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史大一上复习.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4107891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大一上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史大一上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史大一上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史大一上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 名词解释(4*5)1、 隋唐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隋朝灭亡后,唐朝承袭并完善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武则天时期又特开武举,充实了科举内容。科举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科举制度的延续。2、 五常“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

2、品格和德行。仁,即仁人。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3、 宗法制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区分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种制度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兄权,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按宗法制原则,区别大宗和小宗,确定大宗才有继承权和主祭权

3、,以辨别后世子孙的亲疏尊卑。宗法制导致中国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和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4、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6、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

4、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影响:导致了社会混乱、藩镇割据、剥削加重、边疆不稳、北方人口锐减、经济中心南移、西域独立等。7、均田制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继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北魏太和九年颁布施行均田制,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另外还规定

5、了赋税。隋文帝规定,官人永业田与其品级相适应。隋炀帝免除妇人和奴婢、部曲的租调,也取消了他们的授田。故隋之均田己略为变质。唐明确规定明确规定,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授田,奴婢及丁牛不再受田。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

6、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简答题(5*8)1、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治绩: 政治 1、亡隋为戒 2、君主贤明,从谏如流 3、用人唯才,贤臣辅国

7、 4、完善吏治,吏治清明 5、平定四夷,恩威并施 6、完善制度,修订法律经济 1、薄赋尚俭 2、救灾恤贫文教 1、设馆兴学 2、撰经修史影响:1、贞观之治奠定了国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2、加强民族融合交流,促进了文化发展繁荣 3、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基础2、 门阀制度的兴起与衰弱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消亡于隋唐。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且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

8、社会力量。其后代承家学而累世为官,到东汉中叶便有了世代官宦的大姓豪族。形成:一个主要的就是东汉建立者刘秀,建国后大封功臣,这就造就了第一批的豪门贵族。 发展: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门阀制度发展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的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所控制。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

9、没落埋下了种子。 没落: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3、 汉武帝的经济措施1、 建立均输平准制度,重农抑商2、 盐铁官营,实行酒榷3、 统一货币,铸五铢钱,禁止私铸4、 算缗和告缗5、 增加赋税6、 推行代田法,改进农具,鼓励农业生产4、 东汉的外戚与宦官专权1、 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大多年龄较小,由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外戚(即皇帝的母党、妻党一族)专权。皇帝成年,结纳身边宦官争夺大权,又导致宦官专权。2、 表现及危害。外戚、宦官之间多次争斗,你方

10、唱罢我登场,各谋私利,使东汉政治一片黑暗。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以前宦官徒党多做地方官,现在也做朝官了;以前做地方官多是县官,现在做州刺史郡太守了。内外重要官职多被他们把持,垄断了仕途。3、 党锢之祸。宦官专权,“虐遍天下,民不堪命”。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和太学生形成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势力。宦官和他的徒党无论在宫内,在朝廷或在地方,都遭到猛烈的攻击。如对宦官垄断仕途,任用贪赃枉法之辈,不学无术之徒。正直大臣李膺为司隶校尉时,惩办宦官,使宦官气焰有所收敛;后来他又杀与宦官关系密切的张成,名望增高,士人与其交游被誉为“登龙门”。宦官诬告李膺等与太学生结党营私,诽谤朝政,并将他们定为“

11、党人”,逮捕后判处终身禁锢,永不录用。几年后,宦官再次以结党之罪逮捕党人,并扩大禁锢范围,太学生被捕一千多人,李膺等一百多人惨死狱中,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对士大夫的打击是惨重的,内外官职几乎全被宦官集团占据了。5、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 整顿吏治2、 推行均田制,实行三长制,实行定额租调制3、 迁都洛阳4、 禁胡服,断北语5、 改籍贯,改姓氏,定姓族 6、提倡胡汉通婚 7、改官制和刑律 8、尊孔崇儒,兴复礼乐这次改革使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6、安史之乱及其影

12、响(一)政治方面: 1.藩镇割据 2.边患严重 3.宦官擅政(二)经济方面:1.物资短缺 2.增加税收(三)社会方面 1.北方人口锐减 2.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三、 论述题(2*20)1、 简评王莽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

1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一、动欲慕古,不切实际王莽早年生活贫寒 ,使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品格,年轻时,拜名儒陈参为师而习“礼经”,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儒家盲从者。在改制中,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义者,所以他对历史上的大儒们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羡慕不已。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王莽下诏实行“王田制”。王田制的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企图以此来遏止土地兼并。在封建土地私有 制已经出现六七百年的汉末,要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实在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在体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已确立二百多年后的时候,王莽全面恢复分封

14、制,用世袭的办法代替选任制,其实是一种历史的例退,无论如何都是行不通的。王莽代汉后,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过分盘剥,又颁布了五均六管法,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又触犯了富人与穷人的利益,这就使得改制没有了社会基础,失败成了必然的结局。王莽这样一味迷古信古,竭尽全力复古者少之又少,他的一言一行都要从历史典籍中找到根据,这就是泥古不化、发思古之幽情,而不是改革家所应有的态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莽正是复古主义的牺牲品。二、性情躁扰,轻于改作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好逞威风,博求虚名,轻于改作,但又对改制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致使许多措施半途而废,或者仅限于法令条文的颁布。在这方面,币制改革与地名变更尤为

15、突出。王莽还频繁地更改官名、官制、地名及行政区划。王莽在位期间经常颁布一些改革措施,但往往只注重形式,对具体执行则不甚了了,更多的精力用在讨论修改条令的文辞优美与否、是否符合经典规范上。不断修改条令实际上是不停地扰动民众,给社会带来不稳定。三、刚愎自用,所用非人王莽代汉前,其声名已十分显赫,连皇帝、太后都对他恩宠有加,百姓、士大夫上书称赞王莽的更是络绎不绝。这样的声望使王莽在改制中过于自信,过于迷信儒家经典条文,以至于达到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的地步。王莽经常自以为他的法令条文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对忠言直谏者,常不能正确处理。王莽后期所用之人大多是拍马奉承、刻薄寡恩的小人。王莽的刚愎自用

16、与用非其人造成改制的彻底失败,教训是深刻的。2、 商鞅治国理念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治国理念:以推行法治、注重农战、极刑厚赏为中心主张,以富国强民为宗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商鞅主张只有变法革新,才能使国家富强兴盛。a) 壹(统一,专一):君主在上要统一政策和措施; 君主要将法令贯彻始终如一; 要使民众的思想统一b) 农战(农业与军事):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吸引邻国民众前来务农; 重视军事,全民皆兵,民众平时务农,战时应征,农战结合c) 法(以法治国):以重刑轻赏为原则,用严刑驱使民众从事农战,杜绝犯罪; 法令的推广清晰透明,普及法令形成上下监督的机制; 执行法令绝不姑息,统一刑罚4、弱民(民弱国强):民众本分守法,就听从国家调遣,国家政权才会强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