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对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的认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难,当小学语文老师难,当现在的小学语文老师更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难教。语文的学科特点之一是有很强的综合性,大至天文地理,小到鸟兽虫鱼,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因此,语文教学的规律,也就相当难寻。语文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对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的要求也就更高,有人说: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半个诗人,半个书法家,半个画家,半个朗诵家总之,身为语文教师你必须什么都要懂一些。我们知道,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做到门门精通呢?不但精通难以做到,连全面的了解也不可能。正因为我们的知识上的缺陷,
2、造成了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时出现尴尬的局面。其二,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到了社会的质疑:社会怪高中,高中怪初中,初中怪小学,小学怪谁,那就只能怪幼儿园了,这种互相推诿,互相扯皮,有用吗?我们说,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的语文教育都有问题。追根究底,这就不光是语文教育本身的问题,更不只是语文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做家长的都在望子成龙,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考上个好大学,将来找到个好的工作,而上大学,学生必须经历高考这一关,高考是以分数论英雄的,高中教师拼命的抓分数,初中也有中考,初中教师也在拼命的抓分数 ,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素质
3、教育的那一套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此的语文教育,怎么行?我们都在小学,小学的情况要好些,但小学也有考试,不考不行,谁叫评价的研究落后哇,教师不考,还难以向家长交待(举出家长要成绩单不要报告册的例子)。老师们一方面要抓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要作应试的准备;一方面在精心编制素质教育的美梦,另一方面又承当着社会的殷切的期待和恶意的攻击。我们都在夹缝中生存。其三,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道新的风景:美美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自主探究,靓靓的多元感悟,深深的资源开掘,这些无疑都是必要的,既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双基还要不要呢?训练还要不要呢?如
4、果不要,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能得到提高吗?如果需要,我们应该赋予双基训练什么样的时代内涵呢?语文教学到底是雾,是风,还是雨呢?老师们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但自我感觉即将跟上的时候,语文教育的观念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我们就可能有一种被骗的感觉。用范伟的话说:忽悠哇,我又被你忽悠了一顿,我到底该怎么做呢? 其四,家庭对学校的期望值很高,但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跟上。当老师的谁都知道,学生是社会的人,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哪个学生的哪一个方面跛足,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有问题。社会的整体学习环境逐渐处于弱化,浮躁的思想,拜金的思潮同样影响到学校,影响到学生。城里各种游戏场所不拒绝未成
5、年人,许多学生整夜流连其间。而家庭的教育手段有过于简单。这些,都对学生的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点是各学科共同的问题)鉴于以上几点,所以我说:“语文哪,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却都没嫌弃语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忘我的,不知疲倦的行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痛并快乐着”。快乐着,还是源于语文,源于语文课程,源于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它是我们认知的工具,听说读写寓含其中,字词句篇蕴含其里,思维、想像的训练附着其上,它的功能太过强大了。语文又是一门人文性的课程,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人文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就是和谐课堂对学生精神领域
6、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常说:“语文不是无情物,情到真时泪满襟。”难道不是这样吗?“卖火柴的的小女孩”的孤苦、无助、悲哀,怎不起人伤逝的情怀和怜悯的泪水;“老麻雀”为保卫亲人而不息于猎狗一战的勇敢精神,怎不让人肃然起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的壮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杜甫草堂的春景是那样的明丽;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那样的乖巧、淘气、古怪;郑振铎笔下的燕子活泼、轻盈、俊俏、机灵,是那样的赏心悦目;“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是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这就是我们所执教的语文,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力求习得
7、的语文,这就是蕴藏着无限自由和生命律动的具有人文精神的丰妙灵动的语文。我们的学生徜徉其间,我们自己浸润其中,教师与学生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彼此在对话中得到精神的字样和生命的愉悦。所以,有教师深情的低吟:语文哪,教我怎么不爱你;还有教师豪壮地呼喊:语文在,我在;我在,语文兴。唯其如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决不可辜负了语文!不辜负语文,就要求我们将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A
8、、理解金瓶梅(对性的追求,其实就是对自由的向往,对快乐的追求,是一种压抑中的人性思想的理性反弹,是人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追求。)西游记等(略)B、运用:要求语言运用者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流畅、严谨、有条理。具备较强的言语接受(听和读)和言语表达能力(说和写)。但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学生用几千个课时来学习自己的母语,可结果却并不怎么尽如人意。老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转差,但差难转;教师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但学生不一定领情,不但成绩上不去,还产生厌学情绪。语文能力真正有多强,天知道。(举例)3、语言积累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胸藏万壑凭吞吐,
9、笔有千钧任翕张。 江主席说:无论学什么,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4、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语言,语感都是极为重要的。语感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都有这密切的关系。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代悲白头翁中说: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思,岁岁年年人不同看落花听鸟鸣,而起无尽的情思。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看长江,见落叶,而起绵长的乡思。由此可见,吟
10、诗作文需要有敏锐的语感,语感能使文章蕴含丰富,还能使语言不但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还使语言有无尽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以下是对“绿色”和“蓝色”的语言感觉(略)语感能力强的人还能很快发现语言中的毛病(贾智敏的例子)语感能力强的人,能在语言运用中找到恰当的词语,表达特定的含义。(如,“冒”;如“绿”;如,“暖”等语感能力强的人,能更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如:詹天佑,如:写对联等)5、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文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重任。语文的思维培养的任务应该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语文思维着重指:形象思维能力(表象、联想、想像等),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灵感思维
11、能力(突发性)(李白斗酒诗百篇)有时表现为突然生发的欲罢不能的创作欲望,有时表现为一种临危不乱的机智。(纪小岚临江赋诗:一蓑一笠一孤舟一个鱼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6、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表现为语言品位和语言修养。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含蓄而委婉的表达了对花敬定的不满。假如换成“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花卿听我忠言劝,飞扬跋扈定送命。”诸位想一想,杜甫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杜甫洞察入微,杜甫的正派敢言,杜甫的修养和城府,得益于它的文学求知和实践中所形成的良好的语言修养。7、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标准
12、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1)、扎扎实实打基础(2)、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工具性的特点(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4)、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话题之一:为什么强调双基和训练语文姓语名文,教语文就要教出有语文味的语文,不能教得“像雾像雨又像风”不能让人觉得“雾里看花,花非花,雾非雾。”不能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这些,老师们都懂,但操作起来却难。双基的基本内涵无非是字、词、句、篇,这也是语文的根本内核,舍此还有其它的东西吗?既如此,所以语文教学的路径就应是听、说、读、写,舍此,还有其他的途径吗?纵使
13、有(比如演,比如画,这些都只能是语文学习的辅助手段,最直接的还应当是听说读写)。语 文 素 养 论 浙江丽水学院中文系 彭小明人大复印资料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年第三期摘要:“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基本的综合性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有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的特点。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和主要目标,它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不断地在语言材料积累、言语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和创设良好语文学习环境中精心培育。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基本素养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语文素养
14、”一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了报刊、著作、网络上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一、语文素养的涵义要解释“语文素养”一词就得先解释“素养”一词。“素养”一词,从词素构成上看,应由“素质”和“修养”构成。“素质”一词原本的含义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主要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但是后来在“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含义已有了很大的拓展,由原来的“遗传素质”“禀赋”扩大为经后天努力形成的“基本品质
15、”。柳斌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的序中说:“什么叫素质?我个人认为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修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从以上解释看,“素质”和“修养”为近义词,原来“素质”偏“禀赋”,“修养”偏“后天培育”,但后来两词均偏“后天培育”,缩为“素养”一词后仍偏“后天养成”。所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养”为“平日的修养”,
16、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具体地说“素养”就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语文素养”就是语文学科所达到的“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二、语文素养的要素构成语文素养就是一个人在语文学科中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质。但“语文素养”到底具体指哪些“基本品质”,它是由哪些“基本因素”构成的?这一点争议很大。华东师大中文系巢宗祺先生在语文建设上指出:“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
17、、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杨再隋等编著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赵福祺、李菀编著的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则概括为八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态度。语言体验。语感能力。语言积累。语言品质。语言行为。倪文锦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对语文素养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主要是由四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是显性言语行为(听、说、读、写),第二层次是支配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
18、”(语言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情和语文思维),第三层次是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第四层次是言语行为的内外背景(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语言环境)。另外,王尚文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则称“语文素养”为“语文素质”,认为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上列举的是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从以上观点来看,“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多层次的综合概念。我们认为,语文素养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看,它应该是指语文本学科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它是“人文素养”,但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
19、艺术)素养,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个性修养”,应该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包括语感能力)、语文思维、语文情感、语文习惯与方法、语文态度、语文审美等等。如赵福祺、王尚文等人所言的语文素养(素质)。从广义上看,语文素养包括狭义上的语文素养,以及与其有关联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品位、智力水平、人格个性、审美情趣、知识视野和言语社会环境等方面。如巢宗祺、杨再隋、倪文锦等人所言的语文素养。倪文锦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把语文素养划分的四个层次是深刻的。我们可以把听说读写看成是语文素养的外层,把语文知识、技能、思维等看成是语文素养的表层,把动机、情感、态度、习惯、意志看成是语文素养的浅层,把思想品德、个性、人
20、格、环境看成是语文素养的深层。这样认识语文素养就深广、立体。为了更通俗地解释“语文素养”,我个人认为可以把它分为四个层面:语文知识,包括语文陈述性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程序性知识。语文能力,包括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和语文实用能力,如语感、自学、创新等能力。语文心智,包括和语文有关的观察、记忆、注意、思维、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和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语文情意,包括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和人格、品行、思想修养等方面。三、语文素养的特征要真正清楚地认识语文素养,我们还得考察、深究它的基本特征。所谓“特征”,是
21、一事物区别他事物的基本属性。语文素养与其他素养有什么区别和标志性特点呢?其一,综合性和整体性。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语文素养是复杂的、综合的、全面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它不但有广、狭义之分,还有外层、表层、浅层、深层之别。但语文素养是整体的,是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基本品质,其各种因素无法割裂、各自为政。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也靠整体感知,由此,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评价也难以定量,只能“类化”。王富仁指出:“所谓类化,就是它只能分出被考核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类型,而无论怎样考试却不能区分彼此量上的差别。”王富仁先生从语文知识能力的角度,这样表述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的核心):“一、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
22、;二、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三、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四、基本上没有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这是对语文素养综合性、整体性认识之后对学生语文素养正确的评价方式。其二,基础性和基本性。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关于语言(言语)方面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它不是专家学者的高深水平和素质,所以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基础性”。可以说,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小学毕业生都必须达到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即语文课程标准所言的: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发达的思维,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自己的品德
23、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其三,积累性和发展性。语文素养不是“天赋”的,是“后天”长期实践、训练习得的,或换句话说,语文素养是长期言语生活中的积累、发展、培育而成的。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它具有发展的“开放性”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持续不断地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的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的状态。作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种内化的过程始
24、终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持续地进行,并不断地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四、语文素养的培育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因此语文素养的培育也应该是多途径、多方式方法的。可以说,一个人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思想理论水平、语言能力、表达技巧等诸因素的提高,都有利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培育学生语文素养呢?第一,从语言材料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条是课内、一条是课外。课内,我们要走进“教材”,让学生朗读、背诵、
25、积累、感悟、体验优秀的古今中外名文名篇,培养良好的语感;课外,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让学生在母语的环境中,不断积累语言、习得语言机制,自然而然的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活动。语言材料不断积累,就是学生不断接受祖国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每当优秀的语言材料内化成为学生生命个体的一部分的时候,学生广义上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第二,从言语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是技能课,是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学科。语文课不是“语言
26、学”课,不需要大量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学习,却需要大量有计划地进行言语训练、实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写字、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不断优化语文素养。识字,识大量的汉字,不但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而且识字过程本身就是接受祖国文化熏陶的过程。写字,写一手好字,也不仅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门面”,而且也能在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感染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本质功能是理解文字承载的意义内涵,是接受特定文化的浸润,是与文章作者进行的心灵
27、沟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背诵,默读、浏览,精读、研读中不断接受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影响,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今后终身的发展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只有学才会写。”通过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有创意的表达,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有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
28、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华东师大中文系方智范说:“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
29、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肯定,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较好的途径。我们要在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沟通。课堂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融合这四个方面下苦功,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第四,从课程资源开发和创设良好语文学习环境中
30、提高语文素养。“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有:知识技能与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目标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有:人力物力与财力、时间空间与媒介、设备设施与环境,以及认知因素。另外,从性质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学科资源和活动资源,从形态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从显现形式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显形资源和隐性资源等等。语文学习环境也是语文学习资源,属条件性资源、课外资源、隐性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的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1、,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地说,语文教师要重视以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求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自然资源(自然形态、人工形态)。社会资源(祖国、民族、家乡)。人文资源(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家庭资源(家长、亲友、家庭文化环境等)。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社团、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社区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艺术馆、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环境等)。综上所述,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习得、学得中逐渐形成的综合性人文素养品质。这一品质显多层面、复合式,并呈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结构形态。它的
32、发展和培育,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多渠道多方面的引导和激励。我们要以“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为目标,共同搞好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注释:1转引任顺元.素质教育论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97.2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增刊).35.3杨再隋,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和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18-19.4赵福祺,等.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21.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6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2.7王富仁.我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J.中学语文教学.2001.38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增刊).50.