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政治主观题专练.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119305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主观题专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政治主观题专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政治主观题专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政治主观题专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政治主观题专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政治主观题专练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相声这项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郭德纲为代表的“德云社”异军突起,在获得喝彩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相声艺术生存、发展和创新等问题的思考。郭德纲的喝彩来自民间,他的相声带有大量的生活原生态的成分,民俗性、乡土气很强,是传统庙会文化在现代都市里衍生出来的产品。相声面临的最大的尴尬在于,一方面,文化生活的丰富让相声演员缺少了演出机会;另一方面,广大农村百姓想看相声却没有人演。有人认为,相声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找准定位。曲艺来自老百姓,故曲艺只有回到老百姓中去,老百姓才会永远支持

2、你。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相声走出困境的关键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答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有价值的相声创作离不开老百姓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相声创作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也要接受人民群众实践的检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相声创作只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走出困境。【考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的主体【难度】一般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十八大报告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民为贵,君为轻”到新时期“人民观”演变的认识。【答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人民观”是对“民为贵,君为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新时期“人民观”的树立是对“民为贵,君为轻”思想的创新发展。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新时期“人民观”的确立有利于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考点】文化

4、传承与创新【难度】一般 5.2文化创新的途径14材料: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那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发展“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城大合作,促进

5、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价值。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考查的范围“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从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多样性、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创新等等角度。 【答案】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丝绸之路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丝绸之路在贸易活动中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丝绸之路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通过丝绸

6、之路,有利于我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15. 传统的绵竹年画的题材通常都是福、禄、寿、喜。现在年画村的群众在传统的迎合大众求吉避凶的题材方面,也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删减了鬼神形象,增添了更具时代色彩的内容;在制作工艺上,在坚持木版印制、保护绵竹年画独特韵味的同时,开始借鉴现代印刷技术;在弘扬地方传统特色的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年画的长处,开发了年画T恤衫等,创造了绵竹年画的新形式。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绵竹“年画文化”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要注意审准题干要求,回扣所学知识,结合材料组织答案。【答案】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

7、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绵竹年画在制作、学习借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体现了绵竹“年画文化”的创新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绵竹年画在题材、制作工艺等方面既保留传统年画的精华,又融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印刷技术,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绵竹年画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年画的长处,融合创新,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3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

8、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部好的作品应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用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结合材料,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讲话精神”对文艺创作者的启示。答案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艺创作者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艺创作者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

9、陈出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艺创作者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解析本题设定了考查的范围“文化创新”。我们回答问题时,结合材料,可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文化创新的措施、坚持正确方向等角度考虑。14.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到了对外来文化应该发扬“拿来主义”,实质上也涉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鼓吹“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主张全面移植

10、外来文化。(1)“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有何本质区别?(2)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应当怎样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答案】(1)“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是一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向。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一种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对待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态度。(2)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文化创新必须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基于传统,不等于沉迷于传统、简单回归传统,而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即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与外来

11、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吸收和借鉴,不是简单组合和移植,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在吸收和借鉴中不断发展自我。在对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问题上要坚决反对全盘吸收和全盘抛弃的错误做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旨在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运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防止片面性。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

12、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 (1)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精神的基本内涵的正确认识。【答案】(1)材料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中

13、华民族精神。(2)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无论是在国家顺利发展还是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中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2材料一 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通过专家通俗化的解读在社会上兴起了“国学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至上,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强调天酬勤、大无畏,强调坚毅自强,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材料二 芦山地震发生后,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神州大地到处涌动着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到处迸发着华夏儿女心系灾区的无

14、疆大爱。灾区人民更是戮力同心、守望相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开展自救互救,救亲人、救邻居、救陌生人的事迹感天动地。现在,灾区人民又以不屈的精神开始了灾后重建。从汶川到芦山,灾区群众在承受灾难和痛苦的同时,展现的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滋养着当代华夏儿女,闪耀出更加耀眼的人性光辉,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精神之花。(1)材料一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如何体现伟大民族精神内涵的?(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所发挥的作用。【答案】(1)“家国至上”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天酬勤、大无畏

15、”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勤劳勇敢;“坚毅自强”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 (2)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不竭力量源泉。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儿女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作用,展示和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坚定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解析】(1)本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做本问首先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然后

16、联系传统文化思想,进行理论对接。“家国至上”是爱国主义的体现;“礼之用、和为贵”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表现;“天酬勤、大无畏”体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7.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经过了传统的培育、时代的淬炼,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它们流淌在中国社会的脉络里,不仅造就了中国独特的精神气质,也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气神:创业者的雄心、改革者的魄力、奉献者的情怀、劳动者的神采。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根据材料,从“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说明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因。【答案】

17、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中国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弘扬中国精神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为实现中国梦强基固本。(若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皆可)【考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难度】一般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发文要求对大中小学教材进行修改,将“8年抗战”改为“14年的零抗战”。这一修改能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

18、历史前后贯通的整体,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是国之本,历史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修改教材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对历史的看法都会起到有益作用。这一修改能强化国家意识,让历史在年轻人心中扎根,使之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澎湃动力。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在中小学教材中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合理性。【答案】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牢记历史,使之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考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难度】较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