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开展能源管理中心试点的背景和意义 (一)能源管理中心和能耗在线监测的概念能源管理中心,在政府端是指为达到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目标,以完善节能管理机制、建设能源管理员队伍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为基础,从而实现能源分析与节能预警功能的宏观能源管理体系;在企业端是指用能单位为提高能源管理和能效水平,通过聘任专职能源管理员,完善节能管理工作制度和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控制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是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对本单位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
2、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建立并完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是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开展能源管理中心试点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是我市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占全社会能耗比重超过70%,特别是我市近1000家重点用能单位,占我市工业能源消费量的70,占全社会能耗超过50,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下,我们承接了“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9。5的重任,如何对我市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其用能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耗在线监测,实时、准确地把握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及关键工序的能耗,不仅是重点用能单位精细化节能管理、促进节能
3、降耗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市节能主管部门把握能源消费趋势、加强能耗预测预警、科学制定产业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内在要求。 (三)我市具有开展能源管理中心试点的良好基础 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遵循“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先行先试,勇于创新”的原则,我市已主动开展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工作,为正式开展试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是节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出台了东莞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规定了我市重点用能单位的范围、职责、能源管理员、节能考核、奖惩等,从制度上明确了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相关内容。二是节能组织
4、机构不断完善。成立了市节能监察中心,十余个镇街也已建立起镇街一级的节能监察中心,并在重点用能单位建立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员制度,组织开展系统性培训。三是建立了完善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在组织企业认真编制“十二五”节能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分解节能目标,每年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严格的节能考核。考核实施分级管理,考核结果对全社会公布,并依据东莞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四是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建立。东莞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信息管理系统于2011年8月份开始筹划建设,于2012年1月份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按月报送。在市级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
5、为了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我市分别在造纸、电力、纺织、食品、塑胶、印刷和商贸企业等代表性的行业中选择了近30家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目前已经实现了完整在线监测数据对接的企业已近20家。 二、试点总体目标及进度安排 (一)总体思路。我市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思路是分级建设,各施其效。在企业端务求实效。能源在线监控系统是一套自动化信息化管控一体化系统,是能源管理中心行使管控职能的载体和平台。企业依托能源管理中心,结合管理流程、生产组织、工艺调整,在能源生产、输配、消耗环节实施集中化、扁平化、全局化管理。在政府端务求高效.以能源管理中心为基础,采用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采集重点用能单位
6、的能源消费数据,构建评估能源消费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建立节能预警模型,最终为政府掌控能源消费状况,评判能源消费水平和制订化解节能风险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点目标.通过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我市能源管理中心试点工作,完善我市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将200家左右的重点用能单位纳入监测范围,基本建成能源管理中心。初步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健全互联互通标准,完善监测管理制度,为全省和全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积累建设经验,奠定技术、标准和管理基础. (三)进度安排。2012年10月底前,建立并完善我市能源管理中心在线监测平台,制定出台东莞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指南、东莞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中心验收管
7、理暂行办法等指标体系,指导我市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工作;2012年年底前,将目前已初步建成能源管理中心的20余家企业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并对其能源管理中心项目进行验收;2013年6月30日前,把全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国家“万家企业”)纳入能耗在线监测范围,企业级能源管理中心建立完毕并实现与市能源信息管理系统对接;2013年底前,完成年综合能耗在1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验收工作,将年综合能耗在5千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省“万家企业”)纳入能耗在线监测试点范围,并鼓励其他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耗在线监测试点。 三、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要求 (一)总体架构
8、.东莞市能源管理中心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由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公共数据传输网络(互联网)以及节能主管部门的能耗在线监测管理系统等三大部分组成.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现对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并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完成对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的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开放式的架构,采用统一的公共数据接口,以WebServices形式在互联网提供访问服务,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只要遵循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系统架构都可以与市系统进行对接。 (二)分级管理。总体来说,我市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要建立起市、镇和用能单位三级节能管理体系. 一是市级能源管理中心,至少应达到
9、以下要求:1。具备完善的节能政策体系,特别是要有合理的节能目标分解体系和节能考核方案(包括对镇街和重点用能单位);2。具备充实的节能管理队伍(节能监察机构)和实施节能监察的能力;3.有序推进的能源管理员培训体系(包括镇街节能监察专职人员和企业级能源管理人员); 4。建立了完善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工业能耗在线监测模块),实现能源消耗实时分析及节能预警;5.设立相应节能专项资金用于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工作. 二是镇街一级能源管理中心,至少应达到以下要求:1。具备较完善的节能政策体系;2。设立了专门的节能管理人员或成立节能监察机构,能独立开展节能监察工作,并熟练应用镇级重点用能单位能
10、源信息管理系统;3。实现了镇街一级的能源分析及节能预警;4.安排专门的资金用于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工作。 三是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中心,至少应达到以下要求:1。完善的节能管理工作制度;2。设立专门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及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和能源管理员,并通过省或市有关节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3。设立专门的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和相关节能技术改造投资;4。建立起企业级能耗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并实现能源消耗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控制等功能。5。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标准,实施标准化验收.制定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指南明确工作要求,统一技术标准。出台东莞市重点用
11、能单位能源管理中心验收管理暂行办法,对于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中心实施标准化验收,将验收标准按照能源管理分项、能源计量体系及能源计量人员管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及在线监测率、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功能等四个分项进行了量化,使得企业和技术服务单位在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时有规可依。根据验收办法,通过评审的能源管理中心被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二)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督查督办。镇级节能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督促列入能管中心建设范围的重点用能单位按照进度要求建立企业级能源管理中心。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责作用,加强协作配合,坚持定期协商、定期报送工作进度的工作机制,定期通报各级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工作进度,对落后
12、于进度要求的重点用能单位进行通报。 (三)加大资金扶持,实施分级奖励。在新修订的东莞市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专门加入对能源管理中心的财政奖励条款。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建成通过市节能主管部门验收,达到甲、乙、丙级标准的,分别予以一次性资助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已经获得资金补助的乙级、丙级能源管理中心继续完善后,可申请再次验收,验收后提升等级的,按提升后的等级补足奖金差额。这在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的同时,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四)加强专业指导,规范节能服务市场.建立起一批节能专业专家团队,对在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案,保证能源管理中心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证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在我市行政范围内提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研发服务的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必须通过市经信局备案。对由未取得备案资质的节能服务机构所建立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将不准予验收,不得申请省市有关扶持资金。 (五)列入考核指标,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将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列入每年的节能考核指标之一,引导企业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文件的要求,积极参与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工作,为能源管理中心试点工作建设提供一线的宝贵意见,细化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