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本论选读复习题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
2、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
3、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
4、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
5、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答:(1)应当首先明确资本总公式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总公式的矛盾是直接从资本流通形式上看的矛盾,如果从资本运动的全程或实质上看,货币羽化为资本,资本带来剩余价值,不仅不与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反而是这些规律的应用。 (2)所谓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集中到一点,就是价值性质的规律即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而表现在流通上就是等价交换的规律。 (3)按照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商品流通领域本来是由等价交换规律支配的,但是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却使原有的价值G羽化为G,
6、即增殖了的价值,这是和等价交换规律相矛盾的。6.简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答:(1)价值既然是由劳动形成的,它的量的大小就是由劳动量的多少即劳动时间长短决定的,但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劳动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随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亦然。7.试述“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答:(1)商品怎样成
7、为货币。商品是通过交换过程成为货币的,货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商品是由用于劳动的产品,商品占有着的商品对他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对别人却有这样的使用价值,为了获得对他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他会用自己的商品去换取别人的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商品本身就充当了货币的作用,成为一般等价物,它也就在交换过程中转化为货币。(2)商品为什么成为货币 因为商品本性潜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内在矛盾,同一交换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一切商品所有者既是个人过程又是一般社会过程,因此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使商品生产处于困难的境地,随着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潜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发展起来,为了交易需要这一对立在
8、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来解决商品和一般等价物的矛盾,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知道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性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商品就在统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3)商品通过什么成为货币 对每一个商品占有者来说,每个别的商品都是他的商品的特殊等价物,因而他的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他们只有使他们的商品同任何另外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对立,才能使他们的商品作为价值,从而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因此只有社会的行动才能使一个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因此,一切商品使一个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个W来全面表现他们的价值,于是这个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
9、。由于这个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独特的社会职能,商品就成为货币。这种商品的自然形式成为社会公式的等价形式,他的特殊社会职能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8.“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答:“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指金银天生不是货币。金银在人类社会存在之前就已经作为两种金属存在在世界上。金银作为自然物质,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比如可以制作工艺品等。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能一般的普通商品,只有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所以金银并不是天生就是货币。 “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具有货币即价值适当的表
10、现形式:分成的每一分都是均质的,能抽象的等同人类劳动,差别只有量的产别,能随意分割、合并,所以金银自然而然就是货币,即货币天然是金银。9.“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答:(1)价值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其量的大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这就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 (2)但是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生产商品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价值却不能直接由劳动时间表现,而必须在商品交换中采取物的形式。货币就是表现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它把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的量,表现为它这个一般等价物的同名量上。11.“可见,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开辟道路。
11、”这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有什么现实意义?答:句子解释:(1)商品价格既然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商品的价值,而且还取决于货币的价值。 (2)商品价格既然取决于商品与货币的价值比例,在市场上商品是代表供给,货币是代表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因而商品价格的高低还受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供求关系是经常变动、不一致的。因此,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 (3)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就是价值的规则或规律,它是在价格与价值量不一致中,或价格围绕价值上
12、下波动中,作为其波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现实意义:(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对商品流通也有调节作用。 (2)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促进企业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优胜劣汰。 (4)促使商品生产者诚信经营。12.怎样理解“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答:(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第一,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第二,不等价交换同样不产生剩余价值;第三,即使在交换中加进一些不相关的东西,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可见,无论是等价物交换或者不等价物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产生
13、离不开流通。流通中商品所有者全部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就只剩下商品所有者和它商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商品的价值量。但是由此不会产生出超过这个价值量的余额。 (3)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13.“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答:(1)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性质是由劳动资料,尤其是机械性的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性质决定的。因此,劳动资料对判断经济时代起测量器作用,更是判断标准。 (3)由于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它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劳动借以进行
14、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4.“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答:(1)“一定点”是指劳动者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 (2)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3)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答:(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过程必然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
15、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3)劳动过程的实质在于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而劳动只是在生产使用价值所耗费的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限度内才被计算。劳动力应该在正常的条件下发挥作用,且劳动力具有本身的正常性质,都满足才能算是劳动过程的有用劳动。 (4)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劳动力价值这一必要劳动时间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5)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16.怎样理解“生产资料价值的变动不会改变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的性质”?答:(1)不变资本:转换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
16、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们把他们称为不变资本。 (2)生产资料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多少价值,要以他在生产过程中失掉的价值为限,不管生产资料的价值如何变动也不会改变这一性质。 (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不变资本和可变 资本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不变资本累进增大,可变资本相对缩小,但是无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发生多大的变化,剩余价值依然来自可变资本,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产物。17.怎样理解“从一定观点看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似乎是完全幻想的。”答:(1)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只是相对剩余价值,它们都不外是资本家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出来的剩余劳动的转化。 (2)绝
17、对剩余价值虽然是靠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但是它是以劳动生产力已有一定的提高从而使必要劳动时间有可能被缩短到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绝对剩余价值就成为相对的了。 (3)同样的,就相对剩余价值来说,虽然它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但是,它毕竟是从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绝对的延长工作日为前提的,从这个角度看,那么相对剩余价值又变成绝对的了。17.资本主义工资并不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答:(1)劳动的价值和价格的不合理性。第一,这是无谓的同义反复;第二,劳动不能独立成为商品,因而不能具有价值;第三,假定劳动可以同货币直接交换,必然使
18、人们俨如无法摆脱的困境。 (2)真正的商品是劳动力。实际上在市场上和资本家对立的是工人,工人出卖的是他的劳动力商品,工人的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以后,在资本家的工厂中进行的,这是劳动已经属于资本家,工人不再出卖属于别人的东西。18.简述资本主义工资为什么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答:(1)资本具有劳动变化的形式。资本和劳动上的交换在感觉上同其他商品一样,买者付出货币,卖者付出与货币不同的物品。在这里似乎工人是直接用劳动同资本家交换的,劳动力商品被掩盖了。 (2)劳动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歪曲的表现形式。劳动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习惯的表现形式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具有同劳动交换的形式。劳动力购买通常采取支付形
19、式,劳动以后才给钱,先劳动,后支付,因而具有与劳动交换的形式。 (3)无论以工人的立场或从资本家的立场观察工资,都是具有劳动的价值和价格的形式。从工人的立场看,他在一个工作日的劳动是取得劳动力价值的手段。从资本家的立场看,他希望用尽量少的货币换取尽量多的劳动,并且总是把低于价值购买和高于价值出售看成他的利润来源。因此他理解不了劳动的价值这一概念中包含的矛盾。 (4)工资的实际运动,具有劳动的价值这个假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工资随着工作日的长度变化而变化执行同一职能的工人劳动存在个人差别,工资也有差别。19.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
20、平均劳动要多?答:“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作用”,可以理解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相当于在同一时间多创造了社会价值,并非它付出的少量个别劳动真能自乘为多量的社会劳动,它所创造的少量个别价值真能自乘为多量的社会价值。当个别劳动内含量提高的时候,为了计算劳动耗费,必须以简单的强度小的劳动为尺度。把劳动的内含量转化为劳动的外延量,从而发生所谓的“自乘”。但是,个别劳动的自乘是个别劳动用具体劳动形态转化为抽象劳动形态,或个别价值的过程,而不是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形成社会价值的过程,因此个别劳动自乘的结果,不是直接形成更多的社会价值,而是形成更多的个别价值。这样,如果个别劳动内含量随着个别生产力的提
21、高而增大,则劳动内含量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个别价值量在多大程度上增大,超额价值就在多大程度上消失。反之,劳动内含量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个别价值量在多大程度上减小,超额价值就在多大程度上产生。这种情况证明了超额价值的产生决不能用劳动内含量增加,因而可以自乘来解释。20.为什么说“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答:(1)个别资本家为了取得超额的剩余价值,不断改良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就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结果,单位产品上凝结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了,个别价格降低了,但是,商品是按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
22、价值出卖的。于是最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的资本家,他就会在一般剩余价值之外取得超额剩余价值。(2)超额剩余价值也相对剩余价值,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能够与劳动的相对延长取得的。因此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2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答:第一,从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关系上说,绝对剩余价值是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直接对立中强制工人超过必要劳动来为资本家从事剩余劳动而生产出来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他是构成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
23、,因为一切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从本质上说都是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直接统治为基础的,而相对剩余价值虽然实质上也是资本剥削劳动的雇佣结果,但它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以降低商品的价值,进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的方法间接实现的第二从剩余价值的生产特殊方法上说。相对剩余价值之所以是相对的就是因为它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改变工作目的组成部分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而这又必须以工作日已分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这两部分为前提。第三,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不仅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现实起点,也是历史起点。22.简述工人在同一时间内达到“加进新价值”和“保存旧价值”的双重性结果,只能用劳动的二重性来解释。答:.劳动的
24、二重性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起了不同的作用在同一商品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有用劳动,改变了生产资料旧的使用形式,使他们以新的使用形式出现,被用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就成为新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人类劳动的支出,劳动持续了一定的时间,他在产品中追加了一部分价值。应当强调,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是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二重性的结果。劳动的二重性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引起的各种不同变化(1)劳动生产率同保存在产品中的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成正比(2)产品中追加的新价值与生产同样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3)在生产条件不变时,产品中保存的旧价值与生产资料的价值成正比(4)在以上诸因素都不变的条件下,工人保存在产品中的旧价值同他加进的新价值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