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文化史.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119649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化第一部分 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二、“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仁”即“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评 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

3、录的论语一书中。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评 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

4、物思想)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王道”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 价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2、 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哲学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天命论

5、”;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政治方面)、“小国寡民”。 评 价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要达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义受各种条件左右)。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3、 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兼爱”(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6、“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节俭” 评价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墨子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基本资料。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4、 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势是法和术的前提,

7、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韩非子主张法制,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评价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三、历史意义(评价)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

8、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二部分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汉初的黄老之学1、社会背景:经济残破,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来源以公羊春秋为

9、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4.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教育

10、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第三部分 宋明理学一、兴起的社会背景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2、隋 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3、宋 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明道先生程颢、伊川先生程颐兄弟二人(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1)

11、内 容:“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2)思想特点:“二程”和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管理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3)历史地位: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朱熹的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1)内容

12、:陆九渊南宋理学家,世称象山先生,提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世称阳明先生,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结晶是“阳明心学”。他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本性,是理,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三、评价: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13、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第四部分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历史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二、异端思想家李贽时 期:明代晚期主 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禀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得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著作:藏书焚书(两书都对儒

14、家经典和程朱理学进行了大胆批判,表现了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评 价:李贽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代表人物及主张(1)黄宗羲(梨洲先生)著作:明夷待访录(梁启超称之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明儒学案主张:在原君中公然宣称“君主乃天下之大害”,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主张“工商皆本”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

15、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2)顾炎武(亭林先生)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为学应求五十,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3)王夫之(船山先生)思想:唯物主义主张: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在认识论方面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颠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提出“

16、私欲之中,天理所寓”4,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著作:船山遗书2、三人的共同主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3、评价: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背景: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

17、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构成了这一时期进步思潮的又一重要方面。、经世致用的影响: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第五部分 儒家思想小结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概况: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时期,

18、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二、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

19、忠愚孝等更应抛弃。三、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讲习题高考精选题一、 选择题1.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3.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4.春秋战国时代,诸

20、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5.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6.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

21、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8.“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9.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10.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11.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12

22、.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1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4.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中国传统文化主专题一:CACBBABB DDAACDB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