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朱元思书【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o),麦陇朝雊(g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翻译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 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负势竞上()鸢飞戾天者 ()白鸥矫翼()倘能从我游乎()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
2、句子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2)然是中有深趣矣!7.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5.凭借(仗恃,依靠,依仗);至(到);举起(抬起,展开);跟随(随从,跟着,随着)(4分)6.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2分)但是这其中(游览观赏之中)有很深的意趣啊。(2分)7.甲段借景来 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乙段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4分)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
3、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吴均)注: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限日:遮挡阳光。幽岫:幽深的山穴。重:向往。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
4、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互相轩邈()窥谷忘反()蝉吟鹤唳()岂徒语哉()2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山谷所资,于斯已办。2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25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2向高远处伸展 同“返”,返回 叫 难道(各05分,共2分)23湍急的流水好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马在奔跑。(2分)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24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用: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
5、高,山之奇。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25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1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1分)(意近即可,2分)五柳先生传(二)靳秋田索画(之二)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注释: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啜:饮,喝;仄径:
6、狭窄的小路;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20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21解释下
7、列加点的词语。(4分)亦不详其姓字 详:每有会意 会意绝不知乐在何处 绝: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慰:22翻译下列句子。(4分)好读书,不求甚解。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23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3分)20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21答案:详细地知道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断然,绝对(根本)宽慰22答案:(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2
8、3答案举例: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等等。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日:“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hu怒日:“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
9、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注】薪樵:木柴。戴:同“载”。疾歌:大声歌唱。女:同“汝”。听:听凭。治道:整修道路。食:同“饲”。自经:上吊。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家里贫困,喜爱读书;不善于置办财产家业,常常割草砍柴卖了来购取粮食。担着一捆柴,边走边高声诵读文章;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随着他,多次阻止朱买臣,让他不要在路上高声唱诵,朱买臣唱诵声更大,妻子对此感到羞愧,要求离开他,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命该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你辛苦了很久了,等我富贵了,我要报答你的恩德。”妻子气愤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终就是饿死在沟里罢了,怎么能够得到富贵
10、呢!”朱买臣没办法留住她,就听任她离开了。进入吴县境内,朱买臣见到他原来的老婆,夫妻二人正在打扫道路;朱买臣停下车,叫后面的车辆载上他们夫妻一起到太守府,把他们安置在园里,供应他们饮食。住了一个月,那女人就上吊死了,朱买臣给她丈夫钱,让把她安葬了。艾:数:乞:呕:1翻译下面两句话。(1)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2)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2朱买臣与陶渊明都好学,学习目的有什么不同?3朱买臣与陶渊明都贫困,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有什么不同?4朱买臣与陶渊明的生活追求有什么不同?艾:同“刈”,割,砍。数:屡次。乞:给予。呕:同“讴”,唱。1(1)买臣更加大声吟唱,妻子为此感到羞耻,请求离开他。
11、(2)你(跟我)吃了这么长时间的苦,等我富贵时报答你的功劳。2朱:追求功名利禄。陶:务求领会内涵。3朱:不甘心贫困。陶:态度安然。4朱:为荣华富贵而奋斗。陶:安心于淡泊宁静的隐居生活。马说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
12、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选自列子汤问)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龄太大了,您的儿子有可以派去找千里马的吗?伯乐回答说:好马可以从它的形貌和筋骨去观察。但要找天下的(千里)马,却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没法捉摸的。像这样的(千里马),跑起来脚不沾尘,不留足迹。我的儿子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可以把相好马的方法教会他们,不可以把相天下千里马的方法教会他们。我有一个一块担柴挑菜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领并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
13、。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出去寻找千里马。(九方皋)三个月就回来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儿。穆公说:是什么样的马呀?九方皋回答说: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坏了事了,您派去找马的人,马的颜色、雌雄还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他)竟达到这种地步了吗?这就是他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的缘故啊!像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精神。抓到了事物的精髓,忽略了粗浅的表象;看到了内容,忽略了外表;他只去看他所要看的东西,而不去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他只观察他所应该观察的,而舍弃他不必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观察事物,还有比相马更重要的意
14、义啊!形容:弭:天机:求马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穆公见之,使行求马。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
15、食马者“真不知马”。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形容:形状,形貌 弭:止、息。天机:天赋的悟性。求马:寻找1、B2、D3、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4、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
16、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注释: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捐:白白费掉。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
17、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策之不以其道(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7.(1)pin(
18、2)s(2分)8.(1)鞭打(用鞭子打,驱使)(2)同“返”(返回)(2分)9.(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10.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2分)11.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2分)乙管仲、隰x 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
19、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1、伐孤竹 2、遂得道。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食不饱,力不足,
20、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D老马之智可用也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9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分)7.答案:D8.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
21、太过分了吗?9.答案: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乙】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
22、,吾心独无主乎?”(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注释: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书:也叫尚书,书经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
23、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4、2)师谓其父母曰 过:更: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1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 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 ;【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 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1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3分)11(2分)(1)假(借)(2)谓(对,告诉)过:过人之处。更:更换。12.(2分)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13.(
25、3分)抄书学习 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逃难(或“离乱”)(每空1分)14.(3分)会影响。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
26、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博士。(选自北史)【注】范阳遒(qi):范阳郡道县。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都讲:主讲。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他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
27、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主讲。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书不觉疲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他却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去听课。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之后,孝怡因为对他感到惊异,就向博士说这件事,所有的学生都很惊讶。后来高祖听说这件事,召他入宫,让他背诵五经的章句
28、,并且陈述大概意思。(祖莹成功做到了,)皇帝称赞并赏赐了他。(再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成为太学学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益慕圣贤之道()(2)或遇其叱咄()(3)同舍生皆被绮绣()(4)生徒悉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3下面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禁之不能止 父母寝睡之后 B为家人所觉 其印为予群中所得 C由是声誉甚盛 斯是陋室 D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以衣被蔽塞窗户5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甲】文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说说【甲】【乙】两文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特点。6体会【甲】【乙
29、】两文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7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1(1)更加;(2)有时;(3)同“披”,穿;(4)全、都。2、B4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5示例:宋濂借阅 他们都想方设法刻苦读书。6【甲】通过对比表现宋濂读书的清苦(以读书为乐)。【乙】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了祖莹的文章之妙(好)。7示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明求师的艰苦;“余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明虚心、尊师;“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明要善于质疑。乙 溥幼嗜
30、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弗之怠()(2)负箧曳屣()(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如是者六七始已。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一、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31、。20、余/因得/遍观群书。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匡衡:汉朝人。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大姓: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佣作:做工辛勤劳作。资:借。大学:大学问家。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礼愈至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
32、怪问衡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门人弟子填其室 或遇其叱咄 B 弗之怠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 邻舍有烛而不逮 以书映光而读之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二、)20、借 周到 报酬 感到奇怪 21、D22、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
33、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23、甲文:“余”凭诚信借书苦读。“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刻苦勤奋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乙)义阳朱詹世好学,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吞纸以实腹。天寒无毡,抱犬而卧以取暖。犬亦苦饥,恒出觅食,呼之不至,则哀声动邻,然仍不辍其业。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举火:点火,特指生火做饭。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腰白玉之环(2)恒出觅食 _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同舍生皆被绮绣。B.媵人持汤沃灌。C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D.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9.用现代
34、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吞纸以实腹。10(甲)文采用_写作手法,表现作者读书“勤且艰”;(乙)文采用_写作手法,表现主人公好学“不辍”。(2分)11读了上面两段文字,结合阅读感受,请拟写一句凝练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分)7.腰佩用做动词2经常、常常8.B共2分9.(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2)家境贫寒没有什么物资财产常常连日不生火做饭靠吞咽纸张填充肚子。第1题答对“以”“口体之奉”l分翻译准确通顺l分第2题答对“资”“实腹”1分翻译准确通顺l分。共4分10.对比衬托侧面描写每空l
35、分共2分11.示例一艰苦的生活锤炼一个人的意志造就一个人的坚强品质。示例二穷苦之境也是成长之境。示例三且勤且艰读书作乐。示例四学习磨练人生。内容2分语言凝练l分共3分【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5.解释加点的词(4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俟其欣悦 于是遂就书 吾徒相教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
36、其得学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5.借 等待 于是,就 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6.(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2分。)8.具有伯乐之慧眼,富有同情心,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
37、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乙文)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 、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
38、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节选自10、甲文作者是明朝的 (人名),乙文运用典型事例阐明了 的观点。(2分)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1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4分)(1)余幼时即嗜学:(2)走送之:(3)姑俟异日观:(4)其切如是: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1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2分)10宋濂 书非借不能读也11、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12、(1)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2)跑(3)等待(4)这,这样。13、(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2)不只是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全都这样14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