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详规设计平顶山湛河调研报告专 业: 城市规划 学 生 姓 名: 赵鹏娜 学 号: 031511209 指 导 教 师: 王大勇 一、调研地段:平顶山湛河平顶山湛河介绍湛河,古时称湛水,发源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薛庄乡马跑泉村。自发源地,由西向东,流经市区,全区42.3公里,西自光明桥,东到新华桥的河段,全长3公里。位于市区中部湛河两岸大堤之上,有一湛河公园,全长6公里,西至光明路桥,东至新华路桥,南北宽240米(水面宽80米),占地总面积72公顷(水面积24公顷)。1984年9月由原防护林带建成,是开放型的公园,游客可以自由出入游玩观赏。湛河公园是平顶山市三大自然风景资源之一,园内利
2、用水面,展开游水和划船等水上活动,形成动区;岸堤为休息的静区,有静有动,发展成了水上公园。在这三公里河堤上矗着五座桥梁,把公园两岸紧扣在一起;中兴路与湛河又因地制宜,将公园分成四个游览区,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园区,按四季景色布置,西端有沙滩浴场和彩虹桥,南侧有河滨公园和园中之园“逢春苑”。每个小区均有自己的主景和特色,即:春园(湛河南岸,中兴路西)、夏园(湛河南岸、中兴路东)、秋园(湛河北岸,中兴路西)、冬园(湛河北岸,中兴路东),园界以林带相隔,按四季景观布园,加上厅榭的合理点缀,已成为典雅古朴的乐园。开源路桥头有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的地质工作者纪念碑和大型雕塑。二、调研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人
3、们对湛河区的认识和对湛河区的客观评价,然后发现周边存在的问题,进而更深刻的理解城市设计的基础、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从而对城市设计课程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带来设计灵感,设计出更适合人文活动、人类居住、人类娱乐休闲的滨水空间。三、调研分析(1)湛河区位分析。本次调研地段为平顶山湛河,位于建设路以南,东至新华路,西至彩虹桥,为东西向的直线河道,河道两侧均有约为六米的堤坝。堤坝上为平坦地面,绿化丰富,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休闲场所。北侧堤坝外侧为湛北路。南侧堤坝外侧为湛南路。整条湛河被南北向的光明路、中兴路、开源路分为几部分。 (2)湛河交通分析。 湛河位于城市中心,跨河的中兴路桥、开源路桥
4、、新华路桥是联系城市南北向的主要道路,交通量较大。湛南路和湛北路较长,其走向和湛河的走向相同,主要担负着城市东西向的交通。湛河位于城市中心位置,人流量大,车流较多。湛河两侧堤坝上因其高差,基本交通为步行或者自行车,工作日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周末时人流量变大,采取自行车交通的比例增多。(3)空间及环境分析。从现在的湛河来看,只是单纯的建立了人们休闲娱乐观赏的场所,其环境的观赏性不够,只是提供基本需求,并且在各人群要求设施的融合及映衬上存在不足,没有从人们的亲水向往来考虑考虑,虽然河水就在眼前,而它对于人的感觉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4)城市问题分析。将湛河沿途景观、设施、功能以及居民活动等方面做
5、为切入点,对湛河现状情况研究分析。认为其存在若干矛盾。河堤上景观丰富度与景观融合的矛盾。以道路为界,将湛河河堤分为四段,用五座桥相呼应联系。每个部分有独特的景观特点,如中兴路与光明路之间段以砖石铺路为主,中轴对称布局,中部设有纳凉休息的亭子与长廊,长廊曲折,使空间变得丰富。砖石铺路两侧种植稀疏的景观树木,供人们休闲观赏,形成良好景观;中兴路与开源路之间段,铺设大量砖石,草地较少,主要绿植为高大的树木,在靠近西侧有一个半圆形广场,形成休闲广场。在这两个部分空间布局各具形态,空间变化较多,且在中兴路处以广场相呼应,但是两部分并没有相同的设计理念及元素,融合的较为僵硬,空间缺乏联系感。其他两个部分同
6、样如此。河堤休闲娱乐功能与设施不对等。河道两侧岸堤功能主要为休闲娱乐,在不同部分主要活动人群不同,在中兴路与光明路之间段主要为老年人和青少年,东侧为广场及亭子,老年人常在此和朋友相聚聊天下棋,但是由于空间以及基础设施不足,老年人需自带凳子;西侧为溜冰场等娱乐场所青少年在这里和朋友相约玩耍。其他桥段则为休闲散步为主。四个部分基础设施如凳椅设置较对等,但没有考虑各部分人流强度不同,导致有的部分凳椅空无人坐,而有的部分则需自带凳椅。不同时间场所的交通及使用程度的矛盾。主要指中兴路与开源路之间段,在这里,周末是平顶山长久形成的市集,人潮拥挤;工作日这里则是附近居民的休闲场所,人员稀少。每逢周末,这里的
7、市集都有一些市民聚集在此,商贩售卖各种宠物,有猫、狗、鸟、兔等,还有各种其他形式的小贩,市民在这里买心目中物品或者是来此娱乐,伴随着商贩所售商品越来越丰富,前来的市民也越来越多,日益增多的人流没有得到良好的疏散,使得这一区域的交通每到周末都拥挤不堪,。但是工作日里,因为少了商贩及市民,这里变得空旷多了,只有附近居民前来散步。一周的使用强度差异颇大。且在早晚和上下午使用人群不同,但是在设施及景观等方面并没有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湛河的泄洪功能与亲水性矛盾。湛河存在着泄洪的功能,这使得安全性在这里尤为重要,因此,就使亲水性与之产生矛盾,在湛河两岸,亲水性建设较少,并且人流少,丰富性差。(5)解决湛
8、河存在问题的要点:一个中心点,多个形态相组合。作为城市内一个主要的景观轴线,在其景观设计上应存在一个中心思想,或者中心元素,以这个中心为基础,设置每一部分的特点,将四个部分丰富起来的同时,又因相同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景观系统,而不是区分开的各片区。功能结构与需求设施相对等。在这个条状的景观带内,有不同的功能结构,供不同人群使用,所以在不同地方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是不同的,设计中应根据功能结构有节奏的调整各部分的设施种类、数量,既不浪费资源,也不是资源紧张。提升场所丰富度,合理组织空间。湛河全长3公里,如果在各个部分定性确定的针对人群,一方面会给距离较远的市民造成不便,只能满
9、足小部分人群的使用要求;另一方面在同一部分不同时间段的使用人群也是不同的,所以如何将这些矛盾解决的重点在于场所的空间组织,功能的多样性能够使场所的利用率升高。完善亲水设计,融合双层作用。营建小的主题水生态公园、河流小型博物馆,引水入园,保障亲水的同时,也具备安全性,形式多样的亲水性设施,并不对河道的泄洪作用产生阻碍。三、城市设计意向以上海崇明老滧河景观设计为例(1)项目介绍工程名称:崇明新城老滧河两侧及泊景观工程设计工程所处地点:上海崇明新城项目面积:37.2公顷设计年份:2004年5月至6月1、 设计理念:脉与生长脉的定义:像血管一样连贯而自成系统的东西。如:叶脉。老滧河是联系崇明新城南北两
10、端的重要河道,该港及四周边布置着崇明的治、经济、文化、休闲区。如果把崇明新城比作一片勃勃生机、绿意盎然、不断生长的叶子,那么,老滧河则是这片叶子的叶脉,它贯穿在叶肉组织间,支撑叶片,并向叶片输导养分。老滧河及其周边水系贯穿于新城间,是崇明新城的脊梁,联系不同时空和地标,同时又对新城的发展和新陈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生长点的土壤。2、 柔性元素对城市的控制作用如果称河流沿线的公共空间为自由电子,长长的河岸线则成为维系它们的纽带。河流是由流动着的水和水流经的水路即河道构成的。水的流动及弯曲的河道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柔性元素。柔性元素不仅对城市的空间形态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并对城市的交通运输、视
11、线景观、生活生产均起重要的控制作用。老滧河作为崇明新城的水系主动脉,对整个新城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老滧河滨水带的设计应充分发挥老滧河作为城市柔性元素的控制作用,保持其延续性和功能性,提升其在新城中的地位。3、 城市的生活发生线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节奏快、生活需要多样化。富有特征的城市景观线更应是城市使用者的生活发生线。人在建筑与水间振动,与多种元素碰撞而组成了每个人的、弹性的、富有变化的生活,从而形成了整个城市的以人为主体的多元生活文化。4、 复合式的“土壤”营造复合式功能,多种滨水驳岸依据城市规划建筑功能区域布局,将区域景观数据化划分。根据周边建筑城市职能的不同以及区域景观数据划
12、分结果,将滨水带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分区,并营造适合各区段发展的景观形象,形成一条具有复合式功能的滨水带。同时,通过对滨水带不同的功能划分,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滨水驳岸,营造富有节奏变化的城市滨水空间。5、 生态的延续性生态浮岛的营造,生态的种植设计生态思想的发展,“人与自然相协调”观念的深入人心,使其在崇明新城的建设中扮演着新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的角色。为避免过去城市发展的“先破坏再恢复”的过程,在新城滨水带景观设计之初,引入生态的延续性理念,以高起点的标准,提升崇明新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地位“滨水带生态延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l 生态浮岛的营造:规划在前建设一生态浮岛。以重现崇明本土植
13、物为特色;提供会大众及学校学生亲近、欣赏及学习自然生态的教育场所;提高人造栖息地重建技术,及经营管理的实验场所;所为为气候调节及本土生物的避难场所。l 生态的种植设计:规划设计丰富的生态环境,为各种植被提供各自在植物群落中的适宜地理位置和空间层次;同时设计架空人行栈道,减少人对植被群落生长及自然演替过程的干扰;尽可能采用本土原生植物进行种植设计。6、 空间的感知营造亲切的滨水空间景观老滧河两岸宽度为80m,是营造亲切的滨水空间景观的良好尺度。设计中,充分运用其亲切的空间尺度优势,减少人与景观、人与建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7、 场所精神塑造“滨水空间场所”滨水地区是城
14、市居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活空间,是作为满足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及休憩养性的重要场所,其场所意义不言而喻。因此,老滧河的景观设计应与传统滨水活动有机结合,精心设计西水上节庆的城市开发空间的水域景观,让全会成员能够共享滨水的乐趣和魅力,塑造“滨水空间场所。”8、 多重景观感知城市景观的音乐总谱崇明新城中心区滨水带的景观设计采用城市音乐总谱(利用乐谱进行设计)的设计方法。城市音乐总谱是把下面的七个项目考虑为不同跃起演奏的旋律,把他们综合地像作曲一样进行规划的方法。标识物 活动性人流密度 生态系统密度 夜晚射灯照明(夜晚的景观设计) 定点远景 航路上的远景9、 规划过程的演进在规划布局中多方面探索了空
15、间布局的可能性,力求找到一种综合解决各方面问题的方案。最后采用了复合式、多层次的空间布局形式。二. 设计详述理性与浪漫“海纳百川” 一直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在规划中,为使这一城市精神在新崇明得到新时代的演绎,根据基地周边环紧的分析以及水系的功能组织和定位的研究,以桥梁的作为天然分割,为每一部分滨水带进行形象定位,使每段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城市意向。同时,每个城市意向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打造了崇明滨水带的整体形象,最终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1) 泛舟涟漪欢乐的亲水家园在基地范围内,该区段位于明七路于明六路之间,后及其周边滨水带,周边为居住区。为给附近居提供一个和谐、悠然、欢乐、适
16、居的亲水家园,设置各种符合居日常生活、娱乐、休闲需要的城市景观。旨在营造一个欢乐、适居亲水家园。在该区段内设置亲水广场、休闲沙滩、玻璃花店、艺术雕塑群、亲水平台、水上共交站、亲水木栈道,还有水乡独有的临街码头等。2) 心起涟漪艺术与浪漫的滨水步道该区段位于明六路与明四路之间,西及其周边滨水带。河道一侧为各种文化建筑,如: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具有浓厚的多元文化气息;河道另一侧为商业购物街,具有休闲、浪漫的都市气息。在规划中,设置软硬质结合的滨水步道,旨在营造一个艺术与浪漫结合的滨水步道。在该段滨水步道上,设置观光塔楼起到标志性景观的作用,控制该地区的景观视线。此外,还设计了滨水木栈道、艺术
17、造型棚架、露天咖啡座、亲水平台、水上公交站等景观元素。3) 风起涟漪都市繁荣的代言该区段位于明四路和明三路之间,东及其周边滨水带。东是一个内向型的水域,地处崇明新城的中心部位,周边为行建筑,是展现崇明新城城市风貌的重要景观区以及今后节庆活动举行的主要场地,是整个滨水带的核心区域。在设计中,营造大尺度的景观空间,旨在形成一种大气的城市滨水风貌。在该滨水区段中,设置大型文化观演广场、亲水广场、星光市广场、观演草坡台地、舞乐喷泉、水上交通站、清溪草坪广场、景观雕塑、跌水水池等景观元素。4) 时光涟漪时尚与信息的碰撞该区段位于明三路与明二路之间的滨水带,该区周边为商业办公楼群,是都市白领上下班出没的地
18、方。规划中,以简洁、明快的景观绿化营造一个时尚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城市绿带5) 碧水涟漪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该区段位于前及其周边滨水绿带。崇明岛是上海最后一片生态净土,岛上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和设计中,为市崇明岛的生态文化,在崇明新城得到延续,规划在该区段建设一个生态小园,在园内种植各种崇明乡土树种,及湿地植物。在中心区建设以生态浮岛,让崇明最原生的植物在其中自然繁衍,不加以任何人工干预因素。(2)案例分析城市空间特征崇明岛位于上海市北部的长江口,是我国第三大岛和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面积1200平方公里。 岛内地形低平,河汊纵横。由于成陆较晚和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具有水清、土洁、气净的优越生态
19、环境和丰富的滩涂、湿地、森林资源, 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岛总面积的245,有上海市域最后的净土之称。崇明新城位于崇明岛的南岸偏西, 紧邻长江主航道,是崇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1个新城之一。上海大都市北翼的中等规划新城,崇明岛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崇明大开发战略依托,以田园水城为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的海岛花园城市。设计理念该设计的设计理念为“脉与生长”,从植物叶片的脉络为基础想法,将老滧河定位为崇明新城的脉络,并与映衬着新城的发展,成为新城成长的土壤。设计原则 以“理性与浪漫”为理念,根据桥梁将地段分成的几部分,以不同类型的设施及建筑,分别打造不同主题的景观,成为一个集各种功
20、能与一体的赏心悦目的景观区域。设计亮点 一是方案的设计理念由城市性质来确定,符合城市的发展;二是设计将周边建筑与滨水带相互联系,相互映衬,并且设置和功能适应的驳岸,增强了滨水带和城市的联结。(3)分析案例后启发点 湛河改造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我们需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发展,充分融合“社会融合,多元共生”的理念,从源头上正确的把握设计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定位及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作用,避免生硬和不适宜实际情况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的自身的经济基础来制定健康、长远的发展思路,只有做到了与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走滨水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水清、岸绿、景美、游畅,这样的景观才会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四、预期设计效果使身处其中的不同需求人群在同一空间场所不产生干扰,而是相得益彰,空间协调性高,营造多元的功能性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形成自然的,多元化的场所,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单一思路,更大程度发挥河道资源的多元性,使河道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城市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