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辽泽”对于东北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21971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辽泽”对于东北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辽泽”对于东北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辽泽”对于东北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目前,关于“辽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古代辽泽地域变迁和辽金时期西辽河平原地区的社会开发,对于其历史影响的问题涉猎较少。本文探讨辽泽地区交通线路的变迁,分析辽泽对于东北地区民族及其所建立政权的影响等问题。一、“辽泽”历史变迁与区域社会发展(一)“辽泽”的地域范围概括而言,“辽泽”是对古代辽河流域广阔的湿地环境的泛称,是由河流、湖泊、沼泽、沙地、草原等共同构成的湿地地域。“辽泽”主要分布于西辽河平原和下辽河平原两大地带。西辽河平原辽泽地域广阔,不仅包括西辽河流域,也包括其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其南界到今河北省北部地区。由于湿地零散分布,区

2、域内大面积地区可供人居住、游牧。通过史料搜检发现,目前关于辽泽的最早文献是北魏末年的 韩暨墓志。墓志记载韩暨在北魏为官,经常出使契丹,最后“薨于辽泽,享年五十三”1。通过文献内容可知,文中辽泽指的是西辽河平原的辽泽。辽史 记载:“辽国其先曰契丹,本鲜卑之地,居辽泽中。去榆关一千一百三十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南控黄龙(今辽宁朝阳),北带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冷陉(今内蒙古冷陉山)屏右,辽河堑左。高原多榆柳,下隰饶蒲苇。”2明确指出了西辽河平原辽泽的地域范围和自然环境。下辽河平原辽泽位于辽河下游西部的低洼地带,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今北镇、黑山、新民、辽中、台安、盘山围成的区域。区域内交通不便,

3、环境恶劣,清代以前的文献没有关于这一地区人类居住和生产的记载。隋唐东征高句丽,开始称这片地区为辽泽。隋唐军队多次穿行下辽河平原辽泽,进入辽东地区。资治通鉴 叙述贞观十九年(645)五月唐太宗东征之事:“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3明清时期文献记载的下辽河平原辽泽的地域有所扩展,范围涵盖了辽河以东的泥洼之地,也包括盘锦湾沿海之地。(二)西辽河平原辽泽的变迁与地域发展在辽代中期以前,西辽河平原虽然有些沙地,但总体看,仍是水草丰茂、河湖较多的地区。西周以来,西辽河平原成为东胡系各族的游牧之地;东汉以后,乌桓、鲜卑相继南迁进入西辽河流

4、域;北朝以后,契丹、奚逐渐发展起来;唐代初期,唐王朝为契丹人设立了松漠都督府,在奚人地区设置了饶乐都督府。西辽河平原辽泽以游牧、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在其西南边缘,秦汉以来曾经有少量的郡县设置,主要经营农业生产。辽代中期以后,西辽河平原迎来了历史上收稿日期:2023-04-18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古 辽泽 与中国东北地区历史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7BZS002)作者简介:肖忠纯(1969),男,硕士,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历史地理和辽金史研究。论“辽泽”对于东北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肖忠纯(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要:“辽泽”泛指古代辽河流

5、域的湿地,主要分布于西辽河平原与下辽河平原。受其影响,跨越下辽河平原的交通线路要从南北绕行,其东、西地区多次形成政权分立的局面,民族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西辽河平原以水运交通为主,在朝代内部社会相对稳定,“辽泽”圈内的古代辽西地区民族迁徙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尤其以辽金时期最为典型。关键词:辽泽;交通线路;政治局势;民族发展中图分类号:K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源-00缘远-0远056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四期渤海大学学报的大开发时期,迁入了大量的汉族人和渤海人,建立了以上京(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和中京(内蒙古赤峰市宁城西大明城)为核心的 40余座

6、州县城市。由于移民垦荒和修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加之气候干燥寒冷,导致了沙漠面积扩展。到金代,大量的耕地废弃和金政府修筑临潢路边壕城堡,使沙化更加严重。元朝以后,西辽河平原辽泽之名已经消失。明朝以来,西辽河平原成为蒙古诸部的游牧之地。辽朝以来建立的大多城市已经荒废,但水草环境有所恢复。清朝康熙以后的大规模招民垦荒,又使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今天的西辽河平原沼泽地已经非常少了,但在河流沿岸低洼处,草甸及湖沼仍分布其间。(三)下辽河平原辽泽的变迁与地域发展由于地势低洼,下辽河平原辽泽的形成时代非常久远。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遗址均分布在这片沼泽地之外。离此地区较近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分布在辽中和盘山县,

7、都在沼泽地外围。在这片沼泽地边缘,西汉时期设立了辽阳县(今辽中县茨榆坨镇偏堡子)、险渎县(今台安县东南孙城子)、辽队县(今辽阳市西南高坨子)、房县(今盘锦市大洼县小盐滩附近)等 4 县。东汉以后,这一地区划归辽东属国,为南下的乌桓游牧之地。三国以后,险渎县、房县等建置相继废弃,直到清末的 1 600 多年间,下辽河平原辽泽邻近之地空无州县。隋唐东征高句丽时,曾经在辽泽中铺设桥梁和道路,但用过即废。辽金与宋朝之间使臣往来频繁,在辽东与辽西之间多走辽泽北部边缘的路线,东西两端设立梁鱼务(今黑山县姜屯镇)、孛堇铺(今沈阳西南章义)两个驿站。北宋许亢宗使金,所记 奉使行程录 记述:“地势卑下,尽皆萑苻

8、,沮洳积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秋夏多蛟虻,不分昼夜,无牛马能至。行以衣包裹胸腹,人皆重裳而披衣,坐则蒿草薰烟,稍能免。”4这说明下辽河平原辽泽生态环境仍然相当恶劣。明代下辽河平原辽泽被划于辽东边墙之外,为蒙古诸部游牧之地。辽金以来,辽泽北部的驿路荒废。清朝以来,辽泽地区由于招民屯垦和闯关东运动,居民聚落、村屯增加。清同治二年(1863),丈放自莽涨湖(今黑山县四家子乡南)到湖嘴子(今大洼县新立镇前胡村)之地,是为辽泽土地首次丈放。清代末年,下辽河平原人口增加,广泛垦殖,疏干沼泽,使沼泽逐渐消退,“辽泽”之名不见于史。目前,这一地区由于地势低洼,仍然保留较多的湿地沼泽。所以,铁路和公

9、路干线仍然在周边地区绕行。二、“辽泽”对于东北地区交通的影响(一)西辽河平原辽泽以水运为主西辽河平原辽泽区域湿地零散分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陆路交通干线的形成,但是大河水道宽阔,水运网稠密,水运交通十分便利。隋唐以前,没有形成固定的陆路交通干线,东北地区肃慎和扶余族系各部落经常通过松花江进入洮儿河,再走西辽河水道,沿老哈河南下,由辽西古道进入中原,与中央王朝进行贡赐贸易;但路程遥远,限制了东北各少数民族与中原内地的交流往来。辽代开始,五京之间建立了固定的陆路交通干线,沿途设置驿站(馆),陆路交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金元沿用。明代以后,西辽河平原辽泽成为蒙古族人的游牧之地,陆路交通干线逐渐荒废。可见

10、,西辽河平原辽泽地区的陆路交通,除了受湿地环境的影响外,还与区域内的民族及其生产方式相关。(二)下辽河平原辽泽南北绕行以陆路为主下辽河平原辽泽湿地集中,东西横亘 200余里,河流多为南北纵向分布,对东北地区的陆路交通影响更加明显。辽东与辽西之间的交通不能直线通行,只能在辽泽南北方向绕行,里程延长。具体来说,古代辽东与辽西之间的陆路交通干线主要有以下三条。1.辽泽南部交通线下辽河平原主干交通线绕开辽泽,走南北两条线路,又因为北路过于迂回绕远,以南线为主干交通线。例如,汉魏时期,从辽西郡无虑县出发,经险渎县(今台安县东南孙城子)东南,再跨越辽河东北行,到达辽东郡襄平(今辽阳老城)。东晋时期,前燕慕

11、容皝击败高句丽军队,其进军路线是北道佯攻,慕容皝亲率精兵从南路攻入辽东地区,再攻占丸都城。辽代设置了驿站,自闾山馆(今北镇闾阳驿故址)七十里至辽水馆(今盘锦大洼县古城子),又九十里至鹤柱馆(今鞍山市南驿堡古城址),又六十里至东京辽阳府。明朝将辽泽天险作为防御地带,辽河河套的广大地区划在边墙之外,于是南路成为唯一的057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陆路交通干线,沿途设置了驿站。这条线路从辽阳始发,经鞍山驿、海州驿至牛家庄,再西行经沙岭驿、高平驿、盘山驿、板桥驿、十三山驿,到达辽西地区。清朝建立了以盛京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南线交通地位明显下降。2.辽泽北部交通线辽泽北部路线

12、早已开通。汉朝时期,其路线在辽西,从无虑县出发,中经望平县(今新民前当铺大古城子)到玄菟郡(今抚顺境内),再向南经侯城(今沈阳旧城区)到襄平。公元 645 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至辽西后分为三路。北路由李世勣统率,从怀远镇(今北镇境内)出发,经辽滨塔(今新民曙光乡),渡辽水,破玄菟、盖牟(今沈阳苏家屯区陈相屯东),进而围攻辽东城(今辽阳老城)。清太祖定都沈阳后,修筑“叠道”。叠道从沈阳西行,经过巨流河站、新民站、白旗堡站、二道井站、小黑山堡站到广宁(今北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2 国道公路和京哈线铁路基本沿用了清朝开辟的路线。3.辽泽北缘交通线此条线路沿着辽泽北部边缘穿行,使交通里程大

13、大缩短,是辽金时期对于东北交通的一大贡献。其线路如洪皓 松漠纪闻 所记,经兔儿涡(今黑山南部)三十五里到梁鱼务(今黑山姜屯镇土城子),六十里到大口(辽河、浑河、太子河汇合处附近),又七十里至广州(今沈阳西南章义)5。这条线路在元代渐废,至迟在明代初期废弃。至于隋唐东征高句丽穿行辽泽中部的路线,只是军事战争中临时铺设的道路,不久之后即废弃了。总之,无论走哪一条线路,交通都十分不便,南北线路迂回绕远,穿行辽泽北部边缘的线路泥泞难行。三、“辽泽”对于东北地区政治局势的影响(一)西辽河平原辽泽内部的统一与发展古代西辽河平原辽泽地区的水资源、林业资源、动物资源等种类丰富,适于人类生存;而且大部分沼泽湿地

14、零散分布,规模较小,地势相对平坦,对人类生存和繁衍造成的阻碍作用不大。西周以来,西辽河平原地区成为东胡族系各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栖息地。山戎、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奚、蒙古都曾经在此留下厚重的足迹。辽金时期,此地迁入了大量的汉族人与渤海人,大力发展农业,但元代以后农业逐渐荒废。总体而言,西辽河平原地区气候偏于干寒,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只利于游牧民族的发展。古代西辽河平原辽泽地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不断接纳自北方南迁的东胡系民族,促进了地域内相对统一的地方性民族势力的独立发展。虽然部落间有掠夺和斗争,但基本没有出现长期分立、对峙抗衡的分裂性政权。这些势力继而向南部地区迁移,先后形成了东胡政权

15、、三郡乌桓政权、鲜卑三燕政权和契丹建立的辽王朝等地方性政权,对东北地区甚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二)下辽河平原辽泽东西地区分立与对峙下辽河平原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分布比较集中,因其环境恶劣,难以生存,故往往成为天然屏障,造成了沼泽两侧地区不同的发展轨迹。下辽河平原辽泽东西 200 余里,南北也近 200 里,地势低洼,其北部地势高耸,进入西辽河平原,南部为海洋,西部有医巫闾山的阻隔,共同形成了辽东与辽西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这造成了民族之间文化习俗的差异性,形成了民族政权之间相互对峙的局面。自古以来,下辽河平原辽泽地区东西两侧分别出现了不同的原始文化、不同的民族族群、不同的政权和势力集团。在

16、新石器时代,下辽河平原辽泽东部的巨石文化与西部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具有明显的不同,比如红山文化以玉器、彩陶、积石冢和女神庙为主要特征,与巨石文化以石棚为代表的特征具有较大差异性。商周时期,辽泽地区西部是古商人族群和东胡族群,东部是秽貊族群,有北发、白民、貊国等部落。辽泽东西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种族族群,影响了以后整个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战国后期,燕国击退东胡,设立辽东、辽西、右北平等郡,打破了辽泽地区东西两侧不同族群分立的状况。燕秦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迁入东北地区,辽泽东西民族趋于汉化。但在此后,伴随政治斗争的变化和新的民族迁移,辽泽地区又成为不同政治集团、

17、民族集团的地理分界线。东汉以后,乌桓南下,占据辽西大部分地区,这样,在辽泽地区东西两侧形成东汉辽东郡058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四期渤海大学学报和乌桓两个政权。公元 189 年,公孙度任辽东太守,开始割据辽东,形成公孙氏和乌桓两个政权的分立局面。东晋以来,辽西地区三燕政权相继建立。同时,辽东高句丽迅速扩张,公元五世纪初,高句丽终于占有辽河以东地区,隔辽泽与北燕政权分立。北魏延和元年(432),北魏覆灭北燕政权,隔辽泽与高句丽对峙。隋代和唐代前期,辽西地区设营州都督府,辽东地区仍为高句丽政权。隋唐多次东征,到唐高宗乾封三年(668)灭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管辖辽东地区。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对东北地

18、区的直接政治管辖已经非常微弱。唐代后期,辽泽东西两侧形成了渤海国与契丹和奚族的相互对峙局面。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渤海,结束了东北地区政权对峙局面,形成了大一统王朝。但辽泽东西两侧仍然形成了不同的政治集团和民族集团。渤海改为东丹国,迁都辽阳,到 982 年废东丹国设置东京辽阳府。此后,辽阳渤海遗民中的张姓、李姓及旧皇族大姓等,又逐渐兴盛起来,形成辽阳地区新的地方势力集团。金朝时该集团地位有所上升,金世宗完颜雍借其力夺取帝位。元明清时期,辽东与辽西地区政治一统,下辽河平原辽泽北部为蒙古各部游牧之地,明末辽泽天险曾经一度成为防御后金进攻的屏障。四、“辽泽”对于东北地区民族发展的影响(一)辽泽内、外民族

19、的差异性发展这里的辽泽以内地区,指的是西辽河主干道以南、下辽河主干道以西的古代辽西地区,辽泽外部地区指辽泽以北、以东的中国东北地区。辽泽内、外地区在古代民族历史发展的许多方面,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在民族分布方面,辽泽以内地区呈现东胡族系各族与汉族之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局面,而辽泽外部地区则主要为扶余族系、肃慎族系各族,燕秦汉以来,辽东地区迁入了汉族人,但一直不占居民的大多数。辽泽以北的北鲜卑、室韦等东胡系民族相对落后,也具有差异性。辽泽内、外地区往往形成不同民族相互分立甚至政权对峙的局面。例如,西周以来的东胡与秽貊,东汉魏晋时期的乌桓、鲜卑与高句丽、扶余国,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契丹、奚与渤海国,辽金

20、时期的中央政权与渤海族地方势力集团等。在民族经济方面,辽泽以内的东胡民族以游牧业为主,后来受汉族人影响,也经营少量的农业生产;辽泽外部的扶余族、肃慎族以家畜饲养业和农业生产为主,遗留在北部的北鲜卑、室韦等族则以渔猎采集业为主。在民族文化习俗方面,辽泽内外的东胡族系、扶余族系和肃慎族系的各民族,在信奉萨满教和髡发习俗等方面具有相同性;但是在饮食、居所、婚姻、丧葬、节日礼俗等方面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二)辽泽圈内古代辽西地区的民族融合与共同体发展古代辽西地区不是指现今辽宁省西部地区,而是指古代辽河以西、以南地区。它北为西辽河流域(包括辽泽在内),东为下辽河平原辽泽,西为七老图山,南为燕山山脉和渤海

21、。古代辽西地区为山脉、河流、海洋环绕,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1.民族融合的有利条件(1)古代辽西地区处于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中间结合地带,民族迁徙频繁,民族众多。古代辽西地区除了汉族人外,主要是属于东胡族系的乌桓、鲜卑、契丹、奚、蒙古族人,再加上从其他各地迁入的高句丽、靺鞨、室韦、突厥、回鹘、渤海人,民族成份十分复杂,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2)古代辽西地区山林川泽、平原丘陵等各种地形地貌兼备,宜农宜牧,也适于渔猎采集,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十分明显。这为各族人民提供了多种经济选择,也便于互相学习、互相使用其他民族的生产经营方式。共同的自然环境使各族人民在衣食住行、婚姻

22、、丧葬等各个方面相互融合,呈现一种“中和性”的文化色彩。(3)古代辽西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区域。除了在改朝换代之际的战乱以外,在朝代之内,社会局势相对稳定,并未出现长期的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2.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概况由于辽西地区的战乱和民族迁徙,民族融合出现断代性的发展,有时程度较高,有时程度较低。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至东汉时期。这一时期山戎、东胡、059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乌桓人与汉族人之间有一定的交往交流,但各民族独立集居,民族融合程度不高。(2)鲜卑三燕政权时期。辽西地区的鲜卑各部不断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各民族杂

23、居,民族融合程度较高。(3)隋唐时期。辽西地区契丹、奚人较多,加上高句丽、靺鞨人等,民族较多,集居分布。各民族上层人士不断汉化,汉族人口不多,也熏染了胡风、胡俗。(4)辽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是辽西地区民族融合加深的典型阶段,呈现出各民族文化“中和”发展的趋势,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进一步发展。(5)明清时期。辽西地区主要以蒙古族人和汉族人为主,经过交往交流,民族融合不断发展。3.辽代民族融合的个案考察辽金元时期是古代辽西地区民族融合高度发展的典型阶段。辽代辽西地区分属于中京道和上京道管辖,以汉族人、渤海人居多,还有契丹、奚、女真、高句丽等民族人口。各族居民大杂居、小聚居,民族融合程度日渐加深。中原内

24、地的儒学、政治制度、文字、礼仪、佛教及服饰、饮食等汉族文化逐渐为契丹各族所接受。汉族人、渤海人也逐渐被胡化,其中契丹化趋势较为明显。在共同的辽西地域,经过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渐接近、趋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方式辽代契丹人、奚人在游牧业之外,也进行农业生产,尤其以中京道的奚人最为普遍。北宋使臣苏颂的使辽诗 牛山道中 即云:“农夫耕凿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冈。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4(78)而辽西地区的汉族人、渤海人,开始从事畜牧业生产。苏颂 后使辽诗“契丹马”诗注:“契丹马群动以千数。番汉人户亦以牧养多少为高下。”4(82)汉族人、渤海人也从事狩猎活

25、动,道宗咸雍六年(1070)诏令“禁汉人捕猎”2(270),从中亦可看出汉族人捕猎活动比较普遍。(2)衣食住行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方面,汉族人、渤海人逐渐与契丹等民族趋同。苏辙 出山 诗曰:“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4(111)契丹人的髡发对汉族人也有影响,苏颂 和晨发柳河馆憩长源邮舍 诗注:“敌中(指辽地)多掠燕、蓟之人,杂居番界,皆削顶垂发(即髡发)以从其(契丹)俗,唯巾衫稍异,以别番汉耳。”4(73)今考古发掘在辽代汉族人墓葬壁画中多见汉族人服饰契丹化现象。在饮食习俗上也有改变,汉族人饮食改变了原来比较单一的主食粮谷的习惯,开始了食腥饮膻的生活。在居住方面,地域内大部分契丹人、

26、奚人、女真人同汉族人一样开始了定居生活,居住在样式不同的房屋之中,如王曾在 王沂公行程录 中谈及中京道的奚人居所为“自过古北口,即蕃境。居人草庵板屋”4(29)。在出行方面,用车、马代步成了各民族常用的出行方式。(3)佛教信仰在辽朝统治者信奉佛教的带动下,辽代社会佛教信仰盛行,佛教成为各个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各民族人士出家为僧尼,大力兴建佛寺、佛塔,举办佛事活动。作为辽代统治中心的辽西地区是信奉佛教最为典型的地区,现今还遗存大量的佛塔和佛寺遗址。共同的宗教信仰,为地域内民族融合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奠定了基础。(4)通婚与婚俗辽太宗会同三年(940)十二月,“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

27、,2(49)在法律上承认了契丹贵族与汉族通婚的合法性。汉族官僚娶契丹女的事例屡见不鲜,渤海人与汉族人和契丹人通婚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在婚姻习俗上,一方面,契丹人传统的收继婚等落后婚俗逐渐有所退化;另一方面,汉族人、渤海人也有吸收契丹人收继婚的情况,渤海人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也为妻妾制所取代,各民族的婚姻习俗逐渐趋同。(5)起名习俗辽代契丹人兼有契丹本名和汉名,而许多汉族人也有契丹名。如 辽史 耶律隆运(韩德让)传 记载,韩德威孙名“谢十”,韩德崇子韩制心,“小字可汗奴”;刘继文墓志 记载,北汉王刘崇孙刘继文,于穆宗朝入辽,二子名丑哥、善哥6;另据显州北赵太保寨白山院舍利塔石函记,其中的题名有不少是契

28、丹名,如赵家奴、成哥、寿哥、众家奴、曷剌哥、胡睹古、万家奴、栲老儿、长寿奴、长庆奴、和众奴、老君奴、可韩奴、安保奴、世尊奴、胡都儿、慈氏奴等6(289-292)。而从塔记内容看,此地是一个汉族人村寨,这些采用契丹名者应该都是汉族人。一般契丹名以“哥”“奴”二字为多,据 辽代石刻文编 考察,出土的石刻060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四期渤海大学学报还有许多反映了这种习俗现象。可见,在汉族人中,上至贵族官僚,下至平民百姓,起契丹名的比较普遍。(6)淡化的华夷观念辽朝初期,辽国境内的汉族人大多为其掳掠而来,但仍心向中原。到辽代中后期,境内汉族人逐渐认同了辽朝的正统地位,民族成见日益淡薄。经过时间的洗礼,

29、辽境汉族人的华夷观念逐渐淡化,这也促进了古代辽西地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除此以外,古代辽西地区在墓葬形制与丧葬习俗方面也逐渐趋同。在体育娱乐方面,契丹人上层盛行围棋,而汉族人、渤海人也进行射猎与打马球等活动。古代东北地区在政治局势、民族演变、交通建设等方面受到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辽泽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对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参考文献:1王晶辰.辽宁碑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98.2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37.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7M.北京:中华书局,1956:6220.4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M.长春:吉林文史

30、出版社,1995:152.5辽宁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委会.辽宁公路交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266.6向南.辽代石刻文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73.On Influences of Liaoze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ChinaXIAO Zhongchun(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Abstract:Liaoze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wetlands in anc

31、ient Liaohe River basin,mainlydistributed in Xiliaohe Plain and Xialiaohe Plain.Under its influence,the traffic lines across XialiaohePlain have to detour,the separation of the regime happened many times,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swere obviously different.Xiliaohe Plain mainly relied on water transportation,and the society wasrelatively stable at that time.The ancient ethnic migration in Liaoxi region of the Liaoze circle wasfrequent,which promoted ethnic integration,especially in Liao and Jin dynasties.Key words:Liaoze;traffic line;political situation;national development(责任编辑徐哲)0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