内部识共享的理论框架,并把知识成功共享归因于三大要素:伙伴的学习意图或动机向合作方传递知识的能力、合作方接受知识的能力31 Hamel G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31。Szulanski(1996)的研究揭示,知识拥有者的动机、知识接受者的动机和吸收能力影响他们的知识分享32 Szulanski GExp

27、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7-4332。Urban等人(2003)提出了一个“团中心”的模型。该模型包括三类变量:成员相似性,交流方式和工作结构。成员相似性用以描述团队成员之间的差距。交流方式指成员交流时交互介质,比如网络,电话,文档或者面对面交流。工作结构是对团队成或子团队的任务安排。不同的团队结构和责任关系会改变知识共享的对象和径,对知识共享效果产生直接影响33 Le

28、enders RTAJ,Engelen JMLV, Kratzer JVirtuality, Communication,and New Product Team Creativity: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69-9233。胡婉丽与汤树昆(2004)认为文化差异、知识的性质影响着知识共享的成功34 胡婉丽,汤树昆基于研发过程的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20-2334。邓丹(2006)将研发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因

29、素因素归类为三方面:知识的性质,文化差异和交流方式,探讨研发团队中知识共享35 邓丹研发团队的知识共享研究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D,200635。龙勇和李忠云(2006)通过调查,实证的研究了信任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作用36 龙勇,李忠云技能型战略联盟基于信任的知识获取和合作效应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5)36。邵俊(2007)则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团队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相互之间的信任,团队的结构37 邵俊构建角色均衡团队的知识共享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37。具体到每种因素的影响,众多学者也通过理论与实证的方法进行了研究。Cummi

30、ngs和Teng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知识的可表达性越差,知识共享越难38 Cummings J L,Teng B S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20(2):39-6838。Zaheer等人(1998)的的研究表明,信任可以降低知识共享的成本39 Zaheer A,McEvily B,Perrone VDoes Trust Matter?Exploring t

31、he Effec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n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2):141-15939。Baum与Ingram(1998)认为,亲近的关系积极地影响知识转移,而疏远的关系消极地影响知识转移40 Baum JAC,Ingram PSurvival-enhancing learning in the Manhattan hotel industryJManagement Science,1998,(44):996-101640。Szulanski(2000)指

32、出,在知识共享的初始阶段,知识源的可靠性是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重要因素41 Szulanski G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9-2741。Andrews和Delahaye(2000)提出,接受方感受到的提供方的可靠性和提供方感受到的接受方的可信性在知识分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2 Andrews KM,Delahaye BLInfluence on Kn

33、owledg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psychosocial filter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37:797-81042。Levin与Cross(2004)的研究则认为,信任可以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43 Levin DZ,Cross 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you Can Trust: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in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

34、(11)43。还有研究表明,在有适当的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知识的共享更为有效44 郭强,施琴芬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外部机理和技术模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69-7244。无论是通过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都涉及到诸多对象,跨越心理学、管理学、图书情报学等众多学科,应用到共享心智模型等跨学科的理论模型。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指标体系,但这个体系各部分的内容、权重等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说法,这方面的研究将持续进行下去。4 知识共享的支撑机制对于知识共享的支撑机制,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本文将其理解为影响知识共享的管理与制度因素,包括组织制度、激励

35、机制、学习机制、技术支撑等方面。在知识共享支撑机制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的研究多是从管理角度出发,针对企业的知识共享机制进行了探讨。ODell和Grayson(1998)指出支持知识分享的组织氛围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信息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组织评价系统和组织文化,四部分内容共同支撑组织进行知识分享45 ODell C,Grayson CJ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The transfer of internal knowledge and best practiceMNew York:New York Free Press,199845。

36、Ruggles(1998)对实业界的主管进行了调查,发现知识传递和知识共享的最大障碍来自于组织文化46 Ruggles RThe state of notion: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arcticeJ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Yearbook,1998,40(3):80-8946。国内学者也多是从组织和团队角度来研究知识共享的支撑机制。张昕光(2005)从知识共享系统、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探讨了组织知识共享的支撑机制47 张昕光组织知识共享的实现途径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547。何进(2005)对激励机制进行了实证

37、研究,得出内在激励因素、知识共享“场力”(以知识共享氛围为代表)和“领导及制度因素”对知识共享活动的有正面影响48 何进知识共享的激励因素及其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548。张淑华和方华(2005)把组织氛围分为工作满意感、组织承诺、团体心力交瘁、离职倾向、组织凝聚力五个维度,其研究表明,组织氛围会影响知识分享49 张淑华,方华企业组织氛围与组织隐性知识共享之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383-38749。黄晓明(2006)通过探讨组织文化、激励机制、组织结构以及基础环境等方面,研究了知识共享的管理支撑机制50 黄晓明企业团队知识共享机理及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650。赖辉

38、荣(2006)要成功共享隐性知识,需要在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学习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塑造优秀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几方面下功夫51 赖辉荣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效率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12):1801-180451。宋艳(2007)则从信任机制、情景机制和沟通机制三方面,构建了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支撑机制52 宋艳虚拟团队知识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752。丛海涛和唐元虎(2007)讨论了隐性知识转移、共享激励机制设计的方法,提出隐性知识转移、共享激励机制设计模型53 丛海涛,唐元虎隐性知识转移、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1):33-3753。付永华与周九常(2008)从知

39、识共享文化、知识共享制度安排、图书馆组织机构等九个方面对知识共享的支撑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基础支撑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这一基础还相当薄弱,还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54 付永华,周九常我国图书馆知识共享调查分析报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 (1):12-16李菁楠1,2,邓勇2,刘合艳1,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190, 2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 成都 610041李菁楠: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16号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610041手机:13699400886,13601294781邮箱:lijingnan54。5 小结 本文从知识共享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对现有知识共享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虽然知识共享的理论体系现在已经基本成型,但因为其包含的要素众多,涉及的关系复杂,因而本文的讨论还有不少疏漏之处。现在,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方面,比如个人的隐性知识共享,团队学习,组织学习,激励、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等。相信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成熟,知识共享理论也会继续发展进步,为提高交流效率、促进知识传播发挥应有的作用。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