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SECI模型的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080093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SECI模型的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SECI模型的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SECI模型的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3 月第 22 卷第 2 期总 86 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24Vol.22 No.2 Sum No.86收稿日期2024-01-08基金项目北京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研 究 课 题“新 时 代 高 职 院 校 培 育 工 匠 精 神 研 究 与 实 践”(项 目 编 号:BJSZ2021ZD12)。作者简介张启鸿(1969),男,湖北仙桃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基于 SECI

2、模型的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研究张启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摘要工匠精神的生成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获得。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限定在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教育策略的哲学基础是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是理念灌输,而后果是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不理解、不接受、不践行。伴随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国家急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岗位群技能人才。本文探索以干中学、知行合一为主要特征的建构主义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体,把工匠精神的生成过程还原到工匠的成长过程。基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换创造的 SECI 模型,把工匠精神的转化分为社会化、外显化

3、、组合化和内隐化四个维度,提出现场工程师在社会化的真实工作场景中主动构建工匠精神的策略,并给出项目化教学的支撑路径。关键词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SECI 模型;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G642;F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4917(2024)02-0100-08工匠精神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1,现已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社会各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2016 年,工匠精神被写入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1 年,又被中宣部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党和政府为什么如此急切地呼唤工匠

4、精神?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转移,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3,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品质革命之魂,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精神力量4,弘扬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被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并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重要文件。高职学生是我国未来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人才基础,调查数据表明,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产业大军的主力,职校毕业生在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的占比超过

5、了 70%。伴随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教职成厅20222 号)的实施,到 2025 年将培养出 20 万现场工程师,覆盖不少于 500 所职业院校和 1000 家企业。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融入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高职院校提质培优与“双高”建设的重要命题。鉴于调研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多数是通过理念灌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培育方式的教育效果一般,因此,我们探索以干中学为主要特征的建构主义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以经验萃取的方式让学生生成工匠精神。在学生的工匠精神建构过

6、程中,研究特别借鉴知识创造的 SECI 模型,并以此为框架展开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一、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内涵与路径选择(一)工匠精神是现场工程师的核心素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第 22 卷第 2 期张启鸿:基于 SECI 模型的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研究101 略能力,需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所谓现场工程师是指能够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应用问题,具有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包括研发现场辅助支持的研发支持工程师、生

7、产现场秩序维持的产线运维工程师、服务现场问题解决的销售服务工程师等。从培养方式上看是基于真实生产任务,采取工学交替、交互训教的方式,先到现场学习,然后再集中培训,再造关键现场工作情境,进行模拟训练,最后再到现场实际操作,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工匠精神培育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现场工程师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其岗位或者岗位群的职业特点决定对工匠精神的要求更高,主要体现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基于前期研究的工匠精神核心素养理论模型,其应具备的工匠精神涉及匠技、匠心、匠魂 3 类 18 个培养要素,即匠技涵盖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苦练技艺、大胆实践、科学

8、规范、安全生产”,匠心涵盖的“执着专注、追求卓越、诚实守信、无私奉献、自我超越、守正创新”,匠魂涵盖的“爱党爱国、修身正己、尊师重道、团队合作、责任担当、分享传承”。此外,拥有工匠精神还会驱动学生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保持对行业发展的关注,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保持竞争力。这种不断学习进步的态度和精神能够使现场工程师在职场中始终保持活力和竞争力。(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既往经验如何在高职学生心中筑牢根基,提升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高职学习生涯是学界持续研究的焦点,当前研究提出多种路径。刘自团等人(2020)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工匠精神的养成需要一

9、系列外部制度支撑,包括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倡导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提升工匠精神的社会荣耀感;构建合理的蓝领职业回报体制机制,增强工匠精神的社会获得感和薪酬回报;通过专业标准的规约与榜样人物的引领,实现工匠精神的社会化呈现;创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机制,优化工匠精神的养成方式5。匡瑛(2018)提出,要转变过去那种以经济功利为导向的价值观,从人文的角度关注技术的进步和人的整体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习得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借助普职渗透和职业体验,搭建工匠精神的成长阶梯;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助力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品质之陶融6。李进(2016)强调,将工匠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

10、范畴,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校企合作中的企业资源,让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去体验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和养成工匠精神,使得专业的精神与专业的技术自然融合,成长为德技双修的受教育者7。李梦卿等(2016)建议,通过加强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和推进产教融合等多渠道并举的途径,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职业教育各个环节8。武雪洋(2020)进一步提出,从营造社会氛围、构建校企联盟、以文化为载体、深化高校育人体系、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等方面入手9。董雅华等(2020)提出,要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实现大中小学培育一体化,延长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链条,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

11、,向后延续到企业实习阶段,实现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塑造良好的内外环境10。刘伟杰等(2019)提出,以课程思政为基础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各门课程、以实践为抓手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引领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能力、以网络为载体拓展工匠精神培育的方法等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11。杨英(2017)认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化图式是通过教育与教化,促进高职学生认知、理解、认同工匠精神,并经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精神力量的一系列过程,包含认识理解、认同接受、形成信念三个阶段。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工学结合作为有效人才培

12、养模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作用,创新实训实习方式,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2。(三)对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生成过程和自我建构的反思目前,学界已有研究大多数聚焦于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结构、历史演化及价值意蕴,整体上表征为应然式的研究,这导致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深层逻辑和具体运作缺乏必要的解释力和指导力13。楚国清等(2022)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视为态度学习的过程,从态度结构角度来提升教学策略,提出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六双”培育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14。林克松(2018)从烙印理论出发,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实质上是给学生留下工匠精神的印记并使印记发挥持续影响的过程

13、。烙印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特定阶段的环境特征如何对个体或组织产生影响,以及印记又如何持续影响个体和组织的行为15。这种研究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工匠态度习得的生物学机制,对于理解一种精神和态度的生发102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 年 3 月机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这种理论过度强调了复杂情境因素对工匠精神印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特征。行为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是机器,受刺激反应规律的制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刺激,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强调教的主动性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因此行为主义的灌输教育往往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不认同、不理解、不践行

14、,甚至是情感上的逆反。弗洛姆指出,工匠可以随意左右自己的行动。工匠可以从工作中学习,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及技能16。工匠的长成过程不仅仅是工匠能力、工匠技能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生成过程,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从生手成长为工匠的过程中体会和自我建构工匠精神的意义,让学生在与工匠的交往中萃取工匠精神,通过内生外化的方式形成工匠精神。二、SECI 模型的内涵及其特征鉴于工匠精神的生成过程和自我建构特征与知识创造具有同构性,我们在工匠精神的建构中借鉴了SECI 模型。SECI 模型是由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于 1995 年在创新求胜一书中提出的一种知识创造模

15、型,它解释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如何转化为组织知识。该理论首先沿用波兰尼对知识形态的二分法,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指的是那些难以形式化、书面化或明确表达的知识,它通常存在于个人的经验、直觉和技能之中。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通常是高度个人化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情境依赖性。这种知识往往是通过实践、体验和互动来获得,难以通过书面语言或符号来准确表达。因此,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需要依靠人际交往和经验分享,要在组织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另外,隐性知识也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它可以激发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组织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显性知识是可以被明确表达、记录和传播的知识,比如书

16、籍、文件、数据库等。显性知识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被明确记录和传播,这使得显性知识更容易被组织所管理和利用,比如建立知识库、制定标准操作流程等。显性知识的传播也更加便捷和高效,可以通过书面语言、数字化媒体等方式进行,从而实现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共享。SECI 模型认为知识在三个层次上:即个人、小组和组织之间创造。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的群体和集体的智慧。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人们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启发。家庭是人们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会对个体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学校中,学生们不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和

17、解决问题。工作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情境,工作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成长和知识创新。SECI 模型认为,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 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显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显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隐化)。具体见图 1 所示:图 1SECI 知识转换模型第 22 卷第 2 期张启鸿:基于 SECI 模型的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研究103 社会化是一个分享知识的过程,包括观察、模仿

18、和通过学徒实践,产生共情知识。学徒与他们的老师或导师一起工作,通过模仿、观察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实际上,社会化是通过物理接近获取知识,其中直接交互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支持方法。社会化来自与他人分享经验,也可以来自与客户的直接交互,还可以来自组织内部,只需与另一个部门或工作组交互即可,例如,与同事进行头脑风暴。外显化是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其中知识被结晶化,产生概念性知识,能够被他人共享,成为新知识的基础。这包括发布或阐明知识,例如,概念、图像和书面文档可以支持这种交互。组合化是将零散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体系化知识的过程,涉及对各种知识概念的整合和系统化。通过组合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19、,从而更好地应用和传播这些知识。组合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首先,它需要对各种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其次,它需要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它需要对这个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总结,使之成为可以被广泛应用和传播的知识。内隐化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显性知识成为个人知识的一部分,产生操作性知识。内隐化也是一个持续的个人和集体反思的过程,涉及个人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包括边做边学、看到联系和识别模式的能力,以及理解领域、想法和概念之间意义的能力。内隐化之后,这个过程在一个新的“水平”上继续进行。三、基于 SECI 模

20、型的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的建构策略鉴于现场工程师的工匠精神的生成建构需要在技能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模拟工作场景,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才能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充分理解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精业和创新精神。这与知识创造的 SECI 模型具有相通之处,四种知识转化模式对应的场(Ba)分别为:创始场、对话场、系统场和练习场。工匠精神从个人到团体、到组织甚至跨组织之间的生成过程也同样需要相应的“场”存在,因此,沿着社会化(创始场)、外显化(对话场)、组合化(系统场)、内隐化(练习场)的四个环节,提炼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的建构策略。(一)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从学生到工匠的身份转化现场工程师岗位

21、是生产一线,在依托校企合作开发现场工程师仿真实训平台或企业顶岗实习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时,学生的身份将转换为工匠身份,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环境,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学生到工匠的身份转化,可以从现场工程师培育中确定学生为学徒身份切入,学徒身份是形成工匠精神的必要前提,学徒身份一直被视为成为一名优秀工匠的必要阶段。学徒期间,年轻的学徒们通过跟随师傅学习技艺和技能,逐渐形成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质量的追求。首先,学徒身份培养了学徒们对工作的热爱和热情。在学徒期间,学徒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实践,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不断追求更高的技艺水平。这种对

22、工作的热爱和热情,是形成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只有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才能够在工作中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其次,学徒身份培养了学徒们对细节的关注和重视。在学徒期间,学徒们会从师傅那里学到许多工艺细节和技术要领,他们会学会如何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细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精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重视,是工匠精神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注重细节的人,才能够制作出精美的产品,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赞誉。最后,学徒身份培养了学徒们对质量的追求和坚持。在学徒期间,学徒们会学到工匠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质量的追求和坚持。无论是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还是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学徒们都会被教导要追求卓

23、越,要追求最高的质量标准。只有对质量有着坚定的追求和坚持的人,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工匠,制作出令人满意的产品。在师徒关系中,师傅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通过互动过程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换成学徒的隐性知识。这种知识的转移不仅是简单的传授,而是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徒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和掌握。首先,师傅在与学徒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徒。师傅会借助言语和示范,向学徒传授具体的操作技巧和知识要点。通过这种方式,学徒能够直接接触到师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逐渐将师傅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其次,师傅还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徒,使其在日常实践中逐渐领悟

24、和掌握隐性知识。在师徒互动的过程中,师傅会不断强调和引导学104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 年 3 月徒注意细节和技巧,培养学徒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再次,师傅会借助实际案例和故事,向学徒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引导学徒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和内化这些隐性知识。除此之外,在与学徒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师傅会根据学徒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进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加贴近学徒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使学徒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师傅的隐性知识,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和价值。这个阶段的工匠精神

25、具有明显的个体化色彩,因为工匠精神是通过师傅的个人技能和行为特点体现出来,体现的是师傅个人的行为特色和精神状态。受个人禀赋的影响,学生在这个阶段学的工匠精神也是片面的,会体现学生个人特色。(二)工匠精神的外显化:从个体知识到团队知识的显性化转变在社会化过程中,学生学到的工匠精神是基于个人经验、直觉和非正式的学习所形成的,因此往往难以被他人理解和分享。相比之下,显性工匠精神则是可以被书面或口头表达出来的工匠精神。隐性工匠精神转换成显性工匠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它涉及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首先,在个人层面上,隐性工匠精神转换成显性工匠精神需要个体对自己的工匠精神进行反思和总结,然后将其转化为

26、可以被他人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可能涉及写作、演讲、教学等多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其次,在组织层面上,隐性工匠精神转换成显性工匠精神需要组织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机制,以便个体可以将自己的工匠精神进行分享和交流。这可能包括内部培训、工匠精神库建设、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而这些形式都需要组织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创新氛围。工匠精神的外显化,是鼓励学徒通过汇报、口头交流、书面总结等形式表达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首先,汇报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可以激发学徒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表达,学徒可以分享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体会,同时也可以听取他人的见解和经验。这种互动和交流可以帮助学

27、徒更加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其次,口头交流是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形式,也是鼓励学徒表达对工匠精神理解的重要途径。在工作中,学徒可以与师傅、同事进行交流,分享彼此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体会。通过交流,学徒可以不断地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不断完善自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品质。最后,书面表达可以帮助学徒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工匠精神。通过书面表达,学徒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进行系统化整理,从而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书面表达也可以帮助学徒培养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升自己的沟通水平。通过师傅和学徒的共享经验,团队可以萃取显性的工匠精神,成为团队共享的精神财

28、富。经验萃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发展方法,它可以帮助个人和组织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取有价值的教训,并将这些教训应用到未来的决策和行动中。经验萃取的本质是将学徒和师傅内在的、外在的,甚至是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经验和心路历程梳理出来,从学徒和师傅的知识、经验、案例描述中,提炼出一套系统的做事逻辑模型。这主要是萃取学徒和师傅未经过系统思考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学徒和师傅在某一个场景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经验萃取的步骤包括重现情景、追溯系统、提炼方法和转化落地。重现情景是第一步,需要梳理和回忆特定情境下的最佳实践和典型失败案例。追溯系统则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对特定情境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总

29、结,通过结构和重构,得出一套易学、易记、易模仿和掌握、易操作的标准化模式,以达到对表现的有效复制、反省和传承。提炼方法是将相关的方法提炼成一些关键词、口诀、顺口溜,还可以构建相关的理论模型或做相关的工具表单。最后一步是转化落地,将相关的方法变成一些可以落地化的工具,如话术表单、追踪表、流程图等。通过上述的经验萃取,可以将隐性的、个人化的工匠精神体验转化成显性的、集体的工匠精神,形成师徒共同的经验成果。(三)工匠精神的组合化:从团队知识到组织知识企业的生产车间是一个庞大的组织,是由众多的师徒团队构成的,每个师徒团队的工匠精神都要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师傅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是具象的,通过潜移

30、默化的教育,这种工匠精神转换成学徒的具象化的工匠精神。师徒的交流是对具象的工匠精神的一种抽象,虽然师傅与学生形成共享的、显性化的工匠精神,但是这种抽象还处于具体的状态,这种具体的工匠精神需要进一步的组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系统性的工匠精神体系。组合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师徒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变成组织的知识,把第 22 卷第 2 期张启鸿:基于 SECI 模型的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研究105 散乱的知识变成系统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把零散的工匠精神变成企业文化的过程。把散乱的团队知识变成系统的组织知识,首先需要进行分类和整理。这意味着需要将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整理归纳,将散乱的知识变

31、得更加有条理、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其次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深入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关联,建立起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拓展,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知识框架。最后还需要进行实践和应用。只有在实践和应用中,才能真正地检验和完善知识体系,发现并修正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和漏洞,进而形成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知识体系。组织要把零散的工匠精神变成组织文化,需要树立理念、建立制度、借鉴传统、营造氛围等多方面的努力。首先,需要树立工匠精神的理念,向学生传达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组织培训、内部沟通和激励机制等手段,让学生了

32、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其次,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包括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鼓励学生创新等。只有通过制度和流程的支持,才能让工匠精神真正融入组织的日常运营中,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最后,需要营造一种尊重和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这意味着组织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专业技能。同时,组织也需要建立起一套奖惩机制,激励学生发挥工匠精神,并对那些不尊重工匠精神的行为进行惩罚。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策略和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工匠精神与组织文化的融合,从而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四)工匠精神的内隐化:干中学与工匠精神的螺旋提升“干中学”

33、“学中干”的教育理念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通过工作实践获取操作性知识。传统的教育体系通常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工作中,一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行动实践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技能,扩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学生通过校内专业实训或企业顶岗实习等实际的工作岗位践行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变成自身的隐性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升隐性的工匠精神。企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关键阶段,在实习中,学生们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就需要他们具备工匠精神中的专注和精湛技艺。只有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34、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顶岗实习也是学生们锻炼意志品质和培养职业素养的过程,在实习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他们具备工匠精神中的坚韧不拔和不畏艰辛的品质。只有在面对困难时不气馁、不轻言放弃,才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实习也需要学生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四、场域的建构: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生成的“现场”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是在现场完成的,脱离了工作现场,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作现场不仅是一个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还包含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确切地说工作现场是一种场域。前文讲过

35、,知识转化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创始场完成的,外显化过程是在对话场完成的,组合化过程是在系统场完成的,内隐化过程是在练习场完成的。因此,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各个过程的前提是搭建相应的场域。(一)创始场的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师徒关系的生成创始场是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的起点,是师傅与徒弟分享感觉、情绪、经验与心智模型的场所,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傅与徒弟之间的关怀、爱心、信任与承诺,对隐性知识的言传身教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建立是一个组织难题,因为师傅与徒弟都是企业雇员,师傅与徒弟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师傅与徒弟都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获得更高的地位

36、和报酬,但也存在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可能性,因此师傅没有动因去调教徒弟。但是在创始场中,如果没有师傅的言传身教,徒弟很难学到师傅的隐性知识。解决难题的思路是首先为师傅培训徒弟提供激励制度,比如建立工匠师傅的认证制度。只有通过认证的师傅才有资格培训徒弟,资格认证可以增强师傅的社会荣誉感,激励师傅更好地培训学徒。其次,可以为师傅提供经济补偿机制,为师傅提供学徒培106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 年 3 月训津贴或者为师傅提供优先升职加薪的权利。最后要建立统一的学徒培训标准和考核制度,如果学徒培训效果不好,师傅就可能被取消资格。(二)对话场的构建:发挥教师的理论抽象作用SEC

37、I 模型中的对话场表现为群体或部门间的理性经验总结和交流,对话场是知识的显性阶段,也是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过程。在这个阶段,个体之间的隐性工匠精神通过对话、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转化为显性工匠精神,从而能够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和学习。在对话场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关键。他们通过提问、分享经验、提供反馈和共同探讨等方式,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共享的显性知识。这种转化过程不仅有助于工匠精神的传播和应用,还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了促进对话场的构建,组织需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和激励创新的氛围。这可以通过建立信任、鼓励合作和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等方式实现。同时,组织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

38、道和知识管理系统,以便更好地收集、整理和传播显性知识,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在这个场域中,理论教师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理论教师作为专业人士,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对话的方向,确保讨论的深入和效果,帮助参与者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促进参与者进行深入反思,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调解,帮助参与者理性地处理分歧,推动对话的进行;为参与者的观点和讨论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对话的质量。(三)系统场的构建:跨区域轮岗学习的必然系统场是显性知识交叉融合被整合为新的概念并通过组织内部的系统和程序进行传播与共享的场所。在系统场中,组织成员可

39、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文档、手册、指南等)来获取和传播显性知识。系统场实现了已有知识的组成并产生新的工匠精神内涵,而显性知识的多源性是组合的前提,多源的显性知识来自轮岗学习。轮岗学习让工程师们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通过轮岗学习,工程师们可以更多地了解现场实际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轮岗学习可以让团队成员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更好地协作完成各项任务。这种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工匠精神的完善和升华具有重要意义。(四)练习场的构建:项目化学习是工匠精神内化的必要条件练习场对应的是知识的内在化阶段,组织成员

40、通过实践和反复练习来吸收和内化新的知识,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内部培训课程、提供导师制度和鼓励员工参与实践项目等方式来促进内化。通过内化,组织可以使得外部知识得到有效吸收和运用,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项目化学习可以提供实际的工程项目,通过参与项目,学员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工程领域中的挑战和机遇,从而培养出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在项目中,学员们需要不断地解决问题和改进方案,这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工程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工程领域的本质,并且更加注重实际工作中的细节和质量。只有通过实际项目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地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41、工作习惯。五、结语工匠精神是个体的一种隐性知识,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隐性的工匠精神显性化了,变成了可以传递和课堂教学的显性知识,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传授的知识是高度抽象的、冰冷的,远远脱离了工匠精神的生成情景,让学生感到陌生和疏离,其结果是对工匠精神的不理解、不接受和不践行。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一种基于经验主义的工匠精神建构策略,让学生亲身参与工匠精神生成的过程。在操作的过程中,借鉴了 SECI 模型,把具身性师傅的工匠精神转变成学徒的具身体验,再通过师徒经验的萃取形成团队共享的显性知识,进一步通过对各种团队显性知识的组合,形成系统性的、组织化的工匠精神知识系统,最后再内化成学

42、生的隐性知识。这种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建构知识,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建构,将会极大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使之转化成职业院校学生的强大进取精神,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第 22 卷第 2 期张启鸿:基于 SECI 模型的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建构研究107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 11 月 25 日,第 2 版。2 王晓东、杨润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工匠精神”,学习时报2023 年 11 月 27 日,第 A2

43、版。3 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高教探索2016 年第 10 期,第 2731 页。4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湖南社会科学2015 年第 6 期,第 610 页。5 刘自团、李齐、尤伟:工匠精神的要素谱系、生成逻辑与培育路径,东南学术2020 年第 4 期,第 8087 页。6 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8 年第 1 期,第 3945 页。7 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年第 27 期,第 2730 页。8 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教育

44、发展研究2016 年第 11 期,第 6671 页。9 武雪洋: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中北大学学位论文,2020 年。10董雅华、蒋楚楚、刘铁英等: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现代教育管理2020 年第 3 期,第 8590 页。11刘伟杰、王可月: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 年第 2 期,第 9497 页。12杨英: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内化图式及实现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年第 22 期,第 4344页。1315林克松: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机制与路径 烙印理论的视角,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

45、18 年第 3 期,第 7075 页。14楚国清、王勇: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态度学习内涵与思政策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 年第 1 期,第 16页。16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版,第 71 页。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ite EngineersCraftsman Spirit Based on the SECI ModelZHANG Qihong(Beijing Polytechnic,Beijing 100176,China)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46、volves the acquisition of cognition,emotion and behavior.Currently,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is mainly limited to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emotional education.Th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are grounded in behaviorism theory,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47、 method of concept instillation.However,this approach often leads to a lack of students comprehension,acceptance,and actual practice of craftsmanship.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ite engineer training plan,it is urgent to cultivate skilled talents with craftsman spirit in front-line posi

48、tion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based on constructivism,emphasizing the core features of learning through hands-on experien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site engineer;craftsman spirit;SECI model;constructivism(责任编辑朱香敏;责任校对孙俊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